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納米CMOS器件單粒子效應電荷收集共享關鍵問題研究
本文關鍵詞:影響納米CMOS器件單粒子效應電荷收集共享關鍵問題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單粒子效應 電荷收集 TCAD仿真 敏感體模型 工藝波動 輻射加固設計 CMOS器件
【摘要】:空間輻射效應是影響空間應用電子器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針對微米量級及以上器件的單粒子效應機理研究較為深入,出現(xiàn)了一系列較為成熟的單粒子效應模型、輻射加固技術以及軟錯誤評估方法。然而,隨著集成電路工藝尺寸縮小、集成度提高、工作電壓降低以及時鐘頻率增大等工藝水平與性能指標的變化,導致新的輻射效應機制不斷出現(xiàn),為單粒子效應研究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臨界電荷的降低使器件對單粒子效應更加敏感,多節(jié)點電荷收集和電荷共享導致多單元翻轉現(xiàn)象頻發(fā);工藝波動對單粒子效應電荷收集共享的影響更加顯著;組合邏輯單粒子瞬態(tài)逐漸成為集成電路軟錯誤的主要因素;器件尺寸縮小、結構復雜使電荷收集量化難度加大。綜上,納米器件單粒子效應電荷收集共享問題已經(jīng)成為器件輻射效應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針對以上問題,對影響納米器件單粒子效應電荷收集共享的關鍵性問題展開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1、軟錯誤評估是電子器件單粒子效應機理研究、抗輻射性能評價以及輻射加固設計驗證的有效手段。敏感體模型可量化晶體管的電荷收集,是軟錯誤評估的基礎。當工藝尺寸步入納米量級,新的器件結構和電荷收集機理使敏感體模型量化電荷收集的難度增大。本文對開態(tài)晶體管電荷收集展開研究,提出考慮開態(tài)晶體管電荷收集的敏感體模型,可提高電荷收集量化精度。建立開態(tài)晶體管敏感體參數(shù)提取電路結構,有效解決單粒子翻轉再恢復導致電荷收集截止問題。改進基于SRAM的單粒子翻轉模型,考慮單粒子翻轉再恢復對翻轉截面的影響。基于該敏感體模型的軟錯誤評估結果準確,對單粒子效應機理研究、加固設計和工程評價具有重要意義;2、隨著晶體管特征尺寸的縮小,晶體管工藝波動日趨嚴重。工藝波動嚴重影響集成電路性能,是難以避免的可靠性問題。工藝波動對單粒子效應電荷收集共享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本文采用TCAD和蒙特卡羅工藝波動仿真結合的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工藝波動對單粒子瞬態(tài)及單粒子瞬態(tài)脈寬窄化的影響,為組合電路單粒子效應加固提供參考。量化研究柵氧厚度、閾值電壓、柵長和柵寬等參數(shù)波動對單粒子效應的影響;通過對多節(jié)點電荷收集導致DICE單元加固失效的工藝波動分析,提出DICE加固設計指導方案;定量研究考慮工藝波動的SRAM軟錯誤評估,給出工藝波動對單粒子翻轉截面的影響;3、N+深阱工藝可有效緩解系統(tǒng)襯底噪聲,廣泛應用于數(shù)字和模擬電路中。然而,N+深阱結構會增強晶體管寄生雙極效應,使單粒子效應更加顯著。本文基于65nm N+深阱工藝,深入研究阱摻雜對單粒子效應電荷收集的影響。采用TCAD工具對不同阱摻雜濃度器件進行重離子入射仿真,定性和定量分析N阱和深N阱摻雜濃度對單粒子瞬態(tài)、單粒子多瞬態(tài)、單粒子瞬態(tài)脈寬窄化以及單粒子翻轉再恢復的影響,為單粒子效應機理研究和輻射加固工藝技術提供理論支持;采用TCAD仿真量化不同阱摻雜濃度的N+深阱器件敏感體參數(shù),并進行軟錯誤評估。結果表明,單粒子翻轉截面隨阱摻雜濃度增大而增大;4、納米量級工藝集成電路中,單粒子瞬態(tài)脈寬已經(jīng)接近時鐘周期可被誤認為正確信號,導致組合電路單粒子瞬態(tài)占集成電路軟錯誤的比重越來越大。因此對納米量級組合電路單粒子瞬態(tài)加固技術的研究迫在眉睫。論文提出增強虛擬晶體管版圖級加固技術,在虛擬晶體管加固技術基礎上引入一個反偏結。該結構不僅可收集粒子入射電離產(chǎn)生的載流子,而且還收集源區(qū)注入載流子,在虛擬晶體管基礎上進一步緩解單粒子瞬態(tài)。TCAD仿真表明與其他加固版圖相比,增強虛擬晶體管加固技術的單粒子瞬態(tài)脈寬最小,在一定的粒子角度入射條件下單粒子效應加固顯著。該加固技術具有良好的擴展性,可用于多種組合電路標準單元中。論文深入研究影響納米CMOS器件單粒子效應電荷收集和電荷共享的關鍵問題。提出了開態(tài)晶體管敏感體模型,揭示了開態(tài)晶體管電荷收集對單粒子效應的影響;深入研究了N+深阱工藝器件阱摻雜對單粒子效應電荷收集的影響;定性和定量分析了工藝波動對單粒子效應電荷收集共享的影響;提出了一種增強虛擬晶體管版圖級加固技術,增強了組合電路抗單粒子瞬態(tài)效應能力。本文研究從納米器件單粒子效應電荷收集和電荷共享、工藝波動、加固設計和軟錯誤評估等方面開展,既是器件輻射效應領域所關注的問題,又是適應國內電子器件空間應用的發(fā)展需求,因此,本論文的研究具有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N3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紅霞,陳雨生,周輝,賀朝會,耿斌,李永宏;重離子微束單粒子翻轉與單粒子燒毀效應數(shù)值模擬[J];計算物理;2003年05期
2 薛玉雄;曹洲;楊世宇;;激光模擬單粒子效應試驗研究[J];航天器環(huán)境工程;2006年02期
3 宋欽岐;單粒子效應[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1989年12期
4 董攀;陳莉明;范隆;岳素格;鄭宏超;王興友;;Spacewire通訊路由器單粒子功能中斷測試系統(tǒng)研究[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2014年04期
5 韓建偉;張振龍;封國強;馬英起;;單粒子鎖定極端敏感器件的試驗及對我國航天安全的警示[J];航天器環(huán)境工程;2008年03期
6 田愷;曹洲;薛玉雄;楊世宇;周新發(fā);劉群;彭飛;;反熔絲型現(xiàn)場可編程門陣列單粒子鎖定實驗研究[J];原子能科學技術;2009年09期
