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EI >

修辭學淺述

發(fā)布時間:2017-03-08 09:45

  本文關鍵詞:當代修辭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 要: 本文淺述了修辭學的相關研究,分析了修辭學的研究范圍和有代表性的三種西方修辭理論,闡述了修辭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應用研究介紹了近年來中國在修辭學方面的研究和應用。
關鍵詞: 修辭學 西方修辭理論 關系
1.什么是修辭學
修辭學(rhetoric)最初的含義是說服的藝術,其理論源自于古希臘時期的古典修辭學,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被認為是修辭學的經(jīng)典著作。在中世紀的西方,修辭學和邏輯學、語法并稱為“人文三學科”(the trivium of the liberal arts)。然而,西方修辭學曾一度衰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代修辭學再度輝煌,社會的進步和知識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人們對言辭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修辭學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為了修辭學的復興并使之從狹小的理論范圍沖出來,不少學者作出了貢獻,有I.A.Richards理查茲,Kenneth Burke(伯克),Donald C.Bryant(布萊恩),Maurice Natanson(內(nèi)坦森),Lloyd Bitzer(比徹爾)等人。
在英語修辭學史上對修辭學下過的定義很多,有關修辭學的范圍和性質(zhì)的討論五花八門。“對西方修辭原則和實踐的研究也許是最古老的學科,而且修辭這個專門術語在其至少2500年的歷史中,已經(jīng)積累了十分豐富的內(nèi)涵,因此如何界定修辭學是非常困難的一項工作……修辭學研究的是一切文化形式,它可以是大眾傳媒形式,也可以是任何這樣或那樣、具體或抽象的文化現(xiàn)象”(胡曙中,2004:2)。關于修辭學,“20世紀80—90年代以來西方修辭學對于修辭的定義方面較有代表性的是:修辭是情感和思想固有的力量,它通過包括語言在內(nèi)的符號傳遞給他人以影響他人的決策與行為”(溫科學,2004)。綜合有關提法,作為一門語言學分支學科,,修辭學研究的問題有:語言內(nèi)在的修辭特點;人為何能影響他人和被他人影響,動機是什么;人與周圍的符號的關系;修辭與現(xiàn)實、歷史的關系;如何評價勸說性話語等。
2.幾種西方修辭理論
20世紀中后期,隨著西方新修辭學的興起,修辭學進入了歷史上的繁榮時期。新修辭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Kenneth Burke,I.A.Richards,Chaim Perelman,Richard M.Weaver,Stephen Toulmin和Marshal Mcluhan等,他們從各個角度開展研究,為西方修辭理論的構(gòu)建作出了貢獻,下面著重談談前三位的基本理論。
2.1伯克的動機修辭學
Kenneth Burke(伯克)是公認的新修辭學的領袖人物,Burke有大量的修辭學著作和論文,其中最重要的文獻是《動機語法學》(A Grammar of Motives,1945)和《動機修辭學》(A Rhetoric of Motives,1950)。Burke的修辭理論也稱動機修辭學,其主要提法是“同一”(identifications):舊修辭的關鍵詞是規(guī)勸,強調(diào)有意的設計;新修辭的關鍵詞是同一,其中包括部分無意識的因素。同一就其簡單的形式而言是有意的,正如一個政客試圖與他的聽眾同一(Burke,1967:177)。“同一”的使用出于修辭“動機”(motives)。Burke的另一重要修辭觀念則來源于戲劇分析的戲劇五要素,也稱“五位一體論”(pentad)。這五要素即行為(act)、場景(scene)、執(zhí)行者(agent)、方法(agency)和目的(purpose),把語言和思想作為行為的模式全部用修辭“動機”進行處理和分析。這個觀點有著重要的意義,說明修辭的運作不僅出現(xiàn)在演講、散文、詩歌、戲劇、小說等與語言密切相關的話語形式中,而且連建筑、音樂、慶典、集會、市場等都包含修辭“動機”,按照Burke的理論,這些本質(zhì)都是修辭性的。因此,修辭學成為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同一”,改善人際關系的橋梁。“他(Burke)對修辭學范圍的開拓以及對修辭學在現(xiàn)代應用方面的擴展,給人們一種全新的面貌,帶來全新的希望,對于西方修辭學在20世紀的復興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溫科學,2006:150)。Burke的其它有影響力的著作還有《語言即象征行為》(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1966)、《宗教修辭學》(The Rhetoric of Religion,1961)等。
2.2理查茲的修辭理論
