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主張_《論語》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本文關鍵詞:孔子的主要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論語》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論語》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09-02-28 九豸凝寒 發(fā)布
8個回答 時間 投票
xinjiang88
現在談《論語》有人會覺得有點“酸”或者說有點過時了。其實不然,在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論語》則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經典。雖然新文化運動以來,儒家學說成了被打倒的對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們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響著。盡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們這個東方古老的國家不斷滲透,國人中受其影響甚眾,但國學作為中國固有的學術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漢學不斷成為世界各國學術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對象,今年就有許多國家興辦了孔子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逐漸興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確是靠了邊,試問現在的年輕人,對于國學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揚國學,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傳承,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樣滅亡,就是因為文化傳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現在重提國學教育,宣揚儒家文化,就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墩撜Z》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雖然今天我們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過了解,我們一定有所收獲。
《論語》產生的歷史背景
談《論語》,我們就不能不談孔子。說起孔子,我們知道他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但是要了解《論語》,我們就應該對孔子及他生活的年代要作進一步地深入了解。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孔子有個哥哥叫孟皮,是個跛腳的人,用現在的話說,是個瘸子,按照那個時候的規(guī)矩,瘸子是不能承宗祧的,于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就娶了顏氏女生了孔子。叔梁紇娶顏氏女時,已老矣,而顏氏女尚年輕,他們的結合不符合當時社會的禮儀,這里主要是指歲數方面。所以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司馬遷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有的人望文生義,認為孔子是私生子,那是不對的。野合的本意就是不合禮儀的意思?鬃由聛砣龤q,其父叔梁紇就死了。叔梁紇死后,孔家的家業(yè)就衰落下來。盡管孔子的先輩們是宋國的貴族,盡管叔梁紇也在魯國一直為官,但據史書記載,孔子“少貧且賤”,可能當時的世風日下,很少有人關心他們孤兒寡母吧。但孔子很好學,正因為其不恥下問的精神,才造就了孔子的千秋偉業(yè)。
我們都知道,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時期,正是周王朝的末期,所謂“禮崩樂壞”的時期。這個時期民風日下、世態(tài)炎涼、諸侯混戰(zhàn),那么,孔子少貧就不難理解了,F在我們談中華文明五千年,是從黃帝開始的,其實在黃帝以前,中華民族還有輝煌燦爛的歷史,只是歷史資料少之又少罷了,我們年輕一代在這方面還要多加努力。中國最早的歷史資料書是《尚書》,這部書是孔子整理修訂的,它所記載的
歷史是從堯開始的,所以《尚書》的第一篇就是《堯典》,堯以前至黃帝,歷史資料也是很少,難于整理,孔老夫子大概是出于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才從《堯典》開始整理的吧。不過,這也是我們的一種猜想。堯、舜、禹三代實行的是“禪讓制”,為什么要實行“禪讓制”?因為堯、舜、禹時期是以天下為公的,堯為了能夠聽取老百姓的意見,在自己的宮殿前設置了諫木,這就是華表最早的雛形。全國的老百姓,誰有意見,誰就來提,這在當時要具有何等的膽識和魄力!為了使自己的后繼者,也能公心于天下,堯對舜考察了幾十年,才把帝位傳給了舜。大家都知道舜是一個大孝子,舜同樣為了公心于天下,把帝位傳給了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功的禹。所以堯、舜、禹三代傳位純粹是出于公心,而不是個人的私欲,孔子對于這三代的文化是很推崇的。到了禹的兒子啟手里,把“禪讓制”改為了“繼承制”,公天下也就變成了家天下。熟知國學的人都知道,夏朝文化尚忠,商朝文化尚質,質就是樸實、誠懇的意思,同時商也尚鬼,周文化尚文,也就是重視人文文化。這三朝的文化也有個傳承性,但是在傳承的過程中,有所損益,有所改變,所以,《論語》中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與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這說明在孔子的思想中,歷史是有所演變的。所以孔子也不是什么先知圣人,因為對周以后的文化傳承和演變,他老人家也無法預知。這種文化的演變,到周朝的周公旦時代,周公旦才組織人力把以前的文化加以整理,形成了周朝獨有的人文文化。前面講過,周文化尚文,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天下的,周朝的立國中心思想是“善人是富”。所以,在《論語.堯曰》篇中,有“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而孔子所在的魯國,就是周公旦的封地,魯國秉承的文化就是周文化。到了春秋時期,正是“禮崩樂壞”時期,正所謂“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治在事功”,這是一個以殺伐為主的年代,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一個用拳頭解決問題的年代,在這一點上,與現在美國在處理國際糾紛時采用的經常手段有點相似,孔子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孔子非常推崇以道德治理天下,反對殺伐,他的思想就是成熟于這樣一個思想混亂、道德廢棄,憑力量吃飯的歷史時期。
