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企業(yè)中方外派人員的跨文化適應研究 ————以華為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3-05-13 13:58
在“走出去”戰(zhàn)略、“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企業(yè)國際化進程持續(xù)加速,同時大量管理者、專業(yè)人員等被派遣到海外幫助公司開拓市場、完成項目或協(xié)助母子公司之間的資源流動。外派人員進入陌生的社會環(huán)境會遭遇跨文化適應問題,進而導致外派失敗率高、外派工作績效低、外派人員流失多等問題。因此外派人員的跨文化適應(簡稱“外派適應”)問題成為困擾企業(yè)海外擴張的戰(zhàn)略難題。海外學者關于該主題的橫向量化研究多、縱深質(zhì)性探索寡,因而缺乏對真實故事深入的實證剖析。國內(nèi)學者對外派適應的探索還處于初級階段,相關理論研究遠滯后于中國跨國企業(yè)的發(fā)展實踐。雖然國外研究成果有一定借鑒意義,但細化到中國情境下外派管理的特殊性未能得到深入討論。本文以此理論和現(xiàn)實背景為切入點,探究跨國企業(yè)中方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具體內(nèi)容及作用機理;谖墨I分析和前期探索研究,通過深度訪談法收集了來自華為公司33位中方外派人員的一手數(shù)據(jù),同時搜集了眾多來源的二手數(shù)據(jù)進行三角驗證,運用扎根理論系統(tǒng)分析資料以深入探索他們的跨文化適應過程,尤其從工作適應、心理適應、跨文化互動三方面進行深度挖掘,最終建構了相應的跨文化適應的概念框架。研究結(jié)論如下:(1)工作適應...
【文章頁數(shù)】:25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現(xiàn)實背景
1.1.2 理論背景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對象
1.4 關鍵概念的界定
1.4.1 適應
1.4.2 跨文化適應
1.4.3 外派人員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意義
1.6.1 理論意義
1.6.2 現(xiàn)實意義
1.7 章節(jié)安排與研究方法
1.7.1 章節(jié)安排
1.7.2 研究方法
1.8 本章小結(jié) 第二章 理論基礎和文獻綜述
2.1 研究概述
2.1.1 國外跨文化適應研究概述
2.1.2 國內(nèi)跨文化適應研究概述
2.2 理論基礎
2.2.1 文化休克與U型曲線假說
2.2.2 跨文化適應過程理論
2.2.3 跨文化適應整合理論
2.2.4 跨文化適應策略理論
2.2.5 國內(nèi)跨文化適應研究的相關理論
2.3 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文獻綜述
2.3.1 跨文化適應內(nèi)涵結(jié)構
2.3.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2.3.3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2.3.4 國內(nèi)外研究述評
2.4 本章小結(jié) 第三章 前期探索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設計
3.2.1 研究對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過程
3.3 研究結(jié)果
3.3.1 接受海外派遣的原因
3.3.2 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
3.3.3 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內(nèi)容分析
3.3.4 外派人員的跨文化互動分析
3.3.5 離職意愿的影響因素
3.4 研究總結(jié)
3.5 本章小結(jié) 第四章 研究設計
4.1 研究總體構想
4.2 總體研究方法——質(zhì)性研究
4.2.1 質(zhì)性研究方法的定義與特征
4.2.2 選擇質(zhì)性研究方法的原因
4.3 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深度訪談
4.3.1 深度訪談的認識論問題
4.3.2 深度訪談的實際操作
4.3.3 深度訪談的轉(zhuǎn)錄
4.3.4 深度訪談的倫理問題
4.4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扎根理論
4.4.1 扎根理論研究的認識論問題
4.4.2 扎根理論研究的理論抽樣
