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函授_經濟管理常識_西安交大的工商管理為什么是全國第一?有什么歷史緣故嗎,按理說西安的地理
本文關鍵詞:經濟管理,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寫幾個我知道的可能的原因吧,本人交大學生但不是管院的,基本上就是幾年來在各處看的片段拼湊起來,不準確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第一、有歷史,基礎好。交通大學的管理學科即便不是全國最早開設的也是最早的之一了,而且當時就上升到了學校戰(zhàn)略布局的層面。早在交通大學還叫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yè)學堂(后又改名上海工業(yè)專門學校)的時期(1907年),唐文治校長推動了學校戰(zhàn)略的改革,第一次將工程學科作為學校學科布局的重心,接連創(chuàng)辦了鐵路、電機、機械等?疲瑥亩箤W校變?yōu)橐凰F(xiàn)代化的工科強校。同時也是唐文治校長第一次提出了“發(fā)展工科和管理科”的治校理念,直接影響到后來交大的發(fā)展趨勢。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之后,逐漸成為國內頂尖世界聞名的理工科大學,“東方MIT”的稱呼也就是那個時候得到的(學科布局確實像……)。1928年成立管理學院,成為中國第一個開辦財會、管理等專業(yè)的大學。“理、工、管”三科強校的發(fā)展思路延續(xù)至今。但是從歷史沿革中也可以看出,交大的管理學科仍舊是基于自身強大的工科基礎而偏工業(yè)管理的,而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商科”頗有些不同。
第二、啟動早。這里的啟動指的是解放后管理學科的建設。按照管院院史的記錄,1955年交通大學西安部分成立生產組織教研室。1980年,學校成立管理工程教研室,為國家經貿委及其下屬部門培養(yǎng)研究生。1981年,建立了管理工程系,開始招收首批工業(yè)管理工程專業(yè)本科生;1984年12月,管理學院恢復建院。這一系列的舉動在解放后管理學科的建設史上都算得上是最早的。對比國內其他知名的管理學院(以AACSB認證為準):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北京大學經濟系國民經濟管理專業(yè)。1985年該專業(yè)從經濟系獨立,成立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系,1994年正式更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979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工程系建立,開始招收管理工程專業(yè)研究生;1980年招收首屆本科生。1984年:經濟管理工程系擴建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創(chuàng)建工廠管理系、貿易系及簿記核算教研室。1984年,成為中國首批獲得工業(yè)經濟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所院校之一。1988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工商管理學院。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1977年開始招收管理學科專業(yè)學生,1979年成立管理科學系,1985年恢復組建管理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1979年成立工業(yè)管理工程系,復建管理專業(yè)。1984年經教育部批準,上海交通大學重建管理學院。1996年,美國安泰國際集團出資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管理學院,并于2000年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1980年8月,管理工程系成立。1985年11月經教育部批準,聯(lián)合系統(tǒng)工程研究所(1978年由教育部批準成立)、圖書情報專業(yè)教研室,以管理工程系為基礎組建成立了管理學院。
南京大學商學院:1978年南京大學恢復經濟學系,1986年成立企業(yè)管理系,在此基礎上,于1988年成立南京大學商學院。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成立于1985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成立于1995年。
可以看出目前國內高校中的一流管理學院基本都是在1984-1985年那一波國內重建管理學科的時期成立的。西安交大也不例外。因此經歷了30多年的發(fā)展保持在第一集團一點不奇怪。
第三、人才多。提到交大管理學院永遠都繞不過的是汪應洛院士。管理學院的第一任院長,也是中國管理工程教育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汪院士1949年進入交大學習時就是在交通大學工業(yè)管理工程系,后來雖然因為院系調整在機械工程專業(yè)畢業(yè),但是一直是從事企業(yè)組織與計劃方面的研究工作。管理學院成立后又成為我國第一位管理工程學科的博士生導師和博士后流動站導師。后來又被評為管理學科第一位院士(存疑?只是聽過這種說法)。但是汪院士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呢?是“率先將管理工程、系統(tǒng)工程、工業(yè)工程三個領域融會貫通,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tǒng)管理學派”。可以看出是偏理論、工業(yè)和技術管理的,這也影響了西安交大管理學科的發(fā)展方向。當然,管理學院的第一代老師還是出了很多大師,尤其是在系統(tǒng)工程這種純理論的方面。管理學院的李懷祖教授(也聽說過一些……)、自動化系系統(tǒng)工程專業(yè)的胡保生教授(南哥……實際上學校的王牌實驗室之一機械制造系統(tǒng)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直是依托由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系統(tǒng)工程和管理科學與工程三個國家重點學科共同組建。電信學院管曉宏院長當過實驗室主任,管院的汪院士、徐寅峰教授、蘇秦教授都是固定研究人員)。第二代有管理學院席酉民教授(中國大陸管理工程專業(yè)第一位博士畢業(yè)生、管理學院第二任院長、西交利物浦大學校長)、李垣教授(長江,雖然……)、徐寅峰教授(長江、杰青)等等,都算得上國內管理學界的一流學者了。因此在之前的30年里確實給管理學院的輝煌打下了基礎。