孔子在自己的思想體系形成后,周游列國,希望諸侯國君能采納自己的主張,歷時十三載,他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但最終沒有一個諸侯國君采用他的主張和學說治理國家,孔子可謂生不逢時矣。他不知道,在他去世幾百年后,儒家學說,竟然成了統治階級獨尊的治國理念,傳承了兩千余年,孔子也因此被奉為圣人?鬃釉谧约旱闹鲝埖貌坏讲杉{后,就返回故里,著書立說,辛勤育人,他用自己的不朽思想,成就了他的傳世偉業(yè)。
《論語》包涵的主要思想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記錄,也有孔子弟子的少許言語記錄。在我們今天看到的《論語》版本前,有《魯論》、《齊論》、《古論》三論,這三論都是記載孔子言行的,都是反映了儒家學說及孔子思想的。在歷史演變中,西漢的張禹據《魯論》、《齊論》修訂出了《張侯論》,F在我們看到的版本,是東漢鄭玄根據《古論》、《張侯論》修訂而成的,共二十篇。由于在《論語》中所反映的孔子思想較為龐大,在這里筆者只能就其主要思想簡明的作以介紹。
孔子的主要學術思想是以“仁”為核心,但“仁”具體指的是什么?孔子沒有給出一個統一的概念,有人說“博愛謂仁”,這也是“微言大義”。但是在《論語》里,孔子只是對“仁”的表象和運用提出了看法?鬃佑辛坏茏酉群笙蚱鋯栠^“仁”,以下分別作以說明。
首先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對于顏淵問仁,說道,一個人只要克服自己的心理斗爭,凈化心靈,保持克己的誠敬,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同體的境界了,這種境界就是“仁”。同時,孔子還告訴顏淵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那就是只要不符合禮的境界,你只要不看、不聽、不說、不動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歲,是平民出身,孔子認為仲弓具有領袖的氣質?鬃訉τ谥俟瓎柸,他說,一個人在外,要有禮貌,要誠心誠意地與人相處,做事情要有責任感,自己不愿意的,
就要想到可能別人也不愿意。對于自己和別人都要沒有怨言。仲弓說,自己雖然不聰明,一定照老師說的去做。
下來是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這里的讱,具有忍讓的意思?鬃诱f,有仁道的人,不是隨隨便便發(fā)表自己意見的,并且說要做到這一點非常難。孔子之所以對司馬牛這樣講,也許這位老兄平時有說話不大注意的毛病吧。
下來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問仁。子曰:居于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樊遲這位老兄會駕車,用現代人的話來講,就是懂駕駛技術,有駕駛執(zhí)照,名樊須,字子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大概孔老夫子周游列國時,就是樊老兄當司機吧。樊遲兩次問到仁,第一次,孔子說,能夠尊敬別人,愛護別人,就是仁,并且說,知人善任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第二次,孔子說,自己平時說話辦事,要恭恭敬敬,誠誠懇懇,為人處世,要忠人之事,要盡責任。對于平平常常的人,也要盡心盡力。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貢這個人,用現代話說,他是個外交家,也會做生意,善于辯論,孔子死后,子貢為他的老師守墓三年,可謂誠孝。子貢問,怎樣做才是仁呢?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說,一個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先把做事情的本領學好。在這個社會中,想要有所貢獻,有所作為,必須結交主流社會各種賢達的人,和這些人做朋友,只有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才能達到仁的境界。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姓顓孫,名師,比孔子小四十八歲。子張問為仁,孔子說,恭、寬、信、敏、惠。對于自己的行為要嚴加約束;對于別人要寬宏大量,要能夠包容于人;對于別人要有信任感,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于自己也要有信心;做事情要聰明,要理智,要反應快;對于家人、朋友、同事,要多做有利的事,這樣才能與人相處,創(chuàng)出一凡大事業(yè)。
孔子之所以對于仁,分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與他主張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關?鬃拥牡茏颖姸,相傳有三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根據《論語》中孔子自己的總結,弟子中性格、學識有所不同,即: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貢;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不同的學生,孔子告訴他道理的方法不同,指導他做事的方法也不同,只有這樣做, 才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當然,《論語》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但在《論語》中,他還提出了自己的其他主張。例如:他重視人的力量。在生活、學習、事業(yè)上采取積極的對待態(tài)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認識問題和教書育人上,主張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于老師講的,也不要全面接受,老師不對,學生也可以明確的指出來,所謂“當仁不讓于師”。注重“學”與“思”的結合,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堅決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主張以“仁”、以“德”教化天下,即用王道治理天下。當然,他的有些主張,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有的甚而至于用革命的觀點看,是反動的。但我們不能因言、因事廢人,對于糟粕,要加以剔除;對于積極方面,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也就是說,我們要以唯物和歷史的觀點對待孔子學說,對待儒家思想。
以上,是筆者對《論語》中所包涵的孔子的主要思想,進行的扼要闡述。如果要詳述,那就是幾百萬字的篇幅了。
