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的特點與選題——學術論文寫作研究之一
本文關鍵詞:學術論文的特點與選題——學術論文寫作研究之一
【摘要】:正確理解學術論文的特點,是學術論文寫作的必要前提。學術論文有兩個重要特點不可忽視:一是應當有創(chuàng)見,不能等同于工作總結或是經驗體會;二是要有學術來源,不能脫離了學術資料而孤立地進行自我言說。自主選題是獨立從事學術研究的標志之一,選題產生的基礎是對學術資料的閱讀研究和對于實踐的密切關注。在此前提下,可以嘗試通過聯系、比較、質疑、綜合等方式尋找到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作者單位】: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分類號】:H152.3
【正文快照】: 本文所說的學術論文,主要是指人文社會科學(即通常所說的文科)的學術論文。文科學術論文的寫作,與自然科學論文有相同的規(guī)律。如,二者都要以概念為基本思維工具;都要運用邏輯,對研究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上升為具有普遍性的理論,等等。但文科學術論文也有不同于自然科學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劉貢南!碩士副教授;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天人合一[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2 董駒翔;學術、倫理和人性——關于學術腐敗的思考筆記[J];婁底師專學報;2003年01期
3 秦德清;中韓服飾文化比較[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4 周蘭桂;《水滸傳》的主題釋義與敘事特征[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5 張乃良;司馬遷與曹雪芹悔罪意識比較[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6 熊祖鵬;《彈歌》研究綜論[J];音樂探索;2005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景盛軒;敦煌本《大般涅i鎂費芯縖D];浙江大學;2004年
2 王曉梅;1956年《人民日報》改版探源[D];復旦大學;2005年
3 楊立峰;匠作·匠場·手風[D];同濟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崔紅文;理性與信仰視域下的中西藝術精神[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2 王娟;從鐘嶸《詩品》論象喻批評方法的形成和發(fā)展[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Paul Fanning;楊子津;;克服照錄原文之弊的辦法[J];國外外語教學;1982年02期
2 趙曼昭,龍佳解;“人工智能”為哲學認識論范疇之可能[J];哲學動態(tài);1985年09期
3 陶冶;談談學術論文寫作中的理論思維問題[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1986年02期
4 ;學術論文寫作技巧[J];洪都科技;1986年01期
5 李河;文化研究的對象、歷史和方法[J];哲學研究;1986年05期
6 ;關于文化學研究的通信[J];學習與探索;1986年01期
7 樊斌;;學術論文寫作的教學亟待加強[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1期
8 邢文軍;;關于撰寫學術論文的幾個問題[J];外語研究;1986年01期
9 龔書鐸;;從“史學危機”想到的[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10 周洪宇;程啟灝;俞懷寧;熊建華;;關于文化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魏屹東;;科學、非科學及偽科學的界定[A];科技進步與學科發(fā)展——“科學技術面向新世紀”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2 王筑生;;抓住機遇,推動新世紀的中國民族學走向世界[A];民族學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民族學學會第六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3 徐端午;;新時期的美育與藝術教育(第五屆全國美學大會論文)[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4 陳怡樞;;展望21世紀直升機技術的新進展[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5 趙明順;;新時期加強與改進醫(yī)學倫理學教育的構想[A];山東省醫(yī)學倫理學學會第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0年
6 紀寶成;;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A];“三個代表”與理論創(chuàng)新——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論文集[C];2001年
7 劉君德;;上海城市社區(qū)的發(fā)展與社區(qū)規(guī)劃研究[A];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2001年會論文集[C];2001年
8 ;內容簡介[A];公共管理研究(1)“公共管理研究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9 王路;;論哲學批評——《周禮全集》編后感[A];邏輯、語言與思維——周禮全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C];2001年
10 張文彬;;加強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 推進中國古陶瓷研究[A];The Methodology, Prospect and Significance on Non-destroyed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Ceram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鮑義來;徽學研究進入“國家隊”[N];安徽日報;2000年
2 本報記者 鮑義來;海內外百余專家聚首“安大”研討徽學[N];安徽日報;2000年
3 李德順;怎么看待思政工作的科學含量[N];北京日報;2000年
4 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教授;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N];北京日報;2000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江藍生;學術譯名之憂[N];北京日報;2000年
6 記者 唐景莉;中國人民大學慶祝命名組建五十周年[N];中國教育報;2000年
7 陳至立;解放思想 開拓進取 進一步發(fā)展和繁榮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0年
8 本報記者 唐景莉;高校 當之無愧的“思想庫”[N];中國教育報;2000年
9 王玉;成人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N];中國成人教育信息報;2000年
10 段勇;全國首次文博社科重點課題立項評審會在京召開[N];中國文物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2 張今杰;哲學的改造—阿佩爾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3 嚴書宇;社會科課程研究:反思與構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何愛國;東亞發(fā)展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胡春陽;傳播的話語分析理論[D];復旦大學;2005年
6 胡志紅;西方生態(tài)批評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7 鄭傳貴;轉型期農村社區(qū)社會資本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年
8 劉猛;匿影纏繞:意識形態(tài)與中國教育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9 桂宇暉;契合與發(fā)展[D];東南大學;2005年
10 趙曉春;跨學科研究與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運濤;高等醫(yī)學院校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屈林巖;新世紀科技人才的人文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滕真如;學術論文英文摘要的文體分析及寫作[D];大連海事大學;2003年
4 牛培培;英語學術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英語為母語和漢語為母語的作者的使用差異[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4年
5 黃立堅;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對策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6 鐘洪;新世紀中國高校德育目標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3年
7 安璐;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競爭力評價[D];武漢大學;2004年
8 汪蕾芳;認同與翻譯[D];外交學院;2005年
9 田立波;中學歷史教學對青少年德育的滲透[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桑紫林;漢語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著作序言的篇章和語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2359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xswd/1235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