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文格研究
本文關鍵詞:宋元文格研究
【摘要】:產生于晚唐,成立于宋代,而成熟于元代的文格理論是我國古代文章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對文格理論進行細致地研究才能對古代文章寫作方法及風格有所理解。我國文章學成立于宋代,而文格理論也于這一時期成立,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從理論角度對宋元文格理論的特征與內涵進行了探究。第一章首先將存在于宋元文學批評領域的兩種文格概念進行了區(qū)分與定義,并對二者的批評指向、批評方式、批評內容進行了初步的討論;第二章主要論述了文格概念產生的歷史原因,由詩格理論在唐代的繁盛入手反觀文格的出現,并與科舉與古文運動相關聯,認為二者都是推動文格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筆者根據文格著作集中出現的年代將南宋作為文格成立時期,又討論了于元代所產生的文格風格論;第三、四章著重對宋元時代的兩種文格理論的批評特征與內涵作了分析,通過論證對其理論內質有了一定的把握,是文章的重中之重。最后一部分筆者總結了宋元文格理論的意義與價值,認為其是古代文章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歷代文人學習文章創(chuàng)作的必由之徑,它是后世八股文論的先聲,更具有獨特的傳播價值。
【關鍵詞】:文格 文章學 科舉 古文運動 文學批評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206.2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緒論8-12
- 第一章 文格的定義及區(qū)分12-17
- 第一節(jié) 文格在批評領域中的兩種釋義12-13
- 第二節(jié) 文格風格論與文格文法論的區(qū)別13-17
- 第二章 文格批評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17-26
- 第一節(jié)“格”在唐及五代詩學中的應用17-19
- 第二節(jié) 文格與宋代古文運動19-21
- 第三節(jié) 文格與科舉21-22
- 第四節(jié) 南宋——文格理論的形成時期22-23
- 第五節(jié) 元代——文格風格論的產生23-26
- 第三章 宋元文格理論的基本特征26-32
- 第一節(jié) 宋元時期文格批評的總體特征26-28
- 第二節(jié) 文格文法論的特征28-30
- 第三節(jié) 文格風格論的特征30-32
- 第四章 宋元文格的理論內涵探析32-42
- 第一節(jié) 文格文法論的理論內涵32-37
- 第二節(jié)文格風格論的理論內涵37-42
- 第五章 宋元文格理論的價值和影響42-47
- 第一節(jié) 宋元文格理論的文章學價值42-43
- 第二節(jié) 文格理論是古人學習文章創(chuàng)作的門徑43-44
- 第三節(jié) 文格是八股文理論的先聲44-45
- 第四節(jié) 文格理論在海外的傳播45-47
- 結語47-48
- 參考文獻48-51
- 后記51-53
- 個人簡歷53-54
-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5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談汗人;從文章學漫說方志語言[J];江蘇地方志;2005年02期
2 祝尚書;;略論文章學研究的資源開發(fā)[J];文學遺產;2007年02期
3 蘇君禮;;在“創(chuàng)新”視野下的文章學[J];焦作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4 祝尚書;;論宋元文章學的“認題”與“立意”[J];文學遺產;2009年01期
5 周德倉;王斌禮;袁書會;;積極推動文章學學科建設和事業(yè)發(fā)展——中國文章學研究會第25次學術年會綜述[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6 黃湖濱;;文章科學發(fā)展觀:曾祥芹對文章學事業(yè)的戰(zhàn)略性貢獻[J];焦作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7 姚芮玲;;淺議修辭學研究對當代文章學發(fā)展的雙重意義[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8 黃湖濱;;推進文章學事業(yè)科學發(fā)展再論[J];焦作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9 曾祥芹;;文章學研究充滿挑戰(zhàn),任重道遠——在“文章學30年會慶”上的學術交棒[J];焦作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10 吳承學;;中國文章學成立與古文之學的興起[J];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1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黃湖濱;撥亂反正復興“文章學”[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復旦大學中文系 王水照;當古代文章學遭遇“五四”[N];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傅璇琮;文章學之淵藪在焉[N];中華讀書報;2008年
4 張岳健;知名作家走進大學與大學文學教育[N];文藝報;2013年
5 陳尚君;氣象恢宏的文話總匯[N];文匯報;2008年
6 何語華;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慈波;文話發(fā)展史略[D];復旦大學;2007年
2 林元彪;文章學視野下的林紓翻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靳利翠;張謙宜《}x齋論文》與清初文章學[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2 朱園;徐昂《文談》與近代文章學[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3 董麗娟;劉師培文章學理論探要[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年
4 張?zhí)祢U;宋元文格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5年
5 韓李茁;吳曾祺《涵芬樓文談》之文章學理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年
6 任曉娟;論傳統(tǒng)“文氣”論的文章學意義[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焦喜峰;文章學視野下的《人民日報》社論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8 郭敏艷;試論劉勰“味”的美學思想[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9 王敏;李景星《史記評議》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0072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00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