《論語》及儒家思想的歷史演變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其門人繼續(xù)傳播他的學術和思想,形成了不同的門派,荀子這一派就是從子夏這一派流出來的。對嫡派的孔門道統是由曾子來進行的。曾子,名參,比孔子小四十六歲,著有《大學》、《孝經》,孔子的孫子子思師從曾子,著有《中庸》,孟子是子思的弟子,是孔子的三傳弟子。《大學》、《中庸》,后來被列為儒家“四書”、“五經”。這兩本書,后世的人們認為這是孔子的思想,其 實不然,這也僅僅是對孔子思想的演變。在《論語.子張》篇中,同樣也記載的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受孔門教育后,對儒家學說的演繹。儒家思想到孟子的手里,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孟老夫子提出了要“仁”與“義”相結合,孟子所處的時代,正是戰(zhàn)國七雄混戰(zhàn)的年代,他提出的“義”,有點俠義之氣,與孔子的“溫文儒雅”有一定的區(qū)別,這也是時代不同,學術的發(fā)展也有所不同。用現在的話說,這也是學術思想的與時俱進。
《論語》的發(fā)展,隨著歷史的不斷推進,歷代的文人們對它的注解也在不斷的進行。從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這種風氣逾演逾烈,儒家學說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到南宋朱熹時,理學又開一端,應該這樣說,理學是對儒家學說的重大發(fā)展和改變。理學的發(fā)展使儒家的學術思想,更加貼近封建地主統治階級的實際和需要,以致于明清兩代理學成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理論工具?婆e選拔人才,主要以“四書”、“五經”為主,以朱熹的注解為判斷認知的標準,真正達到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程朱理學主要是以心性來研究儒家思想的,理學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人們的思想桎梏,以致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亭林把明朝亡國歸罪于理學,理由是南方的官員們“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北方的官員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更有甚者著文寫道,“理學酸的連狗都不吃”,難怪新文化運動要將孔子學說打倒,說儒家思想誤國誤民,這其實就是后來的儒生們把孔老夫子學說傳播發(fā)展的不象話了,脫離了孔子著書立說的本意,使儒家學說沒有跟上時代步伐。說句公道話,新文化
運動真正要打倒的是程朱理學。
結束語
《論語》是伴隨著儒家學說的誕生而誕生的,它所表現的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史學家司馬遷將無侯伯之位的孔子列為世家,正是因為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宗于夫子,可謂至圣!,“至圣至賢,教化之主,又代有賢哲,故列為世家。”,至今,中國社會還在受其潛然的影響。就是現在國外許多著名大學和知名企業(yè),把研究中國的儒家思想作為一種時尚。他們?yōu)槭裁磳χ袊爬系奈幕绱藷嶂裕砍酥袊鴩Σ粩嘣谠鰪,中國在全球事務中影響力不斷擴大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意識到“急功近利文化”和追求經濟發(fā)展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需要用講求道德、公正和廉潔的儒家思想來解決,其中,孔子偉大的教育思想,更是他們研究的重要對象。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俊,更應該將宣揚國學視為己任,而《論語》作為研究儒家思想的主要書籍和資料,儒家思想作為國學的主流更應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這也是筆者著此文的初衷
09-02-28 | |
◆◆
評論讀取中....
◆◆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響月
現在談《論語》有人會覺得有點“酸”或者說有點過時了。其實不然,在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論語》則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經典。雖然新文化運動以來,儒家學說成了被打倒的對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們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響著。盡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們這個東方古老的國家不斷滲透,國人中受其影響甚眾,但國學作為中國固有的學術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漢學不斷成為世界各國學術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對象,今年就有許多國家興辦了孔子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逐漸興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確是靠了邊,試問現在的年輕人,對于國學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揚國學,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傳承,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樣滅亡,就是因為文化傳承起了很大的作用,F在重提國學教育,宣揚儒家文化,就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墩撜Z》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雖然今天我們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過了解,我們一定有所收獲。
《論語》產生的歷史背景
談《論語》,我們就不能不談孔子。說起孔子,我們知道他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但是要了解《論語》,我們就應該對孔子及他生活的年代要作進一步地深入了解。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孔子有個哥哥叫孟皮,是個跛腳的人,用現在的話說,是個瘸子,按照那個時候的規(guī)矩,瘸子是不能承宗祧的,于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就娶了顏氏女生了孔子。叔梁紇娶顏氏女時,已老矣,而顏氏女尚年輕,他們的結合不符合當時社會的禮儀,這里主要是指歲數方面。所以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司馬遷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有的人望文生義,認為孔子是私生子,那是不對的。野合的本意就是不合禮儀的意思。孔子生下來三歲,其父叔梁紇就死了。叔梁紇死后,孔家的家業(yè)就衰落下來。盡管孔子的先輩們是宋國的貴族,盡管叔梁紇也在魯國一直為官,但據史書記載,孔子“少貧且賤”,可能當時的世風日下,很少有人關心他們孤兒寡母吧。但孔子很好學,正因為其不恥下問的精神,才造就了孔子的千秋偉業(yè)。
