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
發(fā)布時間:2021-05-23 02:11
威脅通常是激發(fā)個體緊張、焦慮、恐懼、被傷害感等負性情緒的社會性刺激,威脅感是個體產生各種反應的內部動力。自我威脅(self-threat)是指當個體的良好形象被質疑、反駁、責難、嘲弄、挑戰(zhàn)或處于危險之境時產生對自我概念的威脅。從早期行為科學研究開始,許多認知、情緒和行為現(xiàn)象都被認為是人類抵御各種“威脅”以保護自我的努力。從弗洛伊德早期的觀點即自我協(xié)調本我與超我的能力到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家試圖理解自我威脅對人們情緒、自我形象和社會互動的影響,許多研究者都認為對自我的威脅在很多方面影響了人們的行為。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概念威脅啟動激發(fā)個體尋求社會聯(lián)系,更謹慎于目標任務,對負性特質詞反應更慢,并且會抑制自我面孔識別優(yōu)勢。然而,前人研究多使用問卷調查和社會計量等方法從認知層面收集自我概念受威脅之后個體的行為、態(tài)度等指標,引發(fā)自我威脅感的啟動刺激如負性人格語詞、導師面孔等缺乏自我唯一性,并且少有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特點的系統(tǒng)研究。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以自我扭曲面孔為刺激材料,引發(fā)個體的自我威脅感,從注意的空間維度和時間間隔兩個方面,結合人際情境與工作記憶任務兩種調節(jié),系統(tǒng)研究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特...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11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獻綜述
1.1 自我威脅刺激對個體適應的影響
1.1.1 威脅性刺激的定義
1.1.2 自我威脅刺激的定義
1.1.3 自我受威脅后個體的自我認知適應性反應
1.2 自我相關刺激的注意加工優(yōu)勢
1.2.1 自我面孔是最顯著的自我標識
1.2.2 自我面孔識別的注意加工優(yōu)勢
1.3 對威脅性刺激的注意偏向
1.3.1 威脅性刺激對返回抑制的影響
1.3.2 點探測任務揭示對威脅性刺激的注意解除困難
1.3.3 威脅性刺激對注意瞬脫效應的影響
1.3.4 工作記憶負荷對威脅性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1.4 存在的問題
1.4.1 少有探討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研究
1.4.2 自我威脅刺激缺乏自我唯一性
第2章 問題提出與研究方案
2.1 問題提出
2.1.1 對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視角
2.1.2 人際情境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2.1.3 工作記憶任務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2.1.4 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神經基礎
2.2 研究方案
2.2.1 考察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特點
2.2.2 考察人際情境下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特點
2.2.3 考察自我威脅刺激在注意時間分配上的特點
2.2.4 考察工作記憶條件下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特點
2.2.5 總研究方案
2.3 研究意義
2.3.1 理論意義
2.3.2 實踐意義
2.4 創(chuàng)新之處
2.4.1 在理論上拓展感知自我的內涵
2.4.2 在研究內容上努力提高生態(tài)效度
2.4.3 在研究方法上努力拓展經典實驗范式
第3章 預實驗研究:自我扭曲面孔的自我威脅性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設
3.3 研究方法
3.3.1 被試
3.3.2 實驗材料
3.3.3 實驗程序
3.4 實驗結果
3.5 討論
第4章 研究一: 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向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設
4.3 實驗一A 線索位置自我威脅刺激對返回抑制的影響
4.3.1 實驗設計
4.3.2 被試
4.3.3 材料
4.3.4 實驗程序
4.3.5 結果與分析
4.4 實驗一B 線索位置自我威脅刺激對返回抑制的影響(排除扭曲面孔的新異性)
4.4.1 實驗設計
4.4.2 被試
4.4.3 材料
4.4.4 實驗程序
4.4.5 結果與分析
4.5 實驗二 自我威脅刺激作為靶子時對返回抑制的影響
4.5.1 實驗設計
4.5.2 被試
4.5.3 材料
4.5.4 實驗程序
4.5.5 結果與分析
4.6 討論
第5章 研究二: 人際情境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設
5.3 實驗三 線索和靶子位置同時呈現(xiàn)面孔刺激對返回抑制的影響
5.3.1 實驗設計
5.3.2 被試
5.3.3 材料
5.3.4 實驗程序
5.3.5 結果與分析
5.4 實驗四A 熟悉他人情境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偏向的影響
5.4.1 實驗設計
5.4.2 被試
5.4.3 材料
5.4.4 實驗程序
5.4.5 結果與分析
5.5 實驗四B 陌生人情境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偏向的影響
5.5.1 實驗設計
5.5.2 被試
5.5.3 材料
5.5.4 實驗程序
5.5.5 結果與分析
5.6 討論
第6章 研究三: 時間間隔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設
