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中國文學論文 >

郁達夫與德國文學

發(fā)布時間:2017-10-20 12:26

  本文關鍵詞:郁達夫與德國文學


  更多相關文章: 郁達夫 德國文學 尼采 施蒂納 施篤姆 影響


【摘要】:在郁達夫?qū)ν鈬膶W的多元化的接受和吸納中 ,對德國文學的接受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留日期間所受的“德式”教育 ,使郁達夫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德國文學作品 ,從而也培養(yǎng)了他對德國文學的濃厚興趣。對于德國文學 ,郁達夫極為推崇 ,特別是對尼采、施蒂納、施篤姆等德國的思想家和文學家 ,他更是備加贊賞 ,不僅積極地向中國讀者進行推介 ,而且他自己在思想和創(chuàng)作上也深受其影響。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中文系
【關鍵詞】郁達夫 德國文學 尼采 施蒂納 施篤姆 影響
【分類號】:I106.6
【正文快照】: 作為五四時期中國新文學的一代名家 ,郁達夫的創(chuàng)作深深得益于外國文學的滋養(yǎng)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置身于 2 0世紀初 ,東西方文化交匯碰撞、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錯綜重迭這一特定文化語境中的郁達夫 ,和同時代的其他許多作家一樣 ,有著非常開闊的文化視野 ,對于外國文化的吸納 ,表現(xiàn)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義貞;論現(xiàn)代散文的類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2 李明軍;形同質(zhì)異——郁達夫的《沉淪》與佐藤春夫的《田園的憂郁》之比較[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3 李相銀;論五四文學與無政府主義的關系[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唐小林;論盧梭對郁達夫人文精神的塑造[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5 張均;;我們怎樣進入歷史——論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品格[J];東南學術;2006年03期

6 吳松山;論蘇曼殊小說的悲劇意識及其形成原因[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7 高雪曉;毀滅性的生命體驗與自覺追求——論郁達夫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情緒走向[J];河北學刊;2001年03期

8 李利軍;盧梭《懺悔錄》與中國現(xiàn)代自傳[J];江蘇社會科學;1996年01期

9 郝P仔;千年詩魂兩悠悠——郁達夫與李商隱詩性人生比較[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10 胡星亮;論“五四”社會問題劇[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趙冬梅;五四時期的翻譯批評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陳亞平;感傷: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體驗與表達[D];揚州大學;2007年

3 趙艷花;突圍與回歸[D];山東大學;2005年

4 徐慧琴;20世紀中國游記散文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5 宗先鴻;盧梭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吳景明;走向和諧:人與自然的雙重變奏[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霽;學術網(wǎng)絡、知識傳播中的文學譯介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8 朱華陽;屈原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D];武漢大學;2006年

9 白浩;無政府主義精神與20世紀中國文學[D];武漢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學東;作為生命存在的詩歌[D];四川大學;2007年

2 劉家軍;試論郁達夫創(chuàng)作早期的個性化文學思想[D];廈門大學;2002年

3 肖智成;中國現(xiàn)代小說與回歸自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柯美樹;郁達夫與英國文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孔露;在苦悶中吶喊,或沉淪[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6 萬娜;論郁達夫文學理論批評的特色[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7 郝婧坤;論郁達夫的抒情小說[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8 鄭華玲;施托姆小說中的人性、自然和詩意[D];武漢大學;2005年

9 李晶;時代精神的凝結[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亞煒;論艾蕪的流浪漢小說及其漂泊意識[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炳熙;;郁達夫著作不能湮沒無聞[J];讀書;1980年05期

2 董易;;郁達夫的小說創(chuàng)作初探(上)[J];文學評論;1980年05期

3 董易;;郁達夫的小說創(chuàng)作初探(下)[J];文學評論;1980年06期

4 朱靖華;;一個充滿矛盾而易遭誤解的作家——略論郁達夫[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0年01期

5 董易;;關于郁達夫的生活道路和創(chuàng)作個性的形成[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0年04期

6 達暉;;關于郁達夫去日留學的時間[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0年04期

7 呂洪年;;郁達夫的紀游詩[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8 康鴻棣;;關于郁達夫《小說論》一書的寫作和初版的時間[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0年02期

9 唐鴻棣;;再談《小說論》的寫作時間[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0年04期

10 凌振元;;郁達夫的《銀灰色的死》沒有署名嗎?[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達榮;;為建設精神文明加強編輯修養(yǎng)[A];遼寧省高校學報研究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3年

2 曾鎮(zhèn)南;;魯迅是誰?——重讀瞿秋白的《<魯迅雜感選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3 尹曉麗;;生命之輕與文學之重——20世紀中國小說欲望書寫的雜感[A];中國小說研究[C];2003年

4 徐鶴蘋;;閩劇的淵源和藝術特點[A];閩都文化研究——“閩都文化研究”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5 劉艷萍;;論《沉淪》與《田園》的憂郁[A];中外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侯穎;;屠格涅夫影響下的郁達夫創(chuàng)作[A];中外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李涌泉;;論五四小說家的人格風貌[A];陜西省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馬振方;;歷史小說三論[A];中國歷史文學的世紀之旅——中國現(xiàn)當代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王愛松;;歷史真實:可能性及其限度[A];中國歷史文學的世紀之旅——中國現(xiàn)當代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劉進才;;中國現(xiàn)代歷史小說理論觀念的古典化特征[A];中國歷史文學的世紀之旅——中國現(xiàn)當代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其章;藏書票[N];北京日報;2000年

2 周玉奇;追尋房龍[N];大眾科技報;2000年

3 李梅娜;尋郁達夫遺骨與戰(zhàn)爭索賠[N];檢察日報;2000年

4 人民日報記者 趙相如;杭州傳統(tǒng)景點煥發(fā)青春[N];人民日報;2000年

5 陳旭;文化名人與《新小說》[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6 蕭斌如;枯毫灑墨幾春秋[N];社會科學報;2000年

7 林賢治;未曾消失的葦岸[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8 鄭勇;從來江山似佳人[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9 吳士金;鐵骨錚錚郁曼陀[N];團結報;2000年

10 安徽省東至縣利安中學 葉嘉新;梁遇春是“中國的艾略特”?[N];中華讀書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正林;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基督教[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周敬山;從“藝術偏至”到“政治偏至”[D];復旦大學;2003年

3 咸立強;創(chuàng)造社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4 趙艷花;突圍與回歸[D];山東大學;2005年

5 宗先鴻;盧梭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張勇;前期創(chuàng)造社期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湯奇云;中國現(xiàn)代浪漫主義文藝思潮史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汪樹東;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自然精神取向[D];武漢大學;2004年

9 陳樹萍;北新書局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裴毅然;五四-1930年代中國文學人性探論[D];復旦大學;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朝暉;勞倫斯與郁達夫作品性愛主題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2 張英;尼采思想在創(chuàng)造社作家作品中的反映[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3 孫鑫煜;啟蒙精神的彰顯與潰退[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4 劉家軍;試論郁達夫創(chuàng)作早期的個性化文學思想[D];廈門大學;2002年

5 張建剛;郁達夫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文化沖突與選擇[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雷澤兵;感傷的行旅[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7 何永生;在懺悔與告白的背后[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8 易前良;論蘇曼殊、郁達夫的情愛小說[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王莉;論郁達夫的文藝美學思想[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10 柯美樹;郁達夫與英國文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06717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06717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2bb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