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檔資料共享網(wǎng)
目的論 skopos theory
代表人物: 德國學(xué)者 凱瑟林娜·萊斯( Katharina Reiss) 、 漢斯·維密爾 (Hans Vermeer) 、 賈斯塔·赫茲·曼塔利 ( Justa Holz -M?ntt?ri)、 克里斯蒂安·諾德 (Christiane Nord)
凱瑟林娜·萊斯 凱瑟林娜 萊斯 work on
text type and language function
理論架構(gòu)的核心是文本類型學(xué)( text typology)。萊 斯分出三種文本類型:“信息( informative)文本”、 “表情( expressive)文本”、“操作( operative)文本”。 1971 年,在《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 (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首先提出要“把翻譯行為所要達(dá)到的特殊目的”作為 翻譯批評的新模式。 原文與譯文的功能對等。
賈斯塔·赫茲·曼塔利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翻譯行為理論把翻譯視為有目的、重結(jié) 果的交際活動,把翻譯過程視為與文化轉(zhuǎn) 換相關(guān)聯(lián)的信息傳遞綜合體(message – transmitter compounds)。 翻譯不是單純地翻譯詞語、句子或文本, 而是引導(dǎo)意向中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礙, 促進(jìn)功能性的交際。
語際翻譯是指“從原語文本出發(fā)的一種行 為”、一個涉及一系列角色和參加者的交際過 程。這些人員包括發(fā)起人、中介人、原語文本 制作人、目的語文本制作人、目的語文本使用 人 、目的語文本接受人。 “翻譯行為”與“翻譯” 翻譯行為( translational action) 指為實現(xiàn)信息 的跨文化跨語言轉(zhuǎn)換設(shè)計的信息傳遞過程,而 翻譯只是一種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轉(zhuǎn)換活動, 翻譯是翻譯行為的具體操作。
漢斯·維米爾 skopos theory
?1984年,維米爾在他和萊斯合作撰寫的《翻譯理論基礎(chǔ)概述》 (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書中,正式提出 “功能目的論”(skopos theory)這一概念。他們提出,譯者在整 個翻譯過程中的參照系不應(yīng)是“對等”翻譯理論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 能,,而應(yīng)是譯文在譯語文化環(huán)境中預(yù)期達(dá)到的一種或幾種交際功能。 ?Skopos theory focuses on translation as an activity with an aim or purpose, and on the intended addressee or audience of the translation. To translate means to produce a target text in a target setting for a target purpose and target addressees in target circumstances. In skopos theory, the status of the source text is lower than it is in equivalence-based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The source i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which the translator turns into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for the target audience.
“目的”含三種意義: 譯者的目的 譯文的交際目的 使用某種特殊翻譯手段所要達(dá)到的目的
目的法則:翻譯行為所要達(dá)到的目的決定整個 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jié)果決定方法。 翻譯是一種基于原語文本的轉(zhuǎn)換行為,而任何 翻譯行為都有一定的目的,產(chǎn)生一種結(jié)果、一 種新的語境或事件。 翻譯是在“目的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的受 眾而生產(chǎn)的語篇”。
連貫性法則(coherence rule)指的是譯文 必須符合語內(nèi)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 的標(biāo)準(zhǔn)。所謂語內(nèi)連貫是指譯文必須能讓接 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 交際環(huán)境中有意義。 忠實性法則(fidelity rule)指原文與譯文間 應(yīng)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 。語際連貫類似于通常所說的忠 實于原文,而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則由譯文目 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決定。
克里斯蒂安·諾德 克里斯蒂安 諾德 functionality +loyalty
“沒有原文,就沒有翻譯! “忠實”:“譯者應(yīng)同時對原文和譯文環(huán)境負(fù)責(zé), 對原文信息發(fā)送人(或發(fā)起人)和目的語讀者負(fù)責(zé)! 翻譯是創(chuàng)作使其發(fā)揮某種功能的譯語文本。它與其 原語文本保持的聯(lián)系將根據(jù)譯文預(yù)期或所要求的功 能得以具體化。翻譯使由于客觀存在的語言文化障 礙而無法進(jìn)行的交際行為得以順利進(jìn)行。(諾德)
目的論引起的爭論