6.3 實驗五 基于快速序列視覺呈現(xiàn)范式的自我威脅刺激注意瞬脫效應研究
6.3.1 實驗設計
6.3.2 被試
6.3.3 材料
6.3.4 實驗程序
6.3.5 結果與分析
6.3.6 討論
第7章 研究四: 工作記憶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假設
7.2.1 工作記憶負荷對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產生影響
7.2.2 工作記憶任務特異性對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產生影響
7.3 實驗六 工作記憶負荷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ERPs研究
7.3.1 實驗設計
7.3.2 被試
7.3.3 材料
7.3.4 實驗程序
7.3.5 ERP數(shù)據記錄
7.3.6 行為數(shù)據的結果與分析
7.3.7 腦電數(shù)據的結果與分析
7.3.8 討論
7.4 實驗七 工作記憶特異性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7.4.1 實驗設計
7.4.2 被試
7.4.3 材料
7.4.4 實驗程序
7.4.5 結果與分析
7.4.6 討論
第8章 總討論與結論
8.1 總討論
8.1.1 進化論視角看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
8.1.2 對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揭示自我接納的認知基礎
8.1.3 不同情境下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注意資源分配模型構想
8.1.4 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偏向干預策略的啟示
8.2 總結論
8.2.1 自我扭曲面孔能夠激發(fā)自我威脅感
8.2.2 自我威脅刺激對環(huán)境刺激加工的影響
8.2.3 自我威脅刺激在人際情境中的注意偏向
8.2.4 自我威脅刺激在注意的時間維度
8.2.5 工作記憶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8.2.6 小結
8.3 研究不足與未來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自我面孔對返回抑制的影響:來自指數(shù)高斯分布的證據[J]. 錢浩悅,胡蝶,高湘萍. 心理科學. 2016(05)
[2]工作記憶對基于顏色的注意返回抑制的影響[J]. 張麗蕓,朱磊. 心理科學. 2015(03)
[3]從進化論視角看自我面孔識別加工[J]. 姚項哲惠,徐欣穎,高湘萍. 心理科學. 2014(06)
[4]基于快速系列視覺呈現(xiàn)范式的自我-他人面孔注意瞬脫效應研究[J]. 吳昱,高湘萍. 心理科學. 2013(04)
[5]社交焦慮障礙中的注意偏差三成分研究述評[J]. 劉靜怡,黃希庭,楊帥. 心理科學進展. 2013(04)
[6]不同位置的情緒面孔加工對返回抑制的影響[J]. 王敬欣,賈麗萍,張闊,張賽. 心理科學. 2013(02)
[7]暫時建立的自我參照線索對返回抑制的影響[J]. 張?zhí)礻?吳艷紅. 心理科學. 2013(02)
[8]返回抑制過程中情緒面孔加工優(yōu)先:ERPs研究[J]. 王敬欣,賈麗萍,白學軍,羅躍嘉. 心理學報. 2013(01)
[9]自我概念威脅以及與重要他人的比較共同削弱自我面孔優(yōu)勢效應[J]. 關麗麗,張慶林,齊銘銘,侯燕,楊娟. 心理學報. 2012(06)
[10]自我面孔識別的特征、影響因素及ERP研究述評[J]. 馬建苓,陳旭,王婧. 心理科學進展. 2012(02)
博士論文
[1]社會排斥后個體的認知偏向特點及機制[D]. 朱敏.上海師范大學 2017
碩士論文
[1]自我面孔的返回抑制研究[D]. 趙李梅.上海師范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202083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11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獻綜述
1.1 自我威脅刺激對個體適應的影響
1.1.1 威脅性刺激的定義
1.1.2 自我威脅刺激的定義
1.1.3 自我受威脅后個體的自我認知適應性反應
1.2 自我相關刺激的注意加工優(yōu)勢
1.2.1 自我面孔是最顯著的自我標識
1.2.2 自我面孔識別的注意加工優(yōu)勢
1.3 對威脅性刺激的注意偏向
1.3.1 威脅性刺激對返回抑制的影響
1.3.2 點探測任務揭示對威脅性刺激的注意解除困難
1.3.3 威脅性刺激對注意瞬脫效應的影響
1.3.4 工作記憶負荷對威脅性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1.4 存在的問題
1.4.1 少有探討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研究
1.4.2 自我威脅刺激缺乏自我唯一性
第2章 問題提出與研究方案
2.1 問題提出
2.1.1 對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視角
2.1.2 人際情境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2.1.3 工作記憶任務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2.1.4 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神經基礎
2.2 研究方案
2.2.1 考察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特點
2.2.2 考察人際情境下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特點
2.2.3 考察自我威脅刺激在注意時間分配上的特點
2.2.4 考察工作記憶條件下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特點
2.2.5 總研究方案
2.3 研究意義
2.3.1 理論意義
