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內容的認知誤區(qū)——青年愛國的若干誤區(qū)評析
本文關鍵詞: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內容的認知誤區(qū)——青年愛國的若干誤區(qū)評析 出處:《繼續(xù)教育研究》2016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當代中國,加強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既是青年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客觀需要。然而,在一些青年中存在一些關于愛國的誤區(qū),如認為愛國是中國獨有的,不是世界共識;全球化時代愛國主義過時了;空洞愛國,有語言而少行動;愛國即占據道義制高點等。這些誤區(qū)需要結合實際進行精準辨析,進而幫助青年通過樹立歷史意識,增加文化認同;認識世界大勢,把握發(fā)展方位;認清自身使命,履行社會責任,進而涵養(yǎng)自覺、理性愛國心態(tài)。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hina, strengthen youth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people, but also the objective demand of the socialist cause China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patriotism in some young people, such as Chinese thinks that patriotism is unique, is not a consensus in the world;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patriotism obsolete; empty patriotic. There is a language and less action; patriotism that occupy the moral high ground. These errors combining the actual needs for accurate discrimination, and to help young peopl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crease cultural identity;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situation, grasp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recognize its mission, fulfill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conservation consciousness, rational patriotic mentality.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國際比較”(編號:15JDSZ2006) 2013年浙江大學德育與學生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國際比較”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64
【正文快照】: 從我們的日常感知和大規(guī)模的實證調研都可以看出,絕大多數青年是熱愛祖國的,但在一些青年中還存在一些關于愛國的誤區(qū)。根據在部分高校學生中的調研和相關的文獻梳理,可以將我國青年群體中關于愛國的思想行為若干誤區(qū)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本文將對這些方面予以評析。一、“愛國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守金,夏家春;新世紀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J];學術交流;2003年07期
2 徐久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J];黨史文匯;2003年04期
3 顧海良,沈壯海;高度重視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3年04期
4 曾憲波;對怎樣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問題的幾點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5 張志卿;淺談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6 宋球勛;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7 ;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J];文明與宣傳;2003年05期
8 嚴智;民族精神的又一次升華[J];文明與宣傳;2003年08期
9 王偉;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J];倫理學研究;2003年04期
10 ;劉云山要求: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J];政工研究動態(tài);2003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前言[A];熱愛祖國 振興中華[C];2007年
2 池平青;;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3 唐永進;;弘揚民族精神與人的全面發(fā)展[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4 林桂棒;;繼往開來,綜合創(chuàng)新——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5 袁學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6 劉志飛;;民族精神的活力初探[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7 夏偉東;;略論民族精神[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8 楊斌慶;;大力弘揚楚先人的民族精神[A];深入學習十六大精神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論文集[C];2004年
9 孫占元;;深刻感悟民族精神的歷史蘊涵和時代價值[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中國全面發(fā)展(上)[C];2005年
10 錢成潤;;春秋大義與弘揚民族精神[A];孔學研究(第九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九次暨海峽兩岸第六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曉明;兩個“納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N];福建日報;2003年
2 沈萱文;民族精神是實現全面小康和戰(zhàn)勝非典的精神支撐[N];福建日報;2003年
3 葉家松;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N];福建日報;2003年
4 全國政協委員 谷安林;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報;2003年
5 王修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N];光明日報;2003年
6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報;2003年
7 楊鮮蘭;順應時代潮流 弘揚民族精神[N];光明日報;2003年
8 ;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報;2003年
9 王立人;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報;2003年
10 劉玉林 許霽紅;傳承中華文明 弘揚民族精神[N];光明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蔡旭群;國民教育體系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張瑞芳;現代化進程中的中華民族精神[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3 胡孝紅;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4 閔長虹;凝聚、變遷、提升:中華民族精神論綱[D];復旦大學;2011年
5 朱西周;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演變與時代價值[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6 鄭海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化;中國與日本民族精神比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2 朱冰;民族精神及其培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張曉平;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與方法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4 趙靜;中俄民族精神比較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5 于美玲;中國共產黨民族精神教育理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高德強;論民族精神與中國和平發(fā)展[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萬波;試論民族精神培育體系的重新建構[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唐凱;試論經濟全球化時代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問題[D];山西大學;2005年
9 田;;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吳蘭麗;民族精神的反思與建構[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3744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izhenglunwen/137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