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理學論文
本文關鍵詞:藥理學論文,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篇一:藥理學論文‘
中藥復方的藥理研究現(xiàn)狀與進展
姓名:劉凌志 學號:08411082班級:08中西醫(yī)臨床2班 老師:汪寧
中藥復方的藥理研究現(xiàn)狀與進展
摘要:中醫(yī)用藥的主要形式是由兩味及兩味以上中藥以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按照“君臣佐使”組成原則及配伍理論而組成的方劑,即中藥復方。較之單味藥,復方具有療強、毒性低等優(yōu)點。因此,復方的物質基礎與藥理研究更符合臨床的實際情況。近年來中藥復方的研究也倍受重視,發(fā)展很快。大多數(shù)也是從藥理方面闡明復方的作用,本文就中藥復方的藥理學研究方面展開一些討論。
關鍵詞:中藥復方 藥理研究
一、中藥復方物質基礎與藥理學研究的意義
我國中藥復方的研究主流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這是與國外對天然藥物研究的不同之處,也是我們的優(yōu)勢和特色。近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在方法學上也有了一些進展,但總的來說仍以印證一些藥效指標為主,低水平的重復較多,相關科學的配合不夠密切,使得現(xiàn)有的中藥復方制劑成分還太復雜、藥效不穩(wěn)定、重現(xiàn)性較差,物質基礎不清楚。中成藥質量控制大多還是用指標成分,而不是有效成分,缺乏被國際所認可和接受的客觀、嚴格的標準和規(guī)范,這直接影響了中藥的發(fā)展前景。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不能簡單地采用從單個中藥中分離有效單體的方法去研究復方,中藥復方的作用大多是多組分、多靶點所產生的綜合效應,如何識別、提取復方中的效應物質及闡明其作用機理成為中藥工作者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中藥現(xiàn)代化研究的關鍵所在。開展中藥復方物質基礎與藥理學研究的意義在于:一可以進一步揭示中醫(yī)藥理論特別是配伍理論的科學內涵。二可以在弄清復方作用的基礎上大大提高中藥復方制劑活性成分的可測性,內在質量的可控性,作用的可靠性、穩(wěn)定性,改變外觀粗糙、使用不便等缺點。盡管中藥復方化學成分非常復雜,作用涉及的環(huán)節(jié)非常廣泛,使研究工作顯得困難重重,但隨著先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分析技術、生物效應檢測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采用與中醫(yī)藥理論相適應的藥理模型,中藥復方的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將會被逐步闡明,使中醫(yī)藥事業(yè)走向現(xiàn)代化、國際化。
二、研究選方標準
要做研究,首先要選擇好研究目標,我們應該選擇臨床常用、組成簡單的復方,也可從基本方著手。基本方一般療效較好,組成比較簡單,且歷經長時間的檢驗,許多方劑都以此為基礎再加味組成,開展研究較易,理論意義及實用價值較大。如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是桂枝湯類的基本方,能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用于外感風寒表虛證?稍O想研究其對感冒及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對免疫、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主要是微循環(huán))、胃腸道平滑肌及對環(huán)磷酸腺苷/環(huán)磷酸鳥苷的影響,以及解熱鎮(zhèn)痛作用等。本方重用桂枝成了桂枝加桂湯,治“氣從少腹上沖心”的奔豚證,顯示了桂枝對心臟的作用;重用芍藥成了桂枝加芍藥湯,適應證增加了“腹?jié)M時痛”,突出了芍藥治腹?jié)M痛的作用。桂枝加附子湯,治證有“手足冷,身痛不仁”,顯示附子有鎮(zhèn)痛作用和改善微循環(huán)作用,原方加葛根稱為桂枝加葛根湯,治桂枝湯證有項背強痛者,提示葛根能治項背強痛等,說明研究了桂枝湯一方后可為研究這一類的許多方劑奠定基礎。再如復方丹參作為一種經驗處方,是我國的第一大中藥品種。復方丹參方的主要成分是丹參、三七和冰片,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臨床廣泛應用于血瘀型心絞痛。近年有人使用藥理和化學緊密結合的方法,采用多種模型對復方丹參方的藥效物質、配伍配比規(guī)律及作用機制進行了較系統(tǒng)的深入研究,明確了復方丹參方的藥效物質
