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鹿病的治療(下)
本文關鍵詞:鹿病,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常見鹿病的治療(下)
2009-04-02 信息來源:特種養(yǎng)殖科技網(wǎng)
【】【】【】
急牲瘤胃擴脹
瘤胃積聚大量食物及其發(fā)酵氣體所引起的迅速擴張,叫急性瘤胃臉脹。
【病因】 由于一次性采食大量易產生氣體和體積容易膨大的飼料,瘤胃內形成大量氣體,排氣發(fā)生障礙而引起。常見于長期飼喂干草、干樹葉后突然喂給青綠飼料、塊根飼料如首蓓、青草、薯藤等;飼喂浸泡不好的大豆、豆餅,以及吃了低劣腐敗、冷凍飼料等也易患本病。食道梗塞、瘤胃積食可繼發(fā)瘤胃臉脹。
【癥狀】 多出現(xiàn)在采食后數(shù)小時。病情發(fā)展迅速,腹圍急劇擴大,口吐白沫,眼珠突出,眼結膜潮紅,采食、反當完全停止。在腹部叩診出現(xiàn)鼓音。病初患鹿不安,之后呆立,呼吸加快,后來張口喘息,不及時治療常以死亡為轉歸。
【治療】治療瘤胃朦脹的原則是,排除瘤胃內氣體,制止繼續(xù)發(fā)酵,恢復瘤胃正常蠕動機能。為排除氣體,可進行瘤胃按摩,促進暖氣,同時灌服魚石脂10 一15 克、水300 一500 毫升。也可用木棒涂魚石脂做嚼環(huán),促進暖氣。病重時可用套管針穿刺瘤胃放氣。對癥治療可靜脈注射5 %一10 %葡萄糖500 一1 000 毫升,10 %氯化鈉溶液500 毫升,同時要減輕呼吸及循環(huán)器官的負擔,上口服人工鹽50 一100 克、硫酸鈉100 克。病愈后頭幾天應只給粗料,不給精料,待完全康復后逐漸恢復精料給量。
淋巴外滲
【病因】鹿因易驚善跳,發(fā)生創(chuàng)傷性疾病較多,淋巴外滲是其中常見的一種。本病是由于鈍性物體作用于鹿體表皮下或筋膜下,使淋巴管破裂,淋巴液逐漸流出,積聚于皮下或筋膜下而致病。
【病狀】淋巴外滲不同于血腫,受傷后不立即出現(xiàn)癥狀,而是經過3 一4 天,甚至1 周左右才形成明顯的腫脹,多發(fā)生在腹側、股側、肩側。發(fā)生在皮下的其腫脹邊緣清楚,發(fā)生在筋膜下的腫脹邊緣不清楚。無熱,無明顯疼痛,有波動感,大的淋巴外滲除波動感外,還有拍水音,穿刺可流出淡黃色半透明液體,有時混有血液和凝血塊,多的可達2 500 毫升。
【治療】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法。鹿保定后,局部剪毛消毒,避開血管,在腫脹下部縱向切開,排出積聚的淋巴液,取出凝塊。然后用酒精100 毫升、甲醛10 毫升、碘配10 毫升的混合溶液沖洗灌注腔內。該藥可使淋巴液凝固,自然而愈。如仍不愈,可用該藥浸紗布充填創(chuàng)腔,2 日后取出即可,不必縫合。
直腸穿孔
【病因】 因公鹿性興奮,互相爬跨,因陰莖刺破直腸所造成。每年9 月份到第二年1 月份都有發(fā)生,如果加強看管,及時撥出性欲旺盛的公鹿,可以減少發(fā)病。
【病狀】 病鹿輕度直腸粘膜損傷而沒有穿孔的,只見肛門出血,排便困難,精神不振,弓腰,減食。當直腸穿孔時,可由穿孔處流出腸管或腸系膜,局部血液循環(huán)惡化,并感染壞死,,預后不良。如糞便由穿孔處進人腹腔,則易形成壞疽性腹膜炎,鹿體溫升高,精神委靡,食欲廢絕。此種鹿應早期淘汰。
【治療】 如直腸粘膜損傷,應立即撥入單圈,給予良好飼喂,一般可自愈。對于腸管脫出者,應保定檢查穿孔部位,如在近肛門部,可用2 %一3 %奴夫卡因尾薦椎孔傳導麻醉10 分鐘后,待肛門弛緩不再努責時,剪掉脫出的大網(wǎng)膜,送回腸道后進行縫合。如深部穿孔,可在下腹部切開,進行縫合,縫合后常規(guī)注射抗菌藥物,或進行其他對癥療法。
