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旅游為何成時尚
近年來,一種“邊旅游,邊行善”的旅游方式正在國內悄然興起,這就是公益旅游。一些旅行社紛紛推出公益旅游線路,更為可貴的是,有一些市民自發(fā)組織旅行活動,在旅行的同時,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為貧困地區(qū)的學校和孤兒院等送去溫暖,從而使旅游本身被賦予了慈善的意義,旅游的社會價值也得到升華。公益旅游是如何興起的,國內
公益旅游的發(fā)展狀況如何,公益旅游具有怎樣的意義,還存在什么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公益旅游正在興起
目前,公益旅游已經風行于美國和其他發(fā)達國家。人們利用假期前往需要幫助的地方充當志愿者,去非洲和動物嬉戲、去雨林保護樹木、去印度當社區(qū)義工、去海濱教孩子們沖浪,這些旅游項目雖然收費較高,但報名者依然相當踴躍。海濱、草原、雨林,這些美景也因為有了公益旅行者的身影而增添異彩。
在中國,公益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日益得到更多的旅行者關注。2007年12月9日,上海首個公益旅游線路“黃果樹瀑布、天龍屯堡、紅楓湖雙飛5日游”正式推出。游客在游覽貴州著名的黃果樹瀑布、紅楓湖等景點,感受濃郁的民族風情的同時,還有機會去周邊的大山壩村小學和孩子們互動交流。讓活動的推出者,上航假期旅行社負責人沒有想到的是,“公益游線路剛一推出就一售而空,游客群什么職業(yè)年齡的都有,旅行社對他們獻愛心的形式并沒有硬性規(guī)定!
2008年4月12日,拯救民勤志愿者協(xié)會、甘肅省職工國際旅行社龍之旅、《鑫報》共同倡議的公益旅游正式起航,志愿者不僅可以品特色美食、游覽風景,還要在民勤縣夾河鄉(xiāng)國棟村志愿者生態(tài)林基地植樹,把希望和綠色留給民勤。在民間,有一些熱愛旅行的白領和大學生自發(fā)組織起“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活動,它是一個開放的、自助式的公益旅游形式,鼓勵旅游者在旅途中進行舉手之勞的公益活動來幫助貧困落后地區(qū)的孩子:每人帶上幾本書、幾件文具、幾件干凈的舊衣服,在到貧困地區(qū)觀光的同時,捐出物品中,與當地居民交流,與兒童一起游戲!叭ツ晡逡,我本來要去設計自己的旅行線路,結果在網上被‘多背一公斤’活動吸引,我認為這種旅行很有意義,就報名參加了!甭眯姓邚埑瑢τ浾哒f。目前,全國各地已舉行了近30次這樣的公益旅游活動,有300多位志愿者參與,他們的足跡已遍及西藏、甘肅、貴州、云南等地。
旅行與公益的巧妙結合
據“多背一公斤”全職工作人員吳媛靜介紹,“多背一公斤”組織通過“傳遞―交流―分享”三個簡單的步驟為旅游者帶來豐富的旅游體驗,并實現良性的公益循環(huán):所謂傳遞,就是出行時多背一公斤,把文具或書籍,等帶給沿途貧困落后地區(qū)的學;蚝⒆;所謂交流就是旅途中與孩子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開闊彼此的視野,激發(fā)信心和想象力;所謂分享,就是旅行者歸來后通過1kg.cn網站分享學校信息和活動經驗,發(fā)動更多朋友參與。
上航假期旅行社公關主管胡昕介紹說,上航去年組織了以“紅蘋果公益”為主題的一系列公益旅游項目,其中包括九寨溝公益之旅,在進入九寨溝兩公里之處的殘疾孤兒院,由游客為孤兒院的孩子們送去文具和生活用品。此外,“親子游戲”項目組織上海、成都的十對家庭和孤兒院的孩子一起生活兩天,進行交流。在這些項目中,游客的參與熱情很高,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孩子的公益意識也得到加強。但是他坦言,“作為旅行社,目前公益旅游到達的面依然較小,在很多貧困地區(qū)目前還沒有這樣的項目,公益旅游也因此受到限制。”為了響應國家“和諧中國旅游”的口號,構建和諧社會,他表示旅行社將繼續(xù)把收益的部分用于公益事業(yè),并將逐步擴大公益旅游的線路。
參加公益旅游的人們,首先是一個旅游者,其次才是志愿者。他們不以恩惠的姿態(tài)示人,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與幫助也并非刻意而為之。所有人都以平等的身份,以在場者的心態(tài),在愉快的交流和溝通中得到一種異常寧靜的溫暖。很多游客在事后的游記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溫暖”“感動”“震撼”等字眼,他們說,公益旅游把所有的關懷與博愛都匿名化了,這種情緒特別能激發(fā)起人們逐漸荒蕪的愛心,他們在付出的同時卻收獲了更多難得的快樂,使心靈得到升華,比以往任何一次單純的旅行都更有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認為,通過這種新型的旅行活動,能使游客在游玩中,用付出換來更多的快樂,同時旅行社也可以盡己所能貢獻社會,可謂“雙贏”。公益旅游把旅游活動與公益事業(yè)有機而巧妙地結合起來,在欣賞山水美景之中表達了愛心,在舉手投足之中為社會做了好事,使公益活動成為旅游者的一大樂趣,在享受自然中又獲取了精神回報,公益旅游作為一種積極的價值取向應該得到提倡。另一方面,公益旅游在旅游的同時做公益,能夠節(jié)省一定的資源,符合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要求。
需要得到更多關注
“2005年我們開始收集需要幫助的學校信息,到目前為止,搜集到的學校達到400多所,發(fā)展速度還是很快的!眳擎蚂o說。
她介紹,任何人只要在他們的網站提交學校的信息,通過管理員的審核,這個學校就被列入旅行者進行公益行動的對象。旅行者在網上可以方便地查閱到學校資料,從而有針對性地與學校取得聯系。“多背一公斤”共有全職工作人員5名,2007年,“多背一公斤”組織共征集學校98所,一年紀錄下的活動有130多次,這些活動絕大部分由志愿者獨立完成!耙粋人的力量有限,但是集體的力量卻是無限的!眳擎蚂o強調。
“剛開始做公益旅游的時候也經歷了很多困難,在上海很難找到開展活動的學校,而西部地區(qū)卻有著大量的學校需要做這樣的工作,那里的志愿者資源又很少。因此,我們目前和未來工作的著力點就在于如何把城市里的志愿者資源和貧困地區(qū)的學校資源整合起來。隨著項目的發(fā)展,我們將把公益旅游信息進行豐富和深化,拓展更多的鄉(xiāng)村學校教育形式,而不僅僅提供一個旅游的概念!
目前,中國的公益旅游意識越來越強,很多志愿者對這一理念和旅游形式非常認同。吳媛靜說,“參加‘多背一公斤’活動的人小到十幾歲的中學生,大到五六十歲的退休人員,各個年齡段的都有,其中最多的是二十到三十歲的公司職員。他們很多人沒有參加過公益旅游,通過‘多背一公斤’這一個簡單的易加入的平臺,他們了解了什么是公益旅游,也漸漸改變了自己的意識和習慣,有的旅行者以前酷愛打麻將,后來喜歡上了公益旅游,生活方式也有了改變!
然而,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公益旅游也處于起步階段,在形式、內容、參加的人數、社會意識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差距。據統(tǒng)計,國內旅游者一年多達12億人次,如果公益旅游得到人們的更多關注,將為喚起整個社會對貧困地區(qū)的關注和幫助,,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不少力量。
本文編號:285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angbiaozhuanli/2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