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生物學精品課程網站
本文關鍵詞:細胞生物學課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課程簡介
《細胞生物學》是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各專業(yè)必修基礎課程, 總學時90 , 其中理論課54學時、實驗課36學時。
1. 發(fā)展過程
中山大學是國內較早開設細胞生物學課程的學校之一。
中山大學生物系在1970 年招生后就開設了《細胞學》課程。由江靜波教授擔任主講。1977年后改為《細胞生物學》,
由李寶健教授主講。
細胞生物學課程一直是中山大學生物系以及現(xiàn)在的生命科學學院各專業(yè)的必修課程, 并注重課程教師隊伍的建設。同時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改革細胞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
先后有5位教授擔任細胞生物學課程負責人和主講, 他們是:江靜波教授、李寶健教授、鄒韻霞教授、林月嬋教授、王金發(fā)教授。特別是江靜波教授在國內具有極高的知名度,
是中山大學生物系早期少數(shù)幾位博士生導師之一, 他為該課程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5年細胞生物學課程被列入中山大學第三批重點建設課程, 獲得學校經費支持。經過兩年的建設, 于1997年通過專家評估驗收,
并被評為優(yōu)秀課程。
從1991年起, 中山大學與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合作培養(yǎng)7年制中醫(yī)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 并由中山大學生科院為其開設細胞生物學課程,
從此, 細胞生物學課程開始為兄弟院校服務, 并一直延續(xù)至今。如今, 細胞生物學課程已成為七年制中醫(yī)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
每次的學生評估都是優(yōu)秀。
2001年4月, 中山大學的細胞生物學被批準為教育部網絡課程建設項目, 在11月中期檢查中被評為優(yōu)秀,
獲得4萬元的獎勵撥款。2003年7月通過國家驗收并被評為優(yōu)秀網絡課程。該課件已正式由高教社出版。
2002年11月, 細胞生物學課程申請國家理科生物學基地創(chuàng)建名牌課程, 獲得批準, 成為國家立項基地名牌建設課程之一,
獲得4萬元經費支持(國家2萬元, 學校2萬元)。
2003年4月, 細胞生物學課程被評為中山大學首批精品課程之一, 獲得5萬元的經費支持。
2003年10月, 細胞生物學被評為廣東省精品課程, 并且得票率最高, 排名為廣東省精品課程之首。
2. 課程內容體系和結構
教學內容: 細胞生物學課程在近10年的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內容體系結構,
并自編出版了細胞生物學教材。基本內容由14章組成:1.細胞概述,2.細胞生物學研究方法3.細胞質膜與跨膜運輸4.細胞環(huán)境與互作,5.細胞通訊,6.核糖體與核酶,7.線粒體與過氧化物酶體,8.葉綠體與光合作用,9.內膜系統(tǒng)與膜運輸,10.細胞骨架與細胞運動,11.細胞核與染色體,12.細胞周期與細胞分裂,13.胚胎發(fā)育、分化與調控14.細胞衰老、死亡與癌變。在14章內容中,
包括了細胞生物學的三大結構體系:生物膜結構體系、細胞骨架結構體系、遺傳表達結構體系。
組織方式: 教學內容的組織方式上,全課程分為5個板塊,
有3個高潮。第1~2章概述和研究方法作為第一板塊, 起細胞生物學課程學習的引導作用。第3~5章作為第二板塊,在這一教學板塊的教學組織中,
要使學生對細胞生物學的學習形成一次高潮。手法是通過將細胞的社會行為與人類社會行為相比較進行擬人化的講述。
第三板塊有4章內容, 即6~9章, 以蛋白質分選為核心, 以動態(tài)的觀點講授細胞的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
在教學組織上要使學生通過第三板塊的學習, 形成第二個學習高潮, 即了解到細胞內部行為幾乎達到完美的"各盡所能、按需分?quot;和"勤政廉潔"的運行方式。
第四板塊是過渡板塊,即第九章:細胞骨架。在授課的組織方式上, 以分子發(fā)動機為核心, 以"路通財通"為寓意,
討論細胞骨架的種類及其在細胞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同時引入納米生物學的概念, 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本章授課技巧要使學生沉浸在充滿遐想的細胞生物學的無窮樂趣之中。
第五板塊包括10~14章的4章內容, 以細胞周期為核心, 講授細胞的遺傳機制、以及基因表達調控對細胞分裂和發(fā)育的影響,
并使學生達到第三個學習高潮。
在整個課程體系中, 將三個重點也是難點章節(jié)分散在三個板塊中, 其中信號轉導在中段考之前講授, 后兩個重點:蛋白質分選和細胞周期放在后半段,
這樣有利于學生通過中段考總結經驗。
另外, 為充分調動學生自學, 安排4章為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做到講授與自學相結合,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3. 實踐性教學的設計思想與效果
本課程的實踐性教學主要是實驗教學;镜脑O計思想是圍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實驗內容的設計, 最核心的做法是開放式實驗教學,包括開放實驗室、開放實驗項目、開放實驗儀器,