我們都知道,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時期,正是周王朝的末期,所謂“禮崩樂壞”的時期。這個時期民風日下、世態(tài)炎涼、諸侯混戰(zhàn),那么,孔子少貧就不難理解了,F在我們談中華文明五千年,是從黃帝開始的,其實在黃帝以前,中華民族還有輝煌燦爛的歷史,只是歷史資料少之又少罷了,我們年輕一代在這方面還要多加努力。中國最早的歷史資料書是《尚書》,這部書是孔子整理修訂的,它所記載的
歷史是從堯開始的,所以《尚書》的第一篇就是《堯典》,堯以前至黃帝,歷史資料也是很少,難于整理,孔老夫子大概是出于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才從《堯典》開始整理的吧。不過,這也是我們的一種猜想。堯、舜、禹三代實行的是“禪讓制”,為什么要實行“禪讓制”?因為堯、舜、禹時期是以天下為公的,堯為了能夠聽取老百姓的意見,在自己的宮殿前設置了諫木,這就是華表最早的雛形。全國的老百姓,誰有意見,誰就來提,這在當時要具有何等的膽識和魄力!為了使自己的后繼者,也能公心于天下,堯對舜考察了幾十年,才把帝位傳給了舜。大家都知道舜是一個大孝子,舜同樣為了公心于天下,把帝位傳給了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功的禹。所以堯、舜、禹三代傳位純粹是出于公心,而不是個人的私欲,孔子對于這三代的文化是很推崇的。到了禹的兒子啟手里,把“禪讓制”改為了“繼承制”,公天下也就變成了家天下。熟知國學的人都知道,夏朝文化尚忠,商朝文化尚質,質就是樸實、誠懇的意思,同時商也尚鬼,周文化尚文,也就是重視人文文化。這三朝的文化也有個傳承性,但是在傳承的過程中,有所損益,有所改變,所以,《論語》中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與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這說明在孔子的思想中,歷史是有所演變的。所以孔子也不是什么先知圣人,因為對周以后的文化傳承和演變,他老人家也無法預知。這種文化的演變,到周朝的周公旦時代,周公旦才組織人力把以前的文化加以整理,形成了周朝獨有的人文文化。前面講過,周文化尚文,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天下的,周朝的立國中心思想是“善人是富”。所以,在《論語.堯曰》篇中,有“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薄6鬃铀诘聂攪,就是周公旦的封地,魯國秉承的文化就是周文化。到了春秋時期,正是“禮崩樂壞”時期,正所謂“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治在事功”,這是一個以殺伐為主的年代,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一個用拳頭解決問題的年代,在這一點上,與現在美國在處理國際糾紛時采用的經常手段有點相似,孔子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鬃臃浅M瞥缫缘赖轮卫硖煜拢磳⒎,他的思想就是成熟于這樣一個思想混亂、道德廢棄,憑力量吃飯的歷史時期。
孔子在自己的思想體系形成后,周游列國,希望諸侯國君能采納自己的主張,歷時十三載,他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但最終沒有一個諸侯國君采用他的主張和學說治理國家,孔子可謂生不逢時矣。他不知道,在他去世幾百年后,儒家學說,竟然成了統治階級獨尊的治國理念,傳承了兩千余年,孔子也因此被奉為圣人?鬃釉谧约旱闹鲝埖貌坏讲杉{后,就返回故里,著書立說,辛勤育人,他用自己的不朽思想,成就了他的傳世偉業(yè)。
《論語》包涵的主要思想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記錄,也有孔子弟子的少許言語記錄。在我們今天看到的《論語》版本前,有《魯論》、《齊論》、《古論》三論,這三論都是記載孔子言行的,都是反映了儒家學說及孔子思想的。在歷史演變中,西漢的張禹據《魯論》、《齊論》修訂出了《張侯論》,F在我們看到的版本,是東漢鄭玄根據《古論》、《張侯論》修訂而成的,共二十篇。由于在《論語》中所反映的孔子思想較為龐大,在這里筆者只能就其主要思想簡明的作以介紹。
孔子的主要學術思想是以“仁”為核心,但“仁”具體指的是什么?孔子沒有給出一個統一的概念,有人說“博愛謂仁”,這也是“微言大義”。但是在《論語》里,孔子只是對“仁”的表象和運用提出了看法。孔子有六位弟子先后向其問過“仁”,以下分別作以說明。
首先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對于顏淵問仁,說道,一個人只要克服自己的心理斗爭,凈化心靈,保持克己的誠敬,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同體的境界了,這種境界就是“仁”。同時,孔子還告訴顏淵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那就是只要不符合禮的境界,你只要不看、不聽、不說、不動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歲,是平民出身,孔子認為仲弓具有領袖的氣質?鬃訉τ谥俟瓎柸剩f,一個人在外,要有禮貌,要誠心誠意地與人相處,做事情要有責任感,自己不愿意的,
就要想到可能別人也不愿意。對于自己和別人都要沒有怨言。仲弓說,自己雖然不聰明,一定照老師說的去做。
下來是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這里的讱,具有忍讓的意思?鬃诱f,有仁道的人,不是隨隨便便發(fā)表自己意見的,并且說要做到這一點非常難?鬃又詫λ抉R牛這樣講,也許這位老兄平時有說話不大注意的毛病吧。
下來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問仁。子曰:居于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樊遲這位老兄會駕車,用現代人的話來講,就是懂駕駛技術,有駕駛執(zhí)照,名樊須,字子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大概孔老夫子周游列國時,就是樊老兄當司機吧。樊遲兩次問到仁,第一次,孔子說,能夠尊敬別人,愛護別人,就是仁,并且說,知人善任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第二次,孔子說,自己平時說話辦事,要恭恭敬敬,誠誠懇懇,為人處世,要忠人之事,要盡責任。對于平平常常的人,也要盡心盡力。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貢這個人,用現代話說,他是個外交家,也會做生意,善于辯論,孔子死后,子貢為他的老師守墓三年,可謂誠孝。子貢問,怎樣做才是仁呢?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說,一個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先把做事情的本領學好。在這個社會中,想要有所貢獻,有所作為,必須結交主流社會各種賢達的人,和這些人做朋友,只有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才能達到仁的境界。
