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蟬花有關的蟲草菌生物多樣性的研究Ⅰ:文獻考證
發(fā)布時間:2021-11-18 09:44
蟬花是我國重要藥用真菌,但長期以來其名稱特別是學名的使用一直混亂。本文從古代醫(yī)藥典籍記載確認,"蟬花"是歷史最久、使用最廣的中名,對于其他中名具有優(yōu)先權。其學名Isariacicadae系Miquel(1838)根據(jù)巴西標本命名,但模式標本已失,原描述文字及插圖均極其簡單,與蟬花形態(tài)差異較大。其有性型迄今未發(fā)現(xiàn),曾先后被認為是小蟬草Ophiocordyceps sobolifera和大蟬草Tolypocladium dujiaolongae (=Cordyceps cicadae Shing)。本文根據(jù)文獻考證澄清了國內(nèi)外關于小蟬草和大蟬草的誤用,分析了長期以來大量日本文獻中的命名混亂對我國認知蟬花的影響,并質疑Ⅰ. cicadae在中國及其他地區(qū)的分布,提出它是一復合種,因此蟬花的分類地位及學名需要進一步研究。
【文章來源】:菌物學報. 2020,39(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國內(nèi)外文獻記載的與蟬花有關的蟲草
對于蟬花的學名,目前流行的看法是:蟬花是荷蘭真菌學家Miquel(1838)根據(jù)巴西標本命名的Isaria cicadae Miquel,意為蟬棒束孢。但就我國的蟬花(嚴格限于中國標本。┒,多數(shù)人不了解,其實其第一個學名叫莫干山棒束孢Isaria mokanshawii Lloyd,是美國真菌分類學家Lloyd(1919)根據(jù)時任蘇州大學教授的N.G.Gee(祁天錫)1917年所贈的浙江莫干山標本(保存于美國國家菌類標本館BPI,Lloyd No.42611)而命名的。由于發(fā)表在Lloyd的非期刊出版物Mycological Writings上,讀者極其有限,不僅中國學者,即使西方學者對此命名了解得也很少;盡管被視為“合法發(fā)表”(http://www.mycobank.org/Biolomics.aspx?Table=Myco Bank&Rec=308095&Fields=All),但他發(fā)表的只是一個沒有形態(tài)描述的裸名。荷蘭學者Rant(1925)在“熱帶自然”雜志上介紹中國蟲草的文章中附有兩幅插圖(圖1I,1J),據(jù)此可判斷,他文中所謂的san dwhe(圖1J)即為蟬花,這可能是“蟬蛻”的諧音(國內(nèi)有人將蟬花混為蟬蛻),但他卻未引用學名,其原因要么是未接觸過,要么是不承認Lloyd關于莫干山標本的命名。根據(jù)Samson(1974)的記載,Mains曾將保存在BPI的1917年的中國標本(應該就是祁天錫送給Lloyd的莫干山標本)鑒定為I.cicadae(未指明鑒定時間),因此他是將蟬花鑒定為I.cicadae Miquel的第一人,但他未發(fā)表鑒定結果?赡艹鲎源艘,國人沒能采用I.mokanshawii這個蟬花最早的學名,而是采用了Miquel根據(jù)來自巴西Babia森林的蟬若蟲標本而命名的I.cicadae(圖2A)。后來這兩個種名均被Samson(1974)作為蟬擬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Miquel) Samson的異模異名而組合進擬青霉屬。因此,我國學術界(梁宗琦2007)不了解Mains曾將蟬花鑒定為I.cicadae的歷史(Samson 1974),而認可幸辛球(1975)將浙江標本鑒定為I.cicadae的結果,且一直沿用P.cicadae的學名達30年以上;而對根據(jù)國產(chǎn)標本的命名I.mokanshawii則始終無人提及。Luangsa-ard et al.(2005)將棒束孢亞屬Isarioidea從擬青霉屬組合進棒束孢屬,從而恢復使用了蟬棒束孢Isaria cicadae Miquel的學名。然而,Samson將根據(jù)中國標本命名的I.mokanshawii組合進P.cicadae以及Mains將同一標本鑒定為I.cicadae的證據(jù)充分嗎?