學生在完成必須的基礎實驗訓練之后, 可以自行設計實驗, 獨立完成實驗操作, 包括實驗結果的分析。
在這項改革中, 實驗教師要完成教學觀念的轉變和角色的轉變, 即從"保姆"轉變成輔導,
讓學生成為實驗的主角。
實驗教學的設計思想必須緊扣學生是主體, 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 讓學生施展才華,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我們從1993年起一直堅持開放式實驗教學, 學生自己查閱文獻、自己設計實驗方案, 自己實施實驗方案、自己分析實驗結果和總結,
最后進行大會交流。
經過近10年的實踐, 取得較好的效果, 得到教育部教學評優(yōu)專家、廣東省名牌專業(yè)評審專家的多次好評。并獲得中山大學、廣東省和國家的教學成果獎。
4. 教學方法與教學改革
根據主導-主體的教學模式, 對理論課教學方法進行兩方面的改革:
課堂教學:采取"研究性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從研究問題入手, 將細胞生物學的一些重要理論構建過程展現(xiàn)出來,
同時提出新的問題, 以便讓學生進行思考和研究。變單向傳輸式教學為雙向互動式教學, 變以強調理論內容為主的灌輸式講授為探究理論研究過程為主的引導式講授。授課過程中,
巧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包括"故事會"、"實話實說"、"有獎?chuàng)尨?quot;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引導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第二課堂: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 包括細胞生物學科學專題報告會、命模擬試卷、放大課程章節(jié)提要、教材評論等。
通過啟發(fā)式、研究性教學和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 不僅改變了單一傳輸?shù)慕虒W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研究性學習興趣和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 通過開放實驗室、開放實驗項目、開放實驗內容、開放實驗儀器等措施將學生推上主體位置。實驗教師對一些必備的基礎技能訓練的實驗內容組織成綜合性實驗項目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性實驗設計和實施。
5. 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從1996年開始制作多媒體課件, 并逐步在課堂上使用, 并于1999年9月在97級細胞生物學教學全過程使用。在此基礎上研制開發(fā)了細胞生物學網絡課程,
并成功申請到教育部立項。細胞生物學理論課從1997年開始在網絡與教育技術中心的多媒體課室講授, 除使用自制的 PowerPoint外,
還利用大量的英文教學課件, 包括動畫、電影等輔助教學。另外, 特別重視創(chuàng)造新的信息資源, 通過教學技術用于課堂教學,
如我們將每屆學生的科學專題報告會錄像后制作成網頁, 配合課堂教學, 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6. 課程特色
有三個主要特色:
①. 建立開放式、研究性教學模式
以素質教學為核心, 根據主體-主導的教學結構, 建立開放式、研究性教學新模式, 擺脫課堂和實驗室的封閉,
將理論教學和課堂教學與科學研究結合起來, 培養(yǎng)研究型人才。
②. 建立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模式
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建立了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模式。理論課通過近10年的細胞生物學科學專題報告會,
將細胞生物學課程理論與科學研究前沿相結合, 學生通過科學專題報告會, 從科學研究的角度, 探索和了解當今的研究進展,
并通過此項活動,培養(yǎng)研究工作的基本興趣和能力。在實驗教學中,結合開放式實驗教學,開展創(chuàng)新性實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③. 努力促進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細胞生物學課程整合. 加速立體化教材
本課程率先在教學隊伍中吸納了教育技術專家, 進行細胞生物學課程與教育技術的整合。在加速紙介教材建設的同時,
積極進行立體化教材建設取得較好成果。
7. 獲獎成果
以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為主要內容的成果在1997年獲得廣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1年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本文關鍵詞:細胞生物學課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8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zykc/4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