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招貼設(shè)計的圖像學形態(tài)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 當代 招貼設(shè)計 圖像學 形態(tài) 出處:《重慶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當代招貼設(shè)計是廣告視覺化的主要媒體。招貼隨著社會發(fā)展而產(chǎn)生,依托科技進步而豐富,作為傳播和勸導某種意圖的載體,招貼設(shè)計無疑是一種社會行為。圖像之中的圖像以及圖像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折射出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精神面貌。每一幅招貼設(shè)計的完成都置身于特定的社會背景中,新興的圖像形態(tài)會在設(shè)計中得以表現(xiàn),而設(shè)計又擴大了圖像形態(tài)的影響。招貼設(shè)計的當代發(fā)展,在于它從藝術(shù)和現(xiàn)實的角度見證了歷史的書寫,通過文獻性視覺記錄的方式講述推動現(xiàn)實理想。興起于西方傳統(tǒng)圖像志研究的圖像學,禮遇當代的設(shè)計語境異常勃興,形成一個以全新視角、全新方法科學審視當代藝術(shù)的新學科,用圖像學的方法探討圖像象征符號作為人類思想傳播工具的意義。 本文從當代招貼現(xiàn)象的問題入手,采用圖像學研究形態(tài)分別就招貼的象征意義、形式和意義上的變化、發(fā)展和延續(xù)上的變化三種形態(tài)進行解析。希望當代招貼設(shè)計在理性秩序下借西學之風,熔鑄民族傳統(tǒng),兼容多元藝術(shù)形態(tài),依托科學技術(shù)的日新月異,博采眾家之長,使其成為研究多元藝術(shù)形態(tài)發(fā)展的一個圖像標本,介入社會學的視覺文本。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在一定程度解決了所分析的問題,具有現(xiàn)實與理論意義。
[Abstract]:Contemporary poster design is the main media for advertising visualization. Poster comes into be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is enriched by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carrier of spreading and persuading a certain intention. Poster design is undoubtedly a kind of social behavior. The images in the im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ages reflect people's ideology and mental outlook in different times. Each poster design is in a specific social background. The emerging image form will be expressed in the design, and the design has expanded the influence of the image form.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poster design is that it witnessed the writing of history from the angle of art and reality. Through the way of documentary visual record, the author describes and promotes the ideal of reality. From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imageography research, the courtesy of the contemporary design context is booming, forming a new angle of view. The new method scientifically examines the new subject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image symbol as a tool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human thought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image science.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problem of contemporary poster phenomenon, and adopts the research form of image science to discuss the symbolic meaning, form and meaning change of poster, respectively. It is hoped that the contemporary poster design can borrow the wind of western learning under the rational order, melt and cast the national tradition, be compatible with the diverse artistic forms, rely on the rapid 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strong points of the family. It is a kind of image specimen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artistic form, and intervene in the visual text of sociology. The logic and history are unified, and the problems analyzed are solved to a certain extent, which is of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524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器友;20世紀末我國文學頹廢主義論綱[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姜繼紅;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視野下的消費觀念嬗變[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田義貴;;試論《紅巖》文本的傳播效果[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朱志榮;商代甲骨文書法的審美特征[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5 李道先,侯曙芳;簡論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審美特征[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1期
6 汪大白;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的重大歷史轉(zhuǎn)折──朱熹“以《詩》言《詩》”說申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7 徐淑玲;;通俗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博弈[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8 宋霞;國外學者對科技和高科技問題的研究——由內(nèi)在論向外在論的轉(zhuǎn)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9 田義貴;試論紅色經(jīng)典的傳播效果[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10 黎春嫻;;消費:一種社會結(jié)構(gòu)的詮釋——兼讀讓·波德里亞的《消費社會》[J];北方論叢;2007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小立;秦志希;;廣告與消費主義文化的傳播[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2 賀建平;;消費社會的炫耀性消費與廣告的意義建構(gòu)[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3 李劍波;;產(chǎn)品設(shè)計中的“黑色”情感初探[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4 楊婭萍;;有容乃大——試論新時期美術(shù)教師前進的方向[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5 田維緒;;貴州民族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消費社會學研究[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4年“社會工作、社會學與構(gòu)建和諧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桂強;;景觀美學的自律與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三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杜云南;;城市·消費·文學·欲望[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三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王純菲;;女神與女從——中國文學女性倫理表現(xiàn)的兩極性[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9 沈心敏;王之櫟;劉雨川;;試議摩擦學的美[A];第七屆全國摩擦學大會論文集(二)[C];2002年
10 李曉鋒;;論陜西當代文學中的漢唐文化因子[A];陜西省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權(quán)力話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2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馬和民;社會化危機及其出路[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5 姜英;網(wǎng)絡(luò)文學的價值[D];四川大學;2003年
6 張盾;現(xiàn)代性問題圖景中的馬克思哲學革命[D];吉林大學;2004年
7 范少言;城市地域系統(tǒng)演變的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楊躍;理性與躁動[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9 沈克;理性的圖像[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10 周海波;現(xiàn)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余瑞冬;網(wǎng)絡(luò)編輯社會角色及素質(zhì)能力剖析[D];廣西大學;2001年
2 張苑琛;審美教育與當代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理論與實踐[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1年
3 閻偉;原始思維對《老子》和《莊子》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張彩紅;新時期小說敘事模式的轉(zhuǎn)變[D];鄭州大學;2001年
5 吳曉雋;現(xiàn)代旅游活動與文化遺產(chǎn)保護[D];浙江大學;2002年
6 范小玫;消費主義及其對美國當代社會的影響[D];廈門大學;2001年
7 蔡萍;中國上古神話思維與審美意識發(fā)生[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8 魏華;陳洪綬與倫勃朗藝術(shù)人格心理探析與比較[D];河南大學;2002年
9 李歌;通往成功廣告創(chuàng)意的大道[D];河南大學;2002年
10 唐雪瑩;夢與情鑄就的人生豐碑[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5244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1524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