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渾濁介質成像機制的光纖成像技術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渾濁介質成像機制的光纖成像技術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光學成像 多模光纖成像 渾濁介質成像 二階關聯(lián)成像 光纖溫度傳感器
【摘要】:光學成像以其分辨率高而在生物醫(yī)學和材料科學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近年來,各種新型光學成像方法不斷涌現(xiàn),以實現(xiàn)超高分辨率成像、穿透渾濁介質成像,如光學相干層析成像、光場調控散射介質成像、雙(多)光子成像、超分辨成像、關聯(lián)成像等。本文主要研究面向多功能內窺鏡的基于渾濁介質成像機制的光纖成像技術。研究了基于渾濁透鏡成像機制的渾濁介質成像技術,實現(xiàn)了多模光纖成像;研究了階關聯(lián)成像理論,和基于關聯(lián)成像的渾濁介質成像、光纖成像技術:還探索了光纖光學相干層析成像(OCT)技術在穿透渾濁介質獲取物體結構信息、生物組織、彩繪文物檢測成像等方面的應用;針對內窺成像在熱療中的應用需求,研究了幾種適合與光纖成像復用的光纖溫度傳感器。具體研究內容如下:(1)基于渾濁透鏡成像(TLI)機制的渾濁介質成像技術。介紹了渾濁透鏡成像原理、渾濁介質的光學傳輸矩陣提取方法和希爾伯特變換相位解調方法等。設計了一個基于TLI的實驗系統(tǒng),提出了一種從散斑干涉條紋中提取相位信息的改進的希爾伯特變換相位解調方法。針對原始圖像中的噪聲對渾濁介質傳輸矩陣提取的影響,提出了一種均值濾波與一維漢寧窗濾波相結合的圖像降噪方法,能有效抑制圖像噪聲,確保了散斑干涉條紋不發(fā)生明顯的畸變。經過對提取的傳輸矩陣的正交性和可重復性的檢驗,不斷調整和優(yōu)化掃描角度、濾波參數等實驗參數,最終實現(xiàn)了分辨率約為5 μm的渾濁介質成像。(2)基于渾濁透鏡成像機制的光纖成像技術。研究了多模光纖的散斑性質,提出了利用多模光纖作為渾濁介質,以TLI實現(xiàn)可用于內窺成像的光纖成像方案。實驗上驗證了多模光纖成像的可行性,不斷改進實驗方法,實現(xiàn)了分辨率約為2.2 μm的光纖成像。光纖端面涂覆多粒徑Si02微球混合薄膜作為渾濁介質,增大了光纖的數值孔徑。(3)可穿透渾濁介質的光纖OCT技術應用。利用1310 nm波段譜域光纖OCT系統(tǒng)成功提取了隱藏在渾濁介質后的物體信息,對彩繪文物、陶瓷、生物組織等進行了檢測分析,得到其內部結構信息。(4)基于二階關聯(lián)成像(GI)的渾濁介質成像和光纖成像技術。介紹了熱光源單臂關聯(lián)成像的基本原理,討論了關聯(lián)成像的對比度、信噪比和成像分辨率,給出了相應的計算方法。設計了一種基于關聯(lián)成像的渾濁介質成像系統(tǒng),并對其成像方法進行了理論分析。利用改進的哈達瑪矩陣生成的照明圖樣進行了仿真計算。相比傳統(tǒng)隨機照明圖像方法,該方法明顯提高了系統(tǒng)的成像質量。在此基礎上,研究了一種實現(xiàn)彩色關聯(lián)成像的方法,并進行了數值模擬,得到了彩色成像;陉P聯(lián)成像方法,設計了一種適用于內窺成像的多模光纖成像系統(tǒng),結合其特點進行了相應的理論分析,采用數值模擬驗證了其可行性。(5)能與內窺成像相結合的熒光法光纖溫度傳感技術。設計了兩種基于熒光法的塑料光纖溫度傳感器,實驗測得其誤差分別為0.38℃和0.2℃。利用光子晶體光纖微孔內的倏逝波特性,實現(xiàn)了誤差為0.103℃的溫度傳感。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為實現(xiàn)高分辨率成像、提高成像質量、內窺成像和溫度傳感的復用技術等提供理論指導和實驗數據支持。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N25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殿軍;李世明;孟范江;;光纖端面的斷裂機理及制備方法[J];光學精密工程;2010年11期
2 林湖宗;余恩林;;光纖熔接技術點滴[J];東南傳播;2007年01期
3 趙新彥;陳陶;丁志雄;;光纖端面參數自動化測量系統(tǒng)的研究[J];光學儀器;2009年04期
4 梁銓廷,吳德芬;光纖衍射干涉和非線性測量[J];廣西物理;2001年03期
5 周艷艷,于鳳霞,劉淑梅,徐蕾;光纖端面的質量與光纖光學性能的關系[J];光學技術;2005年06期
6 孫劍穎;;常用光纖設備的識別與使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年35期
7 李堯;吳涓;林佶翔;王雄飛;朱辰;;光纖端面脈沖激光誘導損傷測試實驗研究[J];激光技術;2009年05期
8 趙潤年;;帶狀光纖熔接技術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趙偉杰;高勇;;機器視覺在光纖端面缺陷檢測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電子技術;2011年19期
10 楊瀛海,,吳金生,俞本立,李偉;球形光纖端面效應及其應用[J];光學技術;199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夏榮民;壽文德;張美敦;;光纖端面法測聲場[A];全國第十次光纖通信暨第十一屆集成光學學術會議(OFCIO’2001)論文集[C];2001年
