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教案
本文關(guān)鍵詞:勾踐滅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勾踐滅吳.
勾踐滅吳.
●教學(xué)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了解課文中古今異義等古漢語現(xiàn)象,掌握重點詞語和句式,準確把握古漢語常識。
2.學(xué)習(xí)通過人物的議論和對話來展開矛盾沖突,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思考、評判、翻譯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吸取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薄叭ッ裰鶒,補民之所足”。只有實實在在地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業(yè)。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通過人物的議論和對話來展開矛盾沖突,刻畫人物性格。
難點;對外交辭令巧妙傳神的把握。
解決辦法
1.了解春秋時代諸侯各國間的外交活動頻繁,因而十分講究外交辭令的背景。
2.外交辭令的巧妙傳神點在于:或選中對象有的效矢;或軟中帶硬,硬中帶軟。要聯(lián)系全篇,了解字詞義中的內(nèi)容。
●學(xué)生活動設(shè)計
1.課前預(yù)習(xí)
(1)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2)了解《國語》一書。
2.課內(nèi)采用講析與討論相結(jié)合的教學(xué)方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xué)步驟
第一課時
目標
1.了解背景知識及作家、作品。
2.熟悉課文內(nèi)容,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
一、導(dǎo)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二千越甲可吞吳”。這是顏邁為頌揚蒲松齡堅韌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渡過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終于擊敗秦軍主力的史實;下聯(lián)則記述了越王勾踐在失敗后臥薪嘗膽,處心積慮,務(wù)求報仇雪恥,終于達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們結(jié)合歷史事實和古人的記述,看看越王勾踐是如何實現(xiàn)心中理想的。
二、題解
《勾踐滅吳》節(jié)選自《國語•越語》,記述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之間的矛盾斗爭并最終戰(zhàn)而勝之的故事。《國語》又名《春秋外傳》,全書二十一篇,相傳為左丘明所作,是分別敘述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記言史書。
三、范讀
注意讀音、句讀、節(jié)奏和感情
四、理清結(jié)構(gòu)
全文可分為幾部分?簡要概括其內(nèi)容。
本課文按內(nèi)容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始——“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寫群臣攜于文種定計,向吳求和)
第二部分(從“勾踐況于國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寫勾踐撫恤國人,臥薪嘗膽,厲精圖治,以期報仇雪恥。
第三部分(從“國之父兄請日”——結(jié)束)寫越國同仇敵汽,一舉滅吳。
文章敘事清晰,有選擇地寫了勾踐為滅吳所做的主要準備工作。在敘事中揭示了勾踐滅吳的道理。同時刻化了他敗而不餒,能屈能伸的堅忍性格,展示了一個善于團結(jié)國人富國強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飽蘸感情的筆墨,形象地再現(xiàn)了越國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國恥的動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這正是深化主題,即:誰能夠得到人民的傾心支持,誰就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yè)?梢娢恼律羁痰乃枷胍饬x。
《勾踐滅吳》通過越王勾踐在戰(zhàn)敗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的政策,富國強兵,最后打敗吳國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不僅要有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更主要的是取決于戰(zhàn)爭的性質(zhì)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頌了艱苦奮斗,奮發(fā)圖強的可貴精神。
《勾踐滅吳》總結(jié)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是相當(dāng)深刻的,細想想,對于今天有那些借鑒。
五、學(xué)生誦讀
第二課時
目標
1.通過分析人物具體生動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對外交辭令的鑒賞。
一、引導(dǎo)學(xué)生分析課文,教師講解重點、難點。
(一)戰(zhàn)敗和談部分,明確以下問題:
1.越王勾踐為什么要與吳王夫差談判?
2.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對臣下進諫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納諫,吳王拒諫。
3.談判的結(jié)果怎樣?提示: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理解重點詞語的意義及用法
(二)臥薪嘗膽部分,明確下列問題及詞語。
1.越王勾踐對戰(zhàn)敗的反省及態(tài)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
2.越王勾踐是如何糾正自身錯誤的?
提示:葬問養(yǎng)吊賀送迎去補。
3.從文中找出能表現(xiàn)勾踐臥薪嘗膽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親為夫差前馬。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
4.勾踐為了增強國力,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結(jié)果如何?
