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框架、國家形象與新聞生產(chǎn):《華爾街日報》的涉華報道研究(1979-2013
發(fā)布時間:2023-12-19 17:05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國家形象直接影響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范疇。過去關于美國媒體的中國形象研究,多側重于從文本的角度探討中國形象“是什么”,很少從“框架構成”的視角深入探悉中國形象的建構過程。至于從新聞生產(chǎn)社會學的角度來闡釋中國形象的生成機制,更是鳳毛麟角。 本文以《華爾街日報》為研究對象,以框架理論和新聞生產(chǎn)社會學為視角,采用內(nèi)容分析法、問卷調(diào)查法、深度訪談法,抽取中美建交35年以來與中國相關的經(jīng)濟、政治、軍事、外交領域相同或相似的主題報道,探討《華爾街日報》在四大議題上報道框架的差異以及由此建構的中國形象及其生成機制。 緒論部分闡述論文的研究背景、選題意義和理論基礎,介紹中國形象和框架研究的現(xiàn)狀,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分析《華爾街日報》對中國經(jīng)濟形象的建構。通過對中美經(jīng)貿(mào)摩擦三個個案報道框架的考察,發(fā)現(xiàn)中國經(jīng)濟形象經(jīng)歷了經(jīng)濟維度的認知、意識形態(tài)與國家行為維度的認知以及國家安全維度的認知三個階段。在經(jīng)濟維度認知時期,中國經(jīng)濟的“跳躍式”發(fā)展會給美國經(jīng)濟帶來沖擊,但還不足以威脅美國的地位;在意識形態(tài)與國家行為維度的認知時期,中美經(jīng)貿(mào)關系被極大地政治化了,非經(jīng)濟因素滲透進了經(jīng)濟交往領域中,中國經(jīng)濟形象開始出現(xiàn)負面觀感;在國家安全維度的認知時期,隨著中國經(jīng)濟迅速崛起以及中美貿(mào)易不平衡的擴大,中國經(jīng)濟被認為是威脅國家安全的因素之一,中國經(jīng)濟形象的負面感也隨之加強。 第二章探討《華爾街日報》的中國政治形象的建構。與經(jīng)濟形象呈現(xiàn)出階段性特征不同,《華爾街日報》在民主、宗教自由和言論自由這三個觀察中國政治形象的維度上,普遍認為中國的政治制度缺乏民主,中國存在對宗教自由的壓制情況,中國公民的言論不自由,建構出一個與美國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對立的形象。隨著人權等問題在中美關系中的逐漸邊緣化,美國媒體意識形態(tài)對立的色彩越來越淡化,但是中美在人權問題上的分歧與沖突仍在長期存在,中國政治形象的負面性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消除。 第三章考察《華爾街日報》的中國安全形象建構。在美臺軍售這個觀察中國安全形象的維度上,“”是《華爾街日報》涉華報道的主基調(diào)。有關美臺軍售問題的五個個案中,力量增長對美國在亞太地區(qū)地位的威脅、對臺灣民主社會的威脅論調(diào)交替出現(xiàn),但美臺軍售問題始終能在維系中美關系的框架內(nèi)解決。 第四章闡述《華爾街日報》的中國領導人形象建構。國家領導人通常被視為一國外交形象的“名片”。通過對中國四代領導人、四次訪美報道的報道框架的梳理,發(fā)現(xiàn)中國領導人形象發(fā)生了四次轉(zhuǎn)變:第一次轉(zhuǎn)變發(fā)生在鄧小平訪美時期,中國領導人以“政治權威”、“務實”、“親民”的形象出現(xiàn),顛覆了美國人自1949年以來對中國領導人形象的負面看法;第二次發(fā)生在江澤民訪美時期,中國領導人是“誠懇”、“親和”的形象,但對人權議題的關注使得中國外交形象的負面因素開始呈現(xiàn);第三次發(fā)生在胡錦濤訪美時期,中國和平崛起,中國領導人是“謹慎”、“務虛”、“個人化色彩降低”的形象;第四次發(fā)生在習近平訪美時期,中國的領導人是積極、主動、自信,開始尋求與美國平等對話的形象,中國外交形象的正面因素增加。 第五章是《華爾街日報》中國形象的生成機制分析。運用新聞生產(chǎn)過程影響階層模式分析了影響中國形象及其報道框架的個人因素、媒介組織層次因素、媒介組織外部因素、社會系統(tǒng)因素。《華爾街日報》的中國形象是多種因素競相作用的“合力”結果。 本文最后得出結論:一、《華爾街日報》的中國形象是負面主導的多元復雜的綜合體。在中美關系不同的議題領域、不同時期,中國形象的內(nèi)涵及構成也不盡相同。同一個議題在不同的領域,其建構的中國形象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二、《華爾街日報》的中國形象是個體一媒介—社會多重復雜因素互動的產(chǎn)物。
