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的優(yōu)化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文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的優(yōu)化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學術期刊 學術評價 指標體系 影響因子 優(yōu)化
【摘要】:學術期刊是學者在進行科研工作時的重要參考文獻來源。21世紀以來,我國各類學術期刊發(fā)展空前,數(shù)量巨大。為了從質量良莠不齊的學術期刊中遴選出一批質量上乘的優(yōu)秀學術期刊,給科研工作者提供參考依據(jù),同時督促學術期刊不斷提高自身質量,對中文學術期刊進行評價分級顯得十分必要。 國外的期刊評價研究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我國對期刊評價的研究工作則始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國內外學術期刊測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F(xiàn)有的期刊評價研究大多聚焦于建立合理的定量指標體系,并且隨著各種期刊評價活動的開展,指標體系不斷被完善和修正,從最早的兩三個評價指標到最近的20多個評價指標。這種評價指標體系上的變化是順應國內學術期刊的發(fā)展變化趨勢的,因為我國的學術期刊出現(xiàn)數(shù)字網絡化、學科分類復雜化等新的趨勢,評價指標體系也應該順應這些變化進行適當優(yōu)化。 本文圍繞“中文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的優(yōu)化”展開研究,對國內主要的六大中文學術期刊評價活動和采取的指標體系進行文獻調研,提出了包括評價維度完善、指標選取、指標相關性消除在內的各種指標體系優(yōu)化方法。在此基礎上,對重要的評價指標——影響因子的優(yōu)化進行單獨探討,提出一些可以彌補其缺陷和不足的新的綜合引證指標,進行了數(shù)據(jù)驗證;并提出一個新的評價維度——“期刊的學術創(chuàng)新度”,討論了評價的合理性,以及大致的評價方法。文章最后以目前較為完備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學術影響力報告》中采用的評價指標體系為藍本,將前面的研究成果加以運用,對該體系框架進行了完善。
【關鍵詞】:學術期刊 學術評價 指標體系 影響因子 優(yōu)化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G353.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緒論10-15
- 1.1 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10-13
- 1.1.1 選題背景10-12
- 1.1.2 研究意義12-13
- 1.2 研究內容與方法13-15
- 1.2.1 論文研究內容與思路13-14
- 1.2.2 論文結構與創(chuàng)新點14
- 1.2.3 研究方法與工具14-15
- 第二章 中文學術期刊評價研究綜述15-27
- 2.1 學術期刊評價理論基礎15-17
- 2.1.1 布拉德福的"文獻聚散定律"以及"核心期刊"15
- 2.1.2 加菲爾德的"引文集中定律"15-16
- 2.1.3 普賴斯的"文獻老化指數(shù)"和"引文峰值理論"16
- 2.1.4 文獻引用規(guī)律16-17
- 2.2 國內外學術期刊評價實踐17-23
- 2.2.1 國外學術期刊評價實踐17-19
- 2.2.2 國內學術期刊評價實踐19-23
- 2.3 學術期刊評價方法分析23-27
- 2.3.1 學術期刊評價步驟24-25
- 2.3.2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25-27
- 第三章 中文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優(yōu)化研究27-45
- 3.1 評價指標體系優(yōu)化的必要性27
- 3.2 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的優(yōu)化方法27-35
- 3.2.1 評價維度的優(yōu)化27-30
- 3.2.2 基于期刊學科屬性的優(yōu)化30-31
- 3.2.3 指標選取的優(yōu)化31-34
- 3.2.4 指標相關性消除的優(yōu)化34
- 3.2.5 指標權重分配的優(yōu)化34-35
- 3.3 綜合引證指標——影響因子的優(yōu)化35-45
- 3.3.1 影響因子用于期刊評價的缺陷分析35-36
- 3.3.2 其他綜合引證指標對影響因子的補充36-45
- 第四章 新的學術期刊評價維度——"學術創(chuàng)新度"45-53
- 4.1 引入"期刊的學術創(chuàng)新度"評價維度的合理性45-46
- 4.2 定義期刊的"學術創(chuàng)新度"46-47
- 4.3 "學術質量"、"學術創(chuàng)新度"和"學術影響力"之是的關系47
- 4.4 如何評價期刊的"學術創(chuàng)新度"47-53
- 4.4.1 以參考文獻測度學科交叉度48-49
- 4.4.2 以科研實體測度科研合作度49
- 4.4.3 以關鍵詞集合測度主題新穎度49-50
- 4.4.4 專家的創(chuàng)新性打分評價50-51
- 4.4.5 經濟/社會效益51-52
- 4.4.6 本節(jié)小結52-53
- 第五章 完善的中文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框架53-58
- 5.1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學術影響力報告》評價指標體系53-54
- 5.2 一個優(yōu)化的中文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框架54-58
- 5.2.1 完善維度和指標54-56
- 5.2.2 探討說明56-58
- 第六章 結語58-60
- 6.1 全文總結58-59
- 6.2 不足與展望59-60
- 參考文獻60-63
- 附錄 科研成果與學術活動63-64
- 致謝64-6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春林;;基于知識圖譜的我國期刊評價研究評述[J];情報科學;2011年07期
2 熊曉英;;相對影響因子及其意義[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年06期
3 邱均平;武慶圓;劉霞;;《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的特色、做法和結果分析(2011~2012)[J];評價與管理;2011年02期
4 洪斌;;基于《中國引文數(shù)據(jù)庫》的期刊學術影響力統(tǒng)計分析——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為例[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5 喻世華;;三十年來“核心期刊”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及研究歷程回顧[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6 何素清;劉樹春;;SCI-E收錄的中國生物醫(yī)學期刊文獻計量學指標的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年06期
