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學論文1
本文關鍵詞:美食學論文,由無憂論文網(wǎng)整理發(fā)布。
課程名稱:美食學
題目:飲食活動審美感受
---以西北名菜“手抓羊肉”為例
姓名:
班級:
學號:
飲食活動審美感受
---以青海名菜“手抓羊肉”為例
摘要:飲食作為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物質性基礎,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逐漸形成特有的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門類之一,也是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一種文化。有少數(shù)人由于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便把中國文化概括為飲食文化,甚至武斷地說,中國人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吃”。這實在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誤解。鑒于此,有必要透過吃喝的外在形式,來透視分析中國飲食文化的深層品位。這種品位在美學上也有突出表現(xiàn)。.
關鍵詞:青海飲食文化、食品審美、手抓羊肉
中國人在飲食方面講究“色香味俱佳”,“色”就是要好看,“香與味”是強調(diào)好聞好吃,合起來就是又要好看又要好吃,眼福口福都要享受。在“好看”的追求中,就有審美意識在起作用審美意識是人在審美、創(chuàng)造美活動中的思想、情感、意志。它包含著審美感受、審美趣味、審美判斷、審美態(tài)度、審美情感、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等,其中以審美感受為基礎和核心。審美意識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美感,即人對美的主觀感受、體驗與精神愉悅。美感是創(chuàng)造美的心理基礎.
一、中國飲食烹飪美感的構成
中國飲食烹飪美感的橫向構成,主要包括色、香、味、形、質、意等六個成分。
色:色調(diào)的分類主要為:紅、黃、橙各色為暖調(diào)子,青、藍、綠、紫各色為冷調(diào)子,黑、白、灰、金、銀各色為溫調(diào)子。菜肴呈現(xiàn)出的色調(diào)給品嘗者帶來的感覺是有很大差異的。同時,在筵席的色彩搭配上,要講究色彩對比的多樣性,忌單調(diào)。注意多樣化,節(jié)奏感,濃淡相宜,虛實相生。
香:所謂“香氣撲鼻,饞涎欲滴”。菜肴的香味能夠從某方面大大增加食客的食欲,能夠讓菜肴更好地被接受。菜肴的“香”主要包括以下幾類:濃香、清香、芳香、醇香、異香、鮮香、甘香、幽香等。
味:通過食客的視覺和嗅覺的偵查,現(xiàn)在是到了最重要的階段,即對菜肴味覺的檢驗。即使有再好的色和香,若沒有好的味道,這道菜也是不合格的。所以在菜肴里面,味道是它的精髓。在我國,主要有七味之說,即酸、甜、苦、辣、咸、鮮、麻。
形:形也主要是通過食客的視覺觀察所得的。分為兩個基本方面:具象的(原形或再現(xiàn));抽象的(幾何形和內(nèi)部形式規(guī)律)。簡而言之主要表現(xiàn)有模仿形、幾何形、和雕塑性,美觀的菜肴形式可以為菜肴的整體感覺加分,也有利于增加食客的食欲和探知欲。
質:菜肴的質美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菜肴的營養(yǎng)價值,二是指菜肴、點心、飲料被送入口腔后所引起的質感美。質感美中又以口感最突出,主要有嫩、脆、松、軟、糯、爛、酥、滑、爽、綿、老、潤、清、枯等。它在風格上又存在著地區(qū)差異。
意:主要表現(xiàn)在意趣、意境上。意趣即上菜和吃菜過程中食客表現(xiàn)出來的反應;而意境表現(xiàn)為食客的主觀思想與吃飯場所的互相映照。從某種程度來說,在烹飪工藝美中,它比之前的色香味形質更重要。
二、青海主要飲食文化
一個民族飲食習俗的形成,主要受制于其居住地域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氣候物產(chǎn)以及由此伴生的特定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每個民族的飲食形式和食品種類與它的經(jīng)濟文化類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甚至可以說一個民族的整個經(jīng)濟文化類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民族所生產(chǎn)的食品原料和用以生產(chǎn)這些食品原料的方法。即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從歷史記載和神話傳說看,青海各民族都經(jīng)歷過茹毛飲血的生食、繼而熟食、進而烹飪的階段。
飲食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的需要按照馬斯洛心理學上說的:人的需要
