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發(fā)布時間:2016-11-17 16:42
本文關鍵詞:軍事工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學院簡介編輯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因校址在哈爾濱,所以又簡稱哈軍工。
陳賡大將受命建立哈軍工
陳賡大將首任院長兼政委。哈軍工于1952年開始籌建,1953年4月25日基建破土動工,9月1日舉行第一期開學典禮,1955 年初具規(guī)模,設有五個系和一個預科:一系空軍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軍工程系,四系裝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預科( 1960 年又增設防化系)。 1959 年中央軍委決定將學院培養(yǎng)目標改為研究、設計、制造方面的軍事工程師,實施尖端專業(yè)集中,常規(guī)專業(yè)分散的方針。1959年軍委決定改變軍工培養(yǎng)目標,由維護、使用改為研究設計。學院從1960年開始分建與擴建:將炮兵、裝甲兵、工兵的常規(guī)專業(yè)和剛剛新建的防化兵工程系調出,交給有關兵種,擴建為單獨的兵種工程技術學院,形成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學、裝甲兵工程學院、工程兵工程學院(現為解放軍理工大學一部分)和防化兵指揮工程學院;將空軍工程系中的機場建筑、航空氣象2專業(yè)和海軍工程系中的艦炮、艦炮指揮儀、魚雷、水雷、艦船消磁5專業(yè)與空軍、海軍的學校合并,成為更完整更高級的工程技術院校(形成后來的空軍工程大學、海軍工程大學的一部分);保留空軍、海軍工程系中的尖端專業(yè)和1959年2月新建的導彈工程系;將附屬于導彈工程系的原子科擴大為原子工程系;將空軍、海軍、炮兵的雷達、無線電專業(yè)集中,擴建為電子工程系。
1966年哈軍工轉業(yè)改制,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改建和新建了火箭工程系、計算機系。1969年根據林彪關于戰(zhàn)備的“一號命令”,學院內遷,1970年正式分遷。其中導彈工程系(1966年改建為火箭工程系)、電子工程系、1966年新建的計算機系以及基礎課部和院機關劃歸第七機械工業(yè)部遷往長沙,成立長沙工學院。1978年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重回軍隊序列;把空軍工程系劃歸第三機械工業(yè)部,遷往西安,
并入西北工業(yè)大學;原子工程系劃歸第二機械工業(yè)部,遷往重慶,與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有關專業(yè),組建重慶工業(yè)大學,原子工程系最終還是留在了哈爾濱與海軍工程系組成了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海軍工程系劃歸第六機械工業(yè)部,擬遷武漢,后留原址組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94年更名哈爾濱工程大學;風洞實驗室改為第三機械工業(yè)部(航空工業(yè)部)的一個研究所,現為哈爾濱空氣動力研究所。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從未有“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這一稱謂。
大事年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51~65年
1952年
3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批準創(chuàng)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6月3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致函蘇聯政府部長會議副主席布爾加寧,請按5個系的規(guī)模為軍事工程學院派遣專家、顧問。
7月11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簽發(fā)命令,任命陳賡為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劉居英院長檢閱軍工學員
8月22日中央軍委批準成立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
9月16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準成立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臨時黨委。
11月24日中央軍委批準學院請調教授的報告。中央軍委向全軍下達“為軍事工程學院抽調300名助教及1000名學員的指示”。
11月26日學院向中央軍委呈報校舍建筑初步計劃。
12月15日中央軍委批準學院成立建筑委員會。
1953年
1月30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準成立中共軍事工程學院委員會。
2月21日中央軍委命令:軍事工程學院隸屬中央軍委各總部直接領導。學院下設6個部,5個系,22個?,24個本科生專業(yè)。
