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目標“四個要素”和“三個維度”
本文關鍵詞: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課堂教學目標“四個要素”和“三個維度”
教學目標是教師專業(yè)活動的靈魂,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jù)??”這方面,我們研究得還真是很不夠。我們制定教學目標常常沒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將教學參考用書上的“教學要求”一抄了之,“教學目標”的制定便“大功告成”了。如果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不甚了了,教學活動中自然也就沒有了“靈魂”,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容易迷失“方向”。
一、課堂教學目標“四個要素”
規(guī)范的課堂教學目標應該包含下列四個要素: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xiàn)程度。
1.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2.行為動詞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否則就無法評價。
3.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為評價提供參照的依據(jù)。
4.表現(xiàn)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后預期達到的最低表現(xiàn)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xiàn)或學習
結果所達到的程度。
二、課堂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
教學目標是依據(jù)課程目標設計的,課程目標應貫穿和體現(xiàn)于教學目標之中,因此教學目標的內容范圍與課程目標應該是一致的,具體可分為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知識和技能目標,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即學生通過學習所要達到的結果,又叫結果性目標。這種目標一般有三個層次的要求:學懂、學會、能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如何獲取知識和技能的程序和具體做法,是過程中的目標,又叫程序性目標。這種目標強調三個過程:做中學、學中做、反思。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是學生對過程或結果的體驗后的傾向和感受,是對學習過程和結果的主觀經驗,又叫體驗性目標。他的層次有認同、體會、內化三個層次。
知識與技能目標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基礎;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載體,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對其他目標有重要的促進和優(yōu)化作用。
新課程提出了三維的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有的教師認為,這三維的課程目標只是個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多大用處,所以不必堂堂呈現(xiàn),堂堂落實。
其實三維的課程目標不是三個目標,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如同一個立方體都有長、寬、高三個維度—樣,課程目標也有三個維度:學生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都要運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還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經歷一個過程,不管是主動探究還是消極接受。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伴隨一定的情感和態(tài)度,不管是積極的情感還是消極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態(tài)度還是認真的態(tài)度;總會有一定的價值取向,不管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所以說,三維的課程目標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三個目標。
對于“知識與技能”我們并不陌生,過去我們一直強調的“雙基”教學,就是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知識與技能”,與過去教學大綱指導下的“知識與
技能”沒有多大差別。其實在過去的教學中也客觀存在。所謂“過程與方法”就是指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運用了什么樣的方法,經歷了什么樣的過程!皾M堂灌”的教學方法,也有“過程與方法”的問題,教師采取灌輸式的方法,學生就采取被動接受的方法學習,整個學習的過程學生只是機械記憶,不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更談不上與社會現(xiàn)實和自己的生活體驗相結合。至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更是客觀存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伴隨一定的情態(tài)和態(tài)度,或充滿興趣,或感覺乏味:或積極參與,或消極接受。這都是情感和態(tài)度問題。價值觀也是客觀存在的。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總會產生一定的價值傾向,如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內化。
總之,三維的課程目標是客觀存在的,而過去我們往往只重視“知識和技能”目標,而對于“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沒有重視。課程目標越具體,越便于操作。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基礎的,什么時候都不能忽視,要防止淡化知識的現(xiàn)象。情感是客觀存在的,但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現(xiàn)在的問題是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真正的情感發(fā)生,像是在表演。情由心生,情要動心,只有心動了才會產生真實的情感。
我認為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根據(jù)課程總目標確定一節(jié)課的具體目標,具體的教學目標要從課標出發(fā);第二,認真研讀教材,了解教材的呈現(xiàn)方式,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安排,根據(jù)所使用的教材來確定教學目標;第三,了解學生特點,知道學生已具備的知識與本節(jié)教材的關系,學生要經歷什么過程來獲得知識,掌握什么能力;通過學生已有的經驗入手,使學生有探究的欲望,一個教學目標是和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有聯(lián)系的。第四,充分運用現(xiàn)有的課程資源來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在這里起到的是一個導向作用,而新課標則更加關注探究,在設置探究型教學目標時,設置應是三維的,三個維度不是等分的,不同課型的三維側重點應該不同。