綜上所述,西安交大的管理學院一直是一個有著非常強的自身特點和個性的管理學院。依靠交大的工科背景,以管理工程、工業(yè)工程、系統(tǒng)工程這些方向為強項而立足的。看看下面設置的系,會計與財務系,工業(yè)工程系(汪院士所在),信息管理與電子商務系(現(xiàn)任院長黃偉所在),管理科學系,市場營銷系,組織管理系(席酉民教授所在),技術經濟及管理系也是如此。管院在論文發(fā)表和理論研究上對于老師和學生的要求都很高,所以這些才是交大管院的強項。因此也有聽說管院培養(yǎng)的博士當老師的居多,做商業(yè)的反到不如其他學校。同時,在人才培養(yǎng)上管院也有一個獨到之處在于,不知道其他學校是否有相似,很長一段時間內(至少5年,我08年入校時已經是了)管院的兩大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和工商管理是不招本科生的,整個管院的本科生只有會計學ACCA兩個班60多人。直到13年還是14年管院這兩大王牌專業(yè)才重啟了本科生的招生計劃,并且很苛刻地執(zhí)行:第一,所有本科生都是本碩連讀6年培養(yǎng),高考分數(shù)線很高;第二所有本科生在前兩年全部在學校工科專業(yè)學習基礎課,電氣能動機械啊之類之類……導致的結果是管院的碩博士很多都是理工科本科背景出身(著名校友周鴻祎,哈哈……)。這一點也更強化了管院重實業(yè)重科研的傳統(tǒng)。
實際上這些年感覺管院也在不遺余力地向商學院發(fā)展,MBA、EMBA、DMA、ACCA也辦得風生水起。但是2000年代后市場經濟了,西安和西部對于人才的吸引當然是遠不如東部,尤其是對管理這種受信息交互影響很大的學科,人才流失也是很嚴重。但是必須承認這種劣勢是對整個交大都存在的。因此管理學院能在這種辦學條件下依舊保持自己在學科評估中的第一名第二名,已經得到了全交大人的尊重和敬佩。
現(xiàn)在高校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單單是管院,對于交大的所有優(yōu)勢學科來說都面臨著“緩進則退,不進則亡”的形勢。希望學校能夠真正把交通大學傳統(tǒng)的“理、工、管”強校的優(yōu)勢繼承好,這是交通大學的立校之本,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吧。
================原稿發(fā)于2015年4月7日,2015年6月24日更新=====================
學校主頁今天登出了校史專欄【校史故事365】78 鐘偉成與中國最早的管理學院,介紹了掌院20年的管理學院擴建后第一任院長鐘偉成教授的故事。從中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交大管院與其他所謂“商學院”的不同,這種不同實際上是從1931年即開始了,延續(xù)至今。所以現(xiàn)在回望也能看出些許蹤跡吧。只可惜1951年院系調整將管理學院從交大剝離,鐘教授也調任東吳大學,頗為遺憾。
原文鏈接:【校史故事365】78 鐘偉成與中國最早的管理學院
原文:
1931年,交大管理學院擴展成立,其系中國乃至亞洲首創(chuàng)。作為管院的籌建者和首任院長,鐘偉成執(zhí)掌、任教管院前后20余年,為交大乃至中國管理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開創(chuàng)性貢獻。
1918年,應時代之需,交大創(chuàng)立鐵路管理科,開國內高等管理教育之先。世易時移,受國際管理學應用及國內鐵路交通事業(yè)發(fā)展的強烈推動,1929年起學校對鐵路管理科進行改革,聘請鐘偉成出任院長,主持擴充籌建管理學院,增設實業(yè)、財務和公務管理三科,“以養(yǎng)成各項科學管理專門人才,以應政府及社會各界建設之需要”。說來有趣,管院成立后,國民政府教育部幾經發(fā)文,言學院名稱不符通例,要求更為“商學院”。為此,鐘偉成專門撰文《辟誤解“管理”者》,力陳管理學院與商學院性質各異,教學內容及其目標天壤之別,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教育部最終聽從交大自定,我國最早的管理學院得以保留。
創(chuàng)建管理學院,重在倡行現(xiàn)代管理教育。鐘氏認為,中國學習西方技藝多年,但未能中興,其一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現(xiàn)代管理教育,唯有“參照國情,積極采用歐美行政管理學精華”,“于利用機械之中,同時必須采用管理科學,雙管齊下,急起直追,方能達到迎頭趕上的目的”。而從事管理教育,鐘氏主張“各科以經濟學理為體,科學方法為用”,注重培養(yǎng)學生“確定學理的治事法則,去代替主觀的嘗試習慣”。為此,課程設置要以管理學為中心科目,以經濟、會計、統(tǒng)計、預算及組織等為各科共同之基本科目,形成一金字塔式體系,基礎科目務其大,上層專業(yè)務其專及其成也。專業(yè)設置及內容考選要“明了本國之經濟情形社會狀況,求得合于國情之科學管理方法”,所受內容不必拘于歐美程式,要注意本國現(xiàn)實。在1932年的院務會議上,他主持通過了“盡量采用本國教材,編寫中文課本”的決議。到1936年,全院有近一半的課程使用了本院自行編寫的50余本講義與著作。同時,為鞏固所學,學校建全了校內校外實習制度,并另辟了車務、統(tǒng)計和會計等試驗室。
推行現(xiàn)代管理教育,關鍵在延攬現(xiàn)代管理人才。鐘氏主政后,大力延聘國內素望卓著,學有專長的名家來校任教,如經濟學家馬寅初、楊蔭溥、李炳華,會計學家俞希稷、安少蕓,,鐵路專家沈奏廷,外交專家夏晉麟等等。至1936年,在全院37名教員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比重占全院的43%。其中有9人獲得博士學位,12人獲得碩士學位,師資陣容較為強大。
在抗戰(zhàn)前管院發(fā)展已呈現(xiàn)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全球最負盛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R·約翰造訪交大后,對管院贊譽有加,并致書黎照寰校長,歡迎交大學生前往該院就讀。
本文關鍵詞:經濟管理,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24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csscind/52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