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視動畫”的受眾策略研究
本文選題:動畫 + 電視動畫 ; 參考:《山東藝術學院》2011年碩士論文
【摘要】:電視動畫是在電視上播映的動畫,也是日本動畫中數(shù)量最多、受眾范圍最大、影響時間最長、產(chǎn)值效益最高的動畫類型。目前公認的日本電視動畫的創(chuàng)立者是手冢治蟲,他于1963年制作了日本第一部電視動畫《鐵臂阿童木》。日本電視動畫風格特征與歐美動畫不盡相同,有著對比鮮明的畫面,寫實的背景,個性鮮明的人物,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豐富的音樂和立體的聲音多姿多彩的圖像。日本電視動畫為日本動漫打通了走向世界的道路,世界一半以上的動漫產(chǎn)品均出自日本。根據(jù)我國視頻網(wǎng)站優(yōu)酷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當日播放最多的動畫有90%以上是日本電視動畫;改編自鳥山鳴同名漫畫的電視動畫《七龍珠》則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播出。由于播放時間等原因,日本電視動畫的收視率波動較大,但是優(yōu)秀的電視動畫總能在世界范圍內(nèi)獲得較高的收視率,比如《機動戰(zhàn)士高達》,在全球的總收視率高達13.2億。 日本電視動畫既可老少咸宜,,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包含了搞笑、推理、科幻、熱血、機戰(zhàn)、運動、冒險、情感、校園、動作等元素。因此,僅在日本國內(nèi),就有87%的國民喜歡電視動畫作品。讓不同的人都能找到滿足自己需求的動畫,即“泛受眾發(fā)展策略”,使日本電視動畫能夠在全球動畫界獨樹一幟,既是它成功的關鍵,也是它致力的目標。本文結合傳播學相關理論,對日本電視動畫的“泛受眾發(fā)展策略”進行了詳盡分析。 全文一共分為五個部分。引言部分即本文的研究緣起,主要描述了本文研究的意義、目的、方法等內(nèi)容。第一章首先將日本電視動畫放置在各日本動畫類型以及整個日本動漫產(chǎn)業(yè)鏈中,探討了日本電視動畫的重要性。第二章通過日本與世界各國,尤其是中國對于電視動畫受眾的定位進行比較,繼而從傳播學角度論述了日本電視動畫擴大受眾群體的優(yōu)勢;同時,文章還發(fā)現(xiàn)歷史客觀因素和人為主觀因素對于日本電視動畫受眾定位的影響并對其進行了分析。第三章重點闡釋為了適應“泛受眾發(fā)展策略”,日本電視動畫所作的調整。文章具體分析了日本電視動畫所體現(xiàn)的藝術性、使用的電視劇手法以及所采用的受眾所關注的內(nèi)容與形式。第四章分別從政府、幕后人員以及加工方三個角度論述了日本電視動畫如何脫離屏幕,通過延伸吸引不同受眾。
[Abstract]:TV animation is a kind of animation which is broadcast on TV and has the largest number, the largest audience, the longest influence time and the highest output value in Japan. Currently recognized as the founder of Japanese television animation is Osamu Tezuka, he produced the first Japanese television animation in 1963, "Iron arm Astro Boy". The style features of Japanese TV animation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animations, with contrasting pictures, realistic backgrounds, distinctive characters, zigzag storylines, rich music and colorful images of stereo sounds. Japanese TV animation for the Japanese animation opened the way to the world,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animation products from Japan.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from Youku, a Chinese video website,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the most popular animations played on that day were Japanese TV animations, while the TV animation "Seven Dragon-Ball", adapted from the same name's cartoons of the same name, was broadcast in more than 60 countries and regions. Because of the broadcast time, the ratings of Japanese TV animations fluctuate greatly, but the excellent TV animations can always get high ratings in the world, such as "Mobile Warriors up to", in the world, the total ratings are as high as 1.32 billion. Japanese TV animation can be both old and young Xianyi, but also has a strong pertinence, can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people, including funny, reasoning, science fiction, hot blood, machine warfare, sports, adventure, emotion, campus, action and other elements. Therefore, in Japan alone, 87% of the people like TV animation works. So that different people can find animation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that is, "pan-audience development strategy", so that Japanese TV animation can be unique in the world of animation, is not only the key to its success, but also the goal it is committed to.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pan-audienc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Japanese TV animation.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altogether. The preface is the origin of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purpose, method and so on. The first chapter puts the Japanese TV animation in each Japanese animation type and the whole Japanese animation industry chain,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Japanese television anim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compares the audience orientation of TV animation between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China, and then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Japanese TV animation in expanding the audience from the angle of communication.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objective factors and artificial subjective factors on the audience orientation of Japanese TV animation is also found and analyzed.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djustment of Japanese TV anim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pan-audienc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rtistry of Japanese TV animation, the TV drama techniques and the contents and forms concerned by the audience.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how Japanese TV animation separates from the screen and attracts different audiences through extension from three angles: government, behind-the-scenes personnel and processors.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藝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95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光福;趙瑜;;聊齋詩意例[J];蒲松齡研究;2006年01期
2 劉艷玲;;嬌娜:棲居在精神家園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齡研究;2009年02期
3 厚實;郭彤;;宮體詩與花間詞文本生成背景比較解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4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5 陳祥明;;注重形式美與提高鑒賞力——中國繪畫鑒賞的理論與實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洪增流,彭發(fā)勝;詩歌語言的維度:“Image”與意境的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7 葉旦捷;;《聊齋志異》的造境藝術[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8 俞香云;;“風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龍·風骨》再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9 鄭笠;;剝離與消解系統(tǒng)中成就的審美境界——從莊子“美學”到“莊子”美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吳玉紅;;清秀神俊 韻逸灑脫——玄學對魏晉工藝美術風格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文;;英美詩人困境中的自覺審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屆“興皖之光”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交叉學科卷)[C];2005年
2 陳建農(nóng);;六朝詩學中的人生體驗與人格理想[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孟慶陽;;唐前奏議文體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特征[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黃鴻儀;;論中國畫的“內(nèi)美”[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王磊;;論展示藝術中信息的有效傳播[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6 李蓓;;網(wǎng)絡傳播與博物館觀眾視角[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7 姚政邑;石千里;;國內(nèi)高校廣告實驗室建設的比較研究[A];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1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8 姚政邑;石千里;;國內(nèi)高校廣告實驗室建設比較研究[A];北京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10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C];2011年
9 孫信茹;;傳媒與民俗生活變遷——甘莊的個案分析[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10 周步恒;;衡量廣播媒體實力之杠桿——論節(jié)目評估體系[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6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8 孫敏明;莊子“游”的人生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10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唐s
本文編號:19284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ongmansheji/1928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