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耗苄形逭哂谔煜,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姓顓孫,名師,比孔子小四十八歲。子張問為仁,孔子說,恭、寬、信、敏、惠。對于自己的行為要嚴加約束;對于別人要寬宏大量,要能夠包容于人;對于別人要有信任感,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于自己也要有信心;做事情要聰明,要理智,要反應快;對于家人、朋友、同事,要多做有利的事,這樣才能與人相處,創(chuàng)出一凡大事業(yè)。
孔子之所以對于仁,分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與他主張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關?鬃拥牡茏颖姸啵鄠饔腥в嗳,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根據《論語》中孔子自己的總結,弟子中性格、學識有所不同,即: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貢;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不同的學生,孔子告訴他道理的方法不同,指導他做事的方法也不同,只有這樣做, 才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當然,《論語》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但在《論語》中,他還提出了自己的其他主張。例如:他重視人的力量。在生活、學習、事業(yè)上采取積極的對待態(tài)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認識問題和教書育人上,主張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于老師講的,也不要全面接受,老師不對,學生也可以明確的指出來,所謂“當仁不讓于師”。注重“學”與“思”的結合,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堅決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主張以“仁”、以“德”教化天下,即用王道治理天下。當然,他的有些主張,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有的甚而至于用革命的觀點看,是反動的。但我們不能因言、因事廢人,對于糟粕,要加以剔除;對于積極方面,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也就是說,我們要以唯物和歷史的觀點對待孔子學說,對待儒家思想。
以上,是筆者對《論語》中所包涵的孔子的主要思想,進行的扼要闡述。如果要詳述,那就是幾百萬字的篇幅了。
《論語》及儒家思想的歷史演變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其門人繼續(xù)傳播他的學術和思想,形成了不同的門派,荀子這一派就是從子夏這一派流出來的。對嫡派的孔門道統是由曾子來進行的。曾子,名參,比孔子小四十六歲,著有《大學》、《孝經》,孔子的孫子子思師從曾子,著有《中庸》,孟子是子思的弟子,是孔子的三傳弟子!洞髮W》、《中庸》,后來被列為儒家“四書”、“五經”。這兩本書,后世的人們認為這是孔子的思想,其 實不然,這也僅僅是對孔子思想的演變。在《論語.子張》篇中,同樣也記載的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受孔門教育后,對儒家學說的演繹。儒家思想到孟子的手里,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孟老夫子提出了要“仁”與“義”相結合,孟子所處的時代,正是戰(zhàn)國七雄混戰(zhàn)的年代,他提出的“義”,有點俠義之氣,與孔子的“溫文儒雅”有一定的區(qū)別,這也是時代不同,學術的發(fā)展也有所不同。用現在的話說,這也是學術思想的與時俱進。
《論語》的發(fā)展,隨著歷史的不斷推進,歷代的文人們對它的注解也在不斷的進行。從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這種風氣逾演逾烈,儒家學說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到南宋朱熹時,理學又開一端,應該這樣說,理學是對儒家學說的重大發(fā)展和改變。理學的發(fā)展使儒家的學術思想,更加貼近封建地主統治階級的實際和需要,以致于明清兩代理學成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理論工具?婆e選拔人才,主要以“四書”、“五經”為主,以朱熹的注解為判斷認知的標準,真正達到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程朱理學主要是以心性來研究儒家思想的,理學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人們的思想桎梏,以致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亭林把明朝亡國歸罪于理學,理由是南方的官員們“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北方的官員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更有甚者著文寫道,“理學酸的連狗都不吃”,難怪新文化運動要將孔子學說打倒,說儒家思想誤國誤民,這其實就是后來的儒生們把孔老夫子學說傳播發(fā)展的不象話了,脫離了孔子著書立說的本意,使儒家學說沒有跟上時代步伐。說句公道話,新文化
運動真正要打倒的是程朱理學。
結束語
《論語》是伴隨著儒家學說的誕生而誕生的,它所表現的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史學家司馬遷將無侯伯之位的孔子列為世家,正是因為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宗于夫子,可謂至圣!保爸潦ブ临t,教化之主,又代有賢哲,故列為世家!,至今,中國社會還在受其潛然的影響。就是現在國外許多著名大學和知名企業(yè),把研究中國的儒家思想作為一種時尚。他們?yōu)槭裁磳χ袊爬系奈幕绱藷嶂?除了中國國力不斷在增強,中國在全球事務中影響力不斷擴大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意識到“急功近利文化”和追求經濟發(fā)展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需要用講求道德、公正和廉潔的儒家思想來解決,其中,孔子偉大的教育思想,更是他們研究的重要對象。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俊,更應該將宣揚國學視為己任,而《論語》作為研究儒家思想的主要書籍和資料,儒家思想作為國學的主流更應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這也是筆者著此文的初衷
09-02-28 | |
◆◆
評論讀取中....
