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島木麻黃木毒蛾卵和幼蟲空間分布的地統(tǒng)計學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11-16 23:45
利用地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平潭島木麻黃基干林中木毒蛾卵和幼蟲的空間分布特性,為有效防治其危害提供參考。結果表明:前沿迎風側木毒蛾的幼蟲蟲口密度和卵塊密度均小于后沿背風側,木毒蛾幼蟲及卵塊變異函數(shù)在球狀模型中均呈現(xiàn)較好的擬合效果。迎風側和背風側木毒蛾幼蟲種群的空間依賴范圍分別為8.6 m和8.7 m,卵塊的空間依賴范圍分別為8.2 m和6.9 m,空間連續(xù)性強度均達到0.92以上,木毒蛾幼蟲及卵塊均呈聚集性空間分布特征,其空間有顯著自相關性,擴散距離范圍為6~9 m,這對木毒蛾防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因受風因素影響,迎風側距迎風面0~30 m范圍內,木毒蛾幼蟲及卵塊沒有明顯的聚集性空間分布特征。
【文章來源】:南方林業(yè)科學. 2020,48(03)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變異函數(shù)曲線示意圖
由圖2可以看出,前沿迎風側木麻黃林分中木毒蛾幼蟲蟲口密度為10~30頭·株-1的木麻黃所占比例最大,為11.3%~15.9%,其次為0~10頭·株-1,占7.2%~9.5%,蟲口密度為30~85頭·株-1的木麻黃所占比例較小,為0.4%~5.5%;后沿背風側木麻黃林分木毒蛾幼蟲蟲口密度為0~15頭·株-1的木麻黃占比最大,為11.5%~14.0%,其次為15~20頭·株-1,占7.6%,20~85頭·株-1,占0.7%~5.7%。3.1.2 木毒蛾幼蟲的地統(tǒng)計學特征
由表2、圖3可以看出,迎風側和背風側的木麻黃林分中木毒蛾幼蟲變異函數(shù)均有較好的球狀模型擬合效果(相關系數(shù)R2最大,殘差平方和RSS最小)。因此,兩取樣處的木毒蛾種群均有明顯的空間聚集狀態(tài),且具有連續(xù)相關關系的空間分布范圍分別為8.6m和8.7 m,也就是說,在此范圍內,任何兩樣點的幼蟲數(shù)量有較強的相關關系。另外,迎風側和背風側木麻黃林分木毒蛾幼蟲變異函數(shù)中拱高C占基臺值Sill(即C/Sill)的比例分別達到92%和95%,也說明取樣處木毒蛾幼蟲數(shù)量的空間變異絕大部分是源于空間自相關。塊金常數(shù)C0與試驗統(tǒng)計誤差有關。由木毒蛾幼蟲空間分布的熱點圖(詳見圖4)可以看出,迎風側和背風側木麻黃林分中的幼蟲分布總體呈斑塊狀,蟲口熱點主要集中于斑塊中心,然后向四周逐漸衰減。迎風側距迎風面0~20 m的木麻黃林分中木毒蛾幼蟲熱點圖沒有明顯斑塊化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茶園天敵昆蟲與卵形短須螨及雙斑長跗螢葉甲的空間跟隨關系[J]. 宋學雨,錢廣晶,張書平,余燕,李尚,畢守東,周夏芝,鄒運鼎. 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9(11)
[2]半變異函數(shù)及取樣間距對克里金法在海洋地層分析中的影響研究[J]. 楊陽,李颯,何福耀,施展玲. 工程地質學報. 2019(04)
[3]應用綠僵菌和白僵菌林間防治木麻黃毒蛾的初步研究[J]. 何學友,蔡守平,黃金水,鐘景輝,潘惠忠,周遠謀,黃遠清. 福建林業(yè)科技. 2011(02)
[4]龍眼木毒蛾生物學及控制技術研究[J]. 陳加福. 中國植保導刊. 2009(03)
[5]木毒蛾空間格局及其應用研究[J]. 陳泰峰,王禮金,陳順立,李友恭,洪偉. 福建林學院學報. 1993(02)