2.3.2 實踐意義
2.4 創(chuàng)新之處
2.4.1 在理論上拓展感知自我的內涵
2.4.2 在研究內容上努力提高生態(tài)效度
2.4.3 在研究方法上努力拓展經典實驗范式
第3章 預實驗研究:自我扭曲面孔的自我威脅性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設
3.3 研究方法
3.3.1 被試
3.3.2 實驗材料
3.3.3 實驗程序
3.4 實驗結果
3.5 討論
第4章 研究一: 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向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設
4.3 實驗一A 線索位置自我威脅刺激對返回抑制的影響
4.3.1 實驗設計
4.3.2 被試
4.3.3 材料
4.3.4 實驗程序
4.3.5 結果與分析
4.4 實驗一B 線索位置自我威脅刺激對返回抑制的影響(排除扭曲面孔的新異性)
4.4.1 實驗設計
4.4.2 被試
4.4.3 材料
4.4.4 實驗程序
4.4.5 結果與分析
4.5 實驗二 自我威脅刺激作為靶子時對返回抑制的影響
4.5.1 實驗設計
4.5.2 被試
4.5.3 材料
4.5.4 實驗程序
4.5.5 結果與分析
4.6 討論
第5章 研究二: 人際情境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設
5.3 實驗三 線索和靶子位置同時呈現(xiàn)面孔刺激對返回抑制的影響
5.3.1 實驗設計
5.3.2 被試
5.3.3 材料
5.3.4 實驗程序
5.3.5 結果與分析
5.4 實驗四A 熟悉他人情境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偏向的影響
5.4.1 實驗設計
5.4.2 被試
5.4.3 材料
5.4.4 實驗程序
5.4.5 結果與分析
5.5 實驗四B 陌生人情境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偏向的影響
5.5.1 實驗設計
5.5.2 被試
5.5.3 材料
5.5.4 實驗程序
5.5.5 結果與分析
5.6 討論
第6章 研究三: 時間間隔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設
6.3 實驗五 基于快速序列視覺呈現(xiàn)范式的自我威脅刺激注意瞬脫效應研究
6.3.1 實驗設計
6.3.2 被試
6.3.3 材料
6.3.4 實驗程序
6.3.5 結果與分析
6.3.6 討論
第7章 研究四: 工作記憶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假設
7.2.1 工作記憶負荷對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產生影響
7.2.2 工作記憶任務特異性對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產生影響
7.3 實驗六 工作記憶負荷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ERPs研究
7.3.1 實驗設計
7.3.2 被試
7.3.3 材料
7.3.4 實驗程序
7.3.5 ERP數(shù)據記錄
7.3.6 行為數(shù)據的結果與分析
7.3.7 腦電數(shù)據的結果與分析
7.3.8 討論
7.4 實驗七 工作記憶特異性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7.4.1 實驗設計
7.4.2 被試
7.4.3 材料
7.4.4 實驗程序
7.4.5 結果與分析
7.4.6 討論
第8章 總討論與結論
8.1 總討論
8.1.1 進化論視角看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
8.1.2 對自我威脅刺激的注意加工揭示自我接納的認知基礎
8.1.3 不同情境下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注意資源分配模型構想
8.1.4 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偏向干預策略的啟示
8.2 總結論
8.2.1 自我扭曲面孔能夠激發(fā)自我威脅感
8.2.2 自我威脅刺激對環(huán)境刺激加工的影響
8.2.3 自我威脅刺激在人際情境中的注意偏向
8.2.4 自我威脅刺激在注意的時間維度
8.2.5 工作記憶對自我威脅刺激注意加工的影響
8.2.6 小結
8.3 研究不足與未來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自我面孔對返回抑制的影響:來自指數(shù)高斯分布的證據[J]. 錢浩悅,胡蝶,高湘萍. 心理科學. 2016(05)
[2]工作記憶對基于顏色的注意返回抑制的影響[J]. 張麗蕓,朱磊. 心理科學. 2015(03)
[3]從進化論視角看自我面孔識別加工[J]. 姚項哲惠,徐欣穎,高湘萍. 心理科學. 2014(06)
[4]基于快速系列視覺呈現(xiàn)范式的自我-他人面孔注意瞬脫效應研究[J]. 吳昱,高湘萍. 心理科學. 2013(04)
[5]社交焦慮障礙中的注意偏差三成分研究述評[J]. 劉靜怡,黃希庭,楊帥. 心理科學進展. 2013(04)
[6]不同位置的情緒面孔加工對返回抑制的影響[J]. 王敬欣,賈麗萍,張闊,張賽. 心理科學. 2013(02)
[7]暫時建立的自我參照線索對返回抑制的影響[J]. 張?zhí)礻?吳艷紅. 心理科學. 2013(02)
[8]返回抑制過程中情緒面孔加工優(yōu)先:ERPs研究[J]. 王敬欣,賈麗萍,白學軍,羅躍嘉. 心理學報. 2013(01)
[9]自我概念威脅以及與重要他人的比較共同削弱自我面孔優(yōu)勢效應[J]. 關麗麗,張慶林,齊銘銘,侯燕,楊娟. 心理學報. 2012(06)
[10]自我面孔識別的特征、影響因素及ERP研究述評[J]. 馬建苓,陳旭,王婧. 心理科學進展. 2012(02)
博士論文
[1]社會排斥后個體的認知偏向特點及機制[D]. 朱敏.上海師范大學 2017
碩士論文
[1]自我面孔的返回抑制研究[D]. 趙李梅.上海師范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2020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202083.html