【預防】 目前普遍采用加強看管、不混群串圈、按年齡分群的辦法,并在鋸茸之后限制或停止5歲以上公鹿精飼料給量,10月份之后再逐漸給精料,實質是減少蛋白質,降低性興奮,以減少公鹿間爬跨。也可用藥物在配種期降低非種用公鹿的性欲。
難產與助產
梅花鹿難產發(fā)病率約占母鹿全年總發(fā)病率的40%—50%,由于難產處理不當,不僅引起母鹿不育,還可造成母鹿和仔鹿死亡。
【病因】母鹿難產主要是飼養(yǎng)管理不當造成的,如飼喂過多的優(yōu)質飼料使母鹿過肥,胎兒過大,均會造成難產。但飼料過于低劣,營養(yǎng)價不全,甚至飲水不足,使母鹿消瘦、娩力不足,也會造成難產。鹿與家畜不同的是野性強,在分娩過程中易受到意外干擾,使正常的胎位胎勢發(fā)生變化,甚至已進人骨盆的胎兒停止娩出或退回子宮,造成分娩障礙。另外,母鹿骨盆狹窄、胎兒畸形、初產母鹿產道開張不全、老齡母鹿娩力不強等,都是引起難產的原因。
【診斷】 鹿的難產診斷較家畜困難,一般只能靠視診。個別馴服程度高的母鹿才可運用觸診。-為及時確診難產,必須了解鹿的分娩征候和分娩過程。凡遇到卜列情況之一,即可診斷為難產:① 破水后母鹿頻頻努責,3—4個小時后仍不見胎兒任何部分露出。這種情形多見于胎兒過大或畸形、橫位、母鹿產道狹窄。② 只見胎兒鼻端、頭或頭與一前肢,雖母鹿頻頻努責,但產程不見進展。此種情況多見單側或雙側前肢關節(jié)屈曲。③ 兩前肢腕關節(jié)已娩出外陰,但不見胎頭;兩前肢一長一短,或只見一前肢,這種情況多見于胎頭變位。④ 兩后肢飛節(jié)娩出外陰,或只見一后肢,這是尾位和匕節(jié)屈曲。⑤ 母鹿陰道流出污穢的黃褐色或淡粉色粘液,同時伴有精神沉郁等全身癥狀,不見胎兒產出,此種情況是胎兒死亡或胎兒腐敗。
確切的診斷方法是產道內觸摸檢查。如宮頸開張程度、骨盆是否狹窄、子宮是否扭轉、胎膜是否破裂、胎兒死活和進人產道深淺程度以及胎兒的位置和姿勢等等。
【助產的基本要求】 ① 一經確診為難產就應立即進行助產,否則胎水流失、產道干澀妨礙推進、矯正及拉出胎兒,拖延時間,使母鹿疲勞,娩力減弱,助產困難,甚至造成胎兒死亡。② 要在摸清胎兒前置部位與母體關系后確定助產方法。矯正胎位和胎勢時必須在子宮內進行。要把推回子宮的肢端綁上產科繩,以利助產。③ 助產者手的活動應在胎兒和胎膜之間,不應在胎膜和子宮之間。由于母鹿產道較家畜窄小,加之助產時鹿掙扎,因此,助產操作要細致,以防刺激和損傷子宮膜。④ 拉出胎兒要在矯正好胎位和胎勢的前提下,隨著母鹿努責有節(jié)律地進行,不能盲目的生拉硬拽。
【助產母鹿的保定方法】
① 橫臥保定采用機械或藥物麻醉保定方法,使母鹿左側橫臥在地上或特制的助產臺上,切不可如綁豬一樣將前后肢綁在一起。有時稍抬高母鹿后軀或呈半仰腹臥姿勢,便于矯正胎位和姿勢。
② 站立保定將助產母鹿通過通道撥人特制的助產箱內,迫使母鹿不能活動,在站立條件下助產。助產箱采2—3厘米厚的木板,制成長80—120厘米、寬35厘米、前高60厘米、后高130厘米、內壁光滑的木箱,后邊留門,在門中間開一個助產用的小門,小門呈圓形或橢圓形,長50厘米、寬30厘米,小門底距箱底40厘米(圖13 一2 ) ,其優(yōu)點是安全可靠,節(jié)省人力和時間。也有用鋸茸用的夾板保定器進行站立助產的。
【助產的準備工作】
