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免疫缺陷綜合癥狀_人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_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介紹
本文關鍵詞: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又稱艾滋病,它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本病主要是通過性接觸和體液傳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壞輔助性T淋巴細胞(CD4+T淋巴細胞),使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受損,最后并發(fā)各種嚴重的機會性感染和腫瘤。
一、HIV的結構及基因組
HIV屬逆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為逆轉錄RNA病毒。形狀為圓形或桿狀,直徑100~140nm.
1.HIV的結構蛋白:①包膜蛋白:含外膜蛋白和跨膜蛋白,信號肽。②核心蛋白:在細胞內合成,包括p24、pl7和pl2三種結構蛋白、RNA逆轉錄酶、蛋白酶和整合酶。
2.HIV基因組:基因組為兩條相同的RNA單鏈,每條單鏈含有9749核酸,,由結構基因和調節(jié)基因等組成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結構基因有3個:
(1)gag基因(群抗原基因)、編碼核心蛋白p24.
(2)pol基因(多聚酶基因)、編碼核心多聚酶。
。3)env基因(外膜蛋白基因)、編碼外膜蛋白gp120和gp41.結構基因主要編碼核心蛋白、多聚酶和外膜蛋白。
調節(jié)基因3個:
。1)tat基因(反式激活因子)、對HIV基因起正調控作用。
。2)rev基因(病毒蛋白表達調節(jié)因子)、增加gag和env基因對結構蛋白的表達。
。3)nef基因(負因子)、有抑制HIV增殖作用。
調節(jié)基因主要通過調節(jié)蛋白作用于病毒基因組或其mRNA的某一段序列上。
還有4個基因:
(1)vif基因(病毒感染因子)、在一些細胞因子協(xié)同下,促進HIV在細胞內復制。
(2)vpr基因(R蛋白)、能使HIV在巨噬細胞中增殖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3)vpu基因(U蛋白)、促進HIV-1從細胞膜上釋放,僅在HIV-l中。
。4)vpx基因(X蛋白)、是HIV-2在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增殖所必需,能促進病毒粒子的形成,僅存在于HIV-2中。
HIV有兩型:
HIV-1:為常見。
HIV-2:主要在西非,我國亦有發(fā)現。
二、AIDS的發(fā)病機制與免疫學特征
1.發(fā)病機制
主要是HIV直接或間接損害、破壞CD4+T細胞,導致細胞免疫缺陷。最后B細胞免疫同時受損,其他免疫細胞也受損,免疫功能下降,促使并發(fā)感染和腫瘤等發(fā)生。
2.免疫學特征
。1)CD4+細胞受HIV感染。CD4+T細胞受損、破壞而減少,<200/ml;進行性細胞免疫缺損。
。2)繼而體液免疫受損(B細胞受損)。其他細胞受損;如T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濾泡樹突狀C、NK細胞受損。
。3)B細胞多克隆激活伴免疫球蛋白增多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三、HIV感染的臨床特點及預防
1.流行病學:①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性亂者,吸毒者(靜脈)、接受污染的注射者;②傳播途徑:a.性接觸傳播,b.注射途徑,c.母嬰垂直傳播。
2.預防:①加強對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管理;②切斷傳播途徑;③保護易感人群,HIV疫苗;④加大宣傳預防力度。
3.特點:潛伏期長,病程進展緩慢。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可以無癥狀,也可發(fā)展為癌癥和嚴重的條件致病微生物感染,最終導致死亡?沙霈F神經系統(tǒng)損害,如腦膜腦炎、周圍神經病變等。機會性感染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病原體,以卡氏肺孢子菌、白色念珠菌、單純皰疹病毒、EB病毒、新型隱球菌和弓形蟲感染最常見。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卡氏肺孢子蟲肺炎和卡波濟(kaposi)肉瘤。
本文關鍵詞: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871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yywskj/8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