4.4.3 扎根理論研究的資料分析
4.4.4 扎根理論的備忘錄
4.5 總體研究方案
4.5.1 第一階段:閱讀文獻、限定主題
4.5.2 第二階段:前期探索、明確主題
4.5.3 第三階段:收集、整理數(shù)據(jù)
4.5.4 第四階段:數(shù)據(jù)分析、初步建構理論
4.5.5 第五階段:補充資料、完善理論
4.6 研究技術路線
4.7 研究倫理
4.8 研究信度與效度
4.9 理論飽和檢驗
4.10 本章小結(jié) 第五章 華為的國際化與外派人員管理策略研究
5.1 華為公司簡介
5.2 華為組織文化
5.3 華為國際化
5.3.1 華為國際化發(fā)展現(xiàn)狀
5.3.2 華為國際化發(fā)展階段
5.3.3 華為國際化思維建立
5.4 華為針對外派人員管理的整體導向
5.4.1 不斷推進全球本土化經(jīng)營
5.4.2 持續(xù)鼓勵員工去海外歷練
5.4.3 強調(diào)員工的自主學習與賦能
5.5 華為針對外派人員管理的具體策略
5.5.1 外派人員的選拔
5.5.2 外派前的跨文化培訓
5.5.3 外派人員的薪酬管理
5.5.4 外派人員的后勤管理
5.5.5 外派員工的回流問題
5.6 本章小結(jié) 第六章 中方外派人員的工作適應研究
6.1 問題聚焦與研究指導框架
6.1.1 工作-家庭關系研究視角
6.1.2 外派工作-家庭關系研究
6.1.3 工作-家庭關系的文化差異
6.2 扎根理論分析中方外派人員的工作適應過程
6.2.1 開放編碼
6.2.2 主軸編碼
6.2.3 選擇編碼
6.3 研究結(jié)果
6.3.1 工作角色轉(zhuǎn)變
6.3.2 工作職責轉(zhuǎn)變
6.3.3 外派工作-家庭增益
6.3.4 外派工作-家庭沖突
6.3.5 外派個體資源互相轉(zhuǎn)化實現(xiàn)工作-家庭平衡
6.3.6 組織支持影響工作-家庭平衡
6.3.7 理論建構
6.4 研究結(jié)論與討論
6.4.1 主要結(jié)論
6.4.2 理論貢獻
6.4.3 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
6.5 本章小結(jié) 第七章 中方外派人員的跨文化心理適應研究
7.1 問題聚焦與研究指導框架
7.1.1 基于壓力-應對理論的跨文化心理適應
7.2.1 修正壓力-應對視角的外派心理適應
7.1.3 壓力-應對過程的文化差異
7.2 扎根理論分析中方外派人員的跨文化心理適應過程
7.2.1 開放編碼
7.2.2 主軸編碼
7.2.3 選擇編碼
7.3 研究結(jié)果
7.3.1 跨文化心理適應的三個階段
7.3.2 應對資源的類型及其作用
7.3.3 理論建構
7.4 研究結(jié)論與討論
7.4.1 主要結(jié)論
7.4.2 理論貢獻
7.4.3 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
7.5 本章小結(jié) 第八章 中方外派人員的跨文化互動研究
8.1 問題聚焦與研究指導框架
8.2 扎根理論分析中方外派人員與東道國民眾的跨文化互動
8.2.1 開放編碼
8.2.2 主軸編碼
8.2.3 選擇編碼
8.3 研究結(jié)果
8.3.1 工作之余的跨文化互動特征
8.3.2 工作中的跨文化互動特征
8.3.3 跨文化互動的機理
8.3.4 組織的作用:既促進又阻礙
8.4 研究結(jié)論與討論
8.4.1 主要結(jié)論
8.4.2 理論貢獻
8.4.3 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
8.5 本章小結(jié) 第九章 結(jié)論與展望
9.1 主要結(jié)論
9.1.1 中方外派人員的跨文化適應維度框架
9.1.2 多重利益相關者綜合作用的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框架
9.2 理論貢獻
9.2.1 整合并拓展了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結(jié)構內(nèi)涵
9.2.2 深化了利益相關者視角對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理論詮釋
9.2.3 全面闡釋了組織支持對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作用機理
9.2.4 積極探索了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動態(tài)作用機理
9.3 實踐啟示
9.3.1 企業(yè)應重視外派人員的家庭影響
9.3.2 企業(yè)應提供充足的組織支持
9.3.3 企業(yè)應努力實現(xiàn)全球本土化運營
9.4 研究局限
9.4.1 跨文化適應的維度指標需細化
9.4.2 跨文化互動的雙向性體現(xiàn)不足
9.4.3 研究樣本的外推范圍有限
9.5 未來展望
9.5.1 修正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維度及量表
