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學術期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本文關鍵詞:論教育學術期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教育學術期刊在引領教育科研導向、指導教育科研實踐、促進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繁榮教育科學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實現教育學術期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立足服務導向,搭建橋梁與平臺,強化教育實踐功能;強化社會責任,加強學術規(guī)范,當好學術"把關人";以質量求生存,強化質量意識,加強質量管理;打造學術期刊品牌,實現專業(yè)化和特色化發(fā)展,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作者單位】: 《教育導刊》雜志社;
【關鍵詞】: 教育學術期刊 服務導向 媒體社會責任 期刊質量 可持續(xù)發(fā)展
【分類號】:G237.5
【正文快照】: 當前,我國共有各種教育期刊1034種,其中全國中文(教育類)核心期刊88種,教育綜合類核心期刊有24種[1]。這些教育學術期刊(教育綜合類)在引領教育科研導向、指導教育科研實踐、促進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繁榮教育科學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數字出版的沖擊下,教育學術期刊也面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鵬;;話說新聞報料[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2 葛瑞峰;;探析英語新聞詞匯的時新性特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9期
3 劉慧靜;;論縣級電視臺對“兩會”的報道[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4 闕道隆;;編輯學學科建設中的三個問題[J];中國編輯;2006年05期
5 周全;論科技期刊的新聞價值[J];編輯之友;2002年S1期
6 楊保軍;;三個向度中的當代中國新聞業(yè)[J];今傳媒;2008年06期
7 楊保軍;;簡析當前我國新聞理論教材的主要結構模式[J];今傳媒;2009年04期
8 郭兵兵;;關于提高城市電視新聞傳播效果的思考[J];今傳媒;2010年08期
9 李子路;黃馨茹;;對微博時代公民新聞傳播的思考[J];今傳媒;2011年04期
10 張志杰;;由兩則“網曝”式報道談新聞真實[J];今傳媒;2011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孔慶華;曲彬赫;;科普信息傳播與科協(xié)網絡媒體[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4)[C];2009年
2 龐明慧;;《中國婦女報》家庭暴力報道內容分析[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楊保軍;;當代中國新聞傳播業(yè)總體特征分析[A];新聞傳媒與社會發(fā)展論壇·2007——中國新聞業(yè)發(fā)展現狀與趨勢論文集[C];2007年
4 喻國明;謝征;;傳媒產業(yè):建設“軟實力”的基礎與關鍵[A];新聞學論集(第20輯)[C];2008年
5 董天策;;論新聞學與傳播學之間的分殊與吸取[A];新時期中國新聞學學科建設30年[C];2008年
6 孔慶華;曲彬赫;;科普信息傳播與科協(xié)網絡媒體[A];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33分會場新媒體與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施云;;健康傳播中新聞失實的原因分析——以部分轉基因的新聞報道為例[A];第八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13年
8 趙星耀;;論我國內地新聞理論教師應有的教學姿態(tài)[A];新聞學論集(第23輯)[C];2009年
9 趙萬林;;新聞編輯的時效性探究[A];華章(2014)[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晨;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張才剛;數字化生存與文學語言的流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鄭亞楠;地市級媒體轉企改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尹力;媒介權力的畸變[D];南京大學;2011年
5 薛朝鳳;法制新聞話語敘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陳卓群;基于學術博客的個體之間知識轉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7 段永剛;大眾傳播媒介資源配置芻議[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庹繼光;中國當代傳播研究中的理論體系建構[D];四川大學;2004年
9 魏金成;改革與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論視野下的央視新聞改革[D];復旦大學;2005年
10 王新杰;論小康社會與大眾傳媒的互動關系[D];復旦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尹成;中國新聞獎的價值分析[D];湘潭大學;2010年
2 王鈺倩;論教育類報紙新聞報道的內容創(chuàng)新[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邱玉華;長江韜奮獎的價值取向評析[D];南昌大學;2010年
4 萬生花;南昌市社區(qū)媒介的傳播現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5 許春香;目的論視角下外宣新聞傳播效果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6 史樹梅;網絡事件中的網民心理特點與行為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青;“草根文化”在衛(wèi)視娛樂節(jié)目中的開發(fā)利用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曼伊;論我國對廣播電視中娛樂節(jié)目的行政規(guī)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柳村;幫忙類節(jié)目的現狀及發(fā)展路徑探析[D];西北大學;2011年