基礎,為這類療效明確的小復方二次開發(fā)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技術支持。總之,選題以療效明確,組方簡練為基礎,十分重要。
三.中藥復方中各個藥物相互關系研究
中藥復方講究配伍,,合理的配伍才能使藥物的使用具有高效、低毒、穩(wěn)態(tài)的特點。因此,以配伍關系研究作為切入點是開展對復方中的效應物質及其作用機理研究的一條合理途徑。近年來對中藥配伍規(guī)律的研究成為中醫(yī)藥研究的一個熱點和重點。這為進一步深入開展對復方物質基礎及作用機理的研究提供了條件和依據(jù)。了解復方配伍關系研究的概況,包括開展這些研究所采用的思路、方法,對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很有必要。1.組方原則研究:中醫(yī)組方遣藥是按一定的原理和法則進行的,這種原則被高度概括為“君、臣、佐、使”。復方中各味藥物間既有相互配合,又有相互制約,緊密聯(lián)系,形成合力,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治療作用。上述組方原則有其科學的內涵,F(xiàn)在研制中藥復方新藥時,方解是否合理是一項重要的評價內容。要探索復方的效應物質及其作用機理,首先要了解所要研究的復方配伍是否合理,藥物與藥物之間是否通過相輔相成,相生相克的交互影響,而產生增效抑弊的綜合效應。許多經典方組成精辟,療效顯著,藥理實驗也證明,其方中各藥的相互影響符合中醫(yī)組方原則的要求。復方物質基礎及作用機理的研究應以對這些方子研究為重點,進行突破,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吳茱萸湯由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四味藥物組成,具溫中補虛,降逆止嘔功效,實驗證明,此方能解除胃痙攣,確有明顯止吐作用。實驗可選擇對胃腸運動,止吐等觀察指標分別對方中各組成藥物單獨及交互的作用進行檢測?砂l(fā)現(xiàn)其中吳茱萸在抑制胃運動和鎮(zhèn)吐中起主要作用,為君藥;生姜有止吐作用,并與吳茱萸協(xié)同,增強其效應為臣藥;人參、大棗本身并無鎮(zhèn)吐作用,但仍可加強整方的止吐效果,同時減小毒性。以上分析表明,復方合理的配伍,可以取得最大的藥理效果。復方效應不是若干藥味簡單、機械的湊合所能產生的,而是通過藥與藥之間合理的組合,互相協(xié)同所形成的綜合結果。2.兩藥相互作用研究:復方中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系的基本內容是七情。七情中,除單行外,均反映藥物同藥物間的相互關系。研究七情關系的最基本形式可從藥對著手。所謂藥對是指在中醫(yī)方劑中兩味藥物相對固定,經常成對出現(xiàn)的配伍形式。 上述桂枝與麻黃,生姜與半夏,還有白術與枳實,蒼術與厚樸,黃芪與當歸,芍藥與甘草,人參與附子等均為常見的藥對。 其配伍均反映了七情配伍的基本原則要求,有其科學內涵。 如現(xiàn)代研究表明,人參與附子單獨使用在改善心肌收縮功能方面雖然均有一定作用, 但兩者配對使用可使心衰豚鼠的平均動脈壓,心內壓(LVP)及LVdp/dt max 增加的幅度明顯提高,產生協(xié)同作用。進行復方的物質基礎研究從藥對配伍研究著手,可能是一條簡便易行的途徑。又如在低濃度時芍藥苷和甘草苷兩種成分各自均不能在小鼠橫隔膜上顯示神經肌肉結合部位阻滯作用,但如此低濃度合并給藥則出現(xiàn)顯著阻滯效果。3.劑量配比研究:復方配伍研究除考察方中組成藥物是否合理外,各藥的用量也非常重要。方中的藥物即使不變,某些藥物劑量的改變也會引起整方藥效的改變。探索復方各組成藥物劑量配比的合理性已受到了重視。如有人用兩個不同劑量的補陽還五湯觀察對“氣虛血瘀”動物模型血粘度的影響。1方黃芪為 2 方的2倍, 其它藥物的劑量固定不變。 兩種配伍的復方用同樣的方法制備成每毫升含生藥1g 的水煎液, 兩組模型動物分別口服劑量相同的1號或2號方, 5g/kg,連續(xù)2天,結果發(fā)現(xiàn),兩方均有改善血粘度的作用, 而1 方的作用強于2 方[1]。 探索復方物質基礎與作用機理, 方中各藥量的配比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因素。國家973“復方丹參方藥效物質和作
