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輸入性通縮_輸入性通脹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輸入性通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2010年,世界經濟總體保持了“前高后低”的復蘇態(tài)勢,投資、消費和工業(yè)產出明顯增長,世界貿易溫和擴張,全年實現(xiàn)了5%的超預期恢復性增長。但是,復蘇的道路并不平坦,基礎十分脆弱。正當人們認為世界經濟已經走出危機的陰影,2011年將持續(xù)復蘇,成為從金融危機后恢復性增長轉為常態(tài)增長的關鍵一年之時,世界經濟又面臨新的風險和挑戰(zhàn)。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今后一個時期,全球經濟下行的風險依然存在,但最主要的風險是通貨膨脹。
一、全球性通脹: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的新風險
今年以來,受財政緊縮、歐債危機、高油價、高通脹、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世界經濟出現(xiàn)了兩個明顯特征:一是“雙速增長”,新興國家增長強勁,發(fā)達國家增長乏力;二是高通脹風險重新抬頭,新興經濟體面臨經濟過熱和高通脹的風險,發(fā)達國家在復蘇持續(xù)放緩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通脹的壓力。隨著食品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不斷上漲,通脹已成為新興經濟體最重要的經濟挑戰(zhàn),也日益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決策者高度關注的焦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預測,2011年發(fā)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通脹率將分別從去年的1.6%和6.2%提高到2.2%和6.9%。其中,新興經濟體更是面臨著嚴峻而現(xiàn)實的通脹威脅。5月份,繼中國公布的CPI達到5.5%之后,巴西、印度、俄羅斯和南非等其余金磚國家的CPI也分別達到6.5%、8.7%、9.6%和4.6%。越南的CPI更是高達20.8%,創(chuàng)下2008年以來的最大增幅。與此同時,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xù)飆升,通脹的壓力已經從新興經濟體逐漸蔓延到發(fā)達國家。歐元區(qū)5月份通脹率升至3.2%,達到2008年11月以來的最高位。英國的情況更為糟糕,從2009年12月開始,英國的CPI就再也沒有低于英央行2%的調控目標。今年5月CPI同比上升4.5%。美國、加拿大的通脹也有抬頭的跡象,今年5月的漲幅分別為3.6%和3.3%。
此輪全球通脹風險重新抬頭,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1.世界范圍貨幣寬松政策特別是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加劇了全球流動性過剩。2008年四季度以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世界各國普遍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向金融市場注入大量貨幣。2008—2010年3年間,全球十大經濟體中,除德、法、意不公布貨幣供應數(shù)據外,美、中、日、英、巴西、印度、加拿大七國的貨幣供應量共增加了8.96萬億美元,增幅高達43.16%;尤其是美聯(lián)儲先后實施兩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注入高達2.3萬億美元的巨額資金,占七大經濟體注入資金的25.7%。特別是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的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引發(fā)了美元的持續(xù)性貶值,成為推高2011年國際油價和原材料價格的重要力量。
2.國際投機資本成為操縱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推手。在國際流動性泛濫的大背景下,投機資本興風作浪,把糧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作為國際金融和商品市場投機的主要工具,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日益增強。2007—2008年和2011年兩次國際糧價大幅上漲,表面上是自然災害帶來的農作物減產,實際上供求關系基本平衡,價格的暴漲,主要是投機資本炒作所致。據測算,國際原油價格每漲10美元,投機炒作因素占6—8美元。顯然,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和資本化運作,已成為新時期大宗商品價格急劇波動的重要原因。
3.受中東、北非政局不穩(wěn)定及日本地震海嘯的影響,國際油價持續(xù)上漲,推升了全球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通脹壓力。中東、北非地區(qū)占世界原油產量的比例超過30%。這些地區(qū)的地緣政治動蕩,一方面加劇了投資者對國際原油產量下降的憂慮,推動國際油價創(chuàng)下近年來的新高;另一方面,驅使大量游資涌入基金市場避險,進一步將國際金價推升至1500美元/盎司以上的高位。
4.受全球制造業(yè)復蘇,,國際市場回暖,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增長強勁的影響,國際市場需求回升,也推高了原材料價格。而全球人口過快增長帶來的需求增長,也是國際糧價上漲的主要推手。聯(lián)合國報告預計,世界人口2011年將突破70億,2050年將增至93億。全球糧食增速不能抵消人口膨脹速度。糧食生產的硬缺口將推動糧價持續(xù)上漲。
二、輸入性通脹:全球化過程中我國面臨的新挑戰(zhàn)
