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類激光束通過隨機介質及確定性介質的傳輸特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多類激光束通過隨機介質及確定性介質的傳輸特性研究 出處:《浙江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交叉譜密度矩陣 光譜密度 光譜偏振度 徑向偏振光束 隨機電磁高斯謝爾模光束 象散電磁非均勻關聯(lián)光束 高斯陣列光束 多高斯謝爾模渦旋光束 電磁sinc謝爾模脈沖 海洋湍流 大氣湍流 色散介質
【摘要】:激光與介質的相互作用是激光物理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近幾十年來,由于光通信、軍事、醫(yī)療診斷以及材料加工等實際應用的需求,光波通過各類介質的傳輸特性被廣泛研究。其中,激光束在大氣湍流中的傳輸特性被大量報道,而海洋湍流作為另一種重要的自然湍流介質,由于其復雜性是一門相對于大氣湍流研究較少的領域,直到近期,一種新的海洋湍流模型才被提出。另一方面,過去的幾十年中,部分相干光的模型主要局限于關聯(lián)函數(shù)為高斯分布的高斯謝爾模光束。最近,多種具有特殊關聯(lián)結構的部分相干光源被提出,由于這些新型光源能夠產(chǎn)生各種奇異的光強分布以及自分裂、自偏移、自聚焦等特性有巨大的應用前景,吸引了學者們極大的研究熱情。在上述背景下,本論文在相干和偏振理論的基礎上,研究多種矢量光束、標量陣列光束、渦旋光束以及脈沖光束通過隨機介質以及確定性介質的二階傳輸特性,并討論光源關聯(lián)結構以及介質特性對輸出統(tǒng)計特性的影響。本文具體章節(jié)安排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紹了相關的研究背景,通過梳理激光傳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和現(xiàn)狀,指出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及意義。接著介紹了涉及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包括:互相干函數(shù)與交叉譜密度;隨機電磁光束的交叉譜密度矩陣;廣義衍射理論;激光湍流傳輸理論;大氣湍流與海洋湍流能譜;關聯(lián)結構函數(shù)構建理論。第二章研究了矢量光束通過海洋湍流的傳輸特性。首先以徑向偏振光為例,研究海洋湍流與完全相干光的相互作用,在相干和偏振統(tǒng)一理論和擴展的惠更斯-菲涅爾原理的基礎上,推導得到輸出平面的交叉譜密度矩陣元,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光束光譜密度、光譜相干度以及光束質量的演變規(guī)律。然后利用張量方法,研究電磁高斯謝爾模光束通過海洋湍流的光譜變化,并討論湍流參數(shù)對光譜移動的影響。最后,我們推廣到象散存在的非高斯關聯(lián)的部分相干光情況,研究了象散非均勻關聯(lián)光束在擾動海水中的傳輸特性,在得到輸出交叉譜密度矩陣元的基礎上,對光束譜密度、光譜偏振度等特性進行分析。第三章研究了標量陣列光束在海洋湍流中的光束擴展區(qū)間。以光束均方寬度為基礎,討論了兩種結合方式下的一維高斯陣列通過海洋湍流的瑞利區(qū)間和兩種湍流距離。重點分析陣列參數(shù)(如光束個數(shù)、間距、子光束寬度)、湍流大小以及結合方式對光束擴展快慢的影響。第四章研究了具有特殊關聯(lián)結構的渦旋光束在隨機介質中的傳輸特性。以多高斯謝爾模渦旋光束通過non-Kolmogorov大氣湍流為例,分析了光源關聯(lián)結構、渦旋相位、湍流介質三種因素對光譜分布和光譜相干度分布的調控作用。第五章將最新提出的標量sinc謝爾模脈沖推廣到矢量領域,得到時域電磁sinc謝爾模脈沖通過色散介質的互相干矩陣元的表達式,并在此基礎上研究電磁sinc謝爾模脈沖在色散介質中的時域光強分布和時域偏振度分布情況。著重討論時間相干長度對光場統(tǒng)計特性的影響。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O357.5;TN2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國榮;;變截面導管聲傳輸特性研究[J];噪聲與振動控制;2007年01期
2 周星里;謝亞楠;楊正得;;云霧對電磁傳輸特性影響的研究[J];氣象科技;2011年05期
3 尹繼武;門電路傳輸特性曲線的計算機輔助觀測[J];物理實驗;2003年05期
4 譚業(yè)武,梁竹健,丁訓良,,顏一鳴;X光直單管傳輸特性的實驗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01期
5 蔡陽健,林強;部分相干平頂高斯光束的傳輸特性[J];光電子·激光;2001年12期
6 周國泉,趙道木,王紹民;平面波經(jīng)微小圓孔衍射的傳輸特性[J];光子學報;2002年07期
7 郭玉彬,李福田,項陽;軟X射線超光滑表面?zhèn)鬏斕匦缘某醪窖芯縖J];光散射學報;1996年01期
