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草刈割后再生部分農藝性狀的遺傳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4-05-31 23:05
為幫助農業(yè)生產者培育出再生能力強、生物產量高的高丹草品種,本研究以美國引進品系‘美引251’(蘇丹草)與國內品種‘忻粱52’(粒用高粱)雜交得到300株的F2群體后代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遺傳分析方法對再生部分相關農藝性狀進行遺傳分析,為高丹草育種以及分子標記提供條件。研究表明:株高、穗柄長、平均莖節(jié)長、葉片數、整株鮮重、莖稈鮮重、穗重、葉片鮮重都符合數量遺傳并且各個性狀相關性都呈現極顯著正相關。株高符合兩對主基因控制的B-6模型,即等顯性模型,不存在上位性效應,主基因遺傳率為54.05%。葉片數符合一對主基因控制的A-1模型,即加性—顯性混合模型,主基因遺傳率為53.98%。穗柄長、莖節(jié)長、整株鮮重、莖稈鮮重、穗重、葉片鮮重6個性狀都符合由兩對主基因控制的B1模型,即加性-顯性-上位性混合遺傳模型,遺傳率分別為53.98%、81.02%、73.92%、65.61%、52.89%、33.46%、75.91%、49.99%,并且穗柄長、旗葉長、整株鮮重、莖稈鮮重、葉片鮮重作為高丹草再生部分農藝性狀的重要組成因子表現出具有較高的遺傳力,在農業(yè)生產中對高丹草品種的篩...
【文章頁數】:11 頁
【部分圖文】:
本文編號:3985204
【文章頁數】:11 頁
【部分圖文】:
圖1F2群體各個性狀的再生能力頻次分布
再生部分的葉片數的2個備選模型中,只有A-1和A-4模型有4個參數顯著(p<0.05),A-1模型的AIC值小于A-4模型,但根據AIC值最小原則,選擇A-1作為葉片數的最適遺傳模型,因此刈割后再生部分的葉片數由一對主基因控制,并表現出加性-顯性效應。在再生部分的穗柄長的4個遺傳....
本文編號:39852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985204.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