去年7月以來,中國出現(xiàn)了新一輪的物價上漲。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逐月攀升,同比漲幅接連突破3%、4%和5%,今年7月則達到6.5%,創(chuàng)2008年7月以來的37個月新高?陀^分析,這次價格上漲的成因較為復雜,是各種因素相互交織、相互疊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流動性充裕的大背景,又有成本推動的主要因素,同時輸入性通脹的因素也明顯加大。通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已深深融入到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體系之中,與世界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隨之而來的是輸入性通脹對我國經濟影響越來越嚴重,此類因素已成為近年來導致國內價格波動的重要力量。初步分析,輸入性通脹向我國傳導主要有以下幾個渠道:
1.商品流通的渠道。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高,一些重要能源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推動國內價格上漲日益明顯,而“中國購買”也成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2010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近3萬億美元,對外貿易依存度達50%。中國原油進口2.4億噸,進口依存度54%;進口鐵礦石6.19億噸,進口依存度60%;大豆進口5000萬噸,植物油的進口依存度80%。與此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迅猛上漲直接提升了我國進口價格,推動國內成本上升。今年4月,北海布倫特與WTI原油收盤價分別攀升至123美元/桶和110美元/桶,創(chuàng)下2008年9月以來該合約的最高結算價。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銅、錫、鉛、鋁價格同比分別上漲21.4%、72.3%、25.7%和13.9%。芝加哥交易所的玉米、小麥、大豆、豆油價格分別上漲了96.2%、61.2%、44%和48.6%。4月27日,國際現(xiàn)貨黃金創(chuàng)下1530.37美元/盎司的歷史最高價。據統(tǒng)計,3月份我國原油進口量同比僅增長2.9%,但進口額卻增長37%,鐵礦石進口量僅增長0.8%,進口額卻增長了60%。進口量與進口額的差距,正是輸入性通脹推動我國生產成本上漲的真實反映。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全球油價、糧價、資源類產品等價格的上升對我國消費價格的影響在30%左右。
2.資本流動的渠道。此類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美、日等發(fā)達經濟體為應對金融危機堅持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濫發(fā)貨幣,造成國際資本市場的流動性泛濫。同時新興經濟體卻在為應對通脹上調利率,特別是中國在匯改過程中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因此,大量的“熱錢”涌入不可避免。據統(tǒng)計,2010年我國新增外匯占款3.27萬億,同比增加32.4%。據外匯局測算,去年熱錢凈流入355億美元,而理論界的推算則在800億美元以上。熱錢的流入直接加大了中國的外匯占款,大量的貨幣被動投放,進一步增加了防止經濟“過熱”金額控制通脹的困難。另一方面,流動性過分充裕也導致了資本市場、期貨市場出現(xiàn)炒作和泡沫現(xiàn)象。特別要警惕的是,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2008年我國限制外資企業(yè)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過渡期宣告結束。近年來一些跨國公司正式進入中國糧食流通領域,出現(xiàn)搶購囤積糧食、炒高糧價的現(xiàn)象,危害我國糧食安全。以四大國際糧商為代表的外資企業(yè)已控制我國近60%的油脂市場,進一步增大了政府調控糧食市場的難度。原油等其他大宗商品進口權一旦放開,類似的問題也一定會重演。
3.信息傳播的渠道。在信息社會空前發(fā)展的今天,國際價格相關信息的密集傳導,大大影響了國內通脹預期,增大了控制物價上漲工作的難度。去年下半年以來,受俄羅斯干旱、北歐嚴寒、南美洪水等惡劣氣候的影響,全球糧食減產、庫存下降,國際糧價屢創(chuàng)新高。我國糧食生產雖然連年豐收,自給率在95%以上,但國際糧價的變化經過各類傳媒的炒作,引發(fā)國內期貨價格波動,極大影響了國內市場的穩(wěn)定,居民對價格全面上漲的預期在短時期內難以改變。
4.經濟波動影響的渠道。根據發(fā)展經濟學理論,新興經濟體發(fā)展過程中總要伴隨著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我國新一輪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也來自于近年來資源、土地、勞動力等各類要素價格的較大幅度上漲。據統(tǒng)計,2005年以來,我國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shù)累計上升42%,土地交易價格指數(shù)累計上升了79.2%,農業(yè)用工成本累計上漲136%。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這些要素價格的變動既取決于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也必然受到國際因素的示范、傳導和影響。此外,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進程本應是平緩、連續(xù)的變化過程。而中國近年來的這一進程屢次被國際因素打斷。如,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都曾嚴重地阻礙了生產成本均衡地推動物價上漲的進程,而積壓下來的新增生產成本遲早要通過高通脹的形式爆發(fā)出來。因此,這也可視為全球化帶給中國經濟的一個負面影響。
