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新聞事件”與臺灣媒體素養(yǎng)教育——基于批判媒體教育學的視角
本文選題:動新聞事件 + 傳播模式; 參考:《臺灣研究集刊》2012年02期
【摘要】:"動新聞"是當代數(shù)字傳媒以寫實的手法通過動漫的方式所呈現(xiàn)的一種新聞樣式。"動新聞"的內(nèi)容大多為負面社會新聞,不利于閱聽人的身心健康,在傳播上可以通過手機或網(wǎng)絡下載閱讀。臺灣壹傳媒旗下的《蘋果日報》推出"動新聞"后,因其報道內(nèi)容膻色腥而震驚全島,激起"動新聞事件"。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媒體產(chǎn)品形態(tài)與內(nèi)容、媒體市場贏利與社會責任、媒體自律與他律等關系的相互糾結。因此,詳細剖析"動新聞事件"引發(fā)的爭議,從批判媒體教育學視角解析"動新聞"的傳播模式,分析"動新聞事件"背后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觀,闡明臺灣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實踐困境并提出相關對策,對"動新聞"的傳播和閱聽人媒體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Abstract]:"moving News" is a kind of news style presented by contemporary digital media by means of anime and animation. " The content of moving News is mostly negative social news, which is not good for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readers, and can be downloaded and read by mobile phone or Internet. Taiwan's next Media 'Apple Daily' shocked the island after it launched the 'moving News' story, provoking a 'sensational news event'. This incident deeply reflects the intertwined relations between media product form and content, media market profi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media self-discipline and heteronomy.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oversy caused by "moving news event" in detail, analyzes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of "moving n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media pedagogy, and analyzes the view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behind "moving news ev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clarify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moving news" and the formation of media literacy for readers and listeners.
【作者單位】: 淮南師范學院中文與傳媒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當代教學文化變革與建構的理論和實踐研究”(20100481160) 江蘇省博士后科研資助計劃項目“當代教學文化變革與建構的理論和實踐研究”(1002066C)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詩意德育促進學生積極人格和諧發(fā)展實踐案例與理論問題研究”(BEA090063)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專項課題“心理學發(fā)展視野中的‘關懷教學’研究”(SK2012B449)
【分類號】:G20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邱偉;;臺灣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實踐困境[J];東南傳播;2007年01期
2 何麗;;從“動新聞”事件談新聞報道的創(chuàng)新[J];新聞愛好者;2010年1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龔孟偉;;從“動新聞事件”淺議新聞編輯的基本原則[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2 張瑞紅;許鐵梅;;兒童電視媒體素養(yǎng)教育探微[J];文教資料;2009年02期
3 李廷軍;;“免疫式”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理念及其啟示[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鐵海玉;;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目的與意義分析[J];貴州教育;2007年06期
2 許紫薇;;大學生媒體素養(yǎng)教育探微[J];紡織教育;2006年04期
3 吉汀;;高校圖書館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責任[J];現(xiàn)代情報;2006年06期
4 孫衛(wèi)國;祝智庭;;媒體素養(yǎng)教育:現(xiàn)代教育新理念——國內(nèi)外媒體素養(yǎng)教育概覽[J];電化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5 秦瑩;;使用媒體而非受限于媒體——國際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理念及教學策略和設計[J];文教資料;2007年13期
6 吳芳;;打造靚麗歌聲,提升媒體素養(yǎng)[J];信息技術教育;2007年09期
7 王珂;;論媒體領導力的打造[J];現(xiàn)代視聽;2010年06期
8 李廷軍;;參與式文化背景中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J];新聞愛好者;2009年14期
9 張開;媒體素養(yǎng)教育在信息時代[J];現(xiàn)代傳播;2003年01期
10 楊蘭娟;;臺灣中小學媒體素養(yǎng)教學方式的特點和借鑒[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6年Z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譚泓;;加強國民“媒體素養(yǎng)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途徑[A];建設經(jīng)濟文化強。禾魬(zhàn)·機遇·對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9年學術年會文集(3)[C];2009年
2 張麗英;;SMCR傳播模式在地理教學設計中的應用[A];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3 潘先偉;;河北藝術文化形態(tài)外向型傳播模式研究[A];第六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11年
4 張宏偉;;奧運賽事在大眾傳播中傳播模式的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5 劉淑梅;李淑云;;論哈羅德·拉斯韋爾“五W”傳播模式視野下的托馬斯·阿奎那美學思想[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喻志遠;林為干;;時域有限差分法中可同時吸收傳播模式和雕落模式的吸收邊界條件[A];1999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上冊)[C];1999年
7 趙大良;;科技期刊的信息傳播模式[A];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暨學會成立20周年慶典大會論文集[C];2004年
8 莫永華;寇冬泉;;基于認知心理學的人類分層傳播模式[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邱偉;;臺灣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困境[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媒介素養(yǎng)與公民素養(yǎng)論文集[C];2007年
10 馬強;;電子紙閱讀器對學術期刊數(shù)字化傳播模式的影響[A];編輯學報(2009年增刊)[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汕頭日報 楊可;微博時代,傳統(tǒng)媒體如何揚長避短[N];汕頭日報;2011年
2 鄭建玲;品牌落地尋找關鍵接觸點[N];中國質(zhì)量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程偉;騰訊網(wǎng)發(fā)布奧運報道戰(zhàn)略[N];民營經(jīng)濟報;2007年
4 南海網(wǎng)記者 趙仕芳 南海網(wǎng)見習記者 楊雋瑩;省文體廳副廳長許振凌:海南首屆網(wǎng)絡春晚“全民又國際”[N];海南日報;2011年
5 《少年日報》主編 姜麗軍;青少年媒體素養(yǎng)教育亟待加強[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6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科學傳播中心主任 李大光;科學傳播模式亟待轉(zhuǎn)型[N];光明日報;2010年
7 巴仁;獨立主題傳播模式的核心理念[N];中國建設報;2003年
8 記者 邢宇皓;李大光教授指出——“灌輸式”科學傳播模式亟待轉(zhuǎn)型[N];光明日報;2009年
9 金磊;“主辦城市”建筑文化遺產(chǎn)傳播模式研究[N];中國建設報;2010年
10 史青虹;反思當前電視音樂傳播模式[N];中國文化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鵬澤;中日學生對媒體態(tài)度的比較研究及提高媒體素養(yǎng)的策略[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張學波;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課程發(fā)展取向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趙國宏;少數(shù)民族文化網(wǎng)絡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趙小波;歐洲動畫產(chǎn)業(yè)發(fā)展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5 朱秀清;延安文學傳播形態(tài)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6 徐艷;社會公正視角下的農(nóng)民工報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段會勇;動物舍微生物氣溶膠及其向周圍環(huán)境的傳播[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08年
8 滕朋;從組織傳播到大眾傳播[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9 韓鴻;中國大眾影像生產(chǎn)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10 倪萬;數(shù)字化藝術傳播形態(tài)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鑫陶;國內(nèi)掘客發(fā)展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涂傳飛;我國高校中傳播奧林匹克文化的現(xiàn)狀及其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3 侯維;現(xiàn)代廣告中的圖形符號及傳播原理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鄭馥璇;李調(diào)元民間傳說傳播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5 呂s,
本文編號:20222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ongmansheji/2022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