2月28日學院黨委作出《關于執(zhí)行教育任務中幾個主要問題的決定》。
5月13日蘇聯顧問團到達學院。
5月15日毛澤東批示,學院每年畢業(yè)學員以800人為限度。
周總理視察哈軍工
8月6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彭德懷視察學院。
8月26日毛澤東為學院成立暨第一期學員開學頒發(fā)《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訓詞》,為學院題寫《工學》報名。
9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成立暨第一期開學典禮。副總參謀長張宗遜代表中央軍委參加學院成立暨第一期開學典禮大會。
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賀龍、劉伯承、羅榮桓等中央軍委首長為學院題詞。
9月5日學院頒布《軍事工程學院教學過程組織基本條例》。
10月5日學院在新生大隊基礎上成立預科。
10月31日“軍事工程學院教育工作者協會”成立。
1954年
1月28日學院召開首屆教學方法研究會,于30日結束。
2月28日中央軍委任命劉居英為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
2月學院制定《成績優(yōu)良的專科、學員班及優(yōu)等生的標準及獎勵辦法》。
哈軍工教員
2月周恩來召開國務院各部、委及中央軍委各總部、軍兵種負責人會議,研究解決軍事工程學院師資問題。
6月22日學院成立野營司令部。
8月30日劉居英向教師、處以上干部傳達毛澤東審閱批準的四年制教學計劃。
10月30日賀龍副總理召集軍委各總部及各特種兵領導開會,研究支援軍事工程學院師資問題。
11月4日學院成立教材編審委員會。
11月19日學院成立教學方法指導委員會。
11月20日第一座1.5米開口單回路式風洞建成,試車成功。
12月2日學院成立體育運動委員會。
12月13日中央軍委任命劉有光為軍事工程學院副政治委員。
1955年
1月31日學院召開第二屆教學方法研究會。
4月學院頒布《專業(yè)技術課程教學方法基本條例》。
6月10日學院頒布《軍事工程學院科學研究工作條例》。
昔日的軍工大門
7月21日全院開始歷時15個月的“肅反”運動。
7月學院頒布《專業(yè)教授會實驗室條例》。
9月1日中央軍委批準,學院學制改為五年。
9月27日周恩來簽署命令,授予劉居英、劉有光、唐鐸、賀振新、唐凱少將軍銜。
9月學院開始招收研究生。科學教育部制定《研究生班暫行條例(草案)》。
11月越南人民軍武元甲大將來院參觀。
12月2日中央軍委批準,成立院長咨詢機構——院務委員會。
56~60年
1956年
2月29日學院召開第一屆科學研究會議,于3月1日結束。
3月26日學院召開全體教師會議,動員向科學進軍,于4月3日結束。
3月學院頒布《部隊見習的組織和實施條例(草案)》。
4月1日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保衛(wèi)副相金雄大將來院參觀。
4月21日學院頒布《科學研究獎勵暫行辦法》《科研工作對外聯系暫行辦法》《稿酬暫行辦法》。
5月10日學院召開中共軍事工程學院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于25日結束。
5月學院頒布《軍事工程學院學員軍事科學技術協會條例》。
11月16日學院成立國家考試委員會,頒布《國家考試組織與實施條例》。
12月3日訓練總監(jiān)部副部長張宗遜、彭紹輝率領國防部檢查團來院檢查工作。
1957年
2月6日學院召開第二屆科學技術研究會。
4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朱德元帥視察學院。
5月26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總參謀長黃克誠大將來院視察。
6月4日軍事工程學院電子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
6月29日學院召開“反擊右派分子猖狂進攻”動員大會。
6月周恩來批準,劉居英率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參觀團訪問蘇聯、波蘭、捷克三國軍事工程院校。
8月1日學院召開頒發(fā)勛章、獎章、紀念章大會。
8月24日副總參謀長張宗遜上將和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上將來院檢查工作。
8月26日全院人員參加松花江江堤防洪搶險,于9月17日結束。
9月粟裕大將來院視察。
12月28日學院召開干部大會,動員軍官家屬還鄉(xiāng)生產和干部“上山下鄉(xiāng)”。
1958年
3月26日學院舉行第一期學員畢業(yè)典禮。國防部副部長李達上將代表中央軍委、各總部領導機關參加大會。
4月4日學院黨委召開黨的四級干部(院、系、?啤⒛昙墸⿻h。同時在黨外開展“滅資興無、破舊立新、向黨交心”運動,于6月9日結束。
5月1日周恩來任命謝有法為軍事工程學院政治委員。
5月學院派出第一批留學生到蘇聯攻讀副博士學位。
7月軍械部軍械科學研究所遷來學院,轄屬于炮兵工程系。
8月1日學院第一批科研成果在北京展出,黨、國家、軍隊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林伯渠、彭德懷、劉伯承、葉劍英、陳毅、林彪、粟裕、黃克誠及各總部、各軍兵種負責人前往參觀。
8月13日學院黨委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于11月28日結束。
8月31日賀孝先教員研制成功“無機粘接陶瓷車刀”,榮立二等功。
8月學院接收第一批越南留學生。