① 用品準備助產繩和助產套、毛巾、紗布、乳膠手套、液體石蠟、凡士林和鉀肥皂、氨水、0 . 1 %高錳酸鉀、0 . 1 %雷飛奴爾、2 . 5 %碘配、0 . 1 %碘配、強心劑和抗生素等。② 手臂和器械的準備術者先用肥皂水或0 . 5 %氨水將手臂充分洗凈,然后,涂擦0 . 1 %碘配,再充分涂上消毒過的液體石蠟或凡士林或戴上乳膠手套。器械煮沸消毒。在助產過程中,需準備足夠的消毒液,當助產者的手臂和器械被污染時,可隨時清洗。
助產技術
① 胎頭變位時的助產鹿胎兒的特點是頭呈圓錐形,頸細長,在子宮內活動性大,易彎曲。胎頭變位是最常見的難產類型之一。助產時,首先將兩前肢綁上產科繩,再摸清胎頭位置并擺正。然后用食指或中指扣住一側眼眶或淚窩,拇指按住鼻部,其余手指托住下領,隨母鹿努責將胎兒拉至盆腔。如胎兒前肢有礙胎兒拉出時,可先將前肢推回子宮,待胎頭拉人盆腔后再分別拉出兩前肢。最后,用一只手握住胎兒腰部,以免損傷胎兒臟器,當胎兒較大、產道較窄、娩力弱、助產者疲勞,拉出胎兒有困難時,可利用助產套助產。助產套是用兩根白寸帶縫在一起制成的,長1 米左右,中間縫3—4個小指套,指套間距3—4厘米。也可用膠皮電線作助產套,光滑有彈性。助產套使用方法是:先將拇指、食指、中指或無名指,引人套內,戴好助產套的手臂涂上滑潤劑,呈錐形伸人產道,沿胎兒鼻、額至耳后,張開手指退下指套,套住胎兒耳后頸部,再在胎兒領下打一個活結,拉助產套末端,胎兒較容易被拉人骨盆。最后,一手拉胎兒頭,一手拉前肢,拉出胎兒。
② 飛節(jié)屈曲倒產時的助產這種難產類型較為多見。助產時要將手伸人子宮深部,拉住胎兒后蹄或踱部,將后肢拉直,有時用產科推子將飛節(jié)往上推,再拉直飛節(jié)較為省力。當兩后肢拉直后,結合母鹿努責動作拉出胎兒。當俄關節(jié)進人骨盆腔后,應拉得快些,不要停頓,以免骨盆壓迫臍帶,造成胎兒窒息。
③ 腕關節(jié)、肘關節(jié)、肩關節(jié)屈曲時的助產腕關節(jié)、肘關節(jié)屈曲較容易矯正。肩關節(jié)屈曲時助產需將手伸人子宮深部,握住掌骨或鉤住腕關節(jié),把肩關節(jié)拉直。一般在單側肩關節(jié)屈曲、胎兒較小的情況下,拉住胎頭和另側前肢也可將胎兒拉出。
④ 死亡胎兒的助產死胎時胎兒常水腫、氣腫,使體積增大,造成產出困難。助產時可用隱刃刀刺破胎兒皮膚,放出氣體和水腫液,使胎兒體積縮小再助產。大部分情況需要解肢才能完成助產任務。為安全起見,解肢需要在子宮外一部分一部分地進行,只有在取胎兒內臟時才在子宮內進行。
⑤ 子宮頸開張不全和產道干燥時的、助產當子宮頸開張不全時,可用手指輕輕反復刺激宮頸,再涂以蘆薈軟膏或灌注36—38℃ 鉀肥皂水,可收到滿意效果。在羊水流失、產道干澀時,可向產道壁涂以潤滑劑,并向子宮內灌注大量鉀肥皂水,一方面可以緩解子宮緊張度,另一方面可使胎兒重新漂浮,有利于助產。
⑥ 胎兒過大或骨盆狹窄時的助產這種情況,經一般助產無效時,為獲得活的胎兒,應盡快實行剖腹產。
【助產后仔鹿和母鹿的護理】
① 仔鹿護理經助產娩出的仔鹿,應立即用毛巾、紗布擦凈口鼻內粘液,用2.5%碘配消毒臍帶。當仔鹿假死時,要進行人工呼吸,拉住仔鹿兩前肢,分別向左右方向有節(jié)律地活動,并輕輕按摩其胸部,或用橡皮球插人仔鹿口鼻內吸取粘液。實踐證明,提起仔鹿兩后肢,使其倒控,輕輕拍打胸廓,甩動頭部,口鼻內粘液會自然流出,效果好,對仔鹿無不良影響。然后將仔鹿放在特備的小圈內,小圈要清潔干燥,鋪以干軟墊草,放人母鹿,使其安靜,大部分母鹿能主動接受仔鹿吃乳。否則應進行人工哺乳。
② 助產母鹿護理一般無需特殊護理,只是在助產時間長、外陰水腫、會陰損傷和體力衰弱時,才給予對癥治療。在胎兒腐爛時,助產后要用38—39℃ 的0.1%高錳酸鉀液或0.1%雷佛奴爾液充分洗滌子宮,直到排出液體比較清潔時為止,并注射抗生素或其他消炎藥。有子宮內膜炎時,可連續(xù)治療,直到痊愈。
