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引之、郝懿行、黃侃《爾雅》“二義同條”研究初探
本文選題:爾雅 + 二義同條; 參考:《漳州師范學(xué)院》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第一章首先介紹《爾雅》一書中所存在的“二義同條”現(xiàn)象,并對歷來學(xué)者對此現(xiàn)象的闡述歷史進行了簡要論述。其次,介紹了王引之、郝懿行及黃侃對《爾雅》一書的研究情況,說明本文以三位訓(xùn)詁家研究成果為探討對象的緣由。最后,對《爾雅》“二義同條”現(xiàn)象的研究現(xiàn)狀與不足,以及本文的研究意義和方法進行了介紹。 第二章的主要內(nèi)容有三,其一是羅列本文的研究樣本,即王引之、郝懿行和黃侃所認定《爾雅》書中存在“二義同條”現(xiàn)象的訓(xùn)條,包括王引之認定的21條,郝懿行認定的19條,黃侃認定的27條;其二,將三者認定的結(jié)果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三者在數(shù)量、具體條目以及條目中的意義對應(yīng)上存在差異;其三,經(jīng)分析認為,這些差異主要源于三者不同訓(xùn)詁方式、占有不同的材料以及對相同材料的不同理解。 第三章對王引之、郝懿行、黃侃判定“二義同條”時所使用的術(shù)語進行了總結(jié)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判斷“二義”與說明“二義”對應(yīng)關(guān)系的術(shù)語。此外,重點分析三人對于不同意義的區(qū)分和表述方法:王引之主要采用“同義連文”的方式,郝懿行主要采用“異讀別義”和“連文別義”的方法,黃侃主要采用“連文別義”的方式。 第四章以探討王引之、郝懿行及黃侃對其所認定“二義同條”進行論證的方法為主要內(nèi)容。王引之在論證過程中采用駁證法,一是據(jù)經(jīng)意駁《爾雅》舊注之誤,二是駁經(jīng)典舊注之誤,由此證得“二義”。郝懿行兼用義證、聲證二法,既有直接的意義證據(jù)的羅列,,也有聲音關(guān)系的推求。黃侃對“二義同條”的論證與郝懿行類似,也是結(jié)合了求義證與通聲音這兩種方法。 第五章對“二義同條”的基本類型作出了重新的劃分。選取分類角度為訓(xùn)字兼義和訓(xùn)條多訓(xùn)詞的特性,這兩個特性均為“二義同條”現(xiàn)象所特有。據(jù)此,一方面將“二義同條”劃分為“兼義類”和“單純類”,另一方面又將其分為“多訓(xùn)詞”與“單訓(xùn)詞”兩大類。
[Abstract]: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phenomenon of "two meanings and the same article" in the book "Erya", and briefly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this phenomenon. Secondly, i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Wang citation, Hao Yixing and Huang Kan on Erya, and explains the reason of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ree exegetics as the object of discussion. Final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y of the phenomenon of "two meanings and the same article" in Erya are introduced,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and method of this paper. There are three main contents in the second chapter. One is to list the research samples of this paper, namely, Wang Yinzhi, Hao Yi-hang and Huang Kan's conclusion that there are "two meanings and one article" in the book, including 21 articles identified by Wang Yinzhi. Hao Yixing's 19 articles and Huang Kan's 27; second,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the three findings, and finding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the specific it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ning of the items. Thirdly, after analysis, the author thinks, These differences are mainly due to their different exegetical modes, different materials and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same materials. The third chapt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terms used by Wang cited by Wang, Hao Yiling and Huang Kan to judge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wo meanings" and "two meanings". In addition,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people's differentiation and expression of different meanings: Wang Yinzhi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synonymous Lianwen, while Hao Yi-xing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s of "reading different meanings" and "connecting literary meanings". Huang Kan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connecting literary meaning".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Wang cited, Hao Yixing and Huang Kan's argumentation methods of "two meanings and the same article". Wang Yinzhi used refu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argumentation, one is the mistake of refuting < Erya > old note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s, the other is the mistake of refuting the old note of classic, from which "two meanings" can be obtained. Hao Yi-hang uses both syndromes and sound evidence, both the list of direct meaning evidence, but also the deduction of sound relationship. Huang Kan's argumentation of "two meanings and the same article" is similar to that of Hao Yidong, and it also combines the two methods of seeking justice and communicating sound. Chapter five reclassifies the basic types of "two meanings and the same article". Select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gle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both the word training and the multi-discipline, both of which are unique to the phenomenon of "two meanings and the same article". Therefore, on the one hand, "the sam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concurrent meaning category" and "simple categor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divided into "multiple precepts" and "single precepts".