不管是近千年前蘇頌手繪的蟬花(圖1H),當代彩色照片中的新鮮蟬花(圖1A,1B)或干蟬花(圖1C,1D),還是近代Lloyd(1919)的黑白照片(圖1I)和Rant(1925)手繪的蟬花(圖1J),均有密集分枝的孢梗束。而根據(jù)Miquel對I.cicadae只有15個拉丁詞的極其簡單的形態(tài)描述a,及既簡單又粗糙的插圖(圖2A),其孢梗束簡單而不分枝,可能尚未成熟,因此很難認可它們的等同性。因為Miquel描述的模式標本已不知去向,故Samson(1974)對P.cicadae形態(tài)的較詳盡的描述是根據(jù)對被他組合進來的原注為其他物種的標本的描繪,包括辛克萊棒束孢Isaria sinclairii (Berk.) Lloyd、蛁蟟棒束孢Isaria cosmopsaltriae Yasuda、莫干山棒束孢和樹棒束孢Isaria arbuscula Har.等。在分子標記揭示出許多隱含種的時代,用這些近似種的標本來補充原描述,本來就缺乏說服力,如用補充過的較完整的描述來鑒定新標本,則會造成更多的混亂。例如,Samson的Fig.20所表現(xiàn)的P.cicadae(圖2B)與Miquel原圖所表現(xiàn)的I.cicadae(圖2A)孢梗束差異很大,而且,Samson用來補充分生孢子形態(tài)的三排分生孢子中,第三排孢子形狀明顯是彎曲程度不同的腎形(P53,Fig.30,本文圖2B),但都被Samson綜合為“分生孢子圓筒形,偶彎曲”,實在過于牽強!因此,Samson的圖不能作為可靠的鑒定參考。再者,簡單地根據(jù)干標本,將I.mokanshawii等種類組合進I.cicadae也是證據(jù)極其不足和難以置信的。因此,蟬花和巴西的I.cicadae到底是否為同一物種,Samson圖繪的標本與巴西的I.cicadae是否也是同一物種?這些都是懸案,既無培養(yǎng)特征的補充,更無DNA測序的證據(jù)。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食用菌名錄[J]. 戴玉成,周麗偉,楊祝良,文華安,圖力古爾,李泰輝. 菌物學報. 2010(01)
[2]真菌、地衣漢語學名命名法規(guī)(1986年11月1日第二屆全國真菌、地衣學大會通過)[J]. 真菌學報. 1987(01)
[3]大蟬草和小蟬草的分類[J]. 幸興球. 微生物學報. 1975(01)
本文編號:3502672
【文章來源】:菌物學報. 2020,39(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國內(nèi)外文獻記載的與蟬花有關的蟲草
對于蟬花的學名,目前流行的看法是:蟬花是荷蘭真菌學家Miquel(1838)根據(jù)巴西標本命名的Isaria cicadae Miquel,意為蟬棒束孢。但就我國的蟬花(嚴格限于中國標本。┒,多數(shù)人不了解,其實其第一個學名叫莫干山棒束孢Isaria mokanshawii Lloyd,是美國真菌分類學家Lloyd(1919)根據(jù)時任蘇州大學教授的N.G.Gee(祁天錫)1917年所贈的浙江莫干山標本(保存于美國國家菌類標本館BPI,Lloyd No.42611)而命名的。由于發(fā)表在Lloyd的非期刊出版物Mycological Writings上,讀者極其有限,不僅中國學者,即使西方學者對此命名了解得也很少;盡管被視為“合法發(fā)表”(http://www.mycobank.org/Biolomics.aspx?Table=Myco Bank&Rec=308095&Fields=All),但他發(fā)表的只是一個沒有形態(tài)描述的裸名。荷蘭學者Rant(1925)在“熱帶自然”雜志上介紹中國蟲草的文章中附有兩幅插圖(圖1I,1J),據(jù)此可判斷,他文中所謂的san dwhe(圖1J)即為蟬花,這可能是“蟬蛻”的諧音(國內(nèi)有人將蟬花混為蟬蛻),但他卻未引用學名,其原因要么是未接觸過,要么是不承認Lloyd關于莫干山標本的命名。