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建模與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建模與實驗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可見光通信 系統(tǒng)建模 OOK調制 正交頻分復用 誤碼率
【摘要】: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和智能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可以在無線網絡覆蓋區(qū)域內的任何地點登陸到全球信息網,高速的獲取信息。雖然這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也對數據的無線傳輸速率與傳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射頻通信領域,由于信息傳輸需求的驟然增多,使得有限的頻譜資源變得非常緊缺。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可見光通信(VLC,Visible LightCommunication)技術作為傳統(tǒng)射頻通信技術的有力補充,引起了全球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迅速成為了無線光通信領域的研究熱點?梢姽馔ㄐ偶夹g,是利用實際照明中使用的發(fā)光二極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fā)出快速的、人眼無法察覺的閃爍信號來傳輸信息,實現通信的。與現在常用的無線電射頻通信相比,可見光通信綠色環(huán)保,對人體無害,無需頻帶資源,保密性也很高。因此,可見光通信技術被普遍認為擁有較好的科研價值和應用前景。 本文對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進行了建模和實驗研究,重點是通過應用開關鍵控(OOK,On-Off Keying)技術和正交頻分復用技術(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提升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的性能,另外分析了熒光LED通信系統(tǒng)的線性失真并且提出了有效的補償方案。主要的研究內容如下: 1.對可見光信道及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進行建模。第一,討論了LED頻率響應特性,用光譜儀測出了LED的頻率響應特性曲線;第二,依據LED的朗伯分布特性建立了單光源點對點光強分布模型,并且對可見光探測器進行建模,推導了信噪比;第三,研究了可見光信道的頻域響應,建立了可見光信道的線性失真模型;第四,基于以上的分析,建立了可見光信道模型并且探討了室內可見光通信LED布局優(yōu)化問題,建立了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模型,推導了可見光探測器輸出電壓信號的一般表達式;第五,分別對基于二進制幅度鍵控(2ASK: BinaryAmplitude Shift Keying)編碼的OOK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和基于仿紅外編碼的OOK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進行了建模和仿真,仿真結果驗證了模型的準確性。 2.設計并集成了OOK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本文在OOK調制方式下,利用LED單光源和可見光探測器,設計了一套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的發(fā)送裝置和接收裝置,實現了點對點的數據傳輸。發(fā)送端由信號調制器,LED光源驅動器及白光LED構成,接收端由可見光探測器、信號處理電路及信號解調器構成。編寫了通信程序并制定了相關通信協(xié)議,實現了系統(tǒng)的軟、硬件集成,并制作了樣機。通過對樣機的測試,獲得了通信距離、信噪比,光照度等參數對通信誤碼率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在所選取的硬件及相關參數下,最好的光照度為200lx。當光照度為200lx時,通信距離從0到200cm變化時,誤碼率都在10-4左右。 3.建立了熒光LED通信系統(tǒng),研究了該通信系統(tǒng)的線性失真特性,并為此設計了一、二、三階高通濾波電路作為線性失真補償電路。引入線性失真補償電路后,利用網絡分析儀分別測量了熒光LED通信系統(tǒng)的幅頻響應。對比實驗結果可知,采用三階線性失真補償電路可以有效地補償通信系統(tǒng)的線性失真,將原系統(tǒng)幅頻響應由在0.3~6MHz范圍內衰減60dB,改善為在0.3~45MHz范圍內僅衰減20dB。當要求系統(tǒng)增益的波動小于10dB時,系統(tǒng)的通頻帶寬度可從補償前的1.8MHz提高到三階補償后的41MHz,增大了約23倍,且在此頻帶范圍內,系統(tǒng)具有相對較小的增益。本文的實驗測試和分析結果為研究熒光LED通信系統(tǒng)線性失真特性及其影響提供了數據依據,,也為進一步優(yōu)化系統(tǒng)性能提供理論參考。 4.對OFDM通信系統(tǒng)進行了整體建模,給出了基于SIMULINK的OFDM系統(tǒng)電學發(fā)送端與接收端的模型框圖,確定了仿真模型的主要參數。將信道估計技術、數字調制技術、里所碼(RS,Reed-Solomon Code)糾錯編碼技術用于OFDM系統(tǒng)的建模中,構建出了OFDM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在給定光源和探測器參數的前提下,仿真分析了調制方式、導頻形式、導頻比、信道編碼、通信距離等因素對誤碼率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相同條件下,正交相移鍵控(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調制方式下系統(tǒng)的誤碼率低于正交振幅(8QAM,8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調制方式,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在8QAM調制方式下,系統(tǒng)的通信速率更快一些。RS編碼可以大幅降低系統(tǒng)的誤碼率,對通信系統(tǒng)的性能的改善起到很積極的影響。當采用QPSK調制方式、引入RS信道編碼、導頻形式為塊狀導頻、且導頻比取為1/3時,通信系統(tǒng)誤碼率可降至10-5以下,通信距離可達0.9m。
【關鍵詞】:可見光通信 系統(tǒng)建模 OOK調制 正交頻分復用 誤碼率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N929.1
【目錄】:
- 摘要4-7
- Abstract7-16
- 第1章 緒論16-33
- 1.1 課題背景及研究意義16-18
- 1.2 可見光通信調制技術分類與特點18-22
- 1.2.1 OOK 調制技術19-21