提示:鼓勵生育,提高人口素質(zhì),招納賢士。輕徭薄賦,整肅軍紀。
結(jié)果: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三敗吳國。
詞語:讎更吊卑事廣運帥蕃餼絜摩厲輟節(jié)億旅進旅退勸
(三)滅吳部分,體會勾踐與夫差前后兩次談判的心理變化,并理解以下詞語:宸宇視次。
第三步:總結(jié)全文。從越王勾踐戰(zhàn)敗媾和,臥薪嘗膽,最終滅吳的經(jīng)歷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淪,要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
二、人物形象
人物的性格是怎樣通過情節(jié)展示出來的?文章又是怎樣通過對話,和作者的敘述刻畫人物性格的?
一篇注重刻畫人物形象的歷史散文,它需要借助歷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論行動,揭示其本質(zhì)特征,《勾踐滅吳》正是如此,文章開始,作者以簡練的筆法寫出了越兵潰敗,危在旦夕的形勢和越國君臣執(zhí)于相謀的情景。勾踐事急而求謀臣,緊張卻不慌亂。文種未獻良策卻無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責(zé)備君王平日沒有培養(yǎng)謀臣武將以備用,然后提醒勾踐:兵敗于會稽山,才求謀臣相助,未免太遲了吧?勾踐的答對更為出色:有幸聽到您這番金玉良言,哪里會感到太遲了呢!國家有難,文種挺身而出,于責(zé)備君王之中隱見其忠貞和自負,不愧為治亂之賢臣;臨危不亂,冷靜地采納忠言,勾踐也不愧為明智之君主。這樣的明君賢臣執(zhí)手相謀,不難熔鑄出克敵制勝的法寶。
作者通過人物議論和對話,使勾踐的形象深沉而豐滿。他不是什么復(fù)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膽有識的政治家。因為他胸懷大志,才能夠處變不驚。因為他知人善會,才能夠充分發(fā)揮文種的聰明才智。因為他不忘國恥,要成就大業(yè),才能夠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卑事仇敵而面無溫色,撫慰百姓而痛切自責(zé)。在“十年生聚”的溫歲月里,他明白了許多道理,因而善于調(diào)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當(dāng)然,他畢竟是春秋時代的統(tǒng)治者,“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筆下,大夫文種的形象也很鮮明。
在外交斗爭中,文種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謙卑恭順的措辭來增添吳王夫差的驕矜之氣,然后軟中帶硬地陳述利害得失以顯示越國上下剛毅堅定之決心,從而奠定了“行成于吳”的基礎(chǔ),使國家轉(zhuǎn)危為安。盡管吳國忠臣伍子骨進諫之言很有說服力,怎奪吳王聽不進去,議和之大局已無法改變,因而越方略施小計,行賄于吳國佞臣太宰酷,就順利地金蟬脫殼而去矣!人物性格躍然紙上。
三、外交辭令
諸侯時代,諸侯各國間的外交活動頻繁,因而十分講究外交辭令!勾踐滅吳》就兼有兩者之長?傆^全篇均達到了字約義豐的標準。只有外交辭令,確實是妙傳神。
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于天王,私于下執(zhí)事,曰:‘寡君之師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華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惟君左右之!
這段話是文種“行成于吳”時說的,極盡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對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驕橫的吳王夫差聽了更加驕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殺盡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擺布的臣服者了!其實這番話當(dāng)然不是越國君民甘心清愿地說出來的,更不是文種的本意。這番甜言蜜語無非是迷魂湯而已。一般人都能識破。而好大喜功的人無不喜歡這類奉承。這段話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選中了對象。
緊接著上面這段甜言蜜語之后的一段軟中帶硬、硬中有軟的外交辭令理為傳神。
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
這段話也是文種說的。最后兩句的意思是說:吳王如果不饒恕越國的君民,那么將有全副武裝的名兵士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實際上是拼死戰(zhàn)斗),那豈不是傷害了您所鐘愛的越國兵士了么?明是要與吳國拼命使雙方都有損失,卻偏偏說吳國的損失還包括他們殺死的越國兵士,因為越國兵士也是吳王所鐘愛的!說恭維別人的話,說到了這般光景,真是說到家哩!
