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機器人前視聲吶多目標跟蹤技術研究
本文關鍵詞:水下機器人前視聲吶多目標跟蹤技術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智能水下機器人 前視聲吶 圖像處理 多目標跟蹤 數(shù)據(jù)關聯(lián)
【摘要】:隨著對海洋資源探測開發(fā)的需求不斷增加以及對水中作業(yè)的需要,智能水下機器人(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技術的發(fā)展正日益受到國內(nèi)外重視,水聲探測是目前各種水下探測方式中最有效的。利用聲吶可以進行海洋環(huán)境的探測和數(shù)據(jù)處理,從而判定目標的類型、方位、速度等信息。所以,基于前視聲吶的水下目標探測和跟蹤技術,對目標的自主識別和跟蹤,以及對AUV的自主避碰、自主導航都意義重大。本論文主要研究基于水下機器人前視聲吶的多目標跟蹤問題。論文以單波束的前視聲吶作為聲視覺傳感器,從聲吶回波中得到水下多目標信息,并在此基礎上搭建一個基于智能水下機器人的水下多目標跟蹤系統(tǒng)。本文的具體研究內(nèi)容如下:進行了前視聲吶圖像的處理研究。分析了前視聲吶圖像不同于光學圖像的特點,選用中值濾波進行去噪處理,通過改進取中值算法提高了濾波速度;研究了模糊圖像增強算法,通過改進模糊隸屬度函數(shù)來解決經(jīng)典Pal-King模糊圖像增強算法中低灰度值在增強后丟失的問題;改進了基于粒子群優(yōu)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聲吶圖像增強算法,通過PSO算法為增強函數(shù)選取增強效果最好的最優(yōu)參數(shù),改善了圖像增強效果;利用改進的自適應雙閾值區(qū)域生長算法進行圖像分割,其中采用最大類間方差法(Otsu)得到低閾值;最后采用圖像缺損擬合等方法對分割后的聲吶圖像進行形態(tài)學處理。進行了水下目標多特征融合跟蹤技術研究。研究了前視聲吶圖像中目標的特征描述方法,提取了 30種不同的特征,并基于廣義回歸神經(jīng)網(wǎng)絡(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評判準則分別采用序列前向選擇(Sequential Forward Selection,SFS)及序列后向選擇(Sequential Forward Selection,SBS)這兩種特征選擇方法對特征進行降維,選出了最優(yōu)特征組合;分析了粒子濾波以及多種特征融合策略的基本原理,針對基于前視聲吶的水下多目標跟蹤,提出了一種自適應融合策略以確定粒子權(quán)值,并基于聲吶圖像特征采用模糊控制器對加權(quán)和融合進行改進,實時在線調(diào)整特征融合策略,在乘性融合及基于模糊邏輯的加權(quán)和融合間進行切換,以適應不同的跟蹤情況,并將結(jié)果與其它特征融合策略進行了對比,通過分析試驗結(jié)果驗證了所提自適應融合策略的有效性。進行了水下多目標跟蹤數(shù)據(jù)關聯(lián)的研究。針對前視聲吶多目標跟蹤中存在目標進入進出聲吶掃描范圍的特點,將軌跡管理和面向目標的跟蹤方法結(jié)合起來,建立了多目標軌跡文件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對軌跡的實時起始和終結(jié);研究了采用最近鄰數(shù)據(jù)關聯(lián)(The Nearest Neighbor Data Association,NNDA)與粒子濾波(Particle Filter,PF)相結(jié)合進行水下目標跟蹤,建立了 NNDA-PF算法模型。并接著提出了一種基于多特征的聯(lián)合概率數(shù)據(jù)關聯(lián)(The Joint Probabilistic Data Association,JPDA)與粒子濾波相結(jié)合的 JPDA-PF 算法,將目標特征匹配情況、當前的量測與目標軌跡間的關系引入粒子濾波的權(quán)值計算中,并通過設置對比試驗比較了粒子濾波、NNDA-PF和改進JPDA-PF的跟蹤效果,試驗結(jié)果驗證了改進JPDA-PF的有效性。進行了水下機器人多目標跟蹤系統(tǒng)試驗研究。研究了水下機器人聲視覺多目標跟蹤系統(tǒng)的體系結(jié)構(gòu);為驗證多目標跟蹤算法,進行了仿真實驗、水池試驗以及海上試驗;大量的實際水下多目標跟蹤試驗結(jié)果證明了本論文提出的多目標跟蹤算法的有效性、實時性,以及多目標跟蹤系統(tǒng)的可靠性。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P391.41;TP24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波;程千流;沈文苗;;水面艦艦殼聲吶發(fā)展方向探討[J];聲學與電子工程;2007年01期
2 李新天;;三型高頻聲吶的關鍵技術與發(fā)展趨勢[J];聲學與電子工程;2011年04期
3 王云龍;研制中的新一代吊放聲吶[J];聲學與電子工程;1991年01期
4 趙俊渭,閆宜生,丁緯,張全;雙基地聲吶的性能與展望[J];聲學與電子工程;1991年03期
5 T.Curtis ,宮繼祥;聲吶系統(tǒng)技術簡評[J];聲學與電子工程;1991年03期
6 李良忠;朱春紅;;提高聲吶微機系統(tǒng)的可靠性的方法[J];海洋技術;1991年01期
7 陶秀云;S—3遠程變深主動聲吶[J];聲學與電子工程;1993年02期
8 蔣慶全;模塊化聲吶系統(tǒng)[J];聲學與電子工程;1993年03期
9 章靈祥;綜合聲吶系統(tǒng)高速通訊鏈[J];聲學與電子工程;1995年01期
