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論文學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本文關鍵詞:劉勰論文學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更多相關文章: 文學發(fā)展 通變 繼承 形式主義 發(fā)展變化 浪漫主義思潮 文心雕龍 創(chuàng)新 規(guī)律性 作家
【摘要】:正 劉勰關于文學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看法是建立在對文學的發(fā)展變化的認識上的。他不但看到文學的發(fā)展變化和時代、社會的一般聯(lián)系,看到這種聯(lián)系的規(guī)律性,從而指出“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時運交移,質文代變”;而且看到文學的發(fā)展變化的具體過程及其內部的規(guī)律,進一步指出“文律運周,日新其業(yè),變則可久,通則不乏”的道理(《通變》)。因此,劉勰對于文學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提出了比較全面而有系統(tǒng)的見解。在劉勰以前如陸機和
【作者單位】:
【正文快照】: 劉艇關于文學的鍵承和#lJ新的看扶是建立在對文學的發(fā)展變化的就歌上的。他不但看到文學的發(fā)展變化和時代、社會的一般聯(lián)系,看到達種聯(lián)系的規(guī)律性,從而指出“歌篇文理,與世推移”,“時運交移,盾文代變,,①,而且看到文學的發(fā)展變化的具體過程及其內部的規(guī)律,進一步指出“文律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之;劉勰論遣辭[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2 穆殿春;建安文學為何繁榮[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0年03期
3 陳鳴樹;釋“勢”——從《文心雕龍·定勢》篇看風格的客觀因素[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4 茅盾;現(xiàn)實主義與反現(xiàn)主義的斗爭是文藝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J];文藝研究;1980年04期
5 定安 ,興泉;劉少奇同志關懷東北左翼文學[J];社會科學輯刊;1980年03期
6 楊柳橋;《文心雕龍》文章理論的唯心主義本質[J];文史哲;1980年01期
7 汪曾祺;從戲劇文學的角度看京劇的危機[J];中國戲劇;1980年10期
8 Γ.波斯佩洛夫 ,立早;文藝學的科學性[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8期
9 iJ俊光;《通變娭》釋疑[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10 徐光明;馮雪峰在“左聯(lián)”時期的文學活動[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瑞熙;;二論朱熹的政治主張[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2 盧燕平;;盛唐詩人審美心理論[A];唐代文學研究(第四輯)[C];1993年
3 方錫球;;文學發(fā)展機制與重寫文學史[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4 閻純德;;我看中國女性文學[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5 沈有鼎;;《公孫龍子》的評價問題[A];邏輯學文集[C];1978年
6 溫公頤;;惠施、公孫龍的邏輯思想[A];全國邏輯討論會論文選集[C];1979年
7 周文英;;《公孫龍子》中的哲學和邏輯思想[A];1996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6年
8 徐陽春;;《公孫龍子》五范疇辨析[A];1997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7年
9 葉錦明;;論對公孫龍的兩種評價[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10 王麗娟;;論沈有鼎對《公孫龍子》研究的貢獻——對公孫龍其人其書的考證[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范今;歷史現(xiàn)代轉型中的文學潮涌[N];人民日報;2000年
2 朱威廉;文學發(fā)展的肥沃土壤[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3 ;新書點評(3版)[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4 宋炳輝;網(wǎng)絡文化給文學帶來什么[N];文匯報;2000年
5 本報記者 李連泰;香港:華文文學發(fā)展的橋梁[N];文學報;2000年
6 王長華;關于中國文學史研究和教材編寫的審思[N];文藝報;2000年
7 李復威;趨時應變 蓄勢待發(fā)[N];文藝報;2000年
8 溫潘亞;百年文學共享的時空[N];文藝報;2000年
9 記者 張蜀津;章培恒再寫文學史[N];中華讀書報;2000年
10 潘叔明;“三個代表”與民族精神[N];福建日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裴登峰;戰(zhàn)國七十年文學編年[D];西北師范大學;2000年
2 王曉驪;文化沖突與詞的演進——唐宋詞與商業(yè)文化關系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3 田耕宇;元和到元(礻右)文學的創(chuàng)新與建構[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4 司馬周;茶陵派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5 江中柱;北朝文人心態(tài)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6 周喬建;中國古代文學“教化論”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7 姜英;網(wǎng)絡文學的價值[D];四川大學;2003年
8 張恩普;儒道融合與中古文論的自覺演進[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張德明;現(xiàn)代與反現(xiàn)代張力中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D];四川大學;2004年
10 吳世勇;論影響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六個因素[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亢寧梅;論新狀態(tài)文學的詩性表意策略[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張青;論湯顯祖詩歌的主情特色[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王瑞;就亡與啟蒙之間的困惑——王實味文藝思想簡論[D];河南大學;2001年
4 楊學淵;20世紀澳門華文文學社團與文學發(fā)展[D];暨南大學;2001年
5 吉旭;輝煌與沒落:俗文學長河與“十七年”文學[D];蘇州大學;2001年
6 鄭勤硯;師徒傳承美術教育模式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7 陳迪泳;徜徉于心物之間[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8 周新道;袁枚文論初探[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9 謝鴻娟;乾嘉時期散傳概觀[D];蘇州大學;2002年
10 喬雅俊;論六朝文學的尚“麗”傾向[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2230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angbiaozhuanli/1223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