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收錄紡織來源期刊分析及其投稿策略
本文關鍵詞:SCI收錄紡織來源期刊分析及其投稿策略
更多相關文章: 科學引文索引(SCI) 期刊 紡織 交叉學科 投稿
【摘要】:基于SCI的功能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SCI收錄紡織學科論文投稿現(xiàn)狀和18種SCI收錄紡織來源期刊分析,從SCI來源期刊、論文選擇原則等角度提出紡織科研成果在SCI來源期刊投稿策略。分析結果表明SCI不僅可以作為文獻檢索和科研評價工具,而且有助于科研人員跟蹤某研究領域最新進展、進行課題選題調研、獲取思路、激發(fā)研究思路、尋求國內外科研工作的合作伙伴等;選擇SCI收錄紡織來源期刊,并考慮英美國家以外出版的期刊有助于提高論文接收率;選擇SCI收錄交叉學科來源期刊進行投稿可以提高論文檔次。
【作者單位】: 東華大學圖書館;
【分類號】:G353.1;G232
【正文快照】: 由于SCI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學術研究的重大突破、學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和熱點難點問題,在SCI期刊上發(fā)表的研究成果代表世界基礎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近年來,一個國家科技論文被SCI收錄和引用的情況,成了評價該國國際學術地位、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質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董翔;;SCI、EI性質與論文收錄率關系評析[J];圖書與情報;2007年06期
2 程紹敏;張怡華;楊昌盛;方珍紅;;如何提高論文被SCI、EI、ISTP收錄的幾率[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徐曉,萬躍華;SSCI收錄的法律學術期刊評價指標與論文投稿指南[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4 王利萍;胡桂蘭;辛志華;陳蘭珍;趙明芳;;國際三大檢索系統(tǒng)收錄分析與投稿指南[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06年12期
5 孔毅;如何提高論文被三大檢索系統(tǒng)收錄的幾率[J];圖書館學刊;2001年06期
6 洪海娟,萬躍華;SCI源期刊中的歷史與科學哲學期刊及其影響因子分析[J];現(xiàn)代情報;2005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侯翠梅;;EI收錄中國核科技期刊狀況及其簡要分析[J];編輯學報;2011年S1期
2 陳元明;周力峰;孟祥芳;聶文;;長江科學院2006-2010年科技論文被SCI,EI和ISTP收錄情況分析[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1年09期
3 張帆;;國際三大檢索系統(tǒng)收錄科技論文的影響因素[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4 謝軼茵;進入《SCI》的海洋與水產學科期刊投稿指引[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05年08期
5 田中雨;我國科技期刊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的思考[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6 楊豐全`任靜;;SCI數(shù)據(jù)庫在論文寫作及投稿中的應用[J];深圖通訊;2007年04期
7 周美華;周玉陶;;未檢到文獻——一種提高查收查引服務質量路徑之探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年03期
8 李璐;江葆紅;孫紅紅;;新版EI Compendex Web數(shù)據(jù)庫的檢索方法及檢索技術[J];情報探索;2009年09期
9 李霖;賀鳳蘭;;從期刊論文的合著現(xiàn)象看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產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年02期
10 王學勤,章蕾,潘繼進,張麗;SSCI收錄的圖情學期刊的統(tǒng)計分析與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5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侯翠梅;;EI收錄中國核科技期刊狀況及其簡要分析[A];第11屆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學術研討會暨科技期刊立體化出版模式論壇論文集[C];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屈湘玲;前景與路徑: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觀察[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躍,卜長X ,王克路;我校學術論文產出分析[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1999年03期
2 胡惠芳,萬躍華;SCI、SSCI收錄的圖書情報學學科期刊評價指標[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1年04期
3 ;EI公司副總裁談被EI收錄論文情況[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2期
4 徐曉,萬躍華;SSCI收錄的法律學術期刊評價指標與論文投稿指南[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5 金碧輝,汪壽陽;SCI期刊等級區(qū)域的劃分及其中國論文的分布[J];科研管理;1999年02期
6 鐘似璇;摘要的撰寫[J];南京郵電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7 王崇德;也談“影響因子”與學術刊物的評價——與鄒承魯先生商榷[J];情報資料工作;1998年02期
8 劉占德,邢永華,羅紅彬;學術論文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tǒng)收錄引用的探析[J];陜西農業(yè)科學;2004年01期
9 張大為;有關“三大檢索系統(tǒng)”若干問題的評述[J];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10 王學勤,章蕾,潘繼進,何向東;SCI收錄中國期刊的統(tǒng)計分析與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05年10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1998年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排序[J];土壤學報;2000年02期
2 ;消息[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年03期
3 ;編者寄語[J];工程與建設;2009年06期
4 ;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09版)[J];材料導報;2010年06期
5 ;編者寄語[J];工程與建設;2010年03期
6 ;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09版)[J];材料導報;2010年15期
7 李勤;;提高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途徑[J];今傳媒;2007年09期