◆◆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winkenny
現在談《論語》有人會覺得有點“酸”或者說有點過時了。其實不然,在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論語》則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經典。雖然新文化運動以來,儒家學說成了被打倒的對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們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響著。盡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們這個東方古老的國家不斷滲透,國人中受其影響甚眾,但國學作為中國固有的學術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漢學不斷成為世界各國學術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對象,今年就有許多國家興辦了孔子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逐漸興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確是靠了邊,試問現在的年輕人,對于國學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揚國學,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傳承,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樣滅亡,就是因為文化傳承起了很大的作用,F在重提國學教育,宣揚儒家文化,就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墩撜Z》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雖然今天我們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過了解,我們一定有所收獲舉例來說,一個人從家中出去,不論去多遠的地方、或是要離開多久,最后總應該再回到家里。調性音樂中每個調子里最重要的便是主音(tonic),樂曲通常由主音或主和弦開始,結束時又將回到主音或主和弦。此種模式最重要的意義在于使音樂進行具有強烈的方向感
09-03-01 | |
◆◆
評論讀取中....
◆◆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liuy0622
《論語》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但在《論語》中,他還提出了自己的其他主張。例如:他重視人的力量。在生活、學習、事業(yè)上采取積極的對待態(tài)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認識問題和教書育人上,主張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于老師講的,也不要全面接受,老師不對,學生也可以明確的指出來,所謂“當仁不讓于師”。注重“學”與“思”的結合,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堅決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主張以“仁”、以“德”教化天下,即用王道治理天下。當然,他的有些主張,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有的甚而至于用革命的觀點看,是反動的。但我們不能因言、因事廢人,對于糟粕,要加以剔除;對于積極方面,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也就是說,我們要以唯物和歷史的觀點對待孔子學說,對待儒家思想。
09-03-06 | |
◆◆
評論讀取中....
◆◆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dinghuiyu123
殺身成仁
09-03-13 | |
◆◆
評論讀取中....
◆◆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炎炎1981
仁--恭,寬,信,敏,惠
孝
禮
09-03-17 | |
◆◆
評論讀取中....
◆◆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一直在等待小8
1、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2、孔子主張維護周朝的“禮”
3、孔子認為世界是不斷前進變化的
4、孔子提倡分類施教
09-03-18 | |
◆◆
評論讀取中....
◆◆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meikai892246789
在談《論語》有人會覺得有點“酸”或者說有點過時了。其實不然,在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論語》則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經典。雖然新文化運動以來,儒家學說成了被打倒的對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們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響著。盡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們這個東方古老的國家不斷滲透,國人中受其影響甚眾,但國學作為中國固有的學術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漢學不斷成為世界各國學術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對象,今年就有許多國家興辦了孔子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逐漸興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確是靠了邊,試問現在的年輕人,對于國學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揚國學,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傳承,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樣滅亡,就是因為文化傳承起了很大的作用,F在重提國學教育,宣揚儒家文化,就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雖然今天我們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過了解,我們一定有所收獲。
《論語》產生的歷史背景
談《論語》,我們就不能不談孔子。說起孔子,我們知道他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但是要了解《論語》,我們就應該對孔子及他生活的年代要作進一步地深入了解?鬃拥母赣H叫叔梁紇,孔子有個哥哥叫孟皮,是個跛腳的人,用現在的話說,是個瘸子,按照那個時候的規(guī)矩,瘸子是不能承宗祧的,于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就娶了顏氏女生了孔子。叔梁紇娶顏氏女時,已老矣,而顏氏女尚年輕,他們的結合不符合當時社會的禮儀,這里主要是指歲數方面。所以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司馬遷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有的人望文生義,認為孔子是私生子,那是不對的。野合的本意就是不合禮儀的意思?鬃由聛砣龤q,其父叔梁紇就死了。叔梁紇死后,孔家的家業(yè)就衰落下來。盡管孔子的先輩們是宋國的貴族,盡管叔梁紇也在魯國一直為官,但據史書記載,孔子“少貧且賤”,可能當時的世風日下,很少有人關心他們孤兒寡母吧。但孔子很好學,正因為其不恥下問的精神,才造就了孔子的千秋偉業(yè)。