7 姚志斌;范如玉;郭紅霞;王忠明;何寶平;張鳳祁;張科營;;靜態(tài)單粒子翻轉截面的獲取及分類[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1年03期
8 馮小剛;李儒章;劉佳;周前能;譚智琴;徐輝;劉明;;基于標準工藝的抗單粒子數(shù)字單元設計方法[J];微電子學;2014年02期
9 曹洲,楊世宇,達道安;功率MOSFET單粒子燒毀測試技術研究[J];真空與低溫;2004年01期
10 薛玉雄;田愷;曹洲;楊生勝;馬亞莉;;激光模擬單粒子效應設備及試驗研究進展綜述[J];航天器環(huán)境工程;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賀朝會;李永宏;楊海亮;;單粒子效應輻射模擬實驗研究進展[A];第一屆中國核技術及應用研究學術研討會摘要文集[C];2006年
2 耿超;劉杰;侯明東;孫友梅;段敬來;姚會軍;張戰(zhàn)剛;莫丹;羅捷;;基于RPP模型的單粒子在軌翻轉率計算[A];第二十四屆全國空間探測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3 侯明東;劉杰;孫友梅;段敬來;常海龍;張戰(zhàn)剛;莫丹;;宇航器件單粒子效應的加速器地面模擬[A];第七屆中國核學會“三核”論壇中國放射醫(yī)學教育五十年暨中國毒理學會放射毒理委員會第八次全國會議論文集[C];2010年
4 侯明東;劉杰;李保權;甄紅樓;;單粒子效應實驗中的幾個關鍵技術問題[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二次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9年
5 張慶祥;侯明東;劉杰;王志光;金運范;朱智勇;孫友梅;宋銀;段敬來;;混合離子加速技術在單粒子效應和探測器標定實驗中的應用[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五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6 黃建國;韓建偉;張慶祥;黃治;陳東;李小銀;張振龍;;脈沖激光模擬單粒子效應機理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劉杰;;元器件單粒子效應的加速器地面測試研究[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會議手冊及文集[C];2009年
8 李保權;侯明東;劉杰;朱光武;王世金;梁金寶;孫越強;張微;翟應應;黃紅錦;沈思忠;高平;;加速器模擬單粒子效應研究[A];實踐五號衛(wèi)生空間探測與試驗成果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9 路秀琴;劉建成;郭繼宇;郭剛;沈東軍;惠寧;張慶祥;張振龍;韓建偉;;重離子單粒子效應靈敏體積及電荷收集研究[A];第一屆中國核技術及應用研究學術研討會摘要文集[C];2006年
10 張戰(zhàn)剛;劉杰;侯明東;孫友梅;常海龍;段敬來;莫丹;姚會軍;;元器件單粒子效應加速器試驗中的新現(xiàn)象[A];第二十三屆全國空間探測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楊振雷;Flash型FPGA單粒子效應研究及新型測試驗證系統(tǒng)的研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習凱;微電子器件質子單粒子效應敏感性預估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王天琦;影響納米CMOS器件單粒子效應電荷收集共享關鍵問題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4 邢克飛;星載信號處理平臺單粒子效應檢測與加固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5 古松;基于重離子加速器的SOI SRAM器件單粒子翻轉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5年
6 耿超;微納級SRAM器件單粒子效應理論模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7 王忠明;SRAM型FPGA的單粒子效應評估技術研究[D];清華大學;2011年
8 劉必慰;集成電路單粒子效應建模與加固方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禹金標;用于空間探測的電子元器件輻照性能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2 周恒;SRAM單粒子加固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3 林子壬;納米集成電路單粒子瞬變中電荷收集機理及加固方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4 李博;基于商用工藝的抗輻照SRAM存儲器設計[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5 周威;GaAs HBT單粒子效應的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6 程佳;單粒子效應瞬態(tài)電荷收集的試驗研究[D];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2016年
7 劉征;單粒子效應電路模擬方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8 王佩;單粒子效應電路模擬方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9 戴然;單粒子翻轉效應的模擬和驗證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10 段雪巖;單粒子脈寬抑制和單粒子測試方法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2917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xxkjbs/129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