9月1日彭德懷第二次視察學院。
9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視察學院。
9月29日總政治部主任譚政大將來院檢查工作。
9月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東風113”方案審定會。隨后,成立“東風113”試制領導小組。
10月1日電子數字計算機(901)研制成功。
11月5日許光達大將來院檢查工作。
12月12日學院頒布《軍事工程學院教學改革方案(草案)》。
12月周恩來、賀龍、陳毅、羅榮桓參觀海軍工程系在北京舉辦的科研成果展覽。
1959年
1月23日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來院參觀。
2月15日學院成立導彈工程系。
4月在全軍第一屆運動會上,空軍工程系三名學員獲兩項航空模型冠軍,打破一項世界紀錄。
在全國第一屆運動會上空軍工程系學員打破一項航空模型世界紀錄,海軍工程系學員打破一項航海模型全國紀錄。
9月中央軍委批準,學院的學制延長為五年半,少數專業(yè)延長至六年。取消一年的預科教育。
10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建國十周年觀禮代表團400余人參觀學院。
11月19日陳賡向中央軍委提出學院分建、改建的建議。
12月23日周恩來視察學院。
12月31日中央軍委決定,將炮兵工程系、裝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分出,分別組建各兵種的工程學院。
1960年
5月4日學院召開第二次黨代表大會。
6月①炮兵工程系遷往武昌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學院。②學院成立原子化學防護系。
7月15日學院動員深入進行教學改革。
8月3日總政治部批準學院成立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
8月15日蘇聯政府毀約,撤走全部在學院工作的蘇聯專家。
11月15日中央軍委副主席賀龍元帥,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劉亞樓、楊成武、楊勇、王平上將,蕭向榮中將等視察學院。
61~65年
1961年
3月16日陳賡院長因心臟病突發(fā),不幸在上海逝世,終年58歲。
5月裝甲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
6月工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工程兵工程學院。
7月5日中央軍委第94次辦公會議作出將軍事工程學院的教學業(yè)務工作歸國防科委領導等決定。
7月24日周恩來簽署命令,任命劉居英為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7月26日周恩來在總政治部關于干部子弟在軍工學習的表現匯報材料上作重要批示。
7月30日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視察學院。
8月3日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視察學院。
8月7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林彪元帥視察學院。
8月原子化學防護系遷往長春,成立防化學兵工程學院。學院成立原子工程系,電子工程系。
9月5日北京軍區(qū)政治委員廖漢生率解放軍代表團來院參觀。
9月11日粟裕大將來院視察。
9月中央軍委批準,學院學制一律改為五年。
11月2日學院黨委召開黨的教學工作會議和教學代表會議,學習貫徹《科學十四條》和《高教六十條》,會議于16日結束。
12月24日中央軍委任命李懋之為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張子明為軍事工程學院副政治委員。
1962年
1月10日劉居英、謝有法命令,公布《關于保證學員學習時間的規(guī)定》和《關于保證教師業(yè)務時間的規(guī)定》。
1月20日總政治部同意將學院教師不含政治、軍事教員職務名稱改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不再稱主任教員、教員。
2月19日學院頒布《軍事工程學院教學工作條例(草案)》。
5月18日學院召開招生工作會議,根據周恩來批示,學院招生不再實行組織保送,一律參加全國統(tǒng)考,擇優(yōu)錄取。會議于23日結束。
5月26日中央軍委任命李開湘為軍事工程學院副政治委員。
6月18日周恩來第二次視察學院。
6月學院專業(yè)由64個調整為45個,同時修訂教學大綱,學制分五年、六年兩種。
7月8日國防科委副主任鐘赤兵來院檢查工作。
12月15日學院舉行第三屆學術報告會。
12月羅瑞卿大將在軍委辦公會議上向劉居英傳達葉劍英、陳毅、羅榮桓、劉伯承四位元帥對學院的指示。
1963年
1月副總參謀長張愛萍上將來院檢查工作。
6月18日陳毅元帥視察學院。
9月1日慶祝建院十周年。三總部首長張愛萍、李聚奎、徐立清來院參加慶;顒印
9月2日學院舉行第四屆學術報告會。
10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真視察學院。
學院開展學習59—111班,樹立良好班風活動。
12月25日學院成立院黨委的教學咨詢機構——教學委員會。
1964年
2月21日學院黨委下達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指示,并樹立了本院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先進典型——張金槐。