我們都知道,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時期,正是周王朝的末期,所謂“禮崩樂壞”的時期。這個時期民風日下、世態(tài)炎涼、諸侯混戰(zhàn),那么,孔子少貧就不難理解了。現在我們談中華文明五千年,是從黃帝開始的,其實在黃帝以前,中華民族還有輝煌燦爛的歷史,只是歷史資料少之又少罷了,我們年輕一代在這方面還要多加努力。中國最早的歷史資料書是《尚書》,這部書是孔子整理修訂的,它所記載的
歷史是從堯開始的,所以《尚書》的第一篇就是《堯典》,堯以前至黃帝,歷史資料也是很少,難于整理,孔老夫子大概是出于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才從《堯典》開始整理的吧。不過,這也是我們的一種猜想。堯、舜、禹三代實行的是“禪讓制”,為什么要實行“禪讓制”?因為堯、舜、禹時期是以天下為公的,堯為了能夠聽取老百姓的意見,在自己的宮殿前設置了諫木,這就是華表最早的雛形。全國的老百姓,誰有意見,誰就來提,這在當時要具有何等的膽識和魄力!為了使自己的后繼者,也能公心于天下,堯對舜考察了幾十年,才把帝位傳給了舜。大家都知道舜是一個大孝子,舜同樣為了公心于天下,把帝位傳給了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功的禹。所以堯、舜、禹三代傳位純粹是出于公心,而不是個人的私欲,孔子對于這三代的文化是很推崇的。到了禹的兒子啟手里,把“禪讓制”改為了“繼承制”,公天下也就變成了家天下。熟知國學的人都知道,夏朝文化尚忠,商朝文化尚質,質就是樸實、誠懇的意思,同時商也尚鬼,周文化尚文,也就是重視人文文化。這三朝的文化也有個傳承性,但是在傳承的過程中,有所損益,有所改變,所以,《論語》中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與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這說明在孔子的思想中,歷史是有所演變的。所以孔子也不是什么先知圣人,因為對周以后的文化傳承和演變,他老人家也無法預知。這種文化的演變,到周朝的周公旦時代,周公旦才組織人力把以前的文化加以整理,形成了周朝獨有的人文文化。前面講過,周文化尚文,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天下的,周朝的立國中心思想是“善人是富”。所以,在《論語.堯曰》篇中,有“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而孔子所在的魯國,就是周公旦的封地,魯國秉承的文化就是周文化。到了春秋時期,正是“禮崩樂壞”時期,正所謂“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治在事功”,這是一個以殺伐為主的年代,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一個用拳頭解決問題的年代,在這一點上,與現在美國在處理國際糾紛時采用的經常手段有點相似,孔子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孔子非常推崇以道德治理天下,反對殺伐,他的思想就是成熟于這樣一個思想混亂、道德廢棄,憑力量吃飯的歷史時期。
孔子在自己的思想體系形成后,周游列國,希望諸侯國君能采納自己的主張,歷時十三載,他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但最終沒有一個諸侯國君采用他的主張和學說治理國家,孔子可謂生不逢時矣。他不知道,在他去世幾百年后,儒家學說,竟然成了統治階級獨尊的治國理念,傳承了兩千余年,孔子也因此被奉為圣人?鬃釉谧约旱闹鲝埖貌坏讲杉{后,就返回故里,著書立說,辛勤育人,他用自己的不朽思想,成就了他的傳世偉業(yè)。
《論語》包涵的主要思想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記錄,也有孔子弟子的少許言語記錄。在我們今天看到的《論語》版本前,有《魯論》、《齊論》、《古論》三論,這三論都是記載孔子言行的,都是反映了儒家學說及孔子思想的。在歷史演變中,西漢的張禹據《魯論》、《齊論》修訂出了《張侯論》,F在我們看到的版本,是東漢鄭玄根據《古論》、《張侯論》修訂而成的,共二十篇。由于在《論語》中所反映的孔子思想較為龐大,在這里筆者只能就其主要思想簡明的作以介紹。
孔子的主要學術思想是以“仁”為核心,但“仁”具體指的是什么?孔子沒有給出一個統一的概念,有人說“博愛謂仁”,這也是“微言大義”。但是在《論語》里,孔子只是對“仁”的表象和運用提出了看法?鬃佑辛坏茏酉群笙蚱鋯栠^“仁”,以下分別作以說明。
首先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對于顏淵問仁,說道,一個人只要克服自己的心理斗爭,凈化心靈,保持克己的誠敬,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同體的境界了,這種境界就是“仁”。同時,孔子還告訴顏淵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那就是只要不符合禮的境界,你只要不看、不聽、不說、不動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歲,是平民出身,孔子認為仲弓具有領袖的氣質?鬃訉τ谥俟瓎柸剩f,一個人在外,要有禮貌,要誠心誠意地與人相處,做事情要有責任感,自己不愿意的,
就要想到可能別人也不愿意。對于自己和別人都要沒有怨言。仲弓說,自己雖然不聰明,一定照老師說的去做。
下來是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這里的讱,具有忍讓的意思?鬃诱f,有仁道的人,不是隨隨便便發(fā)表自己意見的,并且說要做到這一點非常難。孔子之所以對司馬牛這樣講,也許這位老兄平時有說話不大注意的毛病吧。
下來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問仁。子曰:居于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樊遲這位老兄會駕車,用現代人的話來講,就是懂駕駛技術,有駕駛執(zhí)照,名樊須,字子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大概孔老夫子周游列國時,就是樊老兄當司機吧。樊遲兩次問到仁,第一次,孔子說,能夠尊敬別人,愛護別人,就是仁,并且說,知人善任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第二次,孔子說,自己平時說話辦事,要恭恭敬敬,誠誠懇懇,為人處世,要忠人之事,要盡責任。對于平平常常的人,也要盡心盡力。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貢這個人,用現代話說,他是個外交家,也會做生意,善于辯論,孔子死后,子貢為他的老師守墓三年,可謂誠孝。子貢問,怎樣做才是仁呢?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說,一個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先把做事情的本領學好。在這個社會中,想要有所貢獻,有所作為,必須結交主流社會各種賢達的人,和這些人做朋友,只有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才能達到仁的境界。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姓顓孫,名師,比孔子小四十八歲。子張問為仁,孔子說,恭、寬、信、敏、惠。對于自己的行為要嚴加約束;對于別人要寬宏大量,要能夠包容于人;對于別人要有信任感,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于自己也要有信心;做事情要聰明,要理智,要反應快;對于家人、朋友、同事,要多做有利的事,這樣才能與人相處,創(chuàng)出一凡大事業(yè)。
