橫貫中西,視域融合
本文關鍵詞:橫貫中西,視域融合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文論 視域融合 中國古典文論 華人學者 文化立場 文藝理論界 批評實踐 現(xiàn)代中國 古典詩詞 臺港
【摘要】:正中國古代文論歷史久遠、含蘊深刻,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學寶藏。隨著時代發(fā)展,國內文藝理論界對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觀點和批評實踐,而更加側重從"當下視域"對古代文論進行再闡釋,以期實現(xiàn)"歷史"和"現(xiàn)實"的"視域融合"。李鳳亮先生所編著《中國古典文論現(xiàn)代關照的海外視野》一書,立意于海外視野,尤其是海外及臺港華人學者的文化立場、思維方式和闡釋角度,為讀者集中呈現(xiàn)和解讀一批以新方
【分類號】:I206.2
【正文快照】: 中國古代文論歷史久遠、含蘊深刻,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學寶藏。隨著時代發(fā)展,國內文藝理論界對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觀點和批評實踐,而更加側重從“當下視域”對古代文論進行再闡釋,以期實現(xiàn)“歷史”和“現(xiàn)實”的“視域融合”。李鳳亮先生所編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文勇,陳大利;真相被遮蔽:中國古代文論在二十世紀的命運[J];文學評論;2000年06期
2 周薇;中國古代文論的繼承和現(xiàn)代轉換[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3 朱盈蓓;思辨、歷史與激情的融合 評代迅《斷裂與延續(xù)——中國古代文論現(xiàn)代轉換的歷史回顧》[J];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11期
4 尹奇嶺;偽命題: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型[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3年03期
5 吳建民;中國古代文論的生態(tài)學特點[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03期
6 呂亞寧;《中國古代文論》教學漫談[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7 吳中勝;文學如水——中國古代文論以水喻文批評[J];理論月刊;2004年07期
8 袁濟喜;論中國古代文論的精神特質[J];求是學刊;2004年06期
9 張志強;"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課程和教材建設芻議[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10 黨軍旗;中國古代文論的創(chuàng)造思想[J];寫作;2005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高迎剛;;轉換,還是借鑒?——關于實現(xiàn)中國古代文論現(xiàn)代價值之不同途徑的反思[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2 趙志軍;;中國文學理論的建設與發(fā)展——兼論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換[A];東方叢刊(1999年第2輯 總第二十八輯)[C];1999年
3 張興成;;本土文論的重建與外來文化的利用——讀代迅《斷裂與延續(xù):中國古代文論現(xiàn)代轉換的歷史回顧》[A];東方叢刊(2003年第2輯 總第四十四輯)[C];2003年
4 李清良;;異質文化的“激發(fā)”與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換[A];東方叢刊(1999年第2輯 總第二十八輯)[C];1999年
5 曹順慶;王超;;論中國古代文論的中國化道路——對“中國文學批評”學科史的反思[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6 林煥平;;略論中國古代文論中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A];東方叢刊(1992年第1輯 總第一輯)[C];1991年
7 王曉路;;他者的眼光——西方漢界對中國古代文論的總體評述[A];東方叢刊(2000年第3輯 總第三十三輯)[C];2000年
8 祁志祥;;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審美鑒賞[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蘇桂寧;關注文化生成中的中國古代文論[N];文藝報;2001年
2 陳應鸞;中國古代文論的深度研究[N];文藝報;2012年
3 李春青;中國古代文論的永久魅力[N];人民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王研;誰說中國古代文論已經百無一用[N];遼寧日報;2011年
5 李凱;中國古代文論學科反思與建設之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章輝;接受美學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對話[N];文藝報;2013年
7 中勝;重視對中國古代文論詩性智慧的探討[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8 ;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史[N];光明日報;2010年
9 曲泓;違時與超越[N];中國文化報;2001年
10 韓曉清;博古通今 中西融貫[N];文藝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胡建次;中國古代文論“趣”范疇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湘豫;論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氣”[D];新疆大學;2010年
2 趙麗君;試析“和”的思想對中國古代文論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3 陳麗麗;審美的異端:中國古代文論“狂”范疇之淺探[D];河南大學;2005年
4 寇佳艷;中國古代文論中“自然”概念的歷史演變[D];延安大學;2013年
5 劉敏;中國古代文論“沖淡”范疇研究[D];湖北民族學院;2013年
6 周寧強;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性、情關系[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7 樊鳳芝;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接受理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薛萍;梁啟超的“新學語”與中國古代文論的轉型[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顧準;中國“文氣”說的國外解讀[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10 徐菊;論中國古代文論中“以象譬喻”的批評方法[D];揚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1985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198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