4月9日教學委員會召開擴大會議,傳達貫徹毛澤東1964年春節(jié)指示和國防科委第三次院校工作會議精神,會議于29日結束。
5月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視察學院。
7月24日羅瑞卿大將視察學院。
7月25日總政治部副主任劉志堅來院檢查工作。
7月31日全國人大委員長朱德、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視察學院。
8月4日學院召開第三次黨代表大會。
8月葉劍英元帥視察學院。
9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劉伯承元帥視察學院。
10月8日根據毛澤東同學院60級學員毛遠新談話和總政治部的指示,學院黨委決定分批分期組織師生員工到農村參加“社教”運動。
1965年
5月5日中央軍委決定,軍事工程學院劃歸國防科委建制領導。
5月15日學院撤銷保證教師業(yè)務工作時間和學員學習時間的“兩道命令”。
8月17日毛澤東批轉《關于軍事工程學院第一批參加農村社教運動的報告》。
9月21日學院黨委制定“三段教學,四至五年”的教改方案。專業(yè)由45個調整為33個。
10月21日中共中央批準中央軍委《關于軍事工程學院等三所院校改變管理體制的報告》。從1966年1月1日起三所院校改為地方體制,仍歸國防科委領導。軍事工程學院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
12月19日中央軍委通知,經周恩來同意,學院改制可推遲到1966年4月1日起執(zhí)行。
65~70年
1966年
2月11日國防科委主任聶榮臻下達指示:學院的教改設想方案,可以進行試驗,不論階段如何劃分,但要保證有3年時間學習基礎課,1年時間學習專業(yè)課,絕不能因此降低學院的教學質量。
3月29日國防科委主任聶榮臻下達哈爾濱工程學院戈果等52名干部的任職命令。
國防科委下達哈爾濱工程學院楊川等21名干部黨內任職的通知。
3月國防科委通知,劉居英留任哈爾濱工程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張文峰、曹鶴蓀任副院長,卓明、賀達任黨委副書記,由他們主持學院工作,等待國務院的正式任命。
4月11日學院黨委召開擴大會議,部署改制后的工作,會議于22日結束。
4月電子計算機系成立。
5月11日根據黑龍江省委的部署,學院召開“文化大革命”誓師動員大會,成立“文化大革命”領導小組。
7月22日任允中率黑龍江省省委工作隊進駐學院。
1967年
1月31日“軍工紅色造反者聯合接管委員會”奪取院、系兩級黨政大權。
2月18日“軍工紅色造反者革命委員會”成立。
6月1日經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批準,“軍工紅色造反者革命委員會”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革命委員會”。
6月學院研制生產的“441B—Ⅲ中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交付國防科委第20、21、31試驗訓練基地使用。
1968年
3月學院開始“清理階級隊伍”。
8月29日黑龍江省革委會派出“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學院。
11月15日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有關文件規(guī)定,對畢業(yè)生進行分配。
12月學院研制的“核動力潛艇水聲通訊識別機”交付海軍批量生產,裝備部隊。
1969年
8月根據黑龍江省革委會的通知,學院736名干部參加“赴邊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12月4日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傳達中央軍委指示:決定學院內遷到三線去辦學校。偏重軍工到長沙。
12月20日國防科委傳達中央軍委指示:根據尖端集中、常規(guī)分散和實行三結合的原則,一批院校要分建。經國防科委和各總部、軍兵種協商后決定:學院主體(院直領導機關、4個系及基層單位)內遷到長沙;航空工程系遷西安,并入西北工業(yè)大學;原子工程系遷往四川省重慶市北碚,組建重慶工業(yè)大學;艦船工程系留哈爾濱,改名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風洞實驗室,,改名風洞研究所。
1970年
1月29日國防科委傳達國務院、中央軍委通知:自2月15日起,哈爾濱工程學院歸七機部領導。
3月1日國防科委派出調研組進入學院,主持分建和搬遷工作。
5月2日中央軍委批復,長沙工程兵學院營房移交給國防科委。
5月4日總參謀部、總后勤部批復國防科委的報告,同意哈爾濱工程學院營房移交給沈陽軍區(qū)。
6月15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哈爾濱工程學院內遷長沙,改名長沙工學院,歸廣州軍區(qū)領導。
校友列表
兩院院士
慈云桂- 學部委員 計算機專家 教育家 中國第一臺數字計算機和第一臺億次級巨型機研制者