分為五個層次,滿足第一層次的需要后才進入下一個需要層次,而其中飲食需要屬于第一層次的,所以人的飲食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
誠然,人的飲食需要雖然是一種本能的、自然的、但是滿足這種自然的本能需要的、卻采取文化的形式。比如每一個社會都有一套獨特復雜的飲食習慣,包括食物系統(tǒng)、烹飪方式和進食程序儀式等。 所以看起來很復雜的飲食文化滿足的卻是人類飲食的本能需要。
(一)青海地區(qū)主要飲食文化——小吃
小吃:中華飲食中,小吃品種繁多得令人眼花繚亂,小吃用料講究,做法精細,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風味。青海的小吃有炒面、雜碎、甜醅、涼粉、釀皮等。
(二)青海地區(qū)主要飲食文化——飲料
青海高原,氣候比較寒冷,是不產(chǎn)茶葉的地方。然而,茶與青海世居各族人民的生活卻結下了不解之緣。當?shù)赜小安枋穷^道飯菜”“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因為茶葉中含有咖啡堿、茶堿、鞣酸、揮發(fā)油等,除有興奮大腦和心臟作用外,還具有幫助消化、消熱降火的功能。這自然與高原人們的食物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與牧區(qū)以肉類、青稞為主的飲食結構關系密切。當牧民吃完酥油糌粑(炒面)或手抓羊肉后,喝上幾碗釅釅的奶茶,一天之內(nèi),很難出現(xiàn)饑渴之感。而肉食引起的維生素C的缺乏,也靠這奶茶來彌補。
青海人不喝碧青翠綠的綠茶,也不飲色紅濃艷的紅茶,而是喜歡用銅壺、鋁壺或陶瓷罐罐熬煮的、色澤黃褐、濃醇微澀的茯茶。茯茶是緊壓茶,形狀似磚塊,俗稱“磚茶”。
(三)青海地區(qū)主要飲食文化——肉食
青海肉食受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文化的影響,肉食的規(guī)范、禁忌較多。一般不吃自死肉、圓蹄、奇數(shù)蹄的動物肉,伊斯蘭教民族不食血液、豬肉、非誦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肉和勒死的、跌死的、病死的、被野獸吃過或咬傷而死的動物肉。青海主要要食用牛、羊、駝、雞、鴨、魚類等肉。肉食類主要有手抓羊肉、肉份子、羊背子、肥腸等,頗具西北高原風味。
(四)青海地區(qū)主要飲食文化——特點
高原風味濃郁:青海地區(qū)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產(chǎn)各種谷物、肉食、蔬菜和水果。只要合理調(diào)理,能滿足人的肌體所需蛋白、脂肪、碳水化臺物等的需要,食物結構、品類、形態(tài)和口味都有濃厚的西北高原風味。
宗教色彩濃郁:影響青海飲食的主要宗教是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特別是伊斯蘭教對飲食有較多的規(guī)范。伊斯蘭教民族不食非誦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肉。
三、青海名菜“手抓羊肉”簡介
手抓羊肉是青海人民的地方風味名菜。各地的做法基本一樣:先將整個羊分為前腿、后腿、背子、脖子等四大塊,用冷水浸泡并洗凈血水后,再放入清水鍋里煮,待水滾后除去浮沫,同時放人蔥、姜、花椒、鹽及大料。肉煮熟后趁熱吃,每人準備一個小碟,調(diào)上醬、醋、蒜末、姜末、香菜等,然后把手洗干凈,邊撕邊蘸著吃,吃飽方休。其味鮮嫩清香,吃法古樸,頗有原始遺風。這是牧民待客之上品,各族普遍喜愛。如要招待客人,事先將羊肉切成長約3寸、寬1.5寸的條塊,用同樣方法煮熟即吃。
《說文》中說:“羊,祥也!薄吨芏Y·夏官·羊人》記:“羊人掌羊牲,凡祭祀 手抓羊肉,飾羔。”羊在古時被賦予成為吉祥的象征和重要的祭祀食品。《本草綱目》中也說,羊肉是大補之物,能比人參、黃芪。
手抓羊肉源遠流長,是生活在我國西北的蒙、藏、回、維等民族喜愛的傳統(tǒng)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這與他們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和獨特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外出游牧,數(shù)月不歸,而羊肉卻有飽食一頓,整天不餓之功效。
中國的許多省市都有自己聞名于世的菜系或名吃,如京菜、魯菜、川菜、粵菜等。就羊肉系列而言,北京有涮羊肉,陜西有羊肉泡,新疆有烤羊肉串,內(nèi)蒙古有烤全羊。在甘肅,
東鄉(xiāng)族的手抓羊肉是名物,深受人們的喜愛,好客的東鄉(xiāng)人,,生活再窮再簡單,每逢佳節(jié)或賓客臨門,待客最隆重的儀式便是宰羊,手抓羊肉在宴席上是必不可少的。上手抓羊肉和吃手抓羊肉也非常講究。要將帶骨羊肉剁成二指寬的長條或塊狀,放入大盤之內(nèi),眾人圍坐而食之。胸茬和肋條肉最為鮮美,最為珍貴,先要敬呈給貴客和最年長者品嘗。生活在蘭州,不能不吃羊肉。從歷史上看,這里一直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飲食上,至今遺風尚存。
