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收集網絡民意的障礙及其應對
當前,網絡民意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它對社會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強度與日俱增,各級領導干部應重視網絡民意的收集及回應。
一、網絡民意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網絡民意的形成第一,即時通訊工具和電子郵件的興起促進民意的私下表達。在互聯(lián)網興起之前,人們由于受到時空條件的限制,私下交流的范圍非常有限。隨著即時通訊工具和電子郵件的興起,人們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交換個人見解。目前,QQ、飛信、MSN等即時通訊工具得到了網民的普遍青睞,大部分網民都擁有即時通訊工具帳號,許多網民上網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QQ、飛信、MSN進行聊天。網民通過即時通訊工具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改變了傳統(tǒng)的人際交往模式,突破了地域限制,可以與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范圍內的“網友”進行意見交換。電子郵件雖然不能實現(xiàn)“網友”在線交流,但它快捷的速度、廣泛的范圍、低廉的成本和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是傳統(tǒng)人際交往渠道無法比擬的,它促使人們相對自由地吐露心聲。
第二,論壇(BBS)、聊天室(Chat Room)、新聞跟帖促使民意的公開傳播。在互聯(lián)網興起之前,民意的公開傳播不僅受到時間、財力和物力的限制,而且還要經過層層“把關”;ヂ(lián)網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民意傳播的被動局面,它為網民提高了一個發(fā)表和交流意見的平臺,如論壇、聊天室、新聞跟帖,其中以論壇的作用最為突出。據相關調查,我國現(xiàn)有上百萬個論壇,數(shù)量全球第一;38.8%的網民經常訪問論壇,用戶規(guī)模達到9822萬人。 這些論壇可以分為三種:一是由黨和政府下屬的媒體機構主辦的,如新華網的“發(fā)展論壇”、人民網的“強國論壇”;二是由商業(yè)門戶網站主辦的,如搜狐論壇、網易論壇、新浪論壇等。三是專門社區(qū)門戶站,如天涯社區(qū)、烏有之鄉(xiāng)等。這些論壇的話題精彩紛呈,幾乎任何話題都能找到知音,“志同道合”的網友在論壇里各抒己見,把論壇變成一個“意見超市”,尤其是在某一公共事件發(fā)生時,能迅速吸引龐大的人群參與討論,有些網民甚至扮演了記者、評論員、專家、道德審判官的角色。各種觀點經過正面交鋒之后,形成巨大的民意浪潮。
第三,個人空間、博客、微博的發(fā)展促進民意陣地的形成。在互聯(lián)網上,個人可以開辟自己的陣地,如個人網站、博客和微博。個人空間、博客、微博不但具有論壇的大部分功能,而且新的技術表現(xiàn)出更為強大的民意傳播力量。個人空間、博客、微博采取的是個人化的寫作模式,易于突出個性化色彩,一些選題新穎、制作精美、評述獨到的個人空間、博客、微博內容,會得到各地網友的評論和轉發(fā),尤其是社會知名人士的個人空間、博客、微博具有較強的感召能力,成百上萬的“粉絲”聚集在社會知名人士個人空間、博客、微博周同,相互交流意見和看法,發(fā)揮出民意陣地的作用。
(二)網絡民意的特征第一,網絡民意在表達上具有快捷性。傳統(tǒng)媒體報道的快捷性雖然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但與網絡相比,仍然是“望塵莫及”,網絡可以把網民的想法以“在線”的方式傳播出去,尤其是在公共事件問題上,網民的意見能夠迅速地集中,使民意“社會皮膚”和社會“晴雨表”的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第二,網絡民意在表達上具有直接性。通過傳統(tǒng)媒體表達民意,需要經過層層過濾和加工,人們難以自由地、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意愿。而網絡則一定程度克服了民意表達的這種間接性局限,網民只需擁有電腦和網絡,就可以在網絡提供的各種平臺上暢所欲言。第 ,網絡民意具有平民化氣質。傳統(tǒng)媒體由社會精英控制,由于節(jié)目時段、版面空間等因素的限制,普通群眾通過傳統(tǒng)媒體表達意見的機會非常有限,而網絡為網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低門檻,低成本的空間,網民可以就重大事件跟帖、評論,網民的廣泛參與促使成千上萬條網絡帖子和評論匯聚成強大聲音,這有利于突破社會精英對重大問題話語權控制的局面,網絡“在大眾傳播史上第一次不必是有大資本的個人就能接觸廣大的視聽群。網絡把所有人都變成了 版發(fā)行人。這是革命性的轉變。”