【學(xué)位授予單位】:漳州師范學(xué)院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31.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兆麟;;《馬氏文通》對清代經(jīng)學(xué)家語法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J];安徽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04期
2 孫立堯;;釋《詩經(jīng)》套語模式“ABAC”[J];古典文獻研究;2003年00期
3 崔祥龍;;簡析動詞的劃分[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4 朱紅梅;;論黃生《字詁》、《義府》之假借研究[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年06期
5 徐道彬;;論王念孫對戴震學(xué)術(shù)的繼承與發(fā)展——以《廣雅疏證》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04期
6 孔德琴;;《詩經(jīng)》“伊”字用法研究[J];淮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02期
7 郭靈云;梁英君;;從因聲求氣到因聲求義——評《虛字說》《經(jīng)傳釋詞》虛詞訓(xùn)釋[J];時代文學(xué)(上半月);2011年06期
8 張紅;;《馬氏文通》以前的漢語語法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9 潘玉坤;;也說“其與幾何”[J];中國文字研究;2009年00期
10 趙靜;;從“夫”的語法化看詞匯和語法的協(xié)同發(fā)展——以《經(jīng)傳釋詞》“夫”詞條為例[J];劍南文學(xué)(經(jīng)典教苑);2011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潘漢芳;;沈欽韓《春秋左氏傳補注》“車子扥商”釋義商榷[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xué)文化[C];2009年
2 方向gq;;《大戴y畩》kw代校懰辨姢(2)[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趙伯雄;;《周禮》中的正月為夏正說[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4 王法周;;乾嘉后期漢學(xué)的學(xué)術(shù)兼容精神——兼論乾嘉漢學(xué)的社會政治觀念[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王育林;;論清代小學(xué)家的本草名物考證[A];中醫(yī)藥優(yōu)秀論文選(上)[C];2009年
6 楊天宇;;杜子春對《周禮》今書的?奔班嵭䦟Χ判5娜∩醄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7 張錦笙;;“所"詞新探[A];1997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7年
8 吳培德;;淺議校補本《詩經(jīng)通義(乙)》[A];孔學(xué)研究(第十二輯)——云南孔子學(xué)術(shù)研究會第十二次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9 周祖亮;;“今”字注釋芻議[A];中華中醫(yī)藥學(xué)會全國第十七屆醫(yī)古文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趙生群;;《墨子》疑義新證[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廖名春;《論語》“民可使由之”章新釋[N];學(xué)習(xí)時報;2007年
2 通訊員 尤萱 本報記者 李平 胡敏;車邏鎮(zhèn) 在文化傳承中崛起[N];揚州日報;2006年
3 劉永耕;“戰(zhàn)”“顫”二字的分工和異形詞的整理[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4 ;余秋雨談所謂“126處差錯”[N];深圳商報;2003年
5 何文秀;《康熙字典》版本不同價不同[N];中國商報;2004年
6 通訊員 尤萱 本報記者 李平 胡敏;高郵鎮(zhèn) 追趕中的跨越[N];揚州日報;2006年
7 倪文才 亞洲集郵聯(lián)合會副主席 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劉佳維;畫船撾鼓過盂城[N];揚州日報;2009年
8 季羨林;學(xué)術(shù)大師能不能超越[N];北京日報;2003年
9 季羨林;學(xué)術(shù)大師能不能超越[N];光明日報;2000年
10 吉發(fā)涵;《古人名字解詁》的學(xué)術(shù)淵流與價值[N];中華讀書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8條
1 戎輝兵;《國語集解》訂補[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7年
2 孫赫男;《左氏會箋》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06年
3 程艷梅;《讀書雜志》專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7年
4 彭慧;《廣雅疏證》漢語語義學(xué)研究[D];四川大學(xué);2007年
5 程泱;王念孫《讀書雜志》研究[D];復(fù)旦大學(xué);2009年
6 李慧玲;阮刻《毛詩注疏(附?庇洠费芯縖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8年
7 郭麗;《管子》文獻學(xué)研究[D];浙江大學(xué);2006年
8 劉精盛;王念孫的訓(xùn)詁理論與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大衛(wèi);王引之、郝懿行、黃侃《爾雅》“二義同條”研究初探[D];漳州師范學(xué)院;2012年
2 王輝;從《經(jīng)義述聞》看王引之的訓(xùn)詁方法[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06年
3 宋彩霞;《經(jīng)傳釋詞》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2003年
4 曹秀華;《經(jīng)義述聞》詞義訓(xùn)詁方法初探[D];曲阜師范大學(xué);2007年
5 張穎;《經(jīng)傳釋詞》與《詞詮》虛詞研究比較[D];蘭州大學(xué);2007年
6 李桂華;《經(jīng)傳釋詞》虛詞分類的現(xiàn)代觀照[D];華中科技大學(xué);2008年
7 高燕;清代高郵王氏研究《詩經(jīng)》語言的成就與方法[D];揚州大學(xué);2008年
8 杜利軍;《虛字說》與《經(jīng)傳釋詞》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08年
9 劉勇;清人《尚書》訓(xùn)詁方法研究[D];揚州大學(xué);2007年
10 熊雪;《經(jīng)義述聞·毛詩》訓(xùn)詁條例研究[D];蘭州大學(xué);2010年
本文編號:18103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81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