[6]木毒蛾的研究[J]. 李友恭,陳順立,謝卿楣,蔡秋錦,吳敬,李運帷,鄭學清,朱政文,周博大,鄭輝棋. 昆蟲學報. 1981(02)
碩士論文
[1]木毒蛾卵塊分布及極端環(huán)境因子的影響[D]. 張繼鋒.福建農林大學 2018
[2]變異函數(shù)模型的對比優(yōu)選研究[D]. 張濤.南京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499796
【文章來源】:南方林業(yè)科學. 2020,48(03)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變異函數(shù)曲線示意圖
由圖2可以看出,前沿迎風側木麻黃林分中木毒蛾幼蟲蟲口密度為10~30頭·株-1的木麻黃所占比例最大,為11.3%~15.9%,其次為0~10頭·株-1,占7.2%~9.5%,蟲口密度為30~85頭·株-1的木麻黃所占比例較小,為0.4%~5.5%;后沿背風側木麻黃林分木毒蛾幼蟲蟲口密度為0~15頭·株-1的木麻黃占比最大,為11.5%~14.0%,其次為15~20頭·株-1,占7.6%,20~85頭·株-1,占0.7%~5.7%。3.1.2 木毒蛾幼蟲的地統(tǒng)計學特征
由表2、圖3可以看出,迎風側和背風側的木麻黃林分中木毒蛾幼蟲變異函數(shù)均有較好的球狀模型擬合效果(相關系數(shù)R2最大,殘差平方和RSS最小)。因此,兩取樣處的木毒蛾種群均有明顯的空間聚集狀態(tài),且具有連續(xù)相關關系的空間分布范圍分別為8.6m和8.7 m,也就是說,在此范圍內,任何兩樣點的幼蟲數(shù)量有較強的相關關系。另外,迎風側和背風側木麻黃林分木毒蛾幼蟲變異函數(shù)中拱高C占基臺值Sill(即C/Sill)的比例分別達到92%和95%,也說明取樣處木毒蛾幼蟲數(shù)量的空間變異絕大部分是源于空間自相關。塊金常數(shù)C0與試驗統(tǒng)計誤差有關。由木毒蛾幼蟲空間分布的熱點圖(詳見圖4)可以看出,迎風側和背風側木麻黃林分中的幼蟲分布總體呈斑塊狀,蟲口熱點主要集中于斑塊中心,然后向四周逐漸衰減。迎風側距迎風面0~20 m的木麻黃林分中木毒蛾幼蟲熱點圖沒有明顯斑塊化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茶園天敵昆蟲與卵形短須螨及雙斑長跗螢葉甲的空間跟隨關系[J]. 宋學雨,錢廣晶,張書平,余燕,李尚,畢守東,周夏芝,鄒運鼎. 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9(11)
[2]半變異函數(shù)及取樣間距對克里金法在海洋地層分析中的影響研究[J]. 楊陽,李颯,何福耀,施展玲. 工程地質學報. 2019(04)
[3]應用綠僵菌和白僵菌林間防治木麻黃毒蛾的初步研究[J]. 何學友,蔡守平,黃金水,鐘景輝,潘惠忠,周遠謀,黃遠清. 福建林業(yè)科技. 2011(02)
[4]龍眼木毒蛾生物學及控制技術研究[J]. 陳加福. 中國植保導刊. 2009(03)
[5]木毒蛾空間格局及其應用研究[J]. 陳泰峰,王禮金,陳順立,李友恭,洪偉. 福建林學院學報. 1993(02)
[6]木毒蛾的研究[J]. 李友恭,陳順立,謝卿楣,蔡秋錦,吳敬,李運帷,鄭學清,朱政文,周博大,鄭輝棋. 昆蟲學報. 1981(02)
碩士論文
[1]木毒蛾卵塊分布及極端環(huán)境因子的影響[D]. 張繼鋒.福建農林大學 2018
[2]變異函數(shù)模型的對比優(yōu)選研究[D]. 張濤.南京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4997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mfmb/3499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