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自組織科研群體形成與演化過程分析——基于論文合著網絡的視角
本文選題:新建本科院校 + 自組織科研群體 ; 參考:《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年05期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要快速地實現從?葡虮究妻D型,必須要有強大的科研做支撐。隨著各學科領域間的交叉和滲透,科學研究群體性合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為了深入了解和揭示新建本科院?蒲腥后w的自然形成與自我運作情況,以衡水學院為例,從體現科研人員科研合作工作的學術論文合著網絡入手,考察科研群體的自組織過程。通過對合著作者構建的社會網絡進行總體分析,揭示網絡的總體特征和階段演化特征,探索各學科學者之間的科研合作以及不同學科領域間的交叉合作與融合發(fā)展情況,把握科研群體的形成、演化與發(fā)展趨勢。經分析發(fā)現,新建本科院?蒲谐晒a出短期增長迅速,發(fā)展后勁乏力;科研群體合作廣泛,學科內趨性合作為主;跨學科、跨單位合作已初見端倪,科研群體合作不穩(wěn)定,實質性的科研團隊尚未形成。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specialties to undergraduate courses quickly, ne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be supported by strong scientific research.With the intersection and penetration of various disciplines,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group cooper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reveal the natural formation and self-operation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ommunity in the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Hengshu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coauthoring network of academic papers, which embodi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work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The self-organizing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opulation was investigated.Through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social network constructed by the co-author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tage, and explor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among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scholar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fields.Grasp the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group.Through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outpu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growing rapidly in the short term, and the development stamina is weak; the cooperation among scientific research groups is extensive, and the tendency cooperation within the disciplines is the main factor;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unit cooperation has begun to emerge, and the cooperation amo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groups is not stable.Substantial research teams have yet to be formed.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衡水學院科研處;河北聯合大學圖書館;
【基金】:衡水市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基于合作網絡分析的高?蒲袌F隊發(fā)現與評價研究”(編號:2013004B) 衡水學院教改課題“地方本科院校教學科研互動機制研究”(編號:JG2014085)成果
【分類號】:G64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張二洪;教學型高校自組織科研群體的培育構想[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2 劉慧群;;高?蒲袌F隊協(xié)作關系治理模式研究——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0年03期
3 潘泳,何麗梅;關于高?蒲袌F隊建設的幾點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04年09期
4 李晨光,李子和,夏亮輝;試論高校科研團隊的評估[J];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02期
5 王業(yè)軍;劉艷艷;;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法的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的研究——以S人才發(fā)展研究中心為例[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09年03期
6 康旭東,王前,郭東明;科研團隊建設的若干理論問題[J];科學學研究;2005年02期
7 陳平;;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跨學科團隊評價研究[J];科學與管理;2013年03期
8 李亮;朱慶華;;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實證研究[J];情報科學;2008年04期
9 張海燕;劉娜;陳士俊;王江;;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創(chuàng)新團隊合作度評估[J];高等職業(yè)教育(天津職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艷;彭穎紅;;試論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管理[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2 丁炳紅;傅慶林;;科研團隊建設與黨組織的推動作用探析[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8年23期
3 武志昊;林友芳;田盛豐;唐銳;;高度重疊社區(qū)的社區(qū)合并優(yōu)化算法[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4 樂思詩;葉鷹;;專利計量學的研究現狀與發(fā)展態(tài)勢[J];圖書與情報;2009年06期
5 樂思詩;唐健輝;;汽車節(jié)能技術之專利計量分析[J];圖書與情報;2009年06期
6 陳宏斌;胡延慶;狄增如;;元胞自動機法尋找社團結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2期
7 吳亞晶;王洋;樊瑛;;基于轉移矩陣P的復雜網絡聚類方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8 張海燕;徐錫葉;趙學麗;王江;;高?萍紕(chuàng)新團隊成長性評價國內研究述評[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年02期
9 黨亞茹;;基于SSCI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國際合著分布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段宇鋒;劉璇;;社會網絡分析運用于學術人才挖掘的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管藝飛;呂杰;馬云啟;;基于創(chuàng)新體制下農業(yè)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構建[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責任(B卷)——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文集[C];2008年
2 曹玲;魏娟;李敏;;科研合作“個體中心網”特征與科研績效關系研究——基于大氣科學領域論文合作的實證分析[A];第七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黃維;陳勇;;中國教育經濟學合作網絡的社會網絡分析[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李婉;;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A];首屆農林院校教育管理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王興國;蘇幼坡;;高等學校教學團隊建設的問題及對策[A];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yè)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第九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學院(系)院長(主任)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陳宏斌;樊瑛;狄增如;方錦清;;二元隨機網[A];第四屆全國網絡科學學術論壇暨研究生暑期學校論文集[C];2008年
7 ;Research on Technology Landscape Based on Patent Co-citation[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8 官建成;陳凱華;;中國省域研發(fā)生產前沿績效的測度框架——基于SBM-DEA/RD-Malmquist的實證分析[A];第六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單波;姜守旭;張碩;高宏;李建中;;IC:動態(tài)社會關系網絡社區(qū)結構的增量識別算法[A];第26屆中國數據庫學術會議論文集(A輯)[C];2009年
10 陳喜樂;曾海燕;管美鳴;;基于網絡支持的新型科研團隊的柔性特征[A];2012年全國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暨科學技術學兩委聯合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樹忠;復雜網絡中的社團檢測問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2 邱楷;我國地方大學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激勵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陳艾華;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科研生產力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4 彭佳揚;代謝網絡中功能模塊挖掘和進化分析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5 高洋;面向對象軟件的結構特性及演化模型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6 馬衛(wèi)華;產學研合作對高校學術團隊核心能力作用機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7 閆俊周;高校創(chuàng)新型科研團隊的組織及其對績效的作用機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8 明宇;組織知識共享視野下的普通高校體育科研團隊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1年
9 夏青;團隊創(chuàng)新網絡運行機制與創(chuàng)新團隊競爭優(yōu)勢提升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10 史偉;基于復雜網絡的拓撲與信息傳輸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兆梓;基于專利分析的競爭對手分類系統(tǒng)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蘇宴鋒;中國體育科研論文的合作網絡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周斌;復雜網絡的社團結構挖掘及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李sネ,
本文編號:17692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gxjt/176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