用機理研究”項目,在國內首次明確了該方的藥效物質和作用機理,使復方丹參方由傳統(tǒng)的經驗組方過渡到有現(xiàn)代科學依據(jù)的新組方,并重新確定了復方丹參方中丹參提取物與三七皂苷的配比,提高了療效。新的配比方成功轉讓,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已有報道,丹參與三七生藥比例以5:3最有利于丹參有效成分的溶出]。
探索配伍后煎液中各藥原所含化學成分是否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以夏云教授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具有代表性。他們將生脈散中的人參、麥冬、五味子按1:3:1.5比例合煎,或各藥分煎,取得水煎濃縮液后分別用有機溶劑萃取,然后對提取物進行分離、分析、鑒定。結果,從合煎液中分離得到一個復方產生的新成分,經鑒定為5-羥甲基-2-糠醛,而單味人參、麥冬、五味子的分煎液中均未見有這一成分。結合藥理研究還發(fā)現(xiàn),這種新成分對復方整體療效的發(fā)揮是有利的,從而推斷復方獨特療效有其一定的物質基礎,即此復方在各藥共煎過程中發(fā)生了化學變化,產生了新的效應物質。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思路,通過這一研究至少證明復方所含成分不一定是各單味藥成分的簡單相加,制劑過程中產生的新化學成分可能同效應有關聯(lián),從而有助于闡明效應的物質基礎。
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麻黃湯由中藥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等組成,麻黃平喘的主要藥效物質是麻黃堿,桂枝的鎮(zhèn)痛解熱成分是桂皮醛,杏仁的鎮(zhèn)咳成分是苦杏仁甙。研究表明,復方中的苦杏仁甙分解成的苯甲醛,與桂皮醛一起同麻黃堿產生化學反應,生成了新的化學成分,該化學成分在熱水中分解后,分別發(fā)揮麻黃堿、桂皮醛、苦杏仁甙的藥效作用。組方后不同藥物的化學成分在不同靶點上可以產生協(xié)同效應而不一定需要新成分的介入。而藥物組方后共煎,由于相互影響,增加或減少某種藥物成分的煎出率,可以是復方效應不同于單味藥的另一原因。有關這方面的報道較多。如人參單煎與人參加麥冬、五味子合煎(按1:3:1.5配伍)相比較,能使人參皂苷Rb1,Rb2,Rc,Rd,Re,Rg1煎出量減少,甚至消失,而Rg3,Rh1的含量明顯增加。參麥液中Rg2,Rg3,Rh1成為人參皂苷中的主要皂苷。配伍對藥動學的影響 復方中藥與藥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僅僅表現(xiàn)在共煎過程中化學組分發(fā)生質與量的變化,還表現(xiàn)在進入體內后有些化學成分會對其它化學成分的體內過程產生影響。探索配伍對復方中主要成分的藥動學的影響有助于加深對配伍規(guī)律的理解和合理的組方用藥。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也已有不少報道。如取大鼠分為2組,分別灌服單味甘草湯及芍藥甘草湯,灌服的量以所含甘草酸計算,均為500mg/kg, 灌服藥液后間隔一定時間取血,制備血漿,用HPLC測定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含量。結果表明,芍藥甘草湯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血藥濃度、生物利用度顯著提高。芍藥甘草湯組對單味甘草組甘草次酸的相對生物利用度為15.7倍,甘草酸的相對生物利用度為44.1倍。表明甘草伍用芍藥能顯著提高甘草酸、甘草次酸的生物利用度。[2]