第三課時
以訓(xùn)練的方式,分類歸納古漢語常識。
1.字音
棲(qī)于會稽/棲(qī)息/棲(qī)身/兩棲(qī)類動物/棲棲(xīxī,形容不安定)/棲(xī)惶
冬則資絺(chī)/。▁ī)有/晨露未晞(xī)/欷(xī)/令寡人有郄(xì)
無不?(fǔ)也/果脯(fǔ)/肉脯(fǔ)/胸脯(pú)
疾疹(chēn)/疹(zhěn)子/麻疹(zhěn)/軫悼(zhěndào,悲痛地哀掉)/雞胗(zhēn)子
2.通假字
沈金玉于江沈——同“沉”,句意是,把金玉寶物都沉到江里。
仇讎敵戰(zhàn)之國也讎——同“仇”,句意是,是互相仇視、敵打、交戰(zhàn)的國家。
不可失也已已——同“矣”,語尾助詞,句意是,不可以失掉。
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帥通率,帶領(lǐng)、率領(lǐng)。
令壯者無取老婦取——“娶”。句意是,,規(guī)定青年男子不許娶老年婦女。
將免者以告——“娩”,生育,臨產(chǎn)。句意是,婦女將要臨產(chǎn)時向官府報告。
公令毉守之毉——“醫(yī)”。句意是,官家就派醫(yī)生看護她生產(chǎn)。
絜其居絜——“潔”。句意是,收拾干凈他們的住所。
吾請達王甬,句東句——“勾”。句意是,我請求把你送到市,旬以東的地方。
而為弊異宸宇弊——“敝”。句意是,做吳國的庇護者。
而摩厲之于義——摩厲通磨礪,本指磨擦,使其銳利;現(xiàn)多比喻磨煉
三年釋其政——政通征,征稅。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有通又,古人習(xí)慣在整數(shù)與零之間加一\"有\(zhòng)"字,可延長音節(jié),增加韻味。
3.古今異義詞
敬得聞子大夫之言子,尊稱,F(xiàn)常用于人的通稱,或?qū)V竷鹤。句意是,如果能夠聽到大夫您的話?br>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去,離開,F(xiàn)常用于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或過去的時間。句意是,夫差與文種達成和議而離開了越國。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原野之中,現(xiàn)常用于“中原地區(qū)”。句意是,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
寡人請更請,請允許我,F(xiàn)常用于請別人如何。句意是,請允許我改正。
丈夫二十不娶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兩人結(jié)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句意是,男子二十歲還不娶媳婦。
生丈夫丈夫,男孩。今常用義同前“丈夫”句。句意是生男孩。
十年不收于國國,指國內(nèi)人民。今常用于“國家”或“代表國家的”。句意是,十年不向人民征收賦稅。
貧病者納官其子病,貧病,貧困。今用于“得病”等。句意是,貧困的人把他們的兒子送人官府,給以稟食,加以敬養(yǎng)。
爪牙之士爪牙:勇敢的,今為貶義,比喻壞人的黨羽。句意是,勇敢的將士。
孰是吾君也是,這個,代詞,F(xiàn)代為肯定判斷詞。句意是,誰能象我們國君這樣好啊。
吾將殘汝社稷社稷,國家,F(xiàn)今“社”與“稷”是兩個詞!吧纭睘椤吧鐣薄吧缃弧钡,“稷”只有古義。
越君其次其,代吳國,次,舍,駐。今用于“次第較后”,“次要的地位”等。句意是,請越君到吳國來駐扎吧。
4.一詞多義
子
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嫡子)
茍得聞子大夫之言(尊稱)
丈夫
丈夫二十不娶(男女)
生丈夫(男孩)
已
不可失也已(同“矣”,了)
今已服矣(已經(jīng))
之
三江行之(代間代吳國與越國)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代詞,代地)
勾踐之地(助詞“的”)
女
女子十七不嫁(女性,名詞)
請勾踐女女于王(助詞,作婢妾)
請
請姓無庸戰(zhàn)(請求對方)
寡人請更(請允許我)
5.詞類活用
(一)例句
(1)有能助寡人謀取而退吳者
(2)以待乏也
(3)雖無四方之憂
(4)時雨既至,必求之
(5)無乃后乎
(6)吊有憂,賀有喜
(7)然后卑事夫差
(8)宦士三百人于吳
(9)今寡人不能
(10)潔其居,美其服
(11)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
(12)必廟禮之
(13)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也
(14)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
(15)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名詞的活用
A.名詞活用為動詞
(5)后——落了后(太遲了)
(8)宦——選派(本為官宦)
(12)禮——恭敬地對待
(13)?——給他食物吃(?,干糧,泛指食物)
B.名詞作狀語
(4)時——按時
(11)廟——在廟堂上
動詞的活用
A.活用為名詞
(9)能——能力,才能(不能——沒有才能)
B.動詞的使動用法
(1)退——使……撤退(勉強釋為打退,則不準確,因為原句是:“謀取而退”即:謀取劃使吳退兵)
形容詞的活用
A.活用為名詞
(2)乏——物質(zhì)匱乏的時候
(3)憂——憂愁的事,指外患
(6)憂——憂愁的事;喜——高興的事,喜事
(15)恥——羞惡之心
B.活用為動詞
(7)卑——降低身份做奴仆