任新民- 學部委員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導彈總體和液體發(fā)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莊逢甘- 學部委員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空氣動力學家 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梁守盤- 學部委員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導彈總體和發(fā)動機技術專家 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周興銘- 學部委員 計算機專家 教育家 中國銀河系列巨型機主要研制者之一(專題)
文圣常- 學部委員 物理海洋學家 教育家 中國海浪研究領域的開拓者
錢七虎- 工程院院士 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地下飛機庫鋼筋混凝土防護門設計者
李鴻志- 工程院院士 兵器科學與技術專家 教育家 中國中間彈道學的創(chuàng)始人
朱起鶴- 科學院院士 物理化學家 教育家
王興治- 工程院院士 飛行器總體設計專家 著名反坦克導彈專家 是中國這一領域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
楊士莪- 工程院院士 水聲工程專家 教育家 中國水動力噪聲研究的開拓者和水聲專業(yè)創(chuàng)建人之一
李 明- 工程院院士 飛機自動化設計專家 中國多種型號國產殲擊機的總設計師
郭桂蓉- 工程院院士 通信與電子系統(tǒng)專家 教育家
徐濱士- 工程院院士 機械工程專家 教育家
顧懋祥- 工程院院士 船舶與海洋工程專家 主持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艘氣墊船及中國第一艘單水翼艇
陳火旺- 工程院院士 數理邏輯學家計算機專家中國第一個Fortran編譯程序設計者銀河Ⅰ軟件系統(tǒng)總體設計師
高伯龍- 工程院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 教育家
趙伊君- 工程院院士 光學專家教育家
盧錫城- 工程院院士 計算機學專家 教育家 銀河系列巨型機主要研制者之一
李釗- 工程院院士 地震爆破專家 中國防坦克地雷和快速機動布雷系統(tǒng)的研制
鐘山- 工程院院士 制導系統(tǒng)工程專家 中國某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總設計師
彭先覺- 工程院院士 原子核物理學專家
王澤山- 工程院院士 火藥專家 教育家
莊逢辰- 科學院院士 火箭發(fā)動機和工程熱物理專家 教育家 中國液體火箭發(fā)動機噴霧燃料學科體系的奠基人
高玉臣- 科學院院士 固體力學專家 教育家
宮先儀- 工程院院士 水聲工程專家 核潛艇和新型常規(guī)動力潛艇三代主戰(zhàn)聲納的領導研制者潛艇聲納的奠基人
顧金才- 工程院院士 巖土工程與防護工程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研究專家
鄭穎人- 工程院院士 巖土工程專家 教育家 中國軍隊地下工程的學術奠基人
王哲榮- 工程院院士 坦克車輛設計專家 中國第三代主戰(zhàn)坦克副總設計師兼總體組長
潘德爐- 工程院院士 海洋遙感專家 中國海洋水色遙感科學和遙感模擬仿真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邢球痕- 科學院院士 固體火箭發(fā)動機專家
盧柯- 科學院院士 材料科學專家 納米技術專家 在納米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專題)
陸埮- 科學院院士 天體物理學家 教育家 在天體物理等研究領域成果卓著
劉怡昕- 工程院院士 火炮設計專家 教育家 中國軍隊初級指揮院校第一位將軍教員(專題)
宋文驄- 工程院院士 飛機設計專家
方濱興- 工程院院士 通信與信息安全技術專家
黃瑞松- 工程院院士 導彈技術專家 C803總設計師
徐玉如- 工程院院士 船舶與潛艇操縱性能研究專家 中國第一艘深潛救生艇主要研制者之一
馬遠良- 工程院院士 水聲工程專家 教育家 中國水中兵器專業(yè)第一位博士生導師
王景全- 工程院院士 渡河工程專家 教育家
將軍(部分)
陳賡大將 - 1955 哈軍工首任院長兼政委 1952-1961
謝有法中將 - 1955 哈軍工原政委 1958-1966
劉居英少將 - 1955 哈軍工第二任院長 1954-1970
劉有光少將 - 1955 哈軍工原副政委 1954-1957
唐鐸少將 - 1955 空軍工程系主任 1953-1964
唐凱少將 - 1955 工兵工程系主任 1952-1958
李開湘少將 - 1955 哈軍工副政委 1957-1966
賀振新少將 - 1955 炮兵工程系政委 1952-1960
李懋之少將 - 1961 哈軍工副院長 1952-1966
張衍少將 - 1961 哈軍工政治部主任 1952-1966
徐立行少將 - 1964 哈軍工首任教育長 1952-1962
張子明少將 - 1961 哈軍工教育長 院副政委 1954-1966
徐介藩少將 - 1961 裝甲兵工程系系主任 1952-1960
薛克忠少將 - 1961 工程兵工程系系主任 1958-1961
吳振挺少將 - 1961 工程兵工程系副主任 1952-1954
孫三少將 - 1955 高級班學員- 1999 中央軍委 副主席
唐天標上將 - 2000 總政副主任
謝光中將 - 1990 軍工一期
國防科工委副主任
楊桓中將 - 1990 海 一期 二炮副司令
粟前明中將 - 1993 軍工四期 二炮副司令周友良中將 - 1994 總后副部長
沈椿年中將 - 1994 軍工二期 國防科工委副主任
臧穗中將 - 1995 蘭州軍區(qū)空軍政治委員 NEW!