川芎嗪為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藥理研究表明其有擴張血管,增加冠脈流量及腦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人用大鼠分別灌服川芎煎劑30g/kg及川芎、丹參復方煎劑(川芎:丹參=3:1)40g/kg, 每間隔一定時間取血,用HPLC測定血清川芎嗪濃度并計算藥動學參數(shù)。結果表明川芎煎劑與川芎、丹參復方煎劑比較,給藥后0.25h血清川芎嗪濃度與AUC值前者分別是后者的1.53倍和1.52倍。Ka(一級吸收速率常數(shù)),t1/2Ka前者大于后者。說明川芎伍用丹參口服可導致對川芎嗪的吸收減慢,生物利用度降低[3]。另有研究證實,川芎伍用當歸、白芍、熟地黃后明顯降低了川芎嗪在大鼠體內的血藥濃度,降低的程度不但低于單用川芎組,而且低于川芎、丹參復方組。[4]3.配伍對藥效作用的影響
配伍對制劑過程藥物成分的影響以及配伍對藥動學的影響最終均會反映到藥效上。 另外,有些中藥配伍可以不明顯影響制劑過程藥物成分,也不明顯影響藥物成分的體內過程而直接影響藥效。有關配伍對藥效作用影響的研究報道較多。[5]
如張惠云教授等比較川烏與白芍配伍前后的抗炎作用。分別以川烏單用,白芍單用及川烏:白芍=2:1合用,每組所用總生藥量均為20g/kg。結果發(fā)現(xiàn),兩藥合用抗甲醛性和抗佐劑繼發(fā)性炎癥作用明顯優(yōu)于各單味藥。說明川烏配伍白芍用于抗炎能產生協(xié)同增效的作用[。
四.展望
應當指出,中藥復方配伍關系的研究是探索復方物質基礎,作用機理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一條合理的途徑。其研究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許多關鍵問題尚待解決,許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還不盡合理,有待完善。
中藥復方配伍規(guī)律的研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多學科的交叉參與。在進行配伍規(guī)律研究中,除藥理學、化學學科的結合外還需要更多學科的交叉合作。如在復方配伍的研究中,更多地采用恰當而準確的數(shù)學方法,有可能幫助我們突破傳統(tǒng)定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分析復方藥效物質研究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隨著條件逐步成熟,應借助基因芯片及蛋白質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等技術平臺,探索復方物質基礎與差異基因和蛋白表達譜的內在聯(lián)系,以建立從整體、細胞、蛋白質和基因水平上多靶點評價復方配伍的體系。
復方配伍規(guī)律研究,是要揭示方中各藥間的內在聯(lián)系,達到優(yōu)化組方,創(chuàng)立新方的目的。因此,復方研究應從以驗證研究(驗證經典配伍的有效性、合理性)逐漸向創(chuàng)制新方研究過渡。更進一步,復方配伍的研究應從飲片配伍研究,過渡到有效成分或有效組分的配伍研究,改變中藥粗、大、黑的外貌,提高其內在質量的可靠性、穩(wěn)定性和療效。
中醫(yī)的配伍理論是研究復方的理論依據(jù),但臨床療效應是評價研究成果的最客觀標準。對前人的理論進行修正和發(fā)展不僅符合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也有利于提升現(xiàn)代中藥產業(yè)的科技水平,對實現(xiàn)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五.小結
這學期通過對中藥藥理學的系統(tǒng)學習,使我對中藥的功效與其藥理作用的聯(lián)系進一步加深,F(xiàn)在對中藥復方的組成、配伍的內在藥理關系也更加清楚,我想這對于志愿做一名優(yōu)秀的中醫(yī)是十分必要的,中藥藥理學也是中醫(yī)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汪寧老師講課認真仔細、對學生負責任的態(tài)度值得充分的肯定,我們以后對待病人就應該有這種態(tài)度。總之,本學期的中藥藥理學讓我受益匪淺,謝謝汪寧老師!