I.A.Richards(理查茲)是新修辭學的重要理論家之一。在修辭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著作有與C.K.Organ(奧格登)合著的《意義之意義》(The Meaning of Meaning,1923)和《修辭哲學》(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1936)。《意義之意義》認為詞語是符號,意義不是存在于詞語或符號本身之中,借鑒符號學家的分析模式,指出一個符號所指的意義不是獨一無二的,要在語境中進行理解和闡釋。在《修辭哲學》一書中,Richards談到了一些基本概念,如話語的目的、意義的語境理論、抽象過程和隱喻等。概括起來,Richards的重要理論之一是他的“意義之語境理論”(the context theorem of meaning),這一理論與“抽象理論”(theory of abstraction),即詞語的意義如何產(chǎn)生理論密切相關。按照Richards的理論:人類的思索就是一種整理過程——把進入大腦的信息加工、分析、比較和分類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引起的刺激同語境——以往的遭遇和經(jīng)驗所引起相似刺激進行對比。人在這一過程中作出反應,這種反映概念化之后就用語言符號表現(xiàn)出來,形成符號意義。Richards的其它著作還有《文學批評的原理》(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1924)、《實用批評》(Practical Criticism,1929)、《閱讀方法》(How to Read a Page,1942)、《思辨工具》(Speculative Instruments,1955)等。
2.3佩雷爾曼的論辯修辭學
Chaim Perelman的修辭學貢獻在于他的哲學探索,他有力地強調(diào)了哲學與修辭學之間的聯(lián)系。Perelman的重要著作是與Madame L.Olbrechts-Tyteca合著的《新修辭學:論論辯》,其于1958年出版,在1969年被譯成英語,還有《修辭的王國》(The Realm of Rhetoric,1977)等!白酝乩詠,沒有任何修辭學家在全面闡釋作為一種論辯話語的修辭學理論方面比得上佩雷爾曼影響更大的了”(Theresa Enos,1996:502)。在修辭學的論辯理論中,獲得聽眾的信奉似乎是所有論辯者想要達到的目標,Perelman把聽眾的概念大大地擴展,還區(qū)分了不同類型的辯論。“概括地說,Perelman的哲學思想代表了一種非形式邏輯的探求,這種邏輯在行為科學和哲學中所起的作,類似于現(xiàn)代形式邏輯和經(jīng)驗主義在精確科學中所起的作用”(胡曙中,1999:360)。他“拓寬了當代理性研究的空間。他的修辭理性的觀點在可能性與或然性的領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這樣,他的哲學探索與修辭學研究相得益彰,客觀上起到了修補哲學與修辭學許多世紀以來的分離的作用,這是他當初完全沒有料想到的”(溫科學,2006:178-179)。3.修辭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修辭學研究融合當代諸多學科的理論成果,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語言研究。修辭學與心理學、哲學、邏輯學、語義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語篇語言學等學科有密切的關系。
人類具有原始的思維能力之后逐漸有了精確性思維,修辭學經(jīng)歷了創(chuàng)始人亞里士多德等的學說的變化,向精確性不斷發(fā)展,之后,隨著形而上學的思維向辯證思維和模糊思維的發(fā)展,修辭學作為語言學的分支也有諸多表現(xiàn),如“模糊語言學”和“模糊修辭學”的興起,修辭學中常用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都屬于心理學的范疇,修辭學中的“認知論”就是同心理學結(jié)合的理論;當代主體哲學轉(zhuǎn)向語言論的解釋哲學,這說明語言系統(tǒng)需要解釋,其所指的關系不是單一的、固定的,而是多義的和不確定的,有多種解釋,因此,重視語言的形式勢在必然,這正是修辭學的關鍵,修辭就是要通過“怎么說”反映出來;修辭學界的經(jīng)典之作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就是從經(jīng)驗材料中進行歸納和演繹進行的思辨邏輯學之上得出來的。例如,對某一文學作品所作的修辭分析往往是從該篇的材料中整理,然后得出結(jié)論。按照語義的特點,不同的修辭心理可以影響語義場內(nèi)外的詞語的搭配和選擇,因此,有轉(zhuǎn)義修辭、同義修辭、模糊義修辭等提法。語用學和修辭學都強調(diào)語境在語言運用中的重要作用,我國著名的修辭學家陳望道先生早在30年代就提出“修辭以適應題旨情景為第一義,不應是僅僅語辭的修辭,更不應是離開情意的修辭”(陳望道,2000:11)。語用學的理論P.Grice(格賴斯)的合作原則所包含的量、質(zhì)、關系和方式四個要則的運用和故意違反均可產(chǎn)生修辭效應。社會語言學研究語言變體同社會之間的關系,而修辭學中的語言形式的取舍、修辭效果的優(yōu)劣與社會環(huán)境和言語環(huán)境密不可分,使得這兩門學科相輔相成。語篇語言學研究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中的連貫性語篇(text),用語篇分析理論探討詞語用法、句法特征、篇章組織等,這些內(nèi)容同修辭學的研究內(nèi)容互有交叉,語篇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同修辭學結(jié)合,將會深化和拓展修辭學的研究。