8 張黎明;逯邁;陳小強;張流洋;韓國軍;;兩種變形雙脊波導傳輸特性的分析研究[J];激光技術;2009年03期
9 卞保民,陳建平,楊玲,倪曉武,陸建;空氣中激光等離子體沖擊波的傳輸特性研究[J];物理學報;2000年03期
10 陶向陽,周南潤,呂百達;用頻域Collins公式和Hankel變換研究光束的傳輸特性[J];激光技術;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付強;姜會林;王曉曼;劉智;景文博;;激光在大氣中傳輸特性的仿真研究[A];中國光學學會2010年光學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詹玉書;汪敏強;;微波調制激光在光纖中的傳輸特性研究[A];1991年全國微波會議論文集(卷Ⅱ)[C];1991年
3 蒙林;黎曉云;謝文楷;鄢楊;陳碩;李承躍;劉盛綱;;離子通道中高能電子束傳輸特性實驗研究[A];第六屆全國激光科學技術青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1年
4 蒙林;黎曉云;謝文楷;鄢楊;陳碩;李承躍;劉盛綱;;離子通道中高能電子束傳輸特性實驗研究[A];中國電子學會真空電子學分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1年
5 鄧永鋒;譚暢;韓先偉;;非真空條件下高能電子束傳輸特性的蒙特卡羅研究[A];2010全國荷電粒子源、粒子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6 蘇婷;查麗萍;何曼;陳如山;;平面有限大FSS傳輸特性分析[A];2011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1年
7 宋玉蓉;蔣國平;;具有抗攻擊差異和非均勻傳輸特性的SIR模型[A];第五屆全國復雜網(wǎng)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集[C];2009年
8 丁穎;曾渭平;杜玲玲;;專測設備在線校準可行性研究[A];面向航空試驗測試技術——2013年航空試驗測試技術峰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9 許小玲;劉長軍;鐘淑蓉;;二維金屬EBG結構傳輸特性的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微波能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10 邊繼明;李效民;張燦云;趙俊亮;;ZnO基薄膜電子傳輸特性研究[A];科技、工程與經(jīng)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第五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唐苗苗;多類激光束通過隨機介質及確定性介質的傳輸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2 李祿;光脈沖在光纖中傳輸特性的理論研究[D];山西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學兵;微納手性結構的全息制備模擬及光傳輸特性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6年
2 杜生才;部分相干光束傍軸和非傍軸傳輸特性[D];蘇州大學;2013年
3 程發(fā)龍;部分相干平頂光束在湍流大氣中的傳輸特性[D];蘇州大學;2012年
4 任小紅;激光在近地大氣中水平傳輸特性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5 許志勇;高階效應作用下光孤立波的傳輸特性研究[D];山西大學;2003年
6 張景貴;格子孤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傳輸特性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7 廖述燕;40Gb/s新型碼調制傳輸特性與仿真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8 鄧寬;襯底集成波導(SIRW)器件及其傳輸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年
9 丁斌;太赫茲波傳輸特性的FDTD方法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10 張中一;硅基微環(huán)芯片的設計及其傳輸特性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3325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xxkjbs/133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