第四,網絡民意具有虛擬性。出于對個人隱私的保護,互聯(lián)網普遍實行匿名制,隱蔽了現(xiàn)實世界中人們身份特征的識別標志,用一個符號或者一組數(shù)字來代表個人身份,形成了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不同的虛擬環(huán)境。網絡的匿名性和虛擬性,使得網民敢于表達個人的真實看法。第五,網絡民意具有強大的整合力量。網絡的互動性為網民意見的交流和對話提供了廣闊平臺,網絡成為了網民思想的集散地,各種不同的意見在經過正面交鋒之后,演變成幾種主要意見,然后繼續(xù)“論戰(zhàn)”,直至“主流意見”、“優(yōu)勢意見”突顯來,形成強大的聚焦功能。
二、領導干部收集網絡民意的障礙
(一)收集網絡民意的態(tài)度有待改善對網絡民意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網絡民意的收集效果。網絡民意是一種新生事物,一些領導干部不能以正確的態(tài)度看待網絡民意,患有不同程度的網絡恐懼癥,甚至把網絡民意看作“洪水猛獸”,避而遠之。2010年人民網、人民論壇網和騰訊網進行了“關于中國官員網絡恐懼”的民意調查,共有5943名網友和300名黨政十部參與,70%的受調查者認為當代中圍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癥,22%的受調查者認為“沒有”,8%的受調查者認為“說不清楚”。在“當代中國官員網絡恐懼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的調查中,60%的受調查者認為是擔心T作疏漏等不良現(xiàn)象曝光,影響仕途升遷;28%的受調查者認為擔心私人信息曝光,影響正常生活和T作;17%的受調查者認為網絡民意只看錯誤,不看成績,以偏概全;16%的受調查者認為網絡民意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讓人有口難辯11%的受調查者認為擔心一些不良分子借助網絡民意實行敲詐。 從近幾年的網絡焦點事件中可以看出,有一些官員“栽”在了網絡上,這使得領導干部加大了對網絡的恐懼感。領導干部的網絡恐懼癥多種多樣,有學者把它分為八個類型:
一是囂張型,如江蘇“天價炯局長”周久耕事件;二是好色型,如廣西煙草局長韓峰事件i 是庸官型,如河南“十不知道局長”王瑞林事件;四是醉酒型,如深圳海事局原黨組書記林嘉祥事件;五是“被動”恐懼型,如“最年輕市長”周森鋒事件;七是僵化型,不愿接受新事物。八是沉默型,悶聲才好發(fā)大財。 網絡恐懼癥表明一些領導干部對網絡民意還沒能形成正確的看法,這容易導致對網絡民意的躲避。
(二)收集網絡民意的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各級領導干部對網絡民意越來越重視,但總體來看,收集和回應網絡民意的能力普遍欠缺,這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拖”。面對網民的質疑和不滿,一些領導干部抱著看一看、等一等、放一放的想法,甚至是視而不見,期望隨著時間流逝,網民的質疑和不滿會自動地減輕和消除。 二是“蓋”。
面對網民關注的事件,尤其是突發(fā)性事件,一些領導干部不考慮網民的訴求和意愿,選擇隱瞞事情真相,誤認為只要真相不公開,信息就不會擴散,事態(tài)就不會擴大。在網絡時代下,紙包不住火,“蓋”的結果非但無助于解決問題,最終往往是惹火上身。 是“堵”。一些領導干部不了解網絡與傳統(tǒng)媒體在傳播信息上的不同之處,不懂得每一個網民都是“麥克風”,都可以成為信息發(fā)布者。他們依然沿用傳統(tǒng)思維,試圖用管理傳統(tǒng)媒體的方法管理網絡,對網民的意見進行全面封鎖,甚至是打擊和報復“不聽話”的網民。四是“刪”。面對網民發(fā)表不滿意見的帖子和評論,一些領導干部和部門習慣采取“刪”的方式,試圖通過刪除網民發(fā)表不滿意見的帖子和評論達到“息事寧人”的效果,這不僅存在著侵犯公民表達權的問題,而且會增加網民的怨氣和問題解決的代價。
三、改善領導干部收集網絡民意效果的途徑