4.近年來中國修辭學的應用研究
近年來,中國的英語修辭學蓬勃開展,取得了不少新的進展,主要成就集中在國外修辭學理論的引進與探討、修辭格研究、修辭學應用和中外修辭對比研究等方面。
4.1英語修辭學理論的引進與探討
英語修辭學的研究近年來很重視基本理論和方法論的引進與探討。在這方面較為突出的有:馮萃華著有《英語修辭學》(1983)、《英語修辭大全》(1995);王德春著有《外國現(xiàn)代修辭學概況》(1986)、《現(xiàn)代修辭學》(2001);胡曙中著有《英漢修辭學比較研究》(1993)、《美國新修辭學研究》(1999)和《現(xiàn)代英語修辭學》(2004);溫科學著有《20世紀西方修辭學理論研究》(2006);黃任著有的《英語修辭學概論》(1999)等,楊自儉(1988)、顧曰國(1990;1998)、束定芳(1990;1996)等分別將國外修辭學的發(fā)展趨勢與最新的動態(tài)介紹給國內(nèi),并結(jié)合國內(nèi)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對英語修辭學的主要理論作了系統(tǒng)的評述。此外,有不少的直接翻譯的修辭學的原著和期刊上的論文,全方位地介紹了西方修辭學的理論與體系。
4.2英語修辭學的應用研究
在引進國外修辭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國的修辭學研究主要表現(xiàn)在辭格研究、中外修辭對比研究和修辭學應用研究。
4.2.1辭格研究
國內(nèi)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比較多。辭格是傳統(tǒng)修辭學的研究重心所在。馮萃華的《英語修辭學》、《英語修辭大全》和胡曙中的《英漢修辭對比研究》中都有專章論述常見的英語辭格,并備有豐富的例證。后來,出現(xiàn)了辭格研究方面的專著,如李國南的《英漢修辭格對比研究》(1999)對辭格的研究比較全面,有說服力;徐鵬的《英語辭格》(1996)便全面系統(tǒng)地結(jié)合實例將英語修辭格分為相似或關系類、強調(diào)或低調(diào)類、聲音類、文字游戲和技巧類,以及擬誤類等五大類共100種,并論及了辭格的綜合運用;李鑫華的《英語辭格詳論》(2000)從語用學、認知語言學、哲學與心理語言學等角度專門論述了英語中19種常見的修辭格。在辭格的研究中,對隱喻和委婉語的研究比較豐富,如束定芳的《隱喻學研究》(2000)。該書在對西方隱喻理論進行吸收和整理的基礎上,對隱喻的產(chǎn)生、本質(zhì)特征及功能進行了全面透徹的討論與分析,隱喻研究成果對語言教學,尤其是詞匯教學和辭典編撰等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所以這一研究將會更加深入。另外,委婉語的研究超出了傳統(tǒng)的修辭格研究范圍。從李國南的“英語中的委婉語”(1989)等論文中可以看出國人對委婉語的研究比較深入。
4.2.2英漢修辭對比研究
英漢修辭對比研究在中國起步較晚,這方面的著作有楊自儉、李瑞華主編的《英漢對比研究論文集》(1990),李瑞華的《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1996),以及前面提到的胡曙中的《英漢修辭對比研究》和李國南的《英漢修辭格對比研究》,還有大量的期刊論文都有這方面的研究。這些關于英漢修辭對比的研究概括起來,不只是對某些辭格加以比較,還從整體上說明現(xiàn)代英語修辭和現(xiàn)代漢語修辭在結(jié)構(gòu)上和功能上的特點及其異同,并盡可能地說明這些異同的成因,也有對中西修辭學科的歷史性比較、共時性比較和研究特征的比較,還有對英漢修辭從布局謀篇、語段表達、修辭格和語體風格等方面的對應比較等。
4.2.3修辭學的應用研究
(1)英語修辭應用于寫作教學的研究,研究者運用英語修辭學的理論與方法,著重闡述英語修辭法的特點,指出英漢作文修辭的差異,對提高中國學生的寫作能力很有幫助,如鄒愛民的《西方修辭學與英語寫作探索》(1999)等。(2)英語修辭應用于翻譯的研究,研究者從不同側(cè)面探討了翻譯中修辭學的功用,如郭著章的《從四本專著看修辭格和figures of speech的比較與翻譯》(1995)、朱肖晶的《接受修辭學與翻譯》(1998),等等。(3)英語修辭應用于其它文體的研究,如運用英語修辭的理論研究廣告英語文本的特點,使廣告的效果更加快捷、形象、有說服力,如彭家玉的《修辭在廣告英語中的藝術魅力》(1999)等均著力探討了廣告英語中的修辭藝術效應。
4.3研究展望
修辭學的研究是多學科、多層面的綜合研究,可以從相關學科,如心理學、哲學、邏輯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語篇分析等著手研究,有不少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從中可以看到語用修辭學、話語修辭學、信息修辭學、社會心理修辭學等新型交叉學科的出現(xiàn)。前面談了幾點英語修辭的應用研究,但也有一些更深更廣的研究領域等待開發(fā),如英漢修辭對比的研究可以更深入;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世界上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也將會越來越多,以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框架進行漢英修辭的比較研究將有待充實;除了寫作教學外,英語修辭與外語教學的研究還可以擴大到其它方面,目前這方面的研究甚少;英語修辭與特色文體的研究中,以對文學作品的修辭研究居多,實用文體只有廣告英語的研究有一些,但還不成體系,修辭與其它文體如商務英語、談判英語、旅游英語等的研究更是寥寥無幾,在我國加入世貿(mào)組織、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社會背景下,這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有必要?