9.5.2 多元視角解決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問題
9.5.3 關注跨國企業(yè)本土化運營的研究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前期探索研究的訪談提綱
附錄2 最終的訪談提綱
附錄3 研究備忘錄舉例
附錄4 訪談錄音轉(zhuǎn)寫規(guī)則
附錄5 Black(1989)跨文化適應量表
附錄6 艱苦補助類型
附錄7 既有跨文化適應量表信息概覽與綜述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附件
本文編號:3815955
【文章頁數(shù)】:25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現(xiàn)實背景
1.1.2 理論背景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對象
1.4 關鍵概念的界定
1.4.1 適應
1.4.2 跨文化適應
1.4.3 外派人員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意義
1.6.1 理論意義
1.6.2 現(xiàn)實意義
1.7 章節(jié)安排與研究方法
1.7.1 章節(jié)安排
1.7.2 研究方法
1.8 本章小結(jié) 第二章 理論基礎和文獻綜述
2.1 研究概述
2.1.1 國外跨文化適應研究概述
2.1.2 國內(nèi)跨文化適應研究概述
2.2 理論基礎
2.2.1 文化休克與U型曲線假說
2.2.2 跨文化適應過程理論
2.2.3 跨文化適應整合理論
2.2.4 跨文化適應策略理論
2.2.5 國內(nèi)跨文化適應研究的相關理論
2.3 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文獻綜述
2.3.1 跨文化適應內(nèi)涵結(jié)構
2.3.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2.3.3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2.3.4 國內(nèi)外研究述評
2.4 本章小結(jié) 第三章 前期探索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設計
3.2.1 研究對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過程
3.3 研究結(jié)果
3.3.1 接受海外派遣的原因
3.3.2 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
3.3.3 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內(nèi)容分析
3.3.4 外派人員的跨文化互動分析
3.3.5 離職意愿的影響因素
3.4 研究總結(jié)
3.5 本章小結(jié) 第四章 研究設計
4.1 研究總體構想
4.2 總體研究方法——質(zhì)性研究
4.2.1 質(zhì)性研究方法的定義與特征
4.2.2 選擇質(zhì)性研究方法的原因
4.3 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深度訪談
4.3.1 深度訪談的認識論問題
4.3.2 深度訪談的實際操作
4.3.3 深度訪談的轉(zhuǎn)錄
4.3.4 深度訪談的倫理問題
4.4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扎根理論
4.4.1 扎根理論研究的認識論問題
4.4.2 扎根理論研究的理論抽樣
4.4.3 扎根理論研究的資料分析
4.4.4 扎根理論的備忘錄
4.5 總體研究方案
4.5.1 第一階段:閱讀文獻、限定主題
4.5.2 第二階段:前期探索、明確主題
4.5.3 第三階段:收集、整理數(shù)據(jù)
4.5.4 第四階段:數(shù)據(jù)分析、初步建構理論
4.5.5 第五階段:補充資料、完善理論
4.6 研究技術路線
4.7 研究倫理
4.8 研究信度與效度
4.9 理論飽和檢驗
4.10 本章小結(jié) 第五章 華為的國際化與外派人員管理策略研究
5.1 華為公司簡介
5.2 華為組織文化
5.3 華為國際化
5.3.1 華為國際化發(fā)展現(xiàn)狀
5.3.2 華為國際化發(fā)展階段
5.3.3 華為國際化思維建立
5.4 華為針對外派人員管理的整體導向
5.4.1 不斷推進全球本土化經(jīng)營
5.4.2 持續(xù)鼓勵員工去海外歷練
5.4.3 強調(diào)員工的自主學習與賦能
5.5 華為針對外派人員管理的具體策略
5.5.1 外派人員的選拔
5.5.2 外派前的跨文化培訓