7 季淑娟;楊月珍;李雅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工業(yè)技術編比較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年01期
8 鞠建廷;;中國地學期刊的國際化思考——以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年06期
9 本刊編輯部;;期刊評價相關名詞解釋[J];黔南民族醫(yī)專學報;2011年02期
10 楊平;;高校圖書館中文學術期刊的利用研究——以山西農業(yè)大學圖書館為例[J];黑河學刊;2011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薇;宋淑云;李英芹;李娟;袁立凡;;關于期刊評價的若干思考[A];第2屆科技期刊發(fā)展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鄭英隆;;中文學術期刊:致力于民族思想對世界影響力的增強[A];機制創(chuàng)新·合作共贏——第8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龐景安;;學術期刊的評價、指標及工具[A];第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翁貞林;;對我國“核心期刊”研究的思考[A];學報編輯論叢(第八集)[C];1999年
5 金鐵成;;對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幾點看法[A];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倪素云;許培揚;;網絡計量學在期刊評價中的應用探討[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醫(yī)學信息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7 謹玉梅;王新英;;高校學報影響因子亟待提高[A];首屆科技出版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4年
8 謹玉梅;王新英;;高校學報影響因子亟待提高[A];第二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王東方;陳智;趙惠祥;;辯證看待影響因子[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三集)[C];2005年
10 秦江敏;王榮;;正確認識影響因子 科學評價科技期刊[A];湖北省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2008年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華生;期刊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及治理[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2 鄭宇碩 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香港社會科學學報》、《亞洲發(fā)展比較研究》(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sian Development)總編輯;中文學術期刊如何面對國際化的挑戰(zhàn)[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葉繼元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創(chuàng)新基地;學術期刊質量評價與核心期刊評價之異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金瑩;“中文學術期刊與人文研究”研討會召開[N];文學報;2010年
5 林春田;中文學術期刊與知識場域的“潛規(guī)則”[N];社會科學報;2007年
6 南京大學 韓新民;構建科學的人文社科期刊評價體系[N];社會科學報;2008年
7 記者 何馨;堅持正確導向 創(chuàng)辦一流期刊[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8 馮長根;同行認可價值體系[N];光明日報;2004年
9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 王旭東;觀CSSCI入圍與“擴展”[N];社會科學報;2008年
10 姜曉輝;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發(fā)展與計量評價[N];光明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志勇;營銷學科圖譜[D];東華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冰清;中文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的優(yōu)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2 劉媛;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學術評價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4年
3 黃穎;開放獲取期刊現(xiàn)狀及其學術影響力評價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永欣;公共衛(wèi)生系列專業(yè)期刊的量化評價與分析[D];吉林大學;2006年
5 周二翠;網絡口碑在科技期刊評價中的應用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6 盛艷霞;多元統(tǒng)計方法在評價《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中的應用[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7年
7 周英博;國際基礎科學領域核心期刊h指數(shù)分析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8 安靜;醫(yī)學期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9年
9 杜飛;《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載文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0年
10 倪素云;網絡計量學在生物醫(yī)學期刊評價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8530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zykc/853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