目的論問世以來, 引來了其他學(xué)派的不少批評, 評價褒貶不一。弗米爾 ( Vermeer 1989: 186) 宣稱, 目的論有三點貢獻(xiàn)。 1. 這個理論把經(jīng)常遭到否認(rèn)的事實明確地提了出來, 讓人意識到其存在。 2. 由任務(wù)決定的這個概念, 擴大了翻譯的可能性, 增加了可供選擇的翻譯 策略, 替譯者松了綁, 讓他們不必局限于強加于他們頭上的因而常常是毫 無意義的直譯。 3. 它把譯者的責(zé)任列入了議程, 并且擴大了其責(zé)任范圍, 指出其譯文必須 發(fā)揮預(yù)期的功能, 從而達(dá)到既定的目標(biāo)。以目的論為奠基理論的德國功能 翻譯派拋開了原文為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 將翻譯目的作為整個翻譯過程的統(tǒng) 領(lǐng)因素, 給翻譯界帶來了一股新氣息, 從總體上看, 目的論翻譯研究并不是 一套全能的理論, 它只能適用于解釋翻譯過程中某些具體情況。
例句1: 1969 年, 學(xué)部的知識分子正在接受工人、解放軍宣傳隊的再教育。 In 1969, all of the research personnel in the Academy were undergoing political reeducation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Workers, and Liberation Army Mao Zedong Thought Propaganda Team. ( Barme 1982: 15. Emphasis added) . 白杰明( Geremie Barme) 把知識分子 譯成research personnel 而 不譯成intellectuals, 是個遺憾 。諾德( Nord 1991: 25) 指出:源文里 的語言和( 或) 文化項目, 在譯語里根本沒有“通!钡膶(yīng)項; 在 翻譯實踐里發(fā)生的永遠(yuǎn)是“特殊情況” 。所以, 我們應(yīng)該推測一下, 譯者到底有什么考慮。其實,知識分子 和 intellectual 的意義并不完 全對等。知識分子 指的是一個社會階層,F(xiàn)代漢語辭典的定義可 供參考: 具有較高文化水平, 從事腦力勞動的人 。但這樣的人不一 定是intellectual , 因為intellectual 強調(diào)的是人的性情, 修養(yǎng)。
目的論在翻譯中的應(yīng)用
結(jié)構(gòu)主義翻譯研究打破了結(jié)構(gòu)主義語義、句法的靜態(tài)研究模式, 將 語言結(jié)構(gòu)之外的要素列入了研究領(lǐng)域, 從文化、歷史、意識形態(tài)、 譯者目的等視角研究翻譯, 認(rèn)為翻譯活動是多元、多向度的翻譯研 究。雖然功能主義目的論的局限性使它不能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綜 合原則, 但在非文學(xué)語篇中, 如旅游宣傳資料的翻譯中是可以遵循的 原則。因為這類的語篇具有感染、勸誘的特殊社會功能。廣告的目 就是促銷, 增加客商的利潤; 旅游宣傳資料就是要讓外國普通旅游者 讀懂、看懂, 從而引起興趣。如: 廣告英語: 英文商標(biāo)如Pampers , : : Pampers ( 尿布) , Luxury ( 香皂) , Leopard( 汽車) 等, 中文商標(biāo)如:好孩子、 童車 、舒爾美內(nèi)衣和美的電器等, 普通詞匯商標(biāo)大多采用間接提醒 的方法來暗示商品的質(zhì)量和功能, 消費者看到這些商標(biāo)名稱, 自然產(chǎn) 生積極聯(lián)想, 從而激起購買欲望, 達(dá)到較好的商業(yè)效果。旅游英語: 旅游資料是一種大眾化的通俗讀物, 目的就是讓普通游客讀懂并喜 聞樂見, 從中獲取相關(guān)的自然、地理、文化、風(fēng)俗方面的知識。它 主要有兩個功能, 一是傳遞信息, 二是引誘行動, 因此其語言表達(dá)必 須準(zhǔn)確、通俗、明了、富有吸引力, 能雅俗共享。
例句2 在廣袤無垠的中華大地上, 有著無數(shù)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 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把如 詩如畫的江山打扮的分外妖嬈。 譯文一 The boundless expanse of the Chinese territory is dotted with innumerable sights of gorgeous and varied natural scenery. Five thousand years of splendid Chinese civilization have contributed the extraordinary enchanting beauty to this poetic and picturesque land. 譯文二 The vast Chinese land boasts / has lots of various beautiful natural sights. Its 5000- year ( splendid ) civilization has made the ( picturesque) sights more enchanting / enhanced the beauty of the sights。 這兩段譯文長短不同, 用詞也有差異。相對于譯文二來說, 譯文一堆積了很多的形 容詞、大字眼。原文如優(yōu)美的散文, 符合漢語語言的審美特點。而譯文二更符合 英文讀者的習(xí)慣。 從上文的翻譯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 翻譯的成功與否,決定于欲達(dá)到的目 的是否完成, 講究翻譯目的的完備性, 而不是對等, 對等翻譯只是翻譯多種形的一 種, 也就是結(jié)果決定方法, 目的決定手段。 Vermeer 認(rèn)為目的論的法則是: 每個文本為某個目的所生產(chǎn), 并應(yīng)該服務(wù)于該目 的, 譯文的接受者是決定翻譯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為譯者, 為了保證譯文與原 文相同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甚至優(yōu)于原文, 應(yīng)注意翻譯中存在的文化異同, 努力消 除文化差異對譯文造成的負(fù)面影響, 從而達(dá)到翻譯的目的。
目的論--文檔資料共享網(wǎng)論文下載,說明書下載,Word文檔下載,PPT文檔,PDF文檔,文庫,堅持"用戶需要的,就是我們關(guān)注的!"關(guān)注高價值的實用信息,爭取提供更多實用下載資源。"
搜索更多“目的論” 下載《目的論》
本文編號:251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enghuobaike/25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