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走出去的路徑新探
本文選題:中國學術期刊 + 科技期刊; 參考:《編輯之友》2012年12期
【摘要】:理論上講,學術期刊的社會效益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知識經濟時代,文化逐漸成為國家實力的象征,學術期刊承載著文化積累、繼承的功能,它的質量和影響力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實力。一個國家的GDP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增長,而高質量的學術期刊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辦成。目前,我國學術期刊有五六千種,一直以來對繁榮學術、傳播科學知識、促進生產力發(fā)展起著巨大作用。但必須清楚地看到,我國學術期刊數量雖多,但在國際學術界得到認可的知名期刊則少,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化水平還較低。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時,學術期刊是展示一個國家實力的平臺,對我國這樣的世界大國來說,要強大、要崛起,需要鑄造發(fā)行自己的學術硬通貨,要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為此,本刊特組織了這期沙龍,以期匯聚集體智慧,探索我國與國際期刊接軌的可能路徑,使我國學術期刊躋身世界名刊的隊伍。
[Abstract]:Theoretically, the social benefits of academic journals are irreplaceable.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cultur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symbol of national strength. Academic periodicals bear the functions of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inheritance. Its quality and influence reflect the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of a country.A country's GDP can grow rapidly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hile high-quality academic journals can take decades to produce.At present, there are five or six thousand kinds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China, which have been playing a great role in the prosperity of academic, the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However, we must clearly see that although the number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China is large, the number of well-known journals recognized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is few,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is still relatively low.When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is sweeping the world, academic journals are the platform to show the strength of a country. For a big country like China, to be strong and to rise, it is necessary to cast and issue its own academic hard currency, and to make the world hear the voice of China.For this reason, our journal specially organized this issue of salon, in order to gather collective wisdom, explore the possible path of our country to connect with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and make our academic journals join the ranks of the world famous journals.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科學通報》;中國激光雜志社;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
【分類號】:G237.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的聲明[J];火山地質與礦產;2000年02期
2 傅銀漢;;中國學術期刊走向世界之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0年04期
3 周桂蓮;楊智全;許育彬;華千勇;;國內外學術期刊統(tǒng)一分級問題探析[J];編輯之友;2006年02期
4 ;中國學術期刊數據規(guī)范研討會在東興召開[J];廣西預防醫(yī)學;1999年04期
5 ;河北工業(yè)大學學報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J];河北工業(yè)大學學報;1999年06期
6 ;聲明[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7 ;本刊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啟事[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8 增艷;;我院學報在2008年版《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最新排名靠前[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9 金誠;;中國學術期刊的“異化”與“堅守”——從遴選“核心期刊”說起[J];編輯之友;2010年06期
10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簡介[J];信息與控制;199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天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科技期刊[A];中國科協(xié)期刊工作經驗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2 丁平;朱慧娟;;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素質[A];第4屆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沈黎穎;魏方;夏寧;楊磊;杜碩;;怎樣做好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A];中國計量協(xié)會冶金分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姜春明;洪鷗;陳海清;;科技期刊在線優(yōu)先出版現狀及發(fā)展研究[A];第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馬雷凱;尹仔鋒;尚華明;;論科技期刊的協(xié)同發(fā)展——從建設行業(yè)期刊門戶網站開始[A];第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李瑜;刁淑娟;肖繼春;;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初探——以《國土資源遙感》為例[A];機制創(chuàng)新·合作共贏——第8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李磊;;網絡化環(huán)境下科技期刊的出版特點及編輯的責任意識[A];第2屆科技期刊發(fā)展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王明豐;徐川平;;科技期刊立體化出版的展望[A];第七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9 羅向陽;李輝;;科技期刊封面設計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A];第七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宋姝丹;果磊;潘雪;婁人樹;蘇琦霞;夏寧川;;從《JAMA》的發(fā)行想到的[A];第七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黃永明;中國學術期刊的尷尬與夢想[N];南方周末;2010年
2 本報記者 褚國飛;借船出海 提升中國學術期刊國際知名度[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計亞 男周偉;中國學術期刊向國際標準靠攏[N];光明日報;2002年
4 康建中;科技期刊如何走出怪圈(上)[N];中華新聞報;2004年
5 康建中;科技期刊如何走出怪圈(下)[N];中華新聞報;2004年
6 本報記者 劉垠;“創(chuàng)新成果是科技期刊跳動的靈魂”[N];大眾科技報;2008年
7 記者任麗梅;科技期刊人才培養(yǎng)須打破“師傅帶徒弟”[N];中國改革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高博;國內科技期刊為何少見撤銷論文?[N];科技日報;2009年
9 記者 袁志勇;我國部分科技期刊學術水平穩(wěn)步提升[N];科技日報;2009年
10 袁志勇;市場化來了,科技期刊何去何從[N];科技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呂志軍;面向數字化的科技期刊出版業(yè)務流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馮志杰;中國近代科技出版史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7年
3 藍華;基于過程的科技學術期刊質量控制系統(tǒng)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棟梁;我國學術期刊創(chuàng)國際學術名刊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朱夢莉;轉企改制背景下我國科技期刊的政策法規(guī)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3 許開民;河南省科技期刊發(fā)展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4 屈湘玲;前景與路徑: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觀察[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5 王重洋;論科技期刊的網絡化編輯方法[D];河北大學;2009年
6 沈劍虹;河北省科技期刊“雙效”現狀調查與發(fā)展路徑的理論思考[D];河北大學;2004年
7 唐曙南;科技期刊數字化網絡化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楊鷹;面向對象與結構化的海洋科技期刊編輯管理系統(tǒng)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4年
9 余黨會;中國英文生物醫(yī)藥期刊的現狀及其國際化發(fā)展的思考[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4年
10 陳啟輝;《農藥》雜志社經營戰(zhàn)略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734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zykc/1773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