2 林澤衛(wèi);;24芯光纖帶的開發(fā)和檢測[A];中國通信學會2003年光纜電纜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裴雅鵬;楊軍;劉志海;苑立波;;光纖端的研磨加工技術[A];全國第十二次光纖通信暨第十三屆集成光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4 肖韶榮;冒曉莉;張仙玲;;基于位圖的光纖不圓度測量[A];第十一屆全國光學測試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5 賈大功;趙振;馬彩繽;張紅霞;張以謨;;基于ARM的嵌入式光纖端面檢測儀的研究[A];中國光學學會2010年光學大會論文集[C];2010年
6 韓慶榮;陳冬蘭;;大保實~汶/G655光纖熔接的研究[A];中國通信學會2002年光纜電纜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胡勇康;黃景元;農學勤;;手持式光纖故障可視檢測器研制應用[A];廣西光學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劉娜;張紅霞;張以謨;井文才;李朝輝;周革;;8X微結構觀測鏡機械設計以及試驗結果[A];中國光學學會2006年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9 陸潤華;江斌;涂建坤;胡宗果;沈奶連;依曉春;陳磊;陳進榜;;FRG-1光纖帶幾何參數測試儀[A];第九屆全國光學測試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張愷;顧大勇;邵永紅;屈軍樂;牛憨笨;;基于光纖線陣的多通道SPR傳感器的研究[A];中國光學學會2011年學術大會摘要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晉中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祁縣分公司 岳磊;淺談光纖熔接[N];山西科技報;2009年
2 福建 陳志奇;有線電視光纖傳輸設備的工作原理與系統(tǒng)調試[N];電子報;2009年
3 3M中國有限公司 吳燦輝 關江;直面FTTH最后100米難題[N];通信產業(yè)報;2011年
4 ;中天光纖快速連接器加速FTTH部署[N];人民郵電;2009年
5 吳建新、高巍;光纖布線走向規(guī)范[N];中國計算機報;2004年
6 3M中國有限公司 陳佶;ODN光纖跳線管理新方法[N];通信產業(yè)報;2011年
7 史廣生 江蘇;從光纖的損耗談光纖接續(xù)工作[N];電子報;2010年
8 EXFO公司 孫學瑞;PON網絡測試方法[N];通信產業(yè)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建設;微結構光纖端面信息提取及超短脈沖傳輸特性研究[D];燕山大學;2016年
2 周利斌;基于渾濁介質成像機制的光纖成像技術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3 王姍姍;微納光纖的反射特性及其光子學器件應用[D];浙江大學;2010年
4 周愛;蘸粘式光纖液體分析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5 張超;光纖干涉條紋投射相位測量輪廓術關鍵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6 張學亮;用于拖曳陣陣形測量的光纖磁場傳感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7 周濤;光纖相位共軛技術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8 李坤宇;無源光纖傳像系統(tǒng)傳像質量的評價與優(yōu)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1年
9 肖倩;穩(wěn)定的長距離光纖分布式干涉測量技術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10 劉娜;光學微結構觀測系統(tǒng)研究[D];天津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杜江;用于光纖麥克風探測系統(tǒng)的光纖探頭設計與實現(xiàn)[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2 王建鵬;光纖端面的SPR現(xiàn)象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年
3 尹龍;基于光纖傳能的視頻圖像信號遠端采集、傳輸及處理系統(tǒng)的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5年
4 嚴博毅;基于光纖傳感的鐵路作業(yè)預警裝置[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5 朱英昊;光纖Fabry-Perot腔結構的表面張力傳感與測量研究[D];中國計量學院;2015年
6 陳誠;光纖端面微納米結構原位光化學制備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7 寧向平;基于敏感膜的光纖揮發(fā)物檢測[D];中國計量學院;2016年
8 王s
本文編號:12760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xxkjbs/1276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