鹿咬毛病與毛球病
鹿的咬毛病,也有人叫做食毛癥,一般認為是某種微量元素缺乏,多見于冬季圈養(yǎng)的鹿群,母鹿群多發(fā)。
此病在鹿場發(fā)病較普遍,危害較大,有的鹿食毛后,在胃內形成毛球,影響消化,并導致死亡,有的鹿被毛被咬光,因寒冷而死亡。
【病因】 一是飼養(yǎng)管理不當,飼料單一,營養(yǎng)不全。如蛋白質中的朧氨酸、甲基丁氨酸不足或飼料量不足,鹿有饑餓感。二是鹿群密度大;三是飼料缺乏必要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上述原因引起鹿代謝奔亂,消化障礙,致使鹿發(fā)生異食現(xiàn)象,互相咬毛或食毛,也有人認為“應激”在鹿咬毛中起一定作用。
【病狀】 發(fā)病有一定規(guī)律性,多發(fā)生在冬春季,特別是在2 月份之后更多發(fā),也有夏季發(fā)生的。
本病逐漸發(fā)病,鹿先表現(xiàn)異嗜、異食、舔墻、吃糞、喝尿等,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先見個別鹿啃咬其他鹿的被毛,并不斷擴大,似有感染性,別的鹿也跟著啃咬,先啃一只鹿,然后逐漸蔓延。有的鹿背部、臀部甚至頸側的毛被啃咬光,皮膚呈黑色并有傷痕,有的鹿因消瘦而死亡。
鹿在啃咬時,大部分鹿并不將毛吃掉,如同嬉戲,將咬掉的毛吐在地上,個別鹿將咬掉的毛吃掉。鹿食毛后,毛在胃中與纖維混攪在一起,形成毛團。小毛團可隨糞排出體外,大毛團(如雞蛋大、拳頭大)在胃內影響消化,出現(xiàn)消化不良,反色弛緩或停止,鹿呈慢性消瘦、虛弱,被毛粗亂無光澤,可視粘膜蒼白,最后衰竭死亡。
【剖檢】 尸體營養(yǎng)不良,消瘦貧血,胃中可見大小數(shù)量不等的毛團,有乒乓球大、雞蛋大、拳頭大等,大部分在真胃。腸道有炎癥變化。毛團呈圓形或橢圓形,外觀赤褐色,較光亮,切開呈黃色,毛和植物纖維纏在一起,稍有彈性。
【防治】 毛球病因診斷困難,治療尚無滿意方法,但預防卻能起到積極作用。
首先是針對病因改善飼養(yǎng)管理,做到飼料多樣化,質好量足,要注意添加無機鹽飼料,包括微量元素、維生素添加飼料。鹿群不要太密集,每只鹿的運動面積不應低于12平方米。另外,將第一只啃咬毛的鹿及時撥出去,防止效仿,也收到一定效果。
已閱讀
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來源: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所有作品,其版權屬于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來源:XXX(非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并自負法律責任。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站聯(lián)系的,請在相關作品刊發(fā)之日起30日內進行。
本文關鍵詞:鹿病,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39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arkj/5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