本文參考文獻
1.閆潤紅,等 不同黃芪劑量的補陽還五湯對“氣虛血瘀”家兔血粘度的影響中藥藥理與臨床
2.項琪,等 芍藥甘草湯在大鼠體內藥代動力學研究 中國藥學雜志
3.黃熙,等 川芎伍用丹參煎劑對川芎嗪藥物動力學的影響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 雜志
4.張琰,等 川芎煎劑、川芎丹參煎劑與四物湯在大鼠體內川芎嗪的血藥濃度測定
5.張惠云,等. 川烏配伍白芍的抗炎作用特點研究 中國中藥雜志
篇二:中藥學論文
中醫(yī)學是起源于中國,區(qū)別于西方的,自成一系的醫(yī)療學術。 中醫(y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診斷與防治以及攝生康復的一門醫(yī)學科學,至今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通過字面意義解釋:中醫(yī)學是“以中醫(y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醫(yī)學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guī)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
中醫(yī)學的基礎理論包括: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氣血津液等;同時還分為古典中醫(yī)學和現(xiàn)代中醫(yī)學。中醫(yī)產生原始社會,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醫(yī)理論已基本成形,出現(xiàn)了解剖和醫(yī)學分科;出現(xiàn)了諸如: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同時,中醫(y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tǒng)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jié)、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此外,中醫(yī)學還將積累的經驗,醫(yī)學理論進行系統(tǒng)化的編輯,集冊成書,如:《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等來對已經總結出的醫(yī)學經驗進行系統(tǒng)化的討論,使中醫(yī)醫(yī)學理論的理論體系能更好的傳承下去,并不斷地進行新的經驗積累。
相對于中醫(yī)來說,西醫(yī)的診斷更多的是借助先進的醫(yī)療儀器設備和實驗室做出對疾病準確的診斷。醫(yī)生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通過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嗅診等方法或借助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體溫表等簡單的工具對病人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檢查來診斷患者的疾病。
我們無法從中直接的定論中醫(yī)與西醫(yī)哪一種更好,更優(yōu)秀。但是從文化發(fā)展的角度來看 ,中醫(yī)是中國人民長期與疾病做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它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中醫(yī)文化也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中醫(yī)的學習,我們可以繼續(xù)續(xù)寫中醫(yī)文化的傳統(tǒng)精神。
篇三:藥理學論文
藥理學課程論文:
披麻草根的生物活性和開發(fā)利用綜述
學院:林 學院
專業(yè):農學(藥用植物)
姓名:吳代 永
學號:20090457021
教師:施 蕊
成績:______
日期:2012.10.20
披麻草根的生物活性和開發(fā)利用綜述
摘要 目的:介紹披麻草的植物來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試驗以及開發(fā)利用情況。方法:對現(xiàn)有文獻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分析,綜述披麻草根的研究情況,包括基源考證、生藥鑒定、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結果與結論:披麻草根還需在多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披麻草根;研究進展;綜述
1前言