(一)積極與網民交流領導干部積極與網民交流,聽取網民意見,不僅有利于鞏同黨的親民形象,而且有利于調節(jié)群眾在現(xiàn)實生活中缺乏利益表達方式而造成的心理失衡現(xiàn)象,增強群眾對黨的信任。隨著網絡民意對社會影響的加深,各地領導干部越來越注重與網民交流,如2003年“非典”時期,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對一位醫(yī)生說:你的建議非常好,我在網上已經看到了。
溫家寶總理視察北大時對大學生說:我在網上看到同學們在留言中表達了同全國人民一起抗擊“非典”的決心,令人感動。2008年之后,我國掀起了領導干部與網民交流的熱潮。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做客人民網,通過“強國論壇”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他指出:“互聯(lián)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通過互聯(lián)網來了解民情、匯集民智,是一個重要的渠道”。嘀 在這一年,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省長黃華華、青海省委書記強衛(wèi)、江西省委書記蘇榮、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甘肅省委書記陸浩、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等都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其中青海省委書記強衛(wèi)強調,在新時期不上網、不重視網絡建設、不會利用網絡的領導不能算一個現(xiàn)代化的領導。領導干部要把上網成為讀書、看報、聽廣播和看電視之外的第五習慣。2010年2月27日溫家寶總理做客新華網,接受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聯(lián)合專訪,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領導干部與網民直接交流,是掌握網絡民意的有效渠道。
(二)主動設置網絡民意收集平臺主動設置網絡民意收集平臺,是指相關部門主動設立一些網絡平臺和渠道,供網民發(fā)表意見和看法,如政務論壇、領導人留言板、微博、網絡問政、網上公示、網上投訴平臺、公開領導干部電子郵箱、開通反映社情民意網站等。通過這些平臺收集網絡民意具有較好效果,如人民網的“地方領導留言板”專欄,以“社情民意的集散地,親民愛民的回音壁”為專欄的宗旨,設置了網友聲音、領導回應、各地最新回復、網友反饋、網連中國、聚焦網絡問政等欄目,地方領導留言板遍及全國各個省市,筆耕文化傳播,網民可以把意見和建議留給所在地的領導,人民網為促使各地領導干部積極回復網友留言,在該網站首頁上定期公布副省、地級市領導回復網友留言排行榜。主動設置網絡民意收集平臺最為重要的是要及時處理與回應網民留言,能及時回應的一定要及時回應,不能及時處理的要說明原因。對網絡民意積極回應的平臺就會有人氣,網民會對其形成信任和依賴;而回應不及時的網絡平臺,將會被網民遺忘和拋棄。
(三)廣泛瀏覽各種網站、論壇等網絡平臺網絡民意主要以相關網站、論壇等網絡平臺為載體,不同方面的網絡民意與各種類型的網站、論壇的關聯(lián)度不同。最重要的網絡民意載體是論壇,因此,收集網絡民意要廣泛瀏覽各大網站的論壇,從中發(fā)現(xiàn)民意。論壇按照地域標準可以劃分為全國性論壇和地方性論壇。在全國性論壇中,影響力比較大的有人民網的“強國論壇”、新華網的“發(fā)展論壇”、光明網的“光明論壇”;地方性論壇體現(xiàn)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其中在廣東比較有影響力的主要有南方網的“南方論壇”、金羊網的“珠江論壇”等。在反映民意上,全國性論壇和地方性論壇各有優(yōu)缺點,全國性論壇比較自由,不受地方政府的控制,對網民留言的包容度比較高,不足之處在于地方性的意見在全國性意見的“大海”之中,顯得有些分散、零亂,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和關注。地方性論壇反映的問題相對比較集中,往往都是關于本地的意見,容易被發(fā)現(xiàn),不足之處在于地方性論壇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影響和控制,論壇中的負面信息容易被刪除。因此,通過論壇收集網絡民意,要注意論壇的自身特點,增強網絡民意收集的科學性。
本文編號:47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izhenglunwen/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