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沙漠期刊_高原氣象編輯部_高原氣象期刊投稿指南
發(fā)布時間:2016-07-17 00:04
本文關鍵詞:高原氣象期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高原氣象
高原氣象雜志簡介 (中文核心期刊(2014))
《高原氣象》雜志(雙月刊),1982年創(chuàng)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主辦及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全國性大氣科學期刊之一!陡咴瓪庀蟆分饕獔蟮牢覈髿饪茖W,尤其在青藏高原氣象學,山地氣象學等學科領域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新進展,推動和促進大氣科學及相關學科的發(fā)展以及人才的成長,促進國內(nèi)外學術交流。主要刊登大氣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涵蓋天氣氣候方面的理論、觀測和預報預測方法、全球氣候變化、大氣物理、大氣化學和大氣雷電等學科。特別歡迎并優(yōu)先發(fā)表國家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和國家重大攻關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在大氣科學前沿各分支領域以及學科交叉點上有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成果。本刊設有學術論文、短論、研究簡報、學術討論及綜合評述等欄目。主要以從事氣象及相關的水文、農(nóng)業(yè)及地球環(huán)境等學科領域的科技人員、業(yè)務人員及高等院校師生為主要讀者對象。《高原氣象》為中文核心期刊,曾獲“中國杰出學術期刊獎”、“中國科學院優(yōu)秀期刊獎”,入圍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本刊被國內(nèi)外十余種權威性檢索系統(tǒng)檢索,是我國主要發(fā)表有關青藏高原氣象學原始論文的學術性刊物, 現(xiàn)已發(fā)行到26個國家和地區(qū)。
《高原氣象》愿衷心成為氣象科研工作者相互交流的優(yōu)秀平臺,繁榮大氣科學。
高原氣象期刊投稿指南 (在線注冊投稿)
《高原氣象》嚴正聲明近期,《高原氣象》編輯部發(fā)現(xiàn)互聯(lián)網(wǎng)上一些網(wǎng)站提供可以在我刊快速發(fā)表論文的所謂“服務”,編輯部也接到一些作者的電話咨詢,詢問是否能在其他投稿平臺投稿,文章發(fā)表在《高原氣象》期刊上?為避免某些作者上當受騙,《高原氣象》編輯部特此聲明并告知廣大作者:
《高原氣象》一貫秉承嚴謹?shù)膶W術作風和期刊編輯規(guī)范,視質(zhì)量為期刊的生命。所有稿件必須通過《高原氣象》惟一的官方在線投審稿系統(tǒng)()進行投稿并經(jīng)過嚴格的同行評議進行評審,稿件處理一般情況下周期為3~4個月。我刊沒有對作者投稿收取審稿費,錄用稿件經(jīng)過編校后會將終校稿和版面費收取通知一起通過郵箱發(fā)給作者(版面費收取方式為公對公銀行匯款;《高原氣象》的惟一收款方為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我刊沒有委托或授權任何第三方公司或個人提供任何代理服務。非《高原氣象》官方網(wǎng)站提供的任何代理服務均與《高原氣象》無關,屬欺詐行為!作者若遇到可疑信息,請及時與編輯部直接聯(lián)系核實(電話:0931-4967002,電子郵箱:gybjb@lzb.ac.cn)。請廣大作者高度警惕,隨時與編輯部保持溝通。
《高原氣象》編輯部
2015年6月1日
《高原氣象》投稿細則
《高原氣象》是大氣科學領域的綜合性期刊,主要刊登大氣科學領域,特別是青藏高原氣象學、山地氣象學等學科領域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新進展,也涵蓋天氣氣候方面的理論、觀測和預報預測方法、全球氣候變化、大氣物理、大氣化學和大氣雷電等學科,為推動大氣科學及相關學科發(fā)展、促進國內(nèi)外學術交流提供學術平臺。
1 來稿要求
1)論點明確,文字精練,條理清晰,數(shù)據(jù)可靠,圖表清楚、簡明。每篇論文以不超過8000~10000漢字為宜。全文必須包括論文題目(不超過20個漢字)、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及郵政編碼、中文摘要(約300個字左右)、中文關鍵詞(3~5個)、中圖分類號、引言、正文、結論和討論、致謝、參考文獻、英文題目、結構式英文摘要(可為1000~1500個英文單詞)以及英文關鍵詞。
2)請登陸進行在線投稿,請將稿件和全體作者簽名的“版權轉讓協(xié)議”一同上傳到投稿系統(tǒng),編輯部收到“協(xié)議”和稿件后開始審理流程。
3)作者只列出主要參加者,第一作者須附作者簡介(姓名、性別、出生年份、籍貫、學位或職稱、主要研究領域及E-mail地址),參與輔助研究者可列入致謝部分。請注明基金資助項目及編號。
4)文內(nèi)附圖一般不超過8幅。附圖要求線條均勻且光滑,圖中文字、符號與正文文字大小一致,圖面清晰美觀。插圖中的中國國界必須與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地圖一致,切勿漏繪臺灣和南海諸島等。應標明圖的縱、橫坐標的物理量名稱(或符號)和單位。所有圖標應有中英文圖表題及說明。
5)附表請使用三線表、列于正文的適當位置。表的結構要簡明,表內(nèi)各欄參量后注明相應的單位。
6)文稿中的外文字母、符號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上下角標的字母、數(shù)碼和符號,其位置高低應區(qū)別明顯。數(shù)學公式、物理量的符號和單位應符合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萍夹g語及名詞應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計量單位名稱以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為準,并以國際符號表示。
