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綱要信號”教學理論指導下的教 學模式研究 ——以初中化學《溶液》為例
第一章 緒論
關于教學理論的研究和討論多種多樣,從古至今,研究者絡繹不絕。單看近代教育史,就有盧梭的自然教育論、夸美紐斯的范智教育論、裴斯泰洛齊的要素教育論等。每一種教學觀點,每一種教學思想都像閃耀在夜空中的星星,讓教育的夜空燦爛無比,可哪一顆星星又是恒久閃耀的呢?關于教育理論和方法的探討,從哲學界到心理學界,再到現在獨立出來的教育科學學界,一直都在發(fā)生演化,似乎并沒有永恒的真理,但是每一次討論和研究,都為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近、現代教育理論不斷更新,出現了形式主義教育論與實用主義教育論。形式教育論可以說是起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形式教育論的倡導者,英國學者洛克認為,數學確實可以讓人們掌握推理的方法,并且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推理的方法同樣也可以推演到知識的其他部分,但也并沒有必要為此讓所有人都成為深奧的數學家。①形式教育論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特別是理性能力、思維能力等“形式”的東西,而不應該僅僅教給學生知識。概括起來,知識在能力之下,實質在形式之下。這種論調,曾經在歐美國家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它強調人文科學的地位,忽視自然科學的作用,并且目的十分的明確,就是培養(yǎng)利于階級統(tǒng)治的人才。
.....
第二章 “綱要信號”教學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jié) 教育思想及原理
在討論教學的本質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得搞清楚“本質”是什么,以及“本質”與“質”有什么區(qū)別。“本”在這里可以作“基本”、“本身”,“質”可作“屬性”、“特質”,故“本質“是事物的本身的特質和屬性,是區(qū)別于其他事物所固有的基本屬性。很顯然“本質”與“質”的區(qū)別在于一個“本”字,即是否是其本身所具有,既然是其本身所具有,也就不是后天賦予。找到事物的本質也就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區(qū)分事物,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認識的匱乏,往往也是由于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不夠全面。本質是什么,本質就像隱藏在層層精美包裝之下的那一塊月餅,是事物的真面目。研究教學本質問題,就是為了找到教學的真面目,除去精美的包裝和華麗的修飾,剩下的就是其本質所在。教學的本質就是存在于教學這一事物本身,既可以說是其自身,又可以用來區(qū)別于其他事物內在的基本屬性。教學是一種現實存在的事物,它存在于各種連續(xù)變化的過程之中,所以教學本質也可以說成教學過程的本質。第二節(jié) 理論概述
究竟是教給學生知識,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這一點是教學過程中需要明確的一個關鍵問題。表面上看,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是給學生灌輸知識,現有的教育方式和形式一度被批評和指責。似乎我們的教育教出來的學生只是一群盛滿知識的器皿。事實上,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知識從來都不是灌輸的,而是需要靠學生去主動建構的。所以教學中教的都只是建構知識的方法。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就是知識的建構,在學習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新材料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之間的聯(lián)系和認知結構的重新組合。有著健全大腦的正常人,從出生起就開始了通過周圍環(huán)境而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因為自己環(huán)境的影響而有著自己獨特的思維體系和知識結構。所以我們在考慮教學模式的問題的時候,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的問題和學生個體差異的問題。第三章 教學模式建構.......... 27
第一節(jié) 學習者分析 ......... 27第二節(jié) 教材分析 ........... 27
第三節(jié) 流程設計 ............... 33
第四章 教學實踐............... 33
第一節(jié)、實驗過程與結果 ...... 33
一、實驗對象的選擇........... 33二、前測與后測的結果........... 33
三、實驗過程設計.................. 35
第二節(jié) 實驗結果與分析 ..................... 42
一、問卷調查的結果................ 42
二、結果分析與結論...................... 51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55
第一節(jié) 總結 ............ 55
第二節(jié) 展望 .......... 56
第四章 教學實踐
第一節(jié)、實驗過程與結果
前測的目的是減少實驗誤差,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度和科學性。在教學實踐開始前,在兩個班先后進行了一次化學測驗,檢測的內容為前一個單元的內容。實驗時間持續(xù)四周,實驗用時是十二個課時,其中三個課時用來進行當堂檢測。第一周主要用來進行實驗前的問卷調查和前測,第二周到第四周是進行具體的實驗和實驗后的問卷調查及統(tǒng)計。分別在兩個班進行了四次測驗,第一次是前測,實驗中兩次測驗,是每三個課時進行一次課堂測驗,最后一次是單元結束后的測驗。分析結果如下:
第二節(jié) 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前后都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發(fā)放了調查問卷,問卷調查采取當面發(fā)放,當面回收的形式。一共進行了三次問卷調查。第一次問卷調查是在實驗開始前,在兩個班同時進行,一共發(fā)放 128 份調查問卷,回收 128 份,其中有效問卷為 127 份。第二次問卷調查是在實驗結束后進行的,在兩個班先后發(fā)放和回收問卷,一共 128 份,回收 128 份,有效問卷為 125 份。第三次問卷調查是的目的是調查新建構的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只在實驗班進行發(fā)放,一共發(fā)放 64 份問卷,回收 64 份,有效問卷 64 份。.......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第一節(jié)、總結
短短的兩年時間轉瞬即逝。也許有人會說兩年的時間只為了最后那一次決定命運的答辯,筆者卻不以為然。這些時間里真正有趣和有意義的日子很多很多,每一次在課堂上與老師的爭辯,每一次在學術講座上停大師們的侃侃而談,每一次與導師的深刻交流都讓我受益匪淺。特別是在撰寫論文的這些日子里,我的收獲是十分巨大的。我的導師給了我思路的啟迪,教會了我研究的方法,書本給了我知識的方向,期刊論文讓我了解了研究的前沿。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深深地明白了,一篇論文撰寫的結果并非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應該是這個過程。這是研究生的生活里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次獨立研究的機會。為了寫完這篇論文,我們需要看許多的文獻和書籍,我們也需要去到課堂里做教學實驗研究。我們需要自己構思論文的框架,撰寫論文的每一個大標題小標題,為每一個論點絞盡腦汁,為每一句話煞費苦心。第二節(jié) 展望
關于“綱要信號”教學法或者教學理論的研究就暫且告一段落了,顯然,本文并沒有面面俱到。還有很多值得考究的地方,比如需要做一個更加長期的實驗來驗證方法的科學性。關于教學理論的研究,也有很廣的一片天地在此;教育理論如何才能夠更具有科學性;教育理論如何才能夠更好地指導一線教師的教育實踐;對于新出現的一些教學現象是需要用新的理論來解釋還是可以用以往的理論來研究?這一切的一切還都需要更多人做出更多的努力。幸好,教育研究從來不缺乏人才;相信以后從事教育研究的學者們肯定可以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1647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caipu/16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