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在法語世界——法語書評翻譯小輯
本文關(guān)鍵詞:《兄弟》在法語世界——法語書評翻譯小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前不久,獲悉余華的《兄弟》在法國獲首屆"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Prix Courrier International)。《國際信使》是在法國知識界有影響的雜志,據(jù)悉有130余部今年在法國出版的外國小說參與角逐該獎項,最后由評審團評出一部獲獎小說,就是《兄弟》。在獲獎評語中,法國人毫不吝嗇地用"偉大"來形容《兄弟》。自今年春天以來,《兄弟》在法國掀起了熱潮,一些重要的媒體用罕見的篇幅和力度向法語世界推薦一位外國作家和一部外國小說。在對數(shù)量眾多的法語評論的緊張翻譯后,我們讀到了一個法語世界對這部小說的初步評論。閱讀來自拉伯雷和《巨人傳》的故鄉(xiāng)的聲音,會發(fā)現(xiàn)其中與我們的明顯區(qū)別,一方面提醒我們,在中國之外有著其他的對當代漢語文學理解不一的閱讀人群,另一方面,也提供給我們在進行文學批評時或有必要參考的"世界文學"的維度。這些書評應(yīng)該是我們研究余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種有用的學術(shù)資料,外人的評論或可爭議,或不能同意,翻譯過來權(quán)作參考吧。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文學院余華研究中心;
【關(guān)鍵詞】: 余華 小說 文化大革命 法語 光頭 翻譯 四十年 文學批評 法國 拉伯雷
【分類號】:I207.42
【正文快照】: 中國四十年聚焦了西方四個世紀瑞士《時報》2008年5月24日這本書非常簡單地稱作《兄弟》,用中文即為《Xiongdi》,法語即為《Frères》。眾所周知,它們都包括“弟弟”和“哥哥”,以至最后都稱為兄弟。這是發(fā)生在一個小鎮(zhèn)的故事,兩兄弟因為他們各自父母的愛情而偶然相聚。書中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宜學;;《兄弟》:悲憫敘述中的人性浮沉[J];文藝爭鳴;2007年02期
2 杰斯·羅;汪雨申;邵f3靈;;中國偶像[J];作家;2009年09期
3 楊松芳;;《兄弟》:一部富于經(jīng)典內(nèi)涵的作品[J];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06期
4 王南;;厲害的《兄弟》[J];今日中國(中文版);2006年05期
5 本·海倫瑞齊;;粗俗的幽默是愚鈍而有效的諷刺手段[J];上海文化;2009年06期
6 石慧;;論余華小說的敘事特點[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1期
7 彭正生;從噩夢中歌吟到陽光下舞蹈——論余華的小說[J];淮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8 張磊;;父權(quán)視野下女性的聲音——論余華小說中女性形象[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9 魏嵐;;關(guān)于《兄弟》[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年08期
10 唐峗;;余華小說中“血”的意象分析[J];華章;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華;洪治鋼;;余華:我終于回來了——關(guān)于《兄弟》下部的對話[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2)[C];2006年
2 葛勝君;;難以承受的自戕之重——解讀余華的《一九八六年》[A];邁向新世紀[C];1999年
3 邵燕君;;“先鋒余華”的順勢之作——由《兄弟》反思“純文學”的“先天不足”[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4 ;余華等作家坦言不看長篇[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1999.1)[C];1999年
5 胡瀾卿;;虛偽的作品 真實的敘述——對余華與羅伯-格列耶作品的比較[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4)[C];2007年
6 張?zhí)m珍;;從馬洛的尋覓看文明的墮落[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7 郭沫若;;并沒“浪費”[A];“郭沫若在重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5年
8 李安綱;;《西游記》之謎并不迷——答鄭文先生《原本不迷 解而益迷》[A];第二屆全國《西游記》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9 鄭江義;;非常時期 苦樂童年——簡評喻莉娟的小說《卉卉》[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7年務(wù)川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彭國建;;小說:敘述的“距離”控制[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智明;余華暢談偉大小說夢想[N];廈門日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齊霽 實習生 蔣嘉華;快感在于讀到自己的感受[N];深圳特區(qū)報;2005年
3 張英;現(xiàn)實、真實與生活[N];中華工商時報;2000年
4 周力軍;《兄弟》——沉淀的厚重歷史[N];中華新聞報;2005年
5 景雯;有價值觀的無聲嘲笑[N];文學報;2007年
6 王偉瀛;余華:深刻體味老百姓的生存狀況[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1年
7 受訪者 蔣泥 采訪者 商報記者 任志茜;關(guān)于文學批評我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8 周懷宗;余華坦然轉(zhuǎn)型 不屑批評[N];華夏時報;2006年
9 云起;被不斷放大的“錯誤”[N];人民公安報;2006年
10 楊鴻雁;抵達內(nèi)心的閱讀經(jīng)歷[N];團結(jié)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清茹;光緒二十九年(1903)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申載春;小說:在影視時代[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朝暉;美國對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1969)[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李海艷;生成問答系統(tǒng)的法語文本處理模型[D];武漢大學;2010年
5 曹瑩;傅雷文藝批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聶馥玲;晚清科學譯著《重學》的翻譯與傳播[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7 賴正維;“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福建老區(qū)問題[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8 李淑敏;翻譯的歷史觀—《獨立宣言》中譯本的歷時共時比較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朱琳;譯者為中心的多學科性翻譯理論建構(gòu)[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敏;先鋒鏡像[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 鞏固;執(zhí)著的先鋒派[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程鳳;論余華小說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D];安徽大學;2003年
4 曹磊;尋找失落的世界[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5 張羅應(yīng);余華論[D];華僑大學;2004年
6 陳長紅;余華小說創(chuàng)作論[D];揚州大學;2004年
7 霍慧婷;余華長篇小說故事性得失談[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純;交流之門的封閉與重啟[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明彥;生命末日的言說[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10 龐秀慧;顛覆的游戲——論余華小說的敘事藝術(shù)[D];吉林大學;2004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兄弟》在法語世界——法語書評翻譯小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815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kcsz/481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