10 劉景濤;低碳主題電視節(jié)目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葉繼元;學術期刊與學術規(guī)范[J];學術界;2005年04期
2 任永玲,張保國;學術期刊如何走出困境[J];山西農業(yè)科學;2005年03期
3 計亞男;學術期刊與學者的良性互動[J];云夢學刊;2005年04期
4 本刊編輯部;學術期刊的級別如何確定(一)[J];淮海醫(yī)藥;2005年04期
5 ;關于學術期刊有關問題的答復(一)[J];實用臨床醫(yī)學;2005年07期
6 李東輝;學術期刊重在取精存真[J];科技與出版;2005年05期
7 丁立群;學術期刊的主體意識與特色[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4期
8 ;學術期刊的級別如何確定(一)——關于學術期刊有關問題的答復[J];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3期
9 ;學術期刊的級別如何確定(二)——關于學術期刊有關問題的答復[J];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3期
10 ;有關學術期刊的問答[J];中國現代醫(yī)藥雜志;200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增義;;對我國學術期刊交流及運作方式的探討[A];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張放;;學術期刊選題策劃的理論構建[A];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曾凡盛;;學術期刊擴版現象之冷思考[A];中國編輯研究(2009)[C];2010年
4 肖堅;;我國學術期刊管理體制與運營機制對策的思考[A];第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呂靖;秦昕;佟笑;劉仁涌;;學術期刊數字出版高等學校應有所作為[A];機制創(chuàng)新·合作共贏——第8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郭超偉;張萌;韓培;;網絡時代我國學術期刊的發(fā)展策略[A];機制創(chuàng)新·合作共贏——第8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肖堅;;我國學術期刊管理體制與運營機制對策的思考[A];機制創(chuàng)新·合作共贏——第8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杜寧;王曄;李蘭欣;;學術期刊防范和處理“一稿多投”的方法[A];第十屆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學術研討會暨新世紀初十年科技期刊發(fā)展回顧與未來展望論壇文集[C];2010年
9 李明;趙志;;學術期刊公信力與編輯的神圣職責[A];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第14次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肖堅;;學術良知與誠信守望——論我國學術期刊的誠信建設[A];第七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秦毅;學術期刊的經濟學解讀[N];光明日報;2004年
2 胡政平;學術期刊應有更高遠的追求[N];光明日報;2004年
3 本報記者 施芳 盧新寧;誰解學術期刊之憂[N];人民日報;2001年
4 胡政平;論學術期刊的創(chuàng)新[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5 采訪人 譚海燕 本報記者;學術期刊“走出去”呼喚領軍者[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6 ;學術期刊究竟怎么了[N];文匯報;2004年
7 劉范弟;學術期刊的“網絡東風”[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2年
8 楊云山;學術期刊:如何乘勢而起[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
9 咸增強;進言學術期刊[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5年
10 朱向東 劉書生;學術期刊商品化之憂[N];光明日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棟梁;我國學術期刊創(chuàng)國際學術名刊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寧;當前我國學術期刊存在的問題與發(fā)展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3 劉艷;網絡環(huán)境中學術期刊的發(fā)展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02年
4 林麗萍;中國大陸學術期刊“麥當勞化”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宇;西方發(fā)達國家學術期刊運營模式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09年
6 郭丹;基于內容管理的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模式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09年
7 劉莎;藝術設計類學術期刊的設計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8 鄢睿;網絡學術期刊傳播模式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9 王曉陽;我國醫(yī)學學術期刊的媒介傳播生態(tài)研究[D];河北大學;2008年
10 丁世婷;基于客戶知識管理的學術期刊信息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論教育學術期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868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zykc/386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