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詞再分類對句法分析的作用
[Abstract]:......
【作者單位】: 魯東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H14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松;顏偉;劉海濤;;基于樹庫的現(xiàn)代漢語動詞句法功能的計量研究[J];漢語學習;2010年05期
2 徐艷華;;動詞再分類對句法分析的作用[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1年S2期
3 諶金中;;“多/少+N”結構的句法分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4 陳躍;;一般疑問句及答句中“在”的詞性[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5期
5 蘇杭;;略談“如何”和“何如”的異同[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6 陳新葵;張積家;方燕紅;;動、名詞的認知及其腦機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7 王群力;;“索性”的歷時考察:功能演變及語義分化[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8 陳廣秋;;俄語中副詞與動詞搭配的語義限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9 鐘應春;;數(shù)量短語使用情況考察[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年10期
10 馬希文;;北京方言里的“著”[J];方言;198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艷華;李斌;;信息處理用名詞細分類研究[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斯·勞格勞;華沙寶;薩如拉;;基于統(tǒng)計方法的蒙古語依存句法分析模型[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3 鄭新夷;;國外嬰兒動詞習得的研究范式[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4 才藏太;;基于規(guī)則的漢藏機器翻譯系統(tǒng)中二分法的句法分析方法研究[A];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研究與進展——第三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第二屆全國多語言知識庫建設聯(lián)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史金生;胡曉萍;;動詞帶“著”的“把”字結構[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陳鑫;車萬翔;劉挺;;基于主動學習的中文依存句法分析[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7 陳勁光;何婷婷;李芳;桂卓民;;基于概率和句法分析的中文句子修剪[A];第五屆全國青年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徐艷華;陳小荷;李斌;陳鐘;;面向自動句法分析的現(xiàn)代漢語“V+V”結構歧義研究[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9 王丹;姬東鴻;黃瑋;;一種基于MIRA和遺傳算法的句法分析模型構造方法[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10 張曉甜;趙海;;基于樹結構模式挖掘的非監(jiān)督中文短語結構句法分析[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丁凱東 晉城市礦區(qū)中學;動詞使詩歌“動”起來[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2 鄰水縣石永中學 馮芬;淺談被動語態(tài)的結構與用法[N];廣安日報;2008年
3 金新樺;編輯記者要把新聞寫出動感來[N];伊犁日報(漢);2009年
4 朱文獻;名詞、動詞、形容詞的誤用[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5 宋玉柱;“加以了”能說嗎?[N];光明日報;2001年
6 胡明揚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集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之大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楊剛 本報記者 顏靖 陳建兵 松濤;川西北:“美”是個動詞[N];四川日報;2011年
8 《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杜永道;“重重疊疊”能寫成“重重迭迭”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9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王 斌;內(nèi)容為王[N];計算機世界;2004年
10 本報特約記者 陶子;王維嘉:管理是個動詞[N];計算機世界;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文琳;漢語依存句法分析方法的研究與實現(xiàn)[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2 徐艷華;現(xiàn)代漢語實詞語法功能考察及詞類體系重構[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3 楊瀟;基于生成性概率模型的句法分析和多文檔自動文摘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4 斯·勞格勞;現(xiàn)代蒙古語依存句法自動分析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5 李軍輝;中文句法語義分析及其聯(lián)合學習機制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崔惠玲;韓國語詞類學的歷時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7 孟祥英;漢語待嵌格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景霓;毛南語動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9 李偉亞;自閉癥譜系障礙學生漢語句子理解過程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倩;“(形+名)+動”結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全香蘭;漢語“進/出”與韓國語“(?)”的對比[D];延邊大學;2010年
3 賀煒;論“V都不V”格式[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明霞;《續(xù)金瓶梅》動詞重疊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李順軍;“上/下NP”結構的考察及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6 侯桂英;《孟子》單音節(jié)動詞同義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7 謝濤麗;定中式“V+N”結構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嬋娟;《孟子》動詞配價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9 皮佳佳;《墨子》動詞配價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余加柱;同形詞語法功能消歧[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4705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470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