【關鍵詞】:華爾街日報 涉華報道 中國形象 報道框架 新聞生產(chǎn)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212
【目錄】:
本文編號:472494
【關鍵詞】:華爾街日報 涉華報道 中國形象 報道框架 新聞生產(chǎn)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212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錄9-14
- 1 緒論14-59
- 1.1 研究背景、理論基礎和研究意義14-18
- 1.1.1 研究背景14-16
- 1.1.2 理論基礎16-17
- 1.1.3 研究意義17-18
-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18-48
- 1.2.1 媒介框架理論相關研究綜述18-37
- 1.2.2 國家形象的相關研究綜述37-45
- 1.2.3 新聞生產(chǎn)社會學的相關研究綜述45-48
- 1.3 研究設計48-59
- 1.3.1 研究對象48-49
- 1.3.2 研究目的49
- 1.3.3 技術路線49-54
- 1.3.4 研究框架54
- 1.3.5 研究方法54-59
- 2 中美經(jīng)貿(mào)摩擦與中國經(jīng)濟形象建構59-98
- 2.1 1983年中美紡織品貿(mào)易摩擦的報道59-68
- 2.1.1 事件經(jīng)過60
- 2.1.2 樣本選取60-61
- 2.1.3 結果分析61-68
- 小結68
- 2.2 1993-1994年中美最惠國待遇之爭的報道68-81
- 2.2.1 事件經(jīng)過69-70
- 2.2.2 樣本選取70-71
- 2.2.3 結果分析71-80
- 小結80-81
- 2.3 2010年中美人民幣匯率之爭的報道81-93
- 2.3.1 事件經(jīng)過82-83
- 2.3.2 樣本選取83-84
- 2.3.3 結果分析84-92
- 小結92-93
- 2.4 中美經(jīng)貿(mào)摩擦報道與中國經(jīng)濟形象的變遷93-97
- 2.4.1 報道框架的使用及變化93-94
- 2.4.2 中國經(jīng)濟形象的歷史變遷94-97
- 本章小結97-98
- 3 問題與中國形象建構98-136
- 3.1 1的報道98-110
- 3.1.1 事件經(jīng)過98-99
- 3.1.2 樣本選取99-100
- 3.1.3 結果分析100-109
- 小結109-110
- 3.2 事件的報道110-119
- 3.2.1 事件經(jīng)過110
- 3.2.2 樣本選取110-111
- 3.2.3 結果分析111-118
- 小結118-119
- 3.3 2010年谷歌退出中國大陸事件的報道119-130
- 3.3.1 事件經(jīng)過119-121
- 3.3.2 樣本選取121
- 3.3.3 結果分析121-130
- 小結130
- 3.4 人權問題報道與中國政治形象的變遷130-134
- 3.4.1 報道框架的使用及變化131-132
- 3.4.2 中國政治形象的歷史變遷132-134
- 本章小結134-136
- 4 美臺軍售與中國安全形象建構136-195
- 4.1 1981-1982年美臺軍售F-X戰(zhàn)斗機案的報道136-148
- 4.1.1 事件經(jīng)過136-139
- 4.1.2 樣本選取139-140
- 4.1.3 結果分析140-147
- 小結147-148
- 4.2 1992年F-16戰(zhàn)斗機案的報道148-159
- 4.2.1 事件經(jīng)過148-149
- 4.2.2 樣本選取149-150
- 4.2.3 結果分析150-158
- 小結158-159
- 4.3 1999-2000年美臺軍售的報道159-172
- 4.3.1 事件經(jīng)過159-161
- 4.3.2 樣本選取161
- 4.3.3 結果分析161-171
- 小結171-172
- 4.4 2001年美臺軍售案的報道172-180
- 4.4.1 事件經(jīng)過172-173
