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元代雜劇的四篇書評
本文關鍵詞:有關元代雜劇的四篇書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這里評介的是七十年代末期國外出版的研究我國元代雜劇的四部專著。撰文介紹者是荷蘭著名漢學家任職于萊登大學的伊維德教授。伊維德(Wilt L.Idema)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研究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甚至包括諸宮調在內(nèi)的專家,寫過許多有關這方面的論文,例如《中國傳統(tǒng)文學觀念》(1976)、《元代和明初通俗文學中的司馬相如卓文君故事》(1984)、《有關評話的幾點評議和思索》(1978)、《評〈得騶虞〉》(1981)、《諸宮調的演唱及其結構》(1978)等,都是很有分量和在西歐很有影響的著作。特別是他和韋思德合作《中國戲曲1100—1450》(1982),全書八章,詳盡地介紹了我國十二世紀至十五世紀中葉的
【關鍵詞】: 元代雜劇 元雜劇 《元曲選》 漢學家 書評 諸宮調 中國戲曲 《宦門子弟錯立身》 傳統(tǒng)文學觀念 中國古代小說
【正文快照】: (一)《元代中國戲劇》,阿爾弗雷德譯,馬丁·吉林編輯出版。〔西德〕法蘭西·史坦納·維爾拉格出版社,威斯巴登,1978年,X IX+6 16頁。 介紹給西方觀眾最早的一部雜劇是《趙氏孤兒》,由約瑟·普雷瑪(Joseph Pr‘ema-re)譯為,’L產(chǎn)Orphelin de la maison Tse-hao”(《趙太太的孤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崔文印;《四書評》不是李贄著作的考證[J];哲學研究;1980年04期
2 約翰·倫納德 ,黃育馥;評《蒲魯東的革命生平、思想和著作》[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5期
3 徐應佩;周溶泉;;繪聲繪色 維妙維肖——談《西廂記》的語言藝術[J];當代戲劇;1980年02期
4 沈繼常;;試論《竇娥冤》的戲劇沖突[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5 盧潤祥;;元人小令淺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0年01期
6 田澗菁;;作家·時代·人民——關漢卿雜劇學習札記[J];當代戲劇;1981年10期
7 朱進源;;書評形式可以多樣[J];讀書;1981年05期
8 林風;;元代雜劇中的包公形象[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9 吳曉鈴;;重刷明代雜劇三種序言[J];讀書;1981年06期
10 張嗣介;寧都窯址出土元代雜劇圖案的瓷器[J];南方文物;198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琴安;;論李贄的文學評點及其地位[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2 吳燕;;從《美夢還是噩夢》的遭遇看科技書評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A];科技傳播與社會發(fā)展——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暨第五屆全國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編者的話[A];安徽省徽學學會第二屆理事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冷瑞霖;;我們是否可以鏈接?——出版行業(yè)與其他傳播媒體互動現(xiàn)狀分析[A];我所向往的編輯——第三屆“未來編輯杯”獲獎文集[C];2003年
5 石島紀之;;欣慰與敬意——《重慶通史》書評[A];《重慶通史》首發(fā)座談會評論集[C];2003年
6 敏宗;;從一篇書評想到的[A];宗教與民族(第叁輯)[C];2004年
7 吳萬源;;評《侗族醫(yī)藥探秘》一書[A];2004全國首屆侗醫(yī)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前言[A];第十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9 吳萬源;;評《侗族醫(yī)藥探秘》一書[A];全國首屆侗醫(yī)藥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4年
10 李承鋒;陳建平;;元代水滸戲題材探源[A];2005年全國《水滸》與明清小說研討會暨大豐市施耐庵研究會成立20周年慶典專輯[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路艷霞;市少兒圖書館開展讀書大行動[N];北京日報;2000年
2 池莉;熱讀《發(fā)條橙》[N];中國保險報;2000年
3 李書敏;《重慶書評選》為重慶書評事業(yè)立碑[N];重慶日報;2000年
4 ;讀書:我們共同的追求[N];福建日報;2000年
5 石中元;讀書俱樂部悄然興起[N];中國國門時報(中國出入境檢驗疫報);2000年
6 陳耀彬;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新成果[N];河北經(jīng)濟日報;2000年
7 盧朝升;遲到的書和書評[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0年
8 明廣;網(wǎng)上購書:擋不住的誘惑[N];廠長經(jīng)理日報;2000年
9 楊星 李揚建;特別的校園 特別的文化[N];江西日報;2000年
10 王爽;讀者網(wǎng)上購書之理由[N];科技日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維娟;元雜劇作家的女性意識[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2 楊毅;宗教與戲劇的文化交融[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朱崇志;元代雜劇情感結構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2 張亞萍;中英文書評語篇結構對比分析[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3 劉競;困境與追求[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柳淑芬;對比修辭:英漢書評體裁比較[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4年
5 姜勇;中國書學的“象”論體系[D];吉林大學;2004年
6 龔凌虹;中英學術書評體裁對比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7 劉麗麗;英漢語言學期刊書評體載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趙都陵;李長之書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9 余桃晶;我國網(wǎng)絡書評現(xiàn)狀與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有關元代雜劇的四篇書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28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kcsz/35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