8 裴阿衛(wèi);;2006年全國植物類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及其排序[J];西北植物學報;2008年06期
9 ;《古地理學報》2005年影響因子在全國1652種科技期刊總排序中居第20位[J];古地理學報;2007年01期
10 ;《古地理學報》2005年影響因子在全國1652種科技期刊總排序中居第20位[J];古地理學報;200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燕麗;;旅游人類學研究進展分析[A];旅游學研究(第五輯)[C];2010年
2 劉健;陳強;陳波;高莉;;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本科)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進展——2007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3 劉燕;任露泉;;基于仿生學教學談素質教育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A];走中國特色農業(yè)機械化道路——中國農業(yè)機械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4 張小云;;交叉學科—磁細胞學與磁生物學研究[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5 田理;羅謙;;探索風景園林專業(yè)教育中交叉學科間理論體系的建立[A];中國風景園林教育大會論文集[C];2006年
6 壽大云;韓寧;任慶昌;;高等學校智能建筑學科的發(fā)展狀況[A];全國光學、光電和電子類專業(yè)教學經驗交流、研討會專集[C];2002年
7 劉健;;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的探討[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工程學分會第八次全國生物醫(yī)學工程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任露泉;劉燕;李建橋;叢茜;韓志武;;仿生學交叉學科高層次人才教育[A];農業(yè)機械化與新農村建設——中國農業(yè)機械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9 蔡晶晶;劉瑩;孫麗萍;;中國知網(wǎng)2009年評價系統(tǒng)對農業(yè)綜合性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A];機制創(chuàng)新·合作共贏——第8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唐潔;;對交叉學科的探討與研究[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文濤 首都師范大學社會科學處;以制度創(chuàng)新引領交叉學科建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記者楊維漢;大力發(fā)展交叉學科[N];人民日報;2003年
3 唐明;交叉學科的創(chuàng)新魅力[N];解放軍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游雪晴;交叉學科發(fā)展處境尷尬[N];科技日報;2009年
5 范先佐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要成為真正的獨立的交叉學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記者張荔子;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加大[N];健康報;2002年
7 商報記者 孫玨;交叉學科:教材開發(fā)新契機[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8 黃紹平;迅速發(fā)展的交叉學科——電磁兼容技術[N];中國水利報;2003年
9 王小末;任思遠:興趣牽引我走在交叉學科中[N];科技日報;2011年
10 記者 張陸龍;“紹興紡織”與“浙江理工”深化科技合作[N];紹興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林曉;教育經濟學方法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周朝成;當代大學中的跨學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牛寶龍;家蠶(Bombyx mori) 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和transformer-2基因的克隆與染色體定位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曲惠琴;DNA計算若干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5 胡春陽;傳播的話語分析理論[D];復旦大學;2005年
6 薛永強;粒度對納米體系相變和化學反應的影響[D];太原理工大學;2005年
7 鄒燕凌;中國漢傳佛教梵唄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8 袁曦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類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林存真;漢字字體識別與公共空間應用性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10 裘理瑾;轉型時期中國法務會計發(fā)展的市場分析與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湯方霄;交叉學科視野下的本科人才培養(yǎng)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2 李麗琴;交叉學科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研究[D];中南大學;2005年
3 孫晶;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屬性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8年
4 楊飛;工業(yè)設計認知心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3年
5 戴東方;數(shù)字媒體藝術學科屬性的定位[D];南京藝術學院;2009年
6 單文戈;期刊影響因子與論文被引頻次的關系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7年
7 王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交叉學科申請項目評審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8 金銀;設計藝術學科的交叉性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3年
9 史苗;研究型大學交叉學科博士生培養(yǎng)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10 佟曉珊;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交叉學科發(fā)育狀況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2755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qiuzhixinhan/127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