披麻草根系西南民間藥物,首載于《云南中草藥選》,別名小棕包、天蒜、千張紙、大力王[1],分布于云南、貴州等地。味麻苦,性涼,劇毒;具有散瘀消腫、鎮(zhèn)痛止血、祛痰、開竅的功效,主治跌打損傷、骨折、截癱、癲癇、風濕疼痛、創(chuàng)傷出血等[2]。披麻草根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一粒止痛丸的主要組成藥物,F(xiàn)對其研究狀況綜述如下。
1.1植物來源
披麻草為百合科藜蘆屬(veratrum)植物大理藜蘆veratrum taliense loes. f.蒙自藜蘆veratrum mengtzeanum loes. f.、狹葉藜蘆veratrum stenophyllum diels、毛葉藜蘆veratrum grandiflorum (maxim.)loes. f.的干燥根及根莖。多年生宿根草本,高15~20厘米。須根多,棕黃色,條狀,上端稍大,留有眾多毛刷狀葉基。葉基生,2回3出羽狀復葉;小葉橢圓形或倒卵狀圓形,革質,上面白綠色,下面微帶粉白色,葉緣有淺鋸齒。圓錐花序,花黃白色,萼短。蓇葖果近卵形,棕色,細小。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至中南部如大理、麗江、楚雄、昆明、曲靖等地區(qū)。生于海拔1375~2400m的山坡草地。四川西南部有分布。毛葉藜蘆分布于云南中部至東北部,如昆明、楚雄、曲靖、昭通等地區(qū)。亦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等省。生于海拔2600~4000m的山坡林下或濕生草叢中。狹葉藜蘆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南部至中部,如麗江、迪慶、大理、怒江、保山、德宏、臨滄、楚雄、昆明、曲靖等地區(qū)。四川西部地區(qū)有分布。生于海拔2000~4000m的草坡或林下。蒙自藜蘆主要分布于云南東南部、中部、西北部,如文山、紅河、玉溪、昆明、曲靖、楚雄、大理、麗江、迪慶等地區(qū)。貴州西部和四川西南部也有分布。生于海拔1200~3200m的林下或草地。
1.2化學成分
1.2.1甾體生物堿
大理藜蘆全草含原藜蘆堿A(protoveratrine A)、藜蘆堿(veratridine)、偽藜蘆堿(pseudo-veratridine)、秋水仙堿(colchicine) 大理藜蘆堿B(vertalin B)、介藜蘆胺(iervine)、狹葉藜蘆堿乙(stenophlline B) [3]。根莖及根中含原藜蘆堿A[4]、狹葉藜蘆堿乙-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stenophylline B-3-O-β-D-glucopyranoside)、藜蘆米靈堿-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veramiline-3-O-β-D-glucopyranoside)、15-當歸酰計明胺(15-angeloylgermine)、15-(2-甲基-丁;)計明胺([15-(2-methylbutyryl)germine]、當歸酰棋盤花胺(angeloylzygade-nine)、3-當歸酰棋盤花胺-氮氧化物(3-angeloylzygadenine N-oxide)、藜蘆酰棋盤花胺(veratroylzygade-nine)、介藜蘆胺、介藜蘆胺-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jervine-3-O-β-D- glucopyranoside)、茄次堿(solanidine)、狹葉藜蘆堿乙、20-乙;M葉藜蘆堿乙-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20-acetyl-stenophylline B-3-O-β
-D-glucopyranoside)、大理藜蘆明堿(veramitaline)、新大理藜蘆堿甲(neoverataline
A)、新大理藜蘆堿乙(neoverataline B)及藜蘆胺(veramine) [5]。
1.2.2芪類化合物
大理藜蘆的根及根莖中含有5個芪類化合物[6]:藜蘆酚(verapheno1)、白藜蘆醇(resveratro1)、白藜蘆醇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resveratrol-3-O-B-D-glucopyranoside)、白藜蘆醇3,4’-二氧-β-D-吡喃葡萄糖苷(resveratrol-3,4’-di-O-β-D—glucopyranoside)、白藜蘆醇3’-甲氧基-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resveratrol-3’-methoxy-3-O-β-D-ducopyranoside)。
1.3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