三、冷靜觀察,沉著應對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管理通脹預期、控制物價水平的工作。今年6月,溫家寶總理在訪英時宣布,中國政府調控通脹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保持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wěn)定。同時也必須指出,輸入性通脹雖然是我國物價上漲重要推手,但其變化主要取決于全球經濟、金融、能源、糧食以及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主動權不在我們手上。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積極應對,有所作為。
1.提高調控的針對性,重點兼顧經濟增長與調控通脹的關系。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些新興經濟體就開始選擇加息來抑制通脹,隨著國際能源價格高漲,歐洲也步入了加息的行列。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政府在采取價格補貼、下調關稅和必要的市場干預等措施外,最有效治理通脹的調控手段主要還是貨幣政策。從去年10月份開始,我國的貨幣政策由適度寬松轉為穩(wěn)健。隨著5次加息和9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貨幣政策已趨中性偏緊?紤]到推動此輪通脹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外部輸入性,這也意味著國內緊縮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一些專家認為,如單純依靠緊縮政策降低總需求來抑制通脹,有可能影響經濟穩(wěn)定,甚至導致“滯脹”。目前我國M2已下降到16%以下,企業(yè)普遍出現(xiàn)融資困難,民間借貸的年利息高達20%。融資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加大物價上漲的壓力。因此,在把穩(wěn)定價格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首要任務時,必須增強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特別要注重優(yōu)化投資結構和信貸結構,繼續(xù)培育和擴大有效需求,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增長。
2.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從體制機制上遏制輸入性通脹的影響。新一輪國際競爭根本上還是體制上的競爭、制度上的競爭。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增長模式雖然在過去幾十年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三高一資”型的經濟結構已難以為繼。必須切實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fā)展方式轉變,加快能源、資源等要素價格改革,以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原材料進口,減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這是阻斷國際通脹向國內傳導的根本途徑和治本之策。要通過體制創(chuàng)新,重點推動傳統(tǒng)產業(yè)的轉型升級,積極發(fā)展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和服務經濟,加大節(jié)能減排的政策優(yōu)惠和引導。要通過外貿體制創(chuàng)新,積極參與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過程,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上對能源、基礎原材料、大宗農產品的議價、定價的能力和話語權。
3.加強資本管制,限制熱錢流入。新興經濟體在應對輸入性通脹過程中,普遍采取了回收流動性和限制熱錢流入兩方面的措施。借鑒國際經驗,我國在加強資本管制的同時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和創(chuàng)新,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彈性,通過漸進合理升值,抵御進口價格上漲對國內市場的壓力。要進一步向海外投資者開放金融市場,鼓勵國內投資者到海外投資,并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jiān)測,打擊地下錢莊違法外匯交易。通過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國際熱錢流入、流出的成本。
4.建立健全價格分析、監(jiān)測和預警體系。要在整合現(xiàn)有價格監(jiān)測、分析系統(tǒng)的基礎上,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具有權威性的監(jiān)測、分析、發(fā)布平臺。這個平臺不僅要監(jiān)測分析國內市場價格,也要密切關注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變動情況,分析其對我國物價水平的影響;不僅要實時反映價格動態(tài),還要分析預測中長期價格變動趨勢,及時預警。要培育提升我國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方面的話語權,建立完善一些有權威的中國指數(shù),盡量減少國際市場各類價格波動對國內價格的影響。要注重建立和規(guī)范價格信息的權威發(fā)布制度,定期向社會發(fā)布實時、準確、全面的價格信息,引導社會輿論,穩(wěn)定市場價格預期。
。ㄗ髡撸簢野l(fā)改委副主任)
本文關鍵詞:輸入性通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74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xswd/17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