偟恼f來,修辭學的研究前景是很開闊的,隨著研究的發(fā)展,修辭不再是文學家和語言學家的專利,它服務于大眾,在許多領域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1]Aristotle.Rhetoric[M].Trans W.Rhs Roberts.New York:Modern Library,1954.
[2]Burke,Kenneth.A Grammar of Motives[M].New York:Prentice Hall,1945.
[3]Burke,Kenneth.A Rhetoric of Motives[M].New York:Prentice Hall,1950.
[4]Burke,Kenneth.Rhetoric-Old and New[A].In Martin Steinmann,Jr.(eds).New York:Scriber’s Sons,1967.
[5]Enos,Theresa.Encyclopedia of Rhetoric and Composition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Information Ages[M].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96.
[6]Perelman,Chaim.(With L.Olbrechts-Tyteca)The New Rhetoric: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M].Trans.John Wikinson and Purcell Weator.Nortre Dame.IN:University of Nortre Dame Press,1969.
[7]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馮萃華.英語修辭學[M].商務印書館,1983.
[9]馮萃華.英語修辭大全[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10]顧曰國.西方古典修辭學與西方新修辭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2).
[11]顧曰國.柏克的“同一”理論——兼證漢英修辭學思想的差異[J].修辭學習,1998,(5).
[12]郭著章.從四本專著看修辭格和figures of speech的比較與翻譯[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1).
[13]胡曙中.現(xiàn)代英語修辭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4]胡曙中.美國新修辭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5]胡曙中.英漢修辭學比較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16]黃任.英語修辭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7]李國南.英漢修辭格對比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8]李鑫華.英語辭格詳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9]李國南.英語中的委婉語[J].外國語,1989,(3).
[20]李瑞華.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1]彭家玉.修辭在廣告英語中的藝術魅力[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3).
[22]束定芳.試論G.Leech的語言觀和人際修辭理論[J].外國語,1990,(4).
[23]束定芳.亞里士多德與隱喻研究[J].外語研究,1996,(1).
[24]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5]溫科學.略談布萊恩和內(nèi)譚森的修辭理論[J].修辭學習,2004,(2).
[26]溫科學.20世紀西方修辭學理論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7]王德春.外國現(xiàn)代修辭學概況[M].商務印書館,1986.


  本文關鍵詞:當代修辭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931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csscind/24931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d9d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