披麻草根具有散瘀消腫、鎮(zhèn)痛止血、祛痰、開竅的功效,但關于這些方面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包括藥效物質和作用機理等)目前文獻報道較少。白藜蘆醇及其苷是植物界分布較廣的芪類化合物,具有多種重要的生物活性,有關其作用和作用機制的研究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其藥理作用有抗腫瘤作用,抗心血管疾病作用,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神經保護作用,抗炎作用,抗菌、抗真菌作用,機體損傷的保護作用,植物雌激素作用,對骨代謝和內皮素拮抗劑的影響,保肝作用,降血脂、抗脂質過氧化作用,黃嘌呤氧化酶和單胺氧化酶的抑制作用等。其中最令人矚目和最有發(fā)展前景的是在抗腫瘤,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自由基方面的作用。
1.3.1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
披麻草根浸出液對小鼠皮下注射有鎮(zhèn)痛作用,生物堿部分的鎮(zhèn)痛率低于嗎啡而高于可待因;對家兔角膜反射鎮(zhèn)痛試驗顯示,生物堿的效力與嗎啡相當而強于延胡索全堿。醋酸扭體法和熱板法試驗也證實披麻草根對小鼠有一定的鎮(zhèn)痛作用。用戊巴比妥鈉閾下催眠劑量進行鎮(zhèn)靜試驗,披麻草根劑量在1 g/kg時有明顯的鎮(zhèn)靜作用[7]。
1.3.2降壓作用
馬麗焱等[8]發(fā)現(xiàn)狹葉藜蘆堿甲降壓作用起效迅速,無快速耐受性,不反射性興奮心臟,顯著減少心肌作功和氧耗,作用強度和作用持續(xù)時間呈劑量依賴性,同時心腦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不受影響。給麻醉貓靜脈注射蒙自藜蘆0.1 g/kg后,血壓立即下降,維持時間1—2 h以上,反復給藥無快速耐受現(xiàn)象。降壓機制主要是作用于頸動脈竇及心肺感受區(qū),反射性地引起血壓下降。對中樞有興奮作用,對血管無直接作用,不具抗腎上腺素的作用[9]。
1.3.3抗腫瘤作用
藜蘆酰棋盤花胺能抑制小鼠肉瘤180(S180)和腹水型肝癌細胞DNA的合成,對腹水型肝癌細胞DNA合成的抑制比S180的高,其抑制機理似為DNA模板損傷型[10]。近年研究表明,白藜蘆醇及其苷可抑制腫瘤的起始、促進和發(fā)展3個階段,體外試驗表明對多種腫瘤細胞具有抗腫瘤活性[11],并且具有高度選擇性,在抑制癌細胞增殖的同時,對正常細胞的存活有促進作用,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天然化學防癌劑之一。其作用機制主要包括抑制細胞DNA合成、干擾相關信號傳導通路、誘發(fā)細胞周期阻滯、誘導細胞凋亡等幾個方面。
1.3.4抗心血管疾病作用
披麻草根所含生物堿苷在離體蟾蜍心臟上有某些強心作用。自藜蘆醇及其苷對心血管系統(tǒng)具有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缺血后再灌注損傷、促進血管松弛、保護和維持內皮完整性、抗動脈粥樣硬化、雌激素樣作用等保護特性,主要可歸納為抗氧化、抗炎、抗增殖和調變細胞信號轉導幾個
方面。
1.3.5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
自藜蘆醇最引人注目的是具有抗氧化、誘除自由基以及影響花生四烯酸代謝的作用,涉及到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許多生理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老年癡呆癥、老年退行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炎癥與過敏反應、胃潰瘍、輻射損傷等。
1.3.6不良反應
披麻草根劇毒,中毒癥狀為頭昏、惡心、嘔吐、血壓下降、心跳減慢等。小白鼠口服的LD50為(11.65±1.46)g/kg。另外,介藜蘆堿和茄次堿對哺乳動物的胚胎有致畸作用瞳[12-13]。
1.4臨床應用
披麻草根在臨床上主治跌打損傷、骨折、截癱、癲癇、風濕疼痛、創(chuàng)傷出血。國家中藥保護品種一粒止痛丸,由主藥披麻草根輔以重樓、金鐵鎖等組成。其藥效學試驗結果表明,在安全劑量下能提高對熱刺激的痛閾,鎮(zhèn)痛效果比嗎啡維持時間長,但作用弱于嗎啡。鎮(zhèn)痛的同時還有鎮(zhèn)靜作用,對消除患者精神緊張和煩躁不安等癥狀較為有利[14]。臨床觀察一粒止痛丸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疼痛240例,如跌打損傷疼痛、胃痛、牙痛、痛經及部晚期腫瘤疼痛等,總止痛有效率86.7%,大部分患者服藥30 m內顯效,多數(shù)鎮(zhèn)痛時間維持在4 h以上,其中對口腔疾患及肛周病痛的鎮(zhèn)痛效果尤佳,有效率93.7%[15]。云南白藥(處方中含披麻草具有活血祛瘀、鎮(zhèn)痛解毒、消炎散腫、防腐生肌等功效,臨床主要用于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吐血、咯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瘡瘍 毒、軟組織挫傷、骨折、潰瘍出血以及皮膚感染性疾病。