10 StuartW.Caines ,鐘鐵城 ,陶秀云;漸進的聲吶設計[J];聲學與電子工程;199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勇;趙俊渭;張銀兵;;基于時延和方位的雙基地聲吶數(shù)據(jù)融合算法的研究[A];2007年全國水聲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韓瑜;竇林濤;高靜;曾清;王龍生;;基于Kolmogorov-Smirnov檢測方法的聲吶探測噪聲分布分析[A];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電子技術學術委員會2011年海戰(zhàn)場電子信息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秦龍;方世良;;多陣多目標聲吶信號仿真研究[A];2004年全國物理聲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俞孟薩;;艦船聲吶罩的隨機聲彈性理論模型[A];第十一屆船舶水下噪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5 李松海;王丁;王克雄;赤松友成;;江豚回聲定位信號特征及其聲吶探測能力[A];野生動物生態(tài)與資源保護第四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彭煊;王炳錫;;支持向量機及其在被動聲吶目標識別中的應用[A];第十屆全國信號處理學術年會(CCSP-2001)論文集[C];2001年
7 蔣立軍;杜文萍;;海底淺地層剖面聲吶的數(shù)字信號處理[A];中國聲學學會1999年青年學術會議[CYCA'99]論文集[C];1999年
8 夏志軍;江一青;章新華;;噪聲干擾器對抗主動聲吶有效壓制干擾區(qū)域研究[A];2008年全國聲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華樂蓀;凌鴻烈;胡嘉忠;陳克棠;;非線性地質(zhì)聲吶及其應用[A];1995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5年
10 俞孟薩;李東升;白振國;;周期加肋夾芯透聲窗的聲吶自噪聲特性研究[A];中國造船工程學會2009年優(yōu)秀學術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實習生 姜海;聲吶系統(tǒng)對虹鱒魚無害[N];科技日報;2007年
2 新華社;加州:限制軍隊使用聲吶,護鯨先“護耳”[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3 ;美海軍與環(huán)保組織就聲吶訴訟達成和解[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4 王保順 高化猛 江鴻賓;聲吶探測:水下超級殺手锏[N];解放軍報;2012年
5 梅洲;美國最高法院允許海軍在加州南部海域用聲吶[N];中國海洋報;2008年
6 農(nóng)業(yè)部南海區(qū)漁政局 黃作平;美軍監(jiān)測船高強度聲吶危害海洋生物[N];中國漁業(yè)報;2009年
7 李志超;聲吶:水下“順風耳”,也愛多基地[N];中國國防報;2010年
8 張唯誠;動物“聲吶術”溯源[N];大眾科技報;2011年
9 胡開元 鄧冉子 邵龍飛;吶兵:別讓“順風耳”受傷害[N];解放軍報;2012年
10 林賽 茆琳 洪利峰;聲吶:探秘水下龍宮[N];解放軍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珊;水下機器人前視聲吶多目標跟蹤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6年
2 何為凱;蝙蝠超聲聲吶系統(tǒng)中鼻葉及外耳時變的聲學功能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3 張小鳳;雙/多基地聲吶定位及目標特性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3年
4 李洪升;基于計算智能的聲吶盲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4年
5 徐復;多途信道中被動定位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6 侯朋;基于雙基地聲吶的港口航道水深實時監(jiān)測技術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7 潘立鑫;水下機器人近水面橫遙減搖控制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8 楊睿;水下機器人建模與魯棒控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9 劉和平;淺水水下機器人設計與控制技術工程研究[D];上海大學;2009年
10 高延增;超小型水下機器人關鍵性能提升技術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寶慶;雙基地聲吶混響特性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2 趙安邦;聲吶脈沖偵察及硬件系統(tǒng)實現(xiàn)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年
3 劉翠平;聲吶部位水聲場的機械自噪聲傳播分析[D];山東大學;2015年
4 周海會;基于數(shù)字水印的主動聲吶信號身份識別算法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5年
5 趙恩才;海底光纖水聽聲吶光學系統(tǒng)的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4年
6 王旭;聲吶自噪聲仿真方法及其計算機實現(xiàn)[D];東南大學;2015年
7 劉松濤;便攜式三維圖像聲吶波速形成算法 FPGA 設計與實現(xiàn)[D];浙江大學;2016年
8 何夢麗;《鯨戰(zhàn)實錄》(節(jié)選)翻譯實踐報告[D];鄭州大學;2016年
9 袁壽星;基于參量陣的聲吶發(fā)射機信號處理算法研究與實現(xiàn)[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10 梁鵬;參量陣聲吶的目標識別算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2877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xxkjbs/1287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