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沈從文作品的音樂性
本文關鍵詞:論沈從文作品的音樂性
【摘要】:沈從文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其作品浪漫詩意、文風單純質(zhì)樸,尤其是其以鄉(xiāng)村生活為題材的小說,不僅與現(xiàn)代都市生活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充滿了對生命哲學的思考。近年來,隨著對其作品與生平研究的逐漸深入,其作品對音樂題材的展現(xiàn)和對音樂元素的運用逐漸開始受到關注。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在研究大量沈從文作品、文學理論作品與音樂理論作品的基礎上,從音樂作品分析的角度入手,深入、細致地探尋沈從文與音樂的淵源,整理并分析沈從文作品中出現(xiàn)的音樂類型及其獨特內(nèi)涵,探究音樂對沈從文文學創(chuàng)作及文學思想的影響。本文立足于沈從文作品閱讀、沈從文生平考察、文學理論研究、音樂理論研究等,通過文化研究、文本細讀以及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尋找并總結沈從文作品的音樂特質(zhì)。本文從沈從文與音樂、沈從文作品結構的音樂性、沈從文作品中民歌體裁的運用和沈從文的政治訴求與音樂的關系四個部分,對沈從文作品的音樂性展開研究。論文第一部分,沈從文與音樂。論文分別從沈從文與音樂的淵源以及沈從文眼中的音樂和文學這兩個角度展開研究。從沈從文與音樂的淵源這一角度來看,首先,從沈從文的生長環(huán)境和生活背景來說,他并未接受過系統(tǒng)的音樂教育,但少數(shù)民族湘西豐富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和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給予了沈從文細膩靈巧的音樂體驗,帶給他獨特的生命感受和生活感悟,這也是他最初的音樂啟蒙教育;其次,從沈從文青少年時期的音樂記憶來說,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描寫了自己年少時期對音樂的憧憬和喜愛、對音樂現(xiàn)象的敏銳捕捉以及對音樂元素的獨特感受,這些也為研究沈從文與音樂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第三,從音樂救贖心靈來說,建國后,沈從文一度精神失常,他在音樂中自我反思、自我治療,并奇跡般的康復。音樂不僅僅為沈從文提供了寫作素材和創(chuàng)作靈感,更是在其迷惘困頓時的一劑良藥,對其文學生命的延續(xù)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沈從文眼中的音樂和文學這一角度來看,首先,沈從文認為,生活處處皆音樂,音樂在其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對于音樂美的感知超于常人,他在音樂中獲得體驗,并將它們轉(zhuǎn)換成為創(chuàng)作靈感,這也是沈從文作品的獨特之處;其次,音樂幫助其寫作、給他靈感和動力。沈從文不僅可以將在音樂中所獲得的生命體驗用文字表達出來,而且.音樂的表現(xiàn)方式和手法也為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所借鑒和使用:第三,《邊城》是沈從文用音樂手法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代表作品,在《邊城》中,音樂不僅僅是一種表現(xiàn)手法、也不僅僅用于渲染情感色彩,而是將音樂元素糅合進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不論在情感表現(xiàn)、人物刻畫、文章脈絡、甚至作品結構中,都能夠看到音樂元素的存在。論文第二部分,沈從文作品結構的音樂性。首先,從文學與音樂的共通之處入手,論證文學與音樂都是感官的藝術、時間的藝術,文學作品可以在結構形式上借鑒音樂:其次,反駁“沈從文不懂音樂結構”說。曾經(jīng)有沈從文作品的研究者對沈從文在作品中是否借鑒音樂曲式結構提出過質(zhì)疑,認為他既沒有音樂基礎、也不懂音樂結構。其實沈從文不僅熱愛音樂,而且知曉音樂的曲式結構,并多次在其作品中提到對音樂元素、曲式結構的借鑒:第三,沈從文作品中的單三部曲式結構。本文對《柏子》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分析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借鑒的的單三部曲式結構,并形成結構分析圖表;第四,沈從文作品中的奏鳴曲式結構。本文對《丈夫》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借鑒的的奏鳴曲式結構,并形成結構分析圖表,沈從文作品結構的音樂性一目了然。論文第三部分,沈從文作品中民歌體裁的運用。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勞動號子體裁、山歌體裁、小調(diào)體裁等民歌體裁都有豐富而靈活的運用。本文通過對作品多種民歌體裁的分析解讀以及沈從文作品中民歌體裁的歸納整理,使沈從文作品所運用的民歌體裁系統(tǒng)化、條理化。論文第四部分,沈從文的政治訴求與音樂的關系。通過對沈從文的“神之重造”思想與“音樂重造政治”思想的剖析,論證沈從文的政治訴求與音樂的內(nèi)在關系。根據(jù)以上研究,本文希望以音樂的視角去解讀和分析沈從文文學作品及文學思想,以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去探究沈從文作品的音樂性,發(fā)現(xiàn)沈從文作品中民歌體裁形式的運用,從結構上找到沈從文文學作品與西方音樂曲式結構的共通之處,進而從內(nèi)容與形式上找出沈從文作品與音樂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207.4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桂友;;尋找“丈夫”——沈從文《丈夫》賞析[J];名作欣賞;2007年11期
2 馬學永;;焦慮中的鄉(xiāng)下人——論沈從文的“鄉(xiāng)下人”立場[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向宏業(yè);《沈從文研究論文集》序言[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2期
4 金介甫,符家欽;應該怎樣認識沈從文[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Z1期
5 吳東勝;生命即美——試論沈從文的生命學說[J];南京社會科學;1991年06期
6 楊瑞仁;從“生命”信仰談到美的抽象——沈從文作品閱讀扎記二則[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Z1期
7 邱文清;沈從文作品中的“儺祭”現(xiàn)象初探[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8年01期
8 張文革;;從沈從文《人生五味瓶》解析現(xiàn)今人生情感[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3年10期
9 姜洋;;淺談沈從文《蕭蕭》的敘事策略[J];青年文學家;2013年16期
10 段友國;;沈從文筆下水手形象的塑造原因研究[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3年26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實習記者 張駿驊 記者 李鵬;《沈從文作品全集》將首次面世[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王翠艷;沈從文的意義[N];中華讀書報;2004年
3 吳曦云;大師百年[N];中國民族報;2002年
4 周南焱;個體對歷史和命運的自覺承擔[N];北京日報;2014年
5 馬蹄聲;湘西·沅陵的人[N];團結報;2003年
6 楊小洲 本報書評人;鏡頭里“沈從文的湘西”[N];中華讀書報;2010年
7 新華社記者 明星;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8 阮飛宇 公司職員;“照我思索,可認識人”[N];深圳商報;2000年
9 向成國;生命神性與文化生命詩學的建構[N];文藝報;2002年
10 本報首席記者 吳越;他提供了文學史另一種寫法[N];文匯報;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藝;論沈從文作品的音樂性[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2 鄧士偉;論沈從文作品里的風俗世界[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莊鴻文;沈從文與盧梭—一種美學觀念上的溝通[D];廈門大學;2006年
4 閆文杰;沈從文作品的古典和諧美[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曹麗芳;徘徊在都市和鄉(xiāng)村間的邊緣人[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6 郝若萍;沈從文新詩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7 尹君;論沈從文作品中的生態(tài)意識[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陶瑛;生態(tài)視域下的沈從文作品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5年
9 鄢鳴;沈從文作品狂歡化研究[D];揚州大學;2008年
10 滕虹;論沈從文作品的地域性[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1875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187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