如何用三個維度來確定恰當?shù)慕虒W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初中歷史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同樣的一個知識點,除了實現(xiàn)相同的知識目標外,不同的教學設計可以實現(xiàn)不同的過程和情感目標。以知識為線索展開教學,并不排斥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重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需要以知識為載體。盡管教學展開的線索是知識,但過程、情感目標融在知識之中。同一段教學中,三個維度的內容要有機地交織在一起,不存在哪個為主哪個為輔的問題。只不過根據(jù)教學內容的不同三個維度的目標會有所側重。
課程目標的這三個維度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只是從不同側面對總體目標的解析。任何一維度都不能完全獨立于其他維度而獨立貫徹,他們應以一個有機的整體滲透到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知識與技能需在學習過程中和科學方法的指導下得到落實;方法的形成、過程的體驗要以知識為載體;在學習知識過程中,感悟方法,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世界觀。三個維度互相滲透、相輔相成。課程目標這種統(tǒng)一性和協(xié)調性貫穿于課程的內容標準之中,同時也是課程實施過程中貫徹課程目標的基本原則。
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引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依據(jù),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課程改革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目標,細化到課堂教學中就要求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做到四個原則:
1.多元化原則 2.適應性原則。 3.針對性原則。 4.開放性原
則
教學目標的制訂是教學設計中的關鍵一步。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起著導向、激勵、調節(jié)和測評的作用,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在實施新課改過程中,由于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導致一部分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出現(xiàn)了與課程標準貌合神離的現(xiàn)象。本文擬就新課改過程中如何準確把握教學目標談談筆者自己的體會與認識。1、課程目標不等同于課堂教學目標課程目標是具有導向性的學科階段目標,是對教學所要達到的程度的一般的、基本的規(guī)定。我國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提出課程的具體目標,簡稱為“三維(課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師依據(jù)課程標準、課程資源(如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設計的在一節(jié)課內要達到的具體教學目標。那么,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就一定包含歷史課程的三個維度的目標嗎?現(xiàn)在,有的學校要求教師的備課筆記中課堂教學目標必須有三個維度,檢查評課時把“三個維度”視為評價標準,缺一不可。使得教師們不得不以“三個維度”來擬定教學目標,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教學合乎新課程的理念與精神?山洺S龅降氖聦嵤,一些教師在備課時,常常為找不到“三維目標”
淺談三個維度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是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基本要求在不同學科中的具體體現(xiàn)。而在我們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有時我們會只重視“只是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設計與實施;有時不能夠準確的把握“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的指向性,,將“過程與方法”作為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來設計與實施;有時我們的教學設計不能明確描述“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目標,而視將其混入“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之中。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些問題,我想歸根到底在于我們未能深刻理解和把握課程改革“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核心思想,只重視學習結果而忽視了學習過程,未能認識到“只是與技能”的掌握和積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必須在一定的學習活動中才能夠實現(xiàn)。
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必不可少且相互交融的三個方面,是構成一個事物的有機組成部分!爸R與技能”是人發(fā)展的基礎,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它通過“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而最終實現(xiàn)!斑^程與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操作系統(tǒng),是實現(xiàn)另兩個教學目標的環(huán)境、途徑和橋梁!扒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是課堂教學的動力系統(tǒng),它伴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xiàn)而實現(xiàn)。沒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課堂教學會回到課改前的狀態(tài),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
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必須在一定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利用一定的教法與學法來進行,“過程與方法”維度目標的實現(xiàn),滲透在其他兩個維度目標的實現(xiàn)過程之中。沒有該維度的目標,我們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就難以落實;沒有該維度的目標,其他兩個維度的教學目標也難以實現(xiàn)
本文關鍵詞: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96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kcsz/249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