2開發(fā)利用情況
披麻草根在生藥鑒定、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已有文獻報道,與其相關的一些中藥制劑也已投放市場,如一粒止痛丸、云南白藥。筆者對目前已報道的披麻草根相關文獻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和分析,可見披麻草根的研究還未全面完成,還需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在藥用植物資源保護方面,要重視披麻草的野生變家種工作,加強現(xiàn)代栽培技術的研究,為以后實施GAP規(guī)范種植打下基礎;在生藥鑒定方面,可引入化學模式識別技術、中藥指紋圖譜技術、分子標記技術等,改進和完善鑒定方法,同時制訂藥材質量標準,從而有效控制藥材質量;在化學研究方面,需進一步加強化學成分的分離鑒定工作,并結合藥理學研究進行有效活性成分的篩選;在藥理研究方面,應積極應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重點深入地展開披麻草根在散瘀消腫、鎮(zhèn)痛止血、祛痰開竅等方面的藥效學研究及藥代動力學研究;在應用研究方面,依據(jù)復方的組方拆方理論,研制效果確切、不良反應小、能廣泛應用于臨床的新藥。
3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8.[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88,182—183.
[2]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7:l 322—1 323.
[3]閔知大,譚仁祥,鄭啟泰,等.大理藜蘆堿B的結構及其絕對構型的確定[J].藥學學報,1988,23(8):584—587.
[4]肖培根.新編中藥志(第一卷) [M].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2:l 042.
[5]楊崇仁,劉潤民,周 俊,等+蒙自藜蘆的甾體生物堿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87,9(3):359—364.
[6] Zhou CX,Kong LD,Ye WC,et a1.Inhibition of xanthine and monoamineoxidases by
stilbenoides from Veratrum taliense[J].Planta Med,2001,67(2):158—161.
[7]周世清,尹才浦,彭龍玲,等.披麻草根及葉鞘的毒性和鎮(zhèn)痛作用的研究[J].中藥材,1986,9(3):2l一22.
[8]馬麗焱,周遠鵬,江京俐,等.狹葉藜蘆堿甲對犬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蘋藥,1998,29(2):105—107.
[9]樂開禮.蒙自藜蘆的降壓作用及機制[J].藥學學報,1963,10(11):668—672.
[10]周長新.藜蘆屬兩種植物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00.
[11] hat KP,Pezzuto JM.Cancer chemopreventive activity of resveratrol[J].Ann N Y Acad Sci,2002,957(3
):210—229.[12] mnell ML,Sim FR,Keeler RF,et a1.Expression of Veratrum alkaloidinthe mouse[J].Teratology,1990,42(2):105—119.
[13] Garfield W,Keeler RF.Induction of terata in hamsters by solanidane alkaloids derived from Solanum tuberosum[J].Chem Res Toxicol,1996,9(2):426—433.
[14]周世清,尹才淵,楊亞斯,等.一粒止痛丹的藥理研究[J].中成藥研究,1982,4(10):28—30.
[15]余傳隆.中藥辭海(第一卷) [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3:15.
本文關鍵詞:藥理學論文,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14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yywskj/24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