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面向儒家文化圈的跨文化交際研究——以韓國三星公司為例
第1章 緒論
近年來,隨著中國市場的持續(xù)開放和由此引起的中、韓兩國在經濟領域合作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韓國企業(yè)進駐中國,開發(fā)中國市場。韓國企業(yè)對可以熟練使用漢語進行交際的員工需求量大幅增加,越來越重視員工的漢語培訓。這其中,世界知名企業(yè)——韓國三星公司成為企業(yè)漢語培訓方面的佼佼者。三星公司不僅已開發(fā)出一套自成體系的漢語培訓系統(tǒng),還建立了三星員工漢語口語考試系統(tǒng)。現(xiàn)在三星公司在員工口語考試 SST(Samsung Speak Test 三星職員漢語口語考試)系統(tǒng)的基礎上與韓國最大的教育集團 YBM 合作研發(fā),創(chuàng)建了 TSC 考試(Test ofSpoken Chinese 漢語口語考試)。這使得其考試系統(tǒng)進一步升級,考試內容更全面,考試范圍更廣泛。漢語口語考試的成績已成為韓國各大企業(yè)考量員工工作能力的重要參考,,和派遣駐外工作人員的重要選拔標準之一。三星公司每年挑選大量員工學習漢語,同時向中國各地派遣地域專家。要求這些地域專家在中國進行漢語學習的同時,不斷撰寫觀察報告來了解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與發(fā)展,目的是拓展公司業(yè)務領域,提高公司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
2.1 儒家文化圈的特征與表現(xiàn)
在現(xiàn)代學者的研究中,世界上存在著許多個文化圈,而每一個文化圈都包含其特有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由文化發(fā)源地和文化受容地共同組成,由核心影響周邊!叭寮椅幕Α庇址Q為“漢字文化圈”或“東亞文化圈”。在“儒家文化圈”的組成中吳松弟先生認為:“古代東亞文化圈,指的是亞洲的東部——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周邊地區(qū)。這主要包括了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由這些國家共同組成了具有部分文化共性的地域。”③儒家學說的初步形成在中國的春秋時期,大約為西元前 500 年前后,創(chuàng)始人為孔子。隨后又經過孟子、荀子等人的發(fā)展,儒家學說日趨成熟。光元元年(西元前 134 年)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學說成為中國主要學說,中國進入儒家社會。隨著漢字在中國周邊各國的傳播,漢字教育的發(fā)展使得儒家學說開始逐漸成為朝鮮半島、日本等國統(tǒng)治階級的核心思想2.2 現(xiàn)代儒家文化圈重新引起世界關注
作為儒家文化圈核心國家之一,中國改革開放 30 年來,成為世界歷史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經濟實體之一。2015 年中國 GDP 為 11 萬億美元,經濟總量占世界的 15.5%,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由于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在經濟、政治、軍事及科技等方面實力快速增長,因此已被世界各國共同視為一個潛在的超級大國。作為經濟發(fā)展最快的發(fā)展中國家之一,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倡導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亞洲投資銀行、一帶一路建設等,都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吸引眾多國家和地區(qū)積極響應和參與。雖然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未達到美國與過去蘇聯(lián)的程度。但是,其發(fā)展的速度以及許多方面的不斷進步,使中國逐漸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發(fā)展中國家。第 3 章 儒家文化圈跨文化交際面臨新挑戰(zhàn).......11
3.1 跨文化交際現(xiàn)狀.. 113.2 儒家文化圈跨文化交際面臨新問題...... 11
3.3 中韓兩國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13
第 4 章 韓國三星公司員工在中國漢語教學情況.................17
4.1 三星公司在中國的發(fā)展........17
4.2 三星公司員工的漢語教學....17
第 5 章 韓國三星公司員工跨文化交際沖突及原因.............21
5.1 跨文化交際沖突的表現(xiàn).........21
5.2 跨文化交際沖突的成因.........24
第 6 章 儒家文化圈跨文化交際分歧與沖突的對策與思考
6.1 漢語教師的應對
在教學中,作為漢語教師要摒棄負面、帶有偏見的民族情緒,在遇到帶有極端民族情緒的學生,也不要做出不理智的舉動,說出不適當?shù)脑捳Z。不能因為學生強烈的民族情緒而影響到自己的授課情緒,保持理智。正因為漢語教師的工作內容也包括了傳播本國的民族文化,因此學習掌握歷史,尊重史實,這也是我國幾千年來一直秉持的嚴謹?shù)臍v史態(tài)度。教師與學生在同一事件上的觀點可以不同,但不能偏離歷史事實。在面對課堂文化分歧與沖突時,查閱史實,根據(jù)事實說話,是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方法。根據(jù)歷史事實,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客觀材料中得出結論。擺事實,講道理,給學生理性思維的空間,減少不必要的爭論,不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6.2 提高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儒家文化圈跨文化交際水平的思考
根據(jù)韓國三星公司地域專家所寫的報告,報告的內容是基于其本人在中國的經歷與感受完成的。這些報告在送回韓國后,那些沒有來過中國,沒有親身經歷過在中國生活的韓國人通過閱讀這些報告才會對中國有所了解。如果這樣的報告中存在對中國的認識不全面,以個人觀點片面觀點為主,則會使閱讀了這種報告的韓國人對中國有不好的感受。其實,每年對中國進行考察的不只有韓國企業(yè),還有儒家文化圈其他國家的留學生,他們都要進行長期或短期的漢語培訓。對這些人進行漢語國際教育不僅是語言的傳播,同時也是希望這些人可以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橋梁。漢語教師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這些漢語學習者身上,而這些漢語學習者經過漢語教師的教學指導下對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精神有了正面的、深層次的理解后,更可以直觀的向本國其他非漢語學習者介紹中國。漢語國際教育是幫助中國在國際上對自己進行更系統(tǒng),更詳細宣傳,這種宣傳是持久的、長期的、深入的。....
第 7 章 結語
漢語國際教育是語言教學,也是文化教學,同時也是跨文化交際。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即便是來自同一個文化圈,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會因為教育背景、發(fā)展歷程等因素存在各種文化差異。忽視這些文化差異,就會造成同一文化圈內的文化沖突與分歧。本文通過六個章節(jié)的論述,結合筆者自身在韓國三星公司教授其公司員工漢語的經歷與體驗,對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時產生的文化分歧與沖突進行重點分析,并提出解決策略。本文雖然對在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面向儒家文化圈的跨文化交際進行了初步分析,但是對實際教學中的很多細節(jié)問題都還未詳細涉及,只是一定程度地描述了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此外,對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應用還不夠深入,實踐范圍還不夠廣泛,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再進行全面細致的梳理,僅以本文希望對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些許參考和幫助。
.....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3566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caipu/35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