在漫長的歲月中,手抓羊肉原本只在西北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高原和草原的帳篷間被牧民們食用,城市里極少見,名流視之為難登大雅之堂,不屑一顧。手抓羊肉真正成為馳名全國的美味是20多年前的事。據(jù)說,有一位頗有膽識的東鄉(xiāng)人率先在臨夏市一條偏僻的小巷子里掛起了“東鄉(xiāng)手抓羊肉”的牌子。一時間,如萬馬奔騰,手抓羊肉的香味四處飄溢到了周鄰各縣,又風靡了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呼和浩特等城市。
仲夏到初冬是草茂羊肥的黃金季節(jié),也是吃最鮮嫩可口的手抓羊肉的好時機。此時,倘有貴客來到,喝過奶茶之后,熱情好客的牧人便到羊群里挑選出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殺,扒皮入鍋,只需喝三碗奶茶的寒暄功夫,一大盤層層疊疊、熱氣騰騰的手抓羊肉就端在你面前了。羊肉上還插著幾把鋒利的藏刀。這一盤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膻,色澤誘人,用刀割吃,雖然吃得嘴油的手滑,但仔細品味,爽而不膩,油潤肉酥,質嫩滑軟,滋味不凡。草原牧民煮手抓羊肉有獨到之處。烹調(diào)操作簡單明快,只加一小把鹽(也有的不加鹽,吃時蘸鹽),火候恰如其分,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吃起來又鮮又嫩,十分可口。草原上的手抓羊肉,色、香、味、形都代表了草原牧人的粗獷、豪放、熱情、虔誠和好客的性格;青海各族人民,無論是回、漢、蒙古、撒拉,都用手抓羊肉作為敬客的上好食品。近年來旅游事業(yè)大發(fā)展,青海各地賓館已把手抓羊肉列為青海風味名菜之一。
四、青海名菜“手抓羊肉”的食品審美分析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食品只是為了單純滿足人類生理的需求,而不可能包含著美的因素。但是現(xiàn)代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類審美對象的范圍的擴大,商品同樣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之一,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同樣是一種美的創(chuàng)造,人類已不僅僅滿足于純粹生理的需求,而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食品首先滿足的是人類純粹的生理需求,之后才進行高級的審美感受,這個過程的完成,也就是食品審美的全部過程的實現(xiàn)。食品審美的過程是由快感到美感的過程,食品審美要求人的感覺器官的全部參與, 它的審美途徑是多層次、全方位的, 從色、香、味、形、器、意等諸多方面,其最初往往表現(xiàn)為單純的生理快感, 而這些生理快感通過綜合聯(lián)覺反映, 最終達到美感!笆肿パ蛉狻边@道菜在大大滿足你快感體驗的同時,也會使人產(chǎn)生一種美的享受。
中國人把“吃喝”看作是生活的頭等大事,因而在飲食文化中講究美感是非常自然和合乎情理的事。中國有許多文化名人對中國飲食文化都有相當?shù)难芯浚麄儗︼嬍车目捶ń^不同于不得溫飽的百姓,僅僅是為了果腹求生而已。他們把飲食當作人生的樂趣和人生的藝術。享譽中外的大畫家張大千先生曾說過:“吃是人生最高藝術”。話雖很夸張,但不無道理。中國人的飲食審美情趣,主要表現(xiàn)在食物形象、飲食環(huán)境、飲食器具、食物的香味名音等方面,現(xiàn)分論于后。
(一)食物的形象美
食物形象美包括有色彩和造型。在中國較特殊而豐富的是食雕、花摸、油香、點心等的造型及色彩。中國菜肴,是用食品天然色彩調(diào)色的,即利用蔬菜、肉食、水產(chǎn)品等食物本身具有的天然色彩進行調(diào)色。手抓羊肉這道菜在色彩搭配上面選用香菜起襯托作用。羊,生活在草原,草原又以嫩綠色為主要特點,手抓羊肉配以嫩綠的香菜看上去很素雅,簡單明了的襯托出了主角——羊肉,再加上香菜的淡淡香味,令人食欲大開,菜品的色澤要求已然達到。
菜肴“形”的優(yōu)美,不僅使人精神愉快,賞心悅目,增加食欲,而且起著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作用,使人產(chǎn)生美的聯(lián)想,激勵人們熱愛生活。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有“割不
五星文庫wxphp.com包含總結匯報、外語學習、考試資料、資格考試、專業(yè)文獻、人文社科、黨團工作、應用文書、word文檔、工作范文、行業(yè)論文以及美食學論文1 等內(nèi)容。
本文共2頁12
本文關鍵詞:美食學論文,由無憂論文網(wǎng)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18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gckj/4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