陳達植中將 - 1997 國防科工委副主任 總裝副部長
李鳳洲中將 - 1998 總裝某基地司令 總裝科技委副主任
羅東進中將 - 1999 軍工七期 二炮副政委
粟戎生中將 - 1999 北京軍區(qū)副司令
彭小楓上將 - 國防大學副政委 第二炮兵政委
金矛中將 - 海軍裝備部部長 海軍副司令
李安東上將 - 總裝副部長
張翔中將 - 2001 二炮副司令
張建啟中將 - 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司令員 總裝副部長
劉德普少將 - 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高級工程師
包富紅少將 - 1993 第二炮兵工程學院原院長 第二炮兵原副參謀長
鐘玉征少將 - 1993 (女)防化指揮工程學院教授
楊俊生少將 - 1996 (女)武警技裝部長 技術開發(fā)部主任
鄧先群少將 - 1992 (女)總政群工部部長
霍玲少將 - 2002 (女)軍工十三期 海軍某部總工程師
葉選寧少將 - 總政聯絡部部長
陳丹淮少將 - 總裝備部科技委專職委員
陳知建少將 - 重慶警備區(qū)副司令員
劉太行少將 - 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
傅玉春少將 - 空軍指揮學院原副院長
王蘇民少將 - 防化指揮學院副院長 中央警衛(wèi)局副局長
過傳義少將 - 軍工二期 海軍裝備部部長
王小闖少將 - 海軍裝技部副部長
周培根少將 - 總參原工程兵部部長
蔡康生少將 - 總參原裝甲兵部副部長
華鐘亮少將 - 總參原防化學兵部副部長
錢七虎少將 - 南京工程兵學院院長 總參科技委副主任 院士
李創(chuàng)少將 - 1994 工程兵技術裝備研究所所長 院士
鄭穎人少將 - 空軍工程學院 后勤工程學院教授 院士
顧金才少將 - 2001 巖土工程與防護工程專家 院士
王景全少將 - 工程兵工程學院教授 院士
王耀華少將 - 工程兵工程學院院長
劉怡昕少將 - 南京炮兵學院教授 院士
徐濱士少將 - 裝甲兵工程學院副院長 院士
臧克茂少將 - 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
馬世寧少將 - 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 表面工程專家
王精業(yè)少將 - 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
黃慶華少將 - 裝甲兵工程學院院長
劉世參少將 - 1994 軍工四期 裝甲兵工程學院院長(回族)
梁永生少將 - 裝甲兵工程學院院長
王洪光少將 - 1998 總參兵種部副部長 裝甲兵工程學院院長
范兆東少將 - 核試驗基地政治部主任 裝甲兵工程學院政委
王良曦少將 - 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商燮爾少將 - 防化研究院副院長
陳海平少將 - 防化指揮工程學院教授
王錫仁少將 - 1988 軍工六期 防化指揮工程學院院長
孫忠敏少將 - 防化指揮工程學院副院長
吳建國少將 - 防化指揮工程學院教授
董濱江少將 - 防化指揮工程學院教授
張必訓少將 - 總參三部研究員
譚國玉少將 - 總參工程兵指揮學院院長
王惠宗少將 - 通信指揮學院院長
李秉橋少將 -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院長
張最良少將 - 1994 軍事科學院軍事運籌所研究員
謝名苞少將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唐正其少將 - 1990 西北某空軍試驗基地司令員
黃序少將 - 科工委某空氣動力研究試驗基地司令員
王昌祺少將 - 1988 科工委某空氣動力研究試驗基地司令員
楊易正少將 - 科工委某空氣動力研究試驗中心副主任
馬國惠少將 - 某核試驗基地司令員 總裝后勤部部長
喻銘德少將 - 1996 某核試驗基地研究員
張壽剛少將 - 國防科工委江陰遠洋測量船基地政委
王惠愨少將 - 1988 海軍某試驗基地司令員
李文光少將 - 軍工九期
海軍某試驗基地司令員
王超凡少將 - 海軍某試驗基地副司令員
霍恩俊少將 - 工兵工程系一期 總參工程兵部副部長 部長 保利集團公司董事
施元龍少將 - 1993 工程兵工程學院副院長 院長
徐飛少將 - 工兵工程系一期 工程兵工程學院教授
劉光寰少將 - 工程兵工程學院教授
李漢斌少將 - 工程兵工程學院教授
李金勇少將 - 工程兵工程學院院長
徐阿文少將 - 計算機工程系十三屆 某海軍基地參謀長
聶慶榮少將 - 安徽省軍區(qū)副司令員
王樹宗少將 - 海軍工程大學兵器工程系教授
王大華少將 - 2003 海軍工程大學兵器工程系教授
蔣興舟少將 - 2003 海軍工程大學兵器工程系教授
王應林少將 - 1990 軍事經濟學院教授 副院長
王祖光少將 - 軍械工程學院副院長
王允剛少將 - 海軍技術裝備部部長
劉鳳山少將 - 軍工九期 空軍技裝部部長 空軍工程大學校長
劉家斌少將 - 成都軍區(qū)空軍裝備技術部部長
孫柏林少將 - 軍事科學院軍事系統(tǒng)工程專家 NEW!
余魯生少將 - 54軍副軍長 廣東省軍區(qū)副司令員
趙連臣少將 - 青海省 陜西省軍區(qū)政委
曾曉安少將 - 北海艦隊航空兵政委 海軍航空兵政治部主任
李乃奎少將 - 國防大學教授 全軍軍事運籌學副理事長
李呈良少將 - 軍工八期 第二炮兵裝備部科研部總工程師
黃寧少將 - 國防科工委綜合計劃部副部長 NEW!
高學敏少將 - 導 十三期 海軍工程大學政委 NEW!
