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文 -> 新課程 -> 正文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觀 作者:李孔珍 來源:摘自:《天津教研網(wǎng)》 點擊: 7485 次 評論: 0 條 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主要領地,因此,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傳統(tǒng)上,我們的課堂教學,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角度而" />

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書評論文 >

課堂評價的作用_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觀

發(fā)布時間:2016-11-21 09:33

  本文關鍵詞: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首頁 -> 教育論文 -> 新課程 -> 正文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觀 作者:李孔珍 來源:摘自:《天津教研網(wǎng)》 點擊:7485次 評論:0條  



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主要領地,因此,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傳統(tǒng)上,我們的課堂教學,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角度而言,主要局限在教師的教上,從新課程的發(fā)展性教學核心內涵 ——“ 知識與技能 ” 、 “ 過程與方法 ” 和 “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等三維目標而言,主要局限在知識技能教學和教法上。新課程理念下新的課堂教學觀,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而言,更加注重學生的學;與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相比較,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養(yǎng)成。新的課堂教學觀致力于學生的主動發(fā)展,致力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現(xiàn)代教學應該是高度理性自覺的活動,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在這里,我們分別從 “ 學生的學 ” 、 “ 學習過程與學習方式 ” 和 “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 的養(yǎng)成三個方面分析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觀。

第一,在我們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僅僅注重 “ 教師的教 ” 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注重 “ 學生的學 ” 。從專家對 “ 教學 ” 的認識和學生的屬性兩個方面,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 “ 學生的學 ” 的重要性。

“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guī)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 ”“ 教學是一種尊重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尊重學生自由意志,把學生看作是獨立思考和行動的主體,在與教師的交往和對話中,發(fā)展個體的智慧潛能、陶冶個體的道德性格,使每一個學生都達到自己最佳發(fā)展水平的活動。 ” 這種對于 “ 教學 ” 的認識與新課程 “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 ” 的核心目標是一致的。 “ 教師的教 ” 和 “ 學生的學 ” 是在 “ 教育目的 ” 規(guī)范下的教與學, “ 使每一個學生都達到自己最佳發(fā)展水平 ” 同樣明確地點明了教學的目的。這種理解既強調了 “ 教師 ” 也強調了 “ 學生 ” 在 “ 教學 ” 中的重要性。

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是受教育者,但是, “ 知識的接受者 ” 、 “ 受教育者 ” 并不能概括學生屬性的全部。 “ 學生雖然是 ‘ 受教育者 ' ,但卻是具有超越性的 ‘ 受教育者 ' , …… 以 ‘ 學生是受教育者 ' 這種斬釘截鐵的排他性斷言為基軸的學生觀在我國已面臨挑戰(zhàn)。 ” 學生不是可以被裝滿知識的容器,而是有著個體差異,有著自己的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的方式的人。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有著相同的觀點,他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 “ 有些教師持一種錯誤的觀點,他們認為把教材講解得越明白易懂,兒童的疑問就會越少,學生對知識就會學得越深刻。 ” 這些論斷充分說明了僅僅重視 “ 教師的教 ” 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教師僅僅把學生看作知識的接受者,受教育者,僅僅從教師的感受出發(fā),用教師的標準及主觀臆斷,去 “ 框套 ” 學生,而不去思考學生是如何學習的,不考慮學生的學習效果,不重視 “ 學生的學 ” ,就離開了實現(xiàn) “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 ” 的新課程目標。

第二,重視學生的學,就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已經(jīng)有不少專家對此作過研究。首先,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的個體參與和在群體中的合作。 “ 知識存在于個人和群體的行動中。隨著個人參與到新的情境中并在新情境中進行協(xié)商,知識產(chǎn)生了。知識和能力的發(fā)展,就像語言的發(fā)展,發(fā)生于真實情境中不斷進行的利用知識的活動中。 ”“ 當個體參與

意義的建構而不是被動接受由環(huán)境直接傳送的知識時,學習發(fā)生了。 ” 其次,需要直接觀察,也需要間接思維。懷特海認為: “ 通過直接經(jīng)驗獲得的知識是智慧生活的首要基礎 …… 一種科學教育的獨特價值應該是,它將思維建立在直接的觀察上。 ” 蘇霍姆林斯基的研究也表明, “ 學生通過實踐 ( 就這個詞的狹義來說,就是對事實和現(xiàn)象進行直接觀察,同時也通過間接的思維 ) 去證明一個解釋和推翻另一個解釋。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就不是消極地掌握的,而是去獲取的,即靠積極的努力去獲得的。 ”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方式包含了自主性 ( 主動性 ) 、探究性和合作性等三個基本維度,拋棄了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基礎之上的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強調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注重了 “ 學生的學 ” 。在課堂教學中忽略了 “ 學生的學 ” 就等于無視學生的超越性,漠視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在僅僅服從于 “ 教師的教 ” 的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是無法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的。