根據(jù)Samson(1974)的記載,Mains曾將保存在BPI的1917年的中國標本(應該就是祁天錫送給Lloyd的莫干山標本)鑒定為I.cicadae(未指明鑒定時間),因此他是將蟬花鑒定為I.cicadae Miquel的第一人,但他未發(fā)表鑒定結果?赡艹鲎源艘,國人沒能采用I.mokanshawii這個蟬花最早的學名,而是采用了Miquel根據(jù)來自巴西Babia森林的蟬若蟲標本而命名的I.cicadae(圖2A)。后來這兩個種名均被Samson(1974)作為蟬擬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Miquel) Samson的異模異名而組合進擬青霉屬。因此,我國學術界(梁宗琦2007)不了解Mains曾將蟬花鑒定為I.cicadae的歷史(Samson 1974),而認可幸辛球(1975)將浙江標本鑒定為I.cicadae的結果,且一直沿用P.cicadae的學名達30年以上;而對根據(jù)國產(chǎn)標本的命名I.mokanshawii則始終無人提及。Luangsa-ard et al.(2005)將棒束孢亞屬Isarioidea從擬青霉屬組合進棒束孢屬,從而恢復使用了蟬棒束孢Isaria cicadae Miquel的學名。然而,Samson將根據(jù)中國標本命名的I.mokanshawii組合進P.cicadae以及Mains將同一標本鑒定為I.cicadae的證據(jù)充分嗎?不管是近千年前蘇頌手繪的蟬花(圖1H),當代彩色照片中的新鮮蟬花(圖1A,1B)或干蟬花(圖1C,1D),還是近代Lloyd(1919)的黑白照片(圖1I)和Rant(1925)手繪的蟬花(圖1J),均有密集分枝的孢梗束。而根據(jù)Miquel對I.cicadae只有15個拉丁詞的極其簡單的形態(tài)描述a,及既簡單又粗糙的插圖(圖2A),其孢梗束簡單而不分枝,可能尚未成熟,因此很難認可它們的等同性。因為Miquel描述的模式標本已不知去向,故Samson(1974)對P.cicadae形態(tài)的較詳盡的描述是根據(jù)對被他組合進來的原注為其他物種的標本的描繪,包括辛克萊棒束孢Isaria sinclairii (Berk.) Lloyd、蛁蟟棒束孢Isaria cosmopsaltriae Yasuda、莫干山棒束孢和樹棒束孢Isaria arbuscula Har.等。在分子標記揭示出許多隱含種的時代,用這些近似種的標本來補充原描述,本來就缺乏說服力,如用補充過的較完整的描述來鑒定新標本,則會造成更多的混亂。例如,Samson的Fig.20所表現(xiàn)的P.cicadae(圖2B)與Miquel原圖所表現(xiàn)的I.cicadae(圖2A)孢梗束差異很大,而且,Samson用來補充分生孢子形態(tài)的三排分生孢子中,第三排孢子形狀明顯是彎曲程度不同的腎形(P53,Fig.30,本文圖2B),但都被Samson綜合為“分生孢子圓筒形,偶彎曲”,實在過于牽強!因此,Samson的圖不能作為可靠的鑒定參考。再者,簡單地根據(jù)干標本,將I.mokanshawii等種類組合進I.cicadae也是證據(jù)極其不足和難以置信的。因此,蟬花和巴西的I.cicadae到底是否為同一物種,Samson圖繪的標本與巴西的I.cicadae是否也是同一物種?這些都是懸案,既無培養(yǎng)特征的補充,更無DNA測序的證據(jù)。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食用菌名錄[J]. 戴玉成,周麗偉,楊祝良,文華安,圖力古爾,李泰輝. 菌物學報. 2010(01)
[2]真菌、地衣漢語學名命名法規(guī)(1986年11月1日第二屆全國真菌、地衣學大會通過)[J]. 真菌學報. 1987(01)
[3]大蟬草和小蟬草的分類[J]. 幸興球. 微生物學報. 1975(01)
本文編號:35026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50267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