卓一鵬少將 - 國防科工委原訓練部部長
嚴江楓少將 - 中國駐朝鮮大使館武官
劉中山中將 - 1993 國防科大政委
陳啟智中將 - 1994 國防科大校長 火箭發(fā)動機專家
遲萬春上將 - 2001 國防科大政委 總裝政委
郭桂蓉中將 - 2000 國防科大校長 總裝科技委副主任 院士
溫熙森中將 - 2001 國防科大現任校長 機電工程專家
黃獻中上將 - 2004 國防科大政治部主任 政委 沈陽軍區(qū)政委
張良起少將 - 1988 國防科大校長 航空航天與自控專家
夏銘智少將 - 國防科大副校長
朱宗德少將 - 國防科大副校長
張惠均少將 - 國防科大副校長
張銀福少將 - 國防科大副校長
沈永平少將 - 國防科大副校長
曹秉晉少將 - 國防科大副校長 合肥炮兵學院院長
汪浩少將 - 1988 國防科大政委
趙吉祥少將 - 國防科大政委
歐陽學德少將 - 國防科大副政委
于起龍少將 - 國防科大四院政委 國防科大副政委
吳昌孝少將 - 國防科大政治部主任 校副政委
唐江少將 - 國防科大 國防大學政治部主任
王慶錄少將 - 國防科大政治部主任
鄒征遠少將 - 國防科大政治部副主任
李金勝少將 - 國防科大政治部副主任
馬望星少將 - 2003 國防科大政治部副主任
吳國平少將 - 1988 國防科大訓練部部長
段才正少將 - 國防科大一系副主任 校務部部長
肖兵少將 - 國防科大校務部部長
劉仲瑞少將 - 國防科大教育長
周良柱少將 - 國防科大教育長,副校長
劉喬一少將 - 國防科大副教育長
鄒鵬少將 - 國防科大副教育長 裝備學院院長
高勇少將 - 國防科大
張育林中將 - 國防科大一系78級 研究生院院長 裝甲兵技術學院院長 酒泉基地司令員 國防科大校長,總裝副部長
曾淳少將 - 2003 國防科大研究生院院長
任萱少將 - 1997 國防科大一院教授 航天專家
甘楚雄少將 - 國防科大一院教授 火箭專家
莊逢辰少將 - 國防科大一系 裝備指揮技術學院教授 院士
常顯奇少將 - 軍工八期 國防科大一系教授 裝備指揮技術學院院長
馮春祥少將 - 國防科大五系教授 一院教授 材料專家
陸寅初少將 - 國防科大一系教授
薛鴻陸少將 - 國防科大二院教授 爆炸力學專家
張若棋少將 - 國防科大二院教授
李圣怡少將 - 國防科大三院院長 微機電工程專家
常文森少將 - 國防科大三院教授 磁懸浮專家
竇文華少將 - 國防科大三系主任 六院副院長
孫仲康少將 - 國防科大四院教授
沈振康少將 - 國防科大四院教授
孫茂印少將 - 國防科大四系主任 四院教授
梁甸農少將 - 國防科大四院教授 雷達專家
皇甫堪少將 - 國防科大四院教授 數字信號處理專家
莊釗文少將 - 國防科大四院院長
副校長 衛(wèi)星導航與雷達專家,
樂道斌少將 - 2005 國防科大四院政委
沙基昌少將 - 2000 國防科大教授 七系主任 五院院長
陳福接少將 - 國防科大六系主任 六院教授 計算機專家
胡守仁少將 - 國防科大六系副主任 計算機專家
于同興少將 - 國防科大六系政委
王振青少將 - 國防科大六系副主任
周興銘少將 - 國防科大六院教授 院士
陳火旺少將 - 1990 國防科大六院教授 計算機專家 院士
齊治昌少將 - 1996 國防科大六院教授 教務長 副校長
盧錫城中將 - 1998 國防科大六院院長 副校長,總裝科技委副主任 院士
金士堯少將 - 國防科大六院教授 計算機專家
王兵山少將 - 國防科大六院教授
黃克勛少將 - 國防科大六院教授
吳泉源少將 - 國防科大六院教授
李思昆少將 - 國防科大六院教授
劉光明少將 - 國防科大六院教授
楊曉東少將 - 國防科大六院教授
劉世恩少將 - 國防科大六院政委
楊學軍中將 - 2004 國防科大六院院長,教育長,校長
高伯龍少將 - 國防科大七院教授 理論物理學家 院士
柳克俊少將 - 軍工教授 國防科大七系教授 海軍某研究中心總工
周家驊少將 - 國防科大教授
徐行少將 - 國防科大教授
郭景秀少將 - 國防科大教授
李尚福少將 - 國防科大四系78級 西昌基地司令員
劉光生少將 - 2003 國防科大一系73級 第二炮兵工程學院副院長中共中央委員
張云川- 哈軍工 海軍十二 國防科工委 主任
白克明- 哈軍工 導彈十 中共河北省委員會 書記
俞正聲- 哈軍工 導彈十一 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主席
唐天標- 哈軍工 工程兵 八 總政治部 副主任(上將)
李安東- 哈軍工 空軍十三 總裝備部 副部長(上將)
遲萬春- 哈軍工 空軍十三 總裝備部 政委(上將)
虞云耀- 哈軍工 原子六
中共中央組織部 副部長
廖暉- 哈軍工 導彈八 國務院港澳辦公室 主任
劉石泉- 哈工程 導彈78級 中國航天066基地 副總經理
蘇樹林- 哈工程 管理96 中石油天然氣總公司 副總裁
溫熙森- 國防科大教授 國防科技大學 校長(中將)
黃麗滿- 哈軍工 導彈十二 中共廣東省委 副書記兼深圳市委書記
黃獻中- 哈軍工 導彈十二 沈陽軍區(qū)政委(上將)
彭小楓- 哈軍工 導彈十一 國防大學 副政委(上將)
哈軍工衍生的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1970年,哈爾濱工程學院遭到肢解,電子系、計算機系等遷往長沙,成立長沙工學院,歸廣州軍區(qū)領導,1978年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習慣簡稱為“國防科技大學”或“國防科大”,也稱“長沙國防科大”。1999年4月,長沙炮兵學院、長沙工程兵學院和長沙政治學院并入原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組建新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升格為大軍區(qū)級單位,直屬中央軍委管轄。