(14)恥——羞辱,侮辱
C.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10)潔——使……潔(打掃干凈)
美——使……美(使他穿上漂亮服裝)
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乏,形容詞作動詞,缺乏,課文中指人材缺乏。句意是,我們的國君勾踐缺乏人材,無人可以派遣。)
請勾踐女女于王(第二個“女”名詞作動詞,作婢妾。句意是,請允許把勾踐的女兒作吳王的婢妾。)
惟君左右之(左右,方位名詞作動詞,處置。句意是,任憑您的處置。)
宦士三百人于吳(宦,名詞作動詞,服役)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衣,名詞作動詞,穿。句意是,現(xiàn)在夫差穿水犀皮鎧甲的士卒有十萬三千人。
必廟禮之(廟,名詞作狀語,在廟堂上。禮,名詞作狀語,以隆重的禮節(jié)。句意是:一定在廟堂上以隆重的禮節(jié)接待他。)
6.特殊句式
判斷句
(1)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zhàn)之國也
——吳國與越國,是相互仇恨、相互敵對、相互征戰(zhàn)的國家。
(2)此寡人之罪也
——這是我的過錯。
(3)昔者之戰(zhàn)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過去與吳國的戰(zhàn)爭,不是你們哪幾個人的過錯。
(4)昔者之戰(zhàn)也……寡人之罪也
——……是我的過錯。
省略句
(1)夫差將欲聽(之)與之成(省略動詞賓語之。之——指代文種)
(2)(與之成)不可。ㄊ≈髡Z——與越國訂立盟約的事)
(3)納之(于)太宰嚭(pǐ)(省略介詞于)
(4)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詞賓語之)
(5)寡人請更(對待吳國的態(tài)度)(省略動詞賓語)
(6)(勾踐)無不?(之)也(省略主語與賓語)
倒裝句
A介賓短評后置
(1)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
——昔者夫差于(在)諸國之國恥吾君
(2)乃號令于三軍曰
——乃于(向)三軍號令曰
(3)又有美于此者將獻之
——又有于(此)此美者……
B賓語前置
何后之有?
——有何后?(在疑問句中,賓語靠\"之\"的幫助可以前置)
擴展練習(xí)
給下邊一段文字加上標點符號,用一個成語作標題,注意其中加點的詞語。
勾踐之困會稽也唱然嘆曰吾終于此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參考答案)
標點
勾踐之困會稽也,唱然嘆曰:“吾終于此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標題:臥薪嘗膽
加點的詞語
女通“汝”,你。
重(chóng)采——指多種顏色的華美衣服。
折節(jié)——屈己下人。
振——通“賑”,救濟。
吊——慰問。
[譯文]
勾踐固守在會稽的時候,唱然感嘆道:“難道我就這樣固守在這里一輩子嗎?”吳王夫差赦免越國以后,越王勾踐回到越國,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著苦膽,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抬頭就能看見苦膽,吃時也親口嘗嘗苦膽。勾踐還常常自言自語地說:“你忘記了吳越在會稽這一仗的恥辱了嗎?”越王勾踐親自參加田間勞動,他的夫人親自織布,吃飯時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種顏色的華美衣服,屈己禮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來訪的賓客,救濟貧窮的人,慰問死者家屬,與老百姓同甘共苦。
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文學(xué)評論
題目:試評勾踐人物形象的塑造
附:板書設(shè)計
勾踐滅吳
準備:1.群臣攜手,文種定計,向吳求和
2.扶恤國人,臥薪嘗膽,厲精圖治
完成:3.同仇敵愾,一舉滅吳
※資料庫
一、譯文
越王勾踐退守到會稽山上,向三軍下令說:“凡是我父輩兄弟和同姓弟兄,有能夠幫助我出謀劃策打敗吳國的,我將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贝蠓蚍N進見說:“我聽說,商人夏天的時候就準備皮貨,冬天的時候就準備細葛布。天旱的時候就準備船,有大水的時候就準備車輛,以便在缺少這些東西的時候派上用場。即使沒有被四鄰侵擾,然而謀臣與武士,不可不選拔出來供養(yǎng)他們。就像蓑笠一樣,雨已經(jīng)下來了,肯定要到處找它,F(xiàn)在君王您已經(jīng)退守到會稽山了,然后才尋求出謀劃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踐說:“如果能夠讓我聽聽您的高見,哪有什么晚的呢?”于是就拉著文種的手,跟他在一起商議。終于使文種動身出使吳國。
勾踐對國人說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夠,與吳國這樣的大國作對,導(dǎo)致老百姓流離失所,橫尸原野,這是我的罪過。我請求你們允許我改變治國政策。”于是埋葬死去的人,慰問受傷的人,供養(yǎng)活著的人;誰家有憂就去慰問,誰家有喜事就去祝賀;客人要走,就起身相送;有客人要來,也親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認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認為應(yīng)該做而沒有做的,就補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個士做吳王的仆人。勾踐還親自為夫差充當(dāng)馬前卒。