- 4.4.2 樣本選取173
- 4.4.3 結果分析173-179
- 小結179-180
- 4.5 2010-2011年美臺軍售案的報道180-190
- 4.5.1 事件經(jīng)過180-181
- 4.5.2 樣本選取181-182
- 4.5.3 分析結果182-189
- 小結189-190
- 4.6 美臺軍售問題與中國安全形象的變遷190-194
- 4.6.1 報道框架的使用及變化190-192
- 4.6.2 中國安全形象的歷史變遷192-194
- 本章小結194-195
- 5 中國領導人訪美與中國領導人形象建構195-241
- 5.1 1979年鄧小平副總理訪美的報道195-204
- 5.1.1 事件經(jīng)過195-196
- 5.1.2 樣本選取196-197
- 5.1.3 結果分析197-203
- 小結203-204
- 5.2 1997年江澤民主席訪美的報道204-213
- 5.2.1 事件經(jīng)過204-205
- 5.2.2 樣本選取205
- 5.2.3 結果分析205-212
- 小結212-213
- 5.3 2011年胡錦濤主席訪美的報道213-222
- 5.3.1 事件經(jīng)過213
- 5.3.2 樣本選取213-214
- 5.3.3 結果分析214-221
- 小結221-222
- 5.4 2012年習近平副主席訪美的報道222-233
- 5.4.1 事件經(jīng)過222
- 5.4.2 樣本選取222-223
- 5.4.3 結果分析223-232
- 小結232-233
- 5.5 中國領導人訪美報道與中國領導人形象的變遷233-240
- 5.5.1 報道框架的使用及變遷233-236
- 5.5.2 中國領導人形象的歷史變遷236-240
- 本章小結240-241
- 6 《華爾街日報》中國形象的生成機制241-281
- 6.1 影響報道框架形成的因素241-249
- 6.1.1 有關報道框架形成的學說241-245
- 6.1.2 本章分析的數(shù)據(jù)來源245-249
- 6.2 個體意識導致對中國的認知差異249-255
- 6.2.1 個人經(jīng)歷影響對中國的看法249-252
- 6.2.2 職業(yè)認知決定涉華報道的理念252-255
- 6.3 媒介組織的新聞常規(guī)和日?刂朴绊戭}材選擇255-267
- 6.3.1 新聞常規(guī)影響題材選擇的范圍255-263
- 6.3.2 媒介機構的內(nèi)部控制影響題材選擇的自主性263-267
- 6.4 媒介組織外部層次決定涉華報道的體制情境267-276
- 6.4.1 行業(yè)現(xiàn)狀決定涉華報道的運作空間267-272
- 6.4.2 社會機構影響涉華報道的話語選擇272-273
- 6.4.3 政策壓力影響涉華報道的傾向273-276
- 6.5 社會系統(tǒng)影響涉華報道的立場276-280
- 6.5.1 文化差異影響涉華報道的價值判斷276-277
- 6.5.2 意識形態(tài)影響涉華報道的立場277-280
- 本章小結280-281
- 7 結語281-290
- 7.1 內(nèi)容概述281
- 7.2 主要發(fā)現(xiàn)281-287
- 7.2.1 中國形象是負面為主的多面綜合體282-286
- 7.2.2 中國形象是個體—媒介—社會多重復雜因素互動的產(chǎn)物286-287
- 7.3 創(chuàng)新與不足287-290
- 致謝290-294
- 參考文獻294-304
- 中文部分294-300
- 英文部分300-304
- 附錄1 樣本摘要304-372
- 附錄2 內(nèi)容分析編碼表372-375
- 附錄3 關于美國媒體涉華報道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問卷375-385
- 附錄4 關于美國媒體從業(yè)人員涉華報道的訪談提綱385-386
- 附錄5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參加會議及課題目錄386
本文關鍵詞:報道框架、國家形象與新聞生產(chǎn):《華爾街日報》的涉華報道研究(1979-2013),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724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xxkjbs/47249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