哈爾濱工程大學:1966年,文革爆發(fā),哈軍工被迫退出軍隊序列,并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1970年,哈爾濱工程學院遭到肢解。在本部原址,以海軍工程系全建制為基礎,其它各系(部)部分專業(yè)和教師為重要組成部分,共1500余人,組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歸”七機部“領導(后歸國防科工委領導,是”國防7!爸唬1978年,學校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94年,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1996年通過國家計委211立項審核,成為”首批27所211“工程建設高校行列;2011年進入國家985工程“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項目建設,F隸屬于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由原國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龍江省政府、海軍四方共建,是我國“三海一核”(船舶工業(yè)、海軍裝備、海洋工程、核能應用)領域的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基地。
南京理工大學:1960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炮兵工程系(二系)遷到武漢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工程學院。1962年遷至南京,1966年退出部隊建制,改名為華東工程學院。1984年改名為華東工學院。1993年更名為南京理工大學。1996年通過211部門預審,1997年通過國家計委211立項審核;2000年設立研究生院;2011年進入國家985工程“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項目建設,F隸屬工業(yè)與信息化部。
裝甲兵工程學院:1961年,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系(四系)遷至西安擴建為裝甲兵工程學院。1969年遷至北京改稱為坦克技術學校,1978年又改建成裝甲兵技術學院。現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
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學院:1961年,原軍事工程學院工程兵工程系(五系)遷至西安成立工程兵工程學院。1969年遷至南京改名為工程兵技術學校,1978年恢復為工程兵工程學院。1997年,與原通信工程學院、空軍氣象學院、總參第六十三研究所合并組建解放軍理工大學,F為解放軍理工大學分院,F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
防化指揮工程學院:1961年,在軍事工程學院原子化學防護系基礎上,在長春成立防化學兵工程學院。1962年南京軍事學院防化學系并入該院.并更名為防化學院。1969年防化學兵學院與防化學兵學校合并.在北京成立防化技術學校,1975年更名為防化學校。1977年9月,擴編為防化學院。1986年改名為防化指揮工程學院,F隸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
海軍工程大學(部分專業(yè))
解放軍空軍氣象學院(部分專業(yè))
空軍工程大學(西安) (部分專業(yè))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部分專業(yè))
第二炮兵指揮學院(部分專業(yè))
西北工業(yè)大學(部分專業(yè))
1970年哈爾濱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部分并入西北工業(yè)大學航空系(另有部分并入空軍工程學院),成為西北工業(yè)大學航空系的一部分。
紀錄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簡介
1953年9月1日,一陣嘹亮的軍號從北國冰城哈爾濱響起,這號聲和平時沒什么兩樣,多年后人們才知道,它宣告一個歷史的秘密,一所神秘的軍校開學了。這所軍校的校門從來沒掛過校牌,但吸引了中國最高層的關注,周恩來總理兩次視察,朱德委員長來過,鄧小平來過,國防部長彭德懷進校三次,十大元帥有八位來過,這所軍校只開辦17年,神奇的故事卻流傳半個世紀。
分集名稱
第一集 戰(zhàn)火催生
第二集 群英薈萃
第三集 合金熔爐
第四集 長空起舞
第五集 雪域神工
第六集 軍工奇跡
第七集 將軍之路
第八集 院士風采
第九集 大浪淘金
第十集 神往哈軍工
本文關鍵詞:軍事工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91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gckj/1791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