- 1.2.2 OFDM 調制技術21-22
- 1.3 國內外可見光通信技術的研究現狀22-29
- 1.3.1 國外可見光通信技術的研究現狀22-28
- 1.3.2 國內可見光通信技術的研究現狀28-29
- 1.4 論文的主要工作29-33
- 1.4.1 文章結構30
- 1.4.2 主要研究內容30-31
- 1.4.3 主要工作成績31-33
- 第2章 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建模與仿真33-48
- 2.1 LED 光源及光譜響應33-37
- 2.1.1 LED 的結構及發(fā)光原理33-35
- 2.1.2 白光 LED 光譜響應35
- 2.1.3 LED 單光源發(fā)光模型35-37
- 2.2 探測器及其接收電路建模37-38
- 2.3 可見光信道的線性失真建模38-39
- 2.4 可見光通信信道建模39-43
- 2.4.1 可見光通信信道建模39-40
- 2.4.2 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光源布局建模與仿真40-43
- 2.5 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建模與仿真43-47
- 2.5.1 基于 2ASK 編碼的 OOK 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建模與仿真43-46
- 2.5.2 基于仿紅外編碼的 OOK 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仿真46-47
- 2.6 本章小結47-48
- 第3章 基于 OOK 的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設計與實驗研究48-70
- 3.1 系統(tǒng)整體結構與工作原理48-50
- 3.1.1 系統(tǒng)結構48-49
- 3.1.2 系統(tǒng)工作原理49-50
- 3.2 VLC 發(fā)送端硬件與軟件系統(tǒng)設計50-58
- 3.2.1 白光 LED 陣列驅動電路設計51-53
- 3.2.2 信號放大與隔直電路的設計53-55
- 3.2.3 Bias-Tee 電路的設計55-56
- 3.2.4 數據幀協(xié)議與軟件系統(tǒng)設計56-58
- 3.3 接收端硬件與軟件系統(tǒng)設計58-65
- 3.3.1 光電檢測電路的設計59-60
- 3.3.2 信號放大電路的設計60-62
- 3.3.3 信號整形電路設計62-64
- 3.3.4 接收端軟件系統(tǒng)設計64-65
- 3.4 基于 OOK 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實驗與結果分析65-69
- 3.4.1 系統(tǒng)集成65-66
- 3.4.2 信噪比測試實驗66
- 3.4.3 誤碼率測試實驗66-68
- 3.4.4 通信穩(wěn)定性測試實驗68-69
- 3.5 本章小結69-70
- 第4章 熒光 LED 通信系統(tǒng)的線性失真及其補償70-83
- 4.1 熒光 LED 通信系統(tǒng)設計70-72
- 4.1.1 熒光 LED 通信系統(tǒng)的結構70-71
- 4.1.2 系統(tǒng)關鍵器件71-72
- 4.2 線性失真度測量實驗72-74
- 4.3 線性失真補償及實驗74-82
- 4.3.1 一階線性失真補償電路及實驗74-76
- 4.3.2 二階線性失真補償電路及實驗76-79
- 4.3.3 三階線性失真補償電路及實驗79-81
- 4.3.4 實驗結果及分析81-82
- 4.4 本章小結82-83
- 第5章 OFDM 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設計與仿真83-103
- 5.1 系統(tǒng)結構83-84
- 5.2 系統(tǒng)發(fā)送端設計與建模84-91
- 5.2.1 RS 信道編碼模塊84-85
- 5.2.2 數字調制模塊85-87
- 5.2.3 導頻產生模塊87
- 5.2.4 OFDM 信號產生模塊87-91
- 5.3 系統(tǒng)接收端設計與建模91-94
- 5.3.1 OFDM 信號解調模塊92
- 5.3.2 信道估計模塊92-93
- 5.3.3 信道補償模塊93-94
- 5.4 通信系統(tǒng)仿真94-101
- 5.4.1 調制方式對通信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96-97
- 5.4.2 RS 編碼對通信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97-98
- 5.4.3 導頻比(塊狀導頻)對通信系統(tǒng)的影響98-99
- 5.4.4 導頻比(梳狀導頻)對通信系統(tǒng)的影響99-100
- 5.4.5 導頻形式對通信性能的影響100-101
- 5.5 本章小結101-103
- 第6章 總結與展望103-107
- 6.1 全文總結103-105
- 6.2 工作展望105-107
- 參考文獻107-122
-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122-124
- 致謝12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丁德強;柯熙政;;可見光通信及其關鍵技術研究[J];半導體光電;2006年02期
2 張華;宋正勛;劉冬彥;周曉兵;尹力會;;基于自適應OFDM的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1期
3 劉式墉,楊開霞,黃勁松,高文寶;有機量子阱電致發(fā)光器件[J];發(fā)光學報;2002年01期
4 蔣大鵬,趙成久,侯鳳勤,劉學彥,范翊,張立功,褚明輝,申德振,范希武;白光發(fā)光二極管的制備技術及主要特性[J];發(fā)光學報;2003年04期
5 丁德強;柯熙政;李建勛;;VLC系統(tǒng)的光源布局設計與仿真研究[J];光電工程;2007年01期
6 楊宇;劉博;張建昆;陳雄斌;陳弘達;;一種基于大功率LED照明燈的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J];光電子.激光;2011年06期
7 胡國永;陳長纓;陳振強;;白光LED照明光源用作室內無線通信研究[J];光通信技術;2006年07期
8 于志剛;陳長纓;趙俊;王康模;劉興華;劉小沖;;白光LED照明通信系統(tǒng)中的分集接收技術[J];光通信技術;2008年09期
9 劉宏展;呂曉旭;王發(fā)強;梁瑞生;王金東;張準;;白光LED照明的可見光通信的現狀及發(fā)展[J];光通信技術;2009年07期
10 駱宏圖;陳長纓;傅倩;趙惠珊;莫晨曉;;白光LED室內可見光通信的關鍵技術[J];光通信技術;2011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譚家杰;室內LED可見光MIMO通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0951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xxkjbs/109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