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起源_野生稻圖片_全國最大野生稻苗圃順利搬遷!盎蛎艽a”不走樣
發(fā)布時間:2016-06-05 02:00
本文關鍵詞:野生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半卷葉型藥用野生稻。
匍匐型普通野生稻。
寬展葉型藥用野生稻。
資源尋找:
廣西擁有全國最多野生稻資源
將野生稻馴化成能被人類食用的栽培水稻,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事件。保存好野生稻的基因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的野生稻原生地一度被破壞嚴重,,曾有數(shù)據(jù)稱原有記錄78%的分布點已被毀滅。2002年~2009年,全國對此展開野生稻資源全面調查,結果顯示毀滅的嚴重程度與“78%”的數(shù)據(jù)差不多。
調查摸清了全國野生稻的家底,幸存下來的野生稻原生地在廣東、海南、云南、江西、湖南、福建等地都有分布。廣東有較多分布,湖南、江西發(fā)現(xiàn)較少,分別有2個點、1個點。調查發(fā)現(xiàn),廣西擁有最龐大的野生稻資源。專家走訪了我區(qū)61個縣,最后確定廣西還保存有325個點。
尋找分布點的野外調查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野生稻看上去與其他野草并無差別,而科學家的任務就是用“火眼金睛”把它們分辨出來,對收到的材料用分子標記進行檢測。
在尋找、收集的過程中,我區(qū)專家創(chuàng)造性使用了一種“居群法”。“超過100米,野生稻的傳粉能力就沒有了,因此遺傳基因飄散不過去,所以我們以每100米的距離劃分為一個自然居群!标惓杀蠓Q,廣西農(nóng)科院野生稻苗圃的上萬份材料,就是通過分析467個居群后確認的。
上一頁下一頁
本文關鍵詞:野生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36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arkj/5366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