孔子之所以對于仁,分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與他主張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關?鬃拥牡茏颖姸啵鄠饔腥в嗳,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根據《論語》中孔子自己的總結,弟子中性格、學識有所不同,即: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貢;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不同的學生,孔子告訴他道理的方法不同,指導他做事的方法也不同,只有這樣做, 才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當然,《論語》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但在《論語》中,他還提出了自己的其他主張。例如:他重視人的力量。在生活、學習、事業(yè)上采取積極的對待態(tài)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認識問題和教書育人上,主張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于老師講的,也不要全面接受,老師不對,學生也可以明確的指出來,所謂“當仁不讓于師”。注重“學”與“思”的結合,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堅決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主張以“仁”、以“德”教化天下,即用王道治理天下。當然,他的有些主張,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有的甚而至于用革命的觀點看,是反動的。但我們不能因言、因事廢人,對于糟粕,要加以剔除;對于積極方面,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也就是說,我們要以唯物和歷史的觀點對待孔子學說,對待儒家思想。
以上,是筆者對《論語》中所包涵的孔子的主要思想,進行的扼要闡述。如果要詳述,那就是幾百萬字的篇幅了。
《論語》及儒家思想的歷史演變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其門人繼續(xù)傳播他的學術和思想,形成了不同的門派,荀子這一派就是從子夏這一派流出來的。對嫡派的孔門道統是由曾子來進行的。曾子,名參,比孔子小四十六歲,著有《大學》、《孝經》,孔子的孫子子思師從曾子,著有《中庸》,孟子是子思的弟子,是孔子的三傳弟子!洞髮W》、《中庸》,后來被列為儒家“四書”、“五經”。這兩本書,后世的人們認為這是孔子的思想,其 實不然,這也僅僅是對孔子思想的演變。在《論語.子張》篇中,同樣也記載的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受孔門教育后,對儒家學說的演繹。儒家思想到孟子的手里,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孟老夫子提出了要“仁”與“義”相結合,孟子所處的時代,正是戰(zhàn)國七雄混戰(zhàn)的年代,他提出的“義”,有點俠義之氣,與孔子的“溫文儒雅”有一定的區(qū)別,這也是時代不同,學術的發(fā)展也有所不同。用現在的話說,這也是學術思想的與時俱進。
《論語》的發(fā)展,隨著歷史的不斷推進,歷代的文人們對它的注解也在不斷的進行。從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這種風氣逾演逾烈,儒家學說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到南宋朱熹時,理學又開一端,應該這樣說,理學是對儒家學說的重大發(fā)展和改變。理學的發(fā)展使儒家的學術思想,更加貼近封建地主統治階級的實際和需要,以致于明清兩代理學成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理論工具?婆e選拔人才,主要以“四書”、“五經”為主,以朱熹的注解為判斷認知的標準,真正達到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程朱理學主要是以心性來研究儒家思想的,理學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人們的思想桎梏,以致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亭林把明朝亡國歸罪于理學,理由是南方的官員們“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北方的官員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更有甚者著文寫道,“理學酸的連狗都不吃”,難怪新文化運動要將孔子學說打倒,說儒家思想誤國誤民,這其實就是后來的儒生們把孔老夫子學說傳播發(fā)展的不象話了,脫離了孔子著書立說的本意,使儒家學說沒有跟上時代步伐。說句公道話,新文化
運動真正要打倒的是程朱理學。
結束語
《論語》是伴隨著儒家學說的誕生而誕生的,它所表現的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史學家司馬遷將無侯伯之位的孔子列為世家,正是因為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宗于夫子,可謂至圣!,“至圣至賢,教化之主,又代有賢哲,故列為世家!,至今,中國社會還在受其潛然的影響。就是現在國外許多著名大學和知名企業(yè),把研究中國的儒家思想作為一種時尚。他們?yōu)槭裁磳χ袊爬系奈幕绱藷嶂裕砍酥袊鴩Σ粩嘣谠鰪,中國在全球事務中影響力不斷擴大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意識到“急功近利文化”和追求經濟發(fā)展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需要用講求道德、公正和廉潔的儒家思想來解決,其中,孔子偉大的教育思想,更是他們研究的重要對象。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俊,更應該將宣揚國學視為己任,而《論語》作為研究儒家思想的主要書籍和資料,儒家思想作為國學的主流更應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這也是筆者著此文的初衷
09-07-26 | |
◆◆
評論讀取中....
◆◆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 相似問題
更多 相關問題
精華知識
更多
本文關鍵詞:孔子的主要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197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hetongwenben/119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