當然,學生在積極探求問題的解決方式時,并不總是能夠找到問題的最終答案,但是在尋找答案本身的過程中養(yǎng)成的思維品質卻是至關重要的。 “ 對學生思維活動的觀察表明,如果學生抽象的概念、結論、判斷是他們在研究和分析周圍現(xiàn)實的過程中形成的,那么他們就能養(yǎng)成一種寶貴的腦力勞動的品質 —— 即不僅通過直接觀察而且以間接方式去研究、認識和探索事實和現(xiàn)象的能力。 ” 這種能力在生活實踐中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學生的學不僅僅是為了得到問題的正確答案,更是為了找到獲得正確答案的途徑,提高找到正確答案的能力。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競爭,不在于一個人已經(jīng)獲得了多少知識,而在于獲得知識的速度和效率;不僅僅在于獲得知識的速度和效率,更在于在新的環(huán)境下面臨新問題時,如何以有效的方式

迅速地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第三,學生的 “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養(yǎng)成 ” 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同樣重要。我國傳統(tǒng)課堂教學觀深受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科學發(fā)展造成了科學和工業(yè)的發(fā)達,但是也使人的尊嚴和價值受到嚴重挑戰(zhàn)。 “ 科學主義 ” 的片面性引起了 “ 人本主義 ” 的強烈不滿。與之相反,人本主義輕視對科學知識的研究,以人、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為研究對象,把人的基本特性主觀化。盡管人本主義的觀點存在失誤,但是它對教學的影響也有不少可取之處。人本主義教學以人的價值的實現(xiàn)、情感體驗的滿足和創(chuàng)造力的激發(fā)為教學宗旨,重視情感,強調意志的發(fā)展,反對傳統(tǒng)教育機械化、劃一化,主張發(fā)展個性。例如,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強調教師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注重學生的個性和情感,要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合作教育學則以改善師生關系、實現(xiàn)師生合作為突破口,以促進學生獲得有效發(fā)展。

很多教育家對僅僅重視知識技能的教學進行了批判,同時把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養(yǎng)成放在了重要位置。馬克斯 · 范梅南認為: “ 很多對教育有過深深思索的人認識到教育不能只限于給孩子們灌輸某種知識和各種各樣的技巧。教育學總是關注這個與眾不同的人:這孩子是什么樣的人,,他正在成為什么樣的人。 ” 在這里, “ 什么樣的人 ” 實際上包含了 “ 具有什么樣的個體特征 ” , “ 具有什么樣的對人、對事的情感和態(tài)度 ” , “ 具有什么樣的對于世界的價值觀 ” 。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 “ 許多學校和教師的真正可怕的失誤,就是他們把學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極的掌握知識上去了。 …… 一個人到學校里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 ( 可是多么遺憾,許多教師常常忘記了這一點 !)…… 真正的學校應當是 — 個積極思考的王國。 ” 當我們強調積極思考的時候,也就強調了學生以什么樣的情感和態(tài)度去對待世界,去對待每一件具體的事情。誠然,如果學生僅僅擁有知識技能,沒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沒有正確的對人對事的價值觀,是難以擔當重任的。

“ 教師的教 ” 和 “ 學生的學 ” 是教學活動的兩個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教主要是教師的行為,以 “ 輸出 ” 為主,學主要是學生的行為,以 “ 輸入 ” 為主。教學包含了教與學,但不是二者簡單的相加,并非所有想要教的內容都能成為學生學到的內容,并非在任何情況下的教師的教都能引起學生的學。布魯納在教學理論中強調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探索活動掌握知識,同時他也重視教師的作用,主張在發(fā)現(xiàn)與講述 “ 兩者之間取得恰當?shù)钠胶狻?” 實際上也就是說在 “ 教師的教 ” 和 “ 學生的學 ” 之間和在 “ 知識技能教學 ” 和學生 “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養(yǎng)成 ” 之間要取得恰當?shù)钠胶狻?

課堂教學對 “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 ” 的課程目標起著無可代替的作用,它不僅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更在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同的課堂教學觀形成了不同的教學行為,不同的教學行為對學生有著不同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已經(jīng)不能僅僅重視 “ 教師的教 ” 和 “ 知識技能教學 ” ,而更需要重視 “ 學生的學 ” ,重視 “ 學

習過程、學習方式 ” 和學生 “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養(yǎng)成 ” ,以促進教師對新課程發(fā)展性教學核心內涵的理解,促進新課程 ”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 ” 的核心目標的實現(xiàn),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發(fā)展,形成探索問題的習慣,從而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更新:2006/4/5 3:35:08 編輯:fengyefy 關于 的文章


  本文關鍵詞: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8440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kcsz/18440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aa0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