7)參考文獻只列出與本文相關的主要文獻,研究報告一般25~40篇,綜述類文章30~60篇。未公開發(fā)表的資料及“私人通訊”不得引用,但可在文中以括號內(nèi)容表示。引用文獻必須核對無誤。按照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的有關規(guī)定,本刊采用“著者年份制”,所有文獻按字母順序排列,中文文獻是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1999年1月12日印發(fā)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shù)據(jù)規(guī)范》的有關要求,并依據(jù)本刊的實際情況,本刊文后參考文獻按以下著錄格式著錄:參考文獻類型及其標識代碼根據(jù)GB3469-83《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代碼》的規(guī)定,以單字母方式標識,它們是:普通圖書[M];會議錄[C];匯編[G];報紙[N];期刊[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其他[Z]。聯(lián)機網(wǎng)上數(shù)據(jù)庫(database online)[DB/OL];磁帶[DB/MT];光盤圖書[M/CD];網(wǎng)上期刊[J/OL];網(wǎng)上電子公告[EB/OL];網(wǎng)上圖書[M/OL]。
具體格式如下:
[期刊] 鞏崇水, 曾淑玲, 王嘉媛, 等. 近30年中國雷暴天氣氣候特征分析[J]. 高原氣象, 2013, 32(5): 1442-1449,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34. [Gong Chunshui, Zeng Shuling, Wang Jiayuan, et al. Analyses on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 in China in Recent 30 Years[J]. Plateau Meteorology, 2013, 32(5): 1442-1449,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34.]
Pinto O, Pinto I, Ferro M A S, et al. A study of the long-term variability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southeast Brazil[J]. J Geophys Res: Atmospheres, 2013. 118(11): 5231-5246, doi: 10.1002/jgrd.50282.
[專著] 林春椿. 東亞季風和中國[M]. 北京: 氣象出版社, 1998: 240-249. [Lin Chunchun. East Asian monsoon and heavy rainfall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998: 240-249.]
Vitousek P M. Nutrient Cycling and Limitation: Hawaii as a Model System[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論文集] 陶詩言, 伊蘭. 青藏高原在亞洲季風區(qū)水分循環(huán)中的作用[C]//陶詩言, 陳聯(lián)壽, 徐祥德,等編著. 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實驗理論研究進展. 北京: 氣象出版社, 1999: 204-214. [Tao Shiyan, Yi Lan. The role of the water cycle in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C]//Tao Shiyan, Chen Lianshou, Xu Xiangde, et al. eds. Progress in seco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999: 204-214.]
Goldman J C, Glibert P M. Kinetics of inorganic nitrogen uptake by phytoplankton// Carpenter E J, Capone D G, eds. Nitrogen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3: 233-274.
[學位論文] 王青霞.青藏高原植被變化特征及未來變化趨勢預估[D].蘭州: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2014: 1-76. [Wang Qingxia.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change and its future trend on Qinghai-Xizang plateau[D]. Lanzhou: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2014: 1-76.]
[電子文獻] King D M, Mazzotta M J. Ecosystem valuation [M/OL]. 2000. org/default.htm
其他文獻的著錄格式,請參考近期本刊的出版物。
8)文獻在文中的引用格式:獨立作者的文獻,如:中文(林春椿,1998)、英文(Vitousek,2004);兩個以上作者的文獻,如:中文(鞏崇水等,2013)、英文(Pinto et al, 2013)。文獻如在文中敘述中引用,兩個以上作者的文獻引用格式為陶詩言等(1999)或Pinto et al(2013)。
2. 注意事項
1) 同一作者只需注冊一次,記住登錄名和口令;如忘記口令可以從網(wǎng)站上 “找回口令”,或來電查詢。來稿時請注明聯(lián)系人的通信地址、郵政編碼、電話及電子信箱。
2) 來稿請勿一稿多投。稿件自收到之日起6個月未接到錄用通知,可自行處理所投文稿,并請告之編輯部。雙方有約定者除外。
3)文責自負。編輯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 實質(zhì)性內(nèi)容的修改須征得作者同意,不同意刪改者請注明。
4)稿件決定錄用后收取相應的版面費,并酌致稿酬(包括光盤和網(wǎng)絡版),贈樣刊若干冊。
3. 來稿請寄
編輯部地址: 甘肅省蘭州市東崗西路322號
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高原氣象》編輯部
郵 編:730000 電話: 0931-4967002;gyqx@lzb.ac.cn
電子信箱:gybjb@lzb.ac.cn
網(wǎng) 站: 高原氣象編輯部
本文關鍵詞:高原氣象期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722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bhzz/72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