5.5.3 外派人員的薪酬管理
5.5.4 外派人員的后勤管理
5.5.5 外派員工的回流問題
5.6 本章小結(jié) 第六章 中方外派人員的工作適應研究
6.1 問題聚焦與研究指導框架
6.1.1 工作-家庭關系研究視角
6.1.2 外派工作-家庭關系研究
6.1.3 工作-家庭關系的文化差異
6.2 扎根理論分析中方外派人員的工作適應過程
6.2.1 開放編碼
6.2.2 主軸編碼
6.2.3 選擇編碼
6.3 研究結(jié)果
6.3.1 工作角色轉(zhuǎn)變
6.3.2 工作職責轉(zhuǎn)變
6.3.3 外派工作-家庭增益
6.3.4 外派工作-家庭沖突
6.3.5 外派個體資源互相轉(zhuǎn)化實現(xiàn)工作-家庭平衡
6.3.6 組織支持影響工作-家庭平衡
6.3.7 理論建構
6.4 研究結(jié)論與討論
6.4.1 主要結(jié)論
6.4.2 理論貢獻
6.4.3 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
6.5 本章小結(jié) 第七章 中方外派人員的跨文化心理適應研究
7.1 問題聚焦與研究指導框架
7.1.1 基于壓力-應對理論的跨文化心理適應
7.2.1 修正壓力-應對視角的外派心理適應
7.1.3 壓力-應對過程的文化差異
7.2 扎根理論分析中方外派人員的跨文化心理適應過程
7.2.1 開放編碼
7.2.2 主軸編碼
7.2.3 選擇編碼
7.3 研究結(jié)果
7.3.1 跨文化心理適應的三個階段
7.3.2 應對資源的類型及其作用
7.3.3 理論建構
7.4 研究結(jié)論與討論
7.4.1 主要結(jié)論
7.4.2 理論貢獻
7.4.3 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
7.5 本章小結(jié) 第八章 中方外派人員的跨文化互動研究
8.1 問題聚焦與研究指導框架
8.2 扎根理論分析中方外派人員與東道國民眾的跨文化互動
8.2.1 開放編碼
8.2.2 主軸編碼
8.2.3 選擇編碼
8.3 研究結(jié)果
8.3.1 工作之余的跨文化互動特征
8.3.2 工作中的跨文化互動特征
8.3.3 跨文化互動的機理
8.3.4 組織的作用:既促進又阻礙
8.4 研究結(jié)論與討論
8.4.1 主要結(jié)論
8.4.2 理論貢獻
8.4.3 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
8.5 本章小結(jié) 第九章 結(jié)論與展望
9.1 主要結(jié)論
9.1.1 中方外派人員的跨文化適應維度框架
9.1.2 多重利益相關者綜合作用的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框架
9.2 理論貢獻
9.2.1 整合并拓展了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結(jié)構內(nèi)涵
9.2.2 深化了利益相關者視角對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理論詮釋
9.2.3 全面闡釋了組織支持對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作用機理
9.2.4 積極探索了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動態(tài)作用機理
9.3 實踐啟示
9.3.1 企業(yè)應重視外派人員的家庭影響
9.3.2 企業(yè)應提供充足的組織支持
9.3.3 企業(yè)應努力實現(xiàn)全球本土化運營
9.4 研究局限
9.4.1 跨文化適應的維度指標需細化
9.4.2 跨文化互動的雙向性體現(xiàn)不足
9.4.3 研究樣本的外推范圍有限
9.5 未來展望
9.5.1 修正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維度及量表
9.5.2 多元視角解決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問題
9.5.3 關注跨國企業(yè)本土化運營的研究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前期探索研究的訪談提綱
附錄2 最終的訪談提綱
附錄3 研究備忘錄舉例
附錄4 訪談錄音轉(zhuǎn)寫規(guī)則
附錄5 Black(1989)跨文化適應量表
附錄6 艱苦補助類型
附錄7 既有跨文化適應量表信息概覽與綜述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附件
本文編號:38159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xxkjbs/381595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