勾踐的地盤,南到句無,北到御兒,東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積長寬達百里。勾踐就招集他的父輩兄弟告誡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國君,四方百姓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F(xiàn)在我還做不到這樣,將率領(lǐng)你們夫婦繁衍生息!庇谑窍铝睿呵鄩涯瓴粶嗜⒗夏陭D人,老年不能娶青壯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歲還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歲還不娶妻,他的父母也同樣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報告,公家派醫(yī)生守護。生下男孩,獎勵兩壺酒,一條狗;生下女孩,獎勵兩壺酒,一頭豬;生三胞胎,公家給配備一名乳母;生雙胞胎,公家發(fā)給吃的。嫡長子死了,減免三年的賦稅;支子死了,減免三個月的賦稅:埋葬的時候還一定哭得像死了親兒子一樣。還下令:孤兒、寡婦、患病的人、貧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錢供養(yǎng)教育他們的子女。那些明智達理之士,供給他們整潔的住處,給他們穿體面的衣服,讓他們吃飽飯,而切磋磨礪義理。前來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廟堂上舉行宴享,禮待他們。勾踐親自用船裝著大米和肉食巡行各處,看到流浪無歸的孩子,沒有不供給飲食的,沒有不給水喝的:一定要問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親自耕種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親自織的布就不穿。這樣連續(xù)十年,國家不收賦稅,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糧食。
越國的父老兄弟都請求說:“從前吳王夫差讓我們的國君在各諸侯國面前丟盡了臉;現(xiàn)在越國也已經(jīng)克制夠了,請允許我們?yōu)槟鷪蟪稹!惫篡`卻推辭說:“從前打敗的那一仗,不是你們的罪過,是我的罪過。像我這樣的人,哪里還知道什么是恥辱?請暫時不用打仗了!备咐闲值苡终埱笳f:“越國全國上下,愛戴國君您,就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兒子想著為父母報仇,做臣下的想著為國君報仇,難道還有敢不盡力的人嗎?請求再打一仗!”勾踐答應(yīng)了,于是招來大家告誡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國君,不擔(dān)心自己的人力不夠用,擔(dān)心的是自己缺少羞恥之心,F(xiàn)在夫差那邊穿著水犀皮制成鎧甲的士卒有十萬三千人,不擔(dān)心自己缺乏羞恥之心,卻擔(dān)心他的士兵數(shù)量不夠多,F(xiàn)在我將幫助上天消滅他。我不贊成個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同進同退。前進就想到將得到賞賜,后退則想到要受到懲罰;像這樣,就有合于國家規(guī)定的賞賜。前進時不服從命令,后退而無羞恥之心;像這樣,就會受到合于國家規(guī)定的刑罰!
伐吳行動果斷開始了,越國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勵。父親勸勉兒子,兄長勉勵弟弟,婦女鼓勵丈夫,說:“還有誰像我們的國君能這樣體恤百姓呀,難道能不為他效死嗎?”因此在笠澤打敗了吳國,又在沒這個地方再次打敗了吳國,又在吳國郊外再次打敗它。于是滅掉了吳國。
二、作者作品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后是時人傳習(xí),最后經(jīng)列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zhàn)國初年。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部分,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東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事件。全書似乎是編輯各國舊存的史料而成,采擇有多有少,以《周語》的記載最詳備,其余各國所記,都是側(cè)重在某幾個人物和事件上!秶Z》的編寫意圖,是“求多聞善敗以監(jiān)戒也”(《國語•楚語下》)。由于《國語》在內(nèi)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韋昭《國語解•敘》、劉熙《釋名》)之稱。
[1] [2] 下一